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01 17:27:48| 人氣2,5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詹宏志演講:CVS everything and mobile everything

推薦 4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貼)詹宏志演講:CVS everything and mobile everything 2011/12/15)

 

本文轉載自 中時行銷知識庫

 

 

東方線上iSURVEY 東方線上整理 2012/1/6

 

【本文為東方線上董事長詹宏志先生於2011/12/15東方線上VS工研院創意中心聯合生活型態研討會『No Line啟動!無界線消費X虛微.黏實』演講逐字稿,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按:為易閱讀, 另行細分段落。全文共分五篇,  在此一併貼出)

 

 

【首篇】東方線上董事長詹宏志:CVS everything and mobile everything2011年啟示錄(1/5)

 

 

各位前輩朋友大家好,我是東方線上(董事長)詹宏志,今天下午讓我有一個機會能夠提供各位今年E-ICP調查所看到的現象跟它的聯想。

 

 這個標題當然是為了對稱的緣故,不如我能夠更準確的去說它,其實應該訂成「CVS “almost” Everything and mobile “eventually” Everything」。這是關於便利商店跟行動上網的一點觀察,如果各位是每一年參與東方線上E-ICP年度發表研討會,可能已熟悉這就是每年E-ICP大型生活型態調查結果。

 

這些新數據其實都很有意思,顯示出一些線索,我們東方線上內部每年會對此召開會議,討論這些結果有甚麼新啟發,這對我也是每一年裡很有樂趣的日子,這些新數字或許是對照過去,或許是新增的問題,這份大調查問卷多了很多新的題目而越來越長。

 

增加非常多新問題是因為這個社會的發展,提醒我們應該要觀察這些項目納入調查範圍裡,當這些新的項目被加進調查,結果有時讓人驚奇,有時讓人驚喜,大部分時候也會讓我們困惑這些數字是什麼意思?

 

每一年看數字的時候,同事們一起討論時都各自有各自的觀察,有很多的解釋,比較完整的解釋,我留給別教授,來為各位對全年調查做比較整個台灣全面性的解讀,那我就得到一個特權,我只要從這個裡面挑出我覺得比較有趣的事來談就好。

 

 ●2011年啟示錄:前途茫茫是常態,邊界模糊正當行

 

 今年E-ICP調查時間是在2011年7-8月間,所以這時歐債危機已經發生了,這一年度結果當然就已經感染到這個情況,其實上半年並不是這樣,但調查時間是已碰到了下半年的基調,這個基調當然有很多的細節,不過,我如果用兩句話來描述它,也許我可以說「前途茫茫是常態,邊界模糊正當行」。

 

「前途茫茫」是這樣看的,假如用時間序列來看,各位還記得2008年年底出現金融風暴,這個大事件之前其實沒有太多明顯徵兆,也許已有人看到這現象,但我想多數人是沒有的,並不知道全世界若干大型金融機構用過度槓桿操作已闖了大禍,不過這個事件一發生時對全世界都是一個震撼,台灣也不例外,所以從2008年底,有從事投資的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的資產縮水,不過那是一部分的人,多數人是感受到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害怕什麼,所以大家也跟著害怕起來,因此暫時都不要消費。

 

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初,是一個所謂消費急凍的時刻,整個社會好像消費全停了,零售業是非常非常慘的,街上計程車也叫不到顧客,消費少到整個社會感到無上危機。以台灣來說,是歷史上第一次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次,政府發了消費券希望大家去消費,就怕你不花錢,我們小時候不是叫我們不要花錢要節省嗎?並不知道如果大家真節省起來,原來是這麼嚴重。

 

 2008到2009年的消費急凍,當然就帶來很多後果,整個的首當其衝是零售,不過前面供應鏈所有的上游都受到影響,譬如說台灣有非常多產業是做製造供應鏈的最上游,所以2009年非常多在台灣本來很出色的公司那一年都繳出很慘的成績,像鴻海這樣的公司,都碰到了非常慘的經營結果,這是2009年的事。

 

可是我們也沒注意,在當時也沒有看出來,這樣一個社會消費急凍,對整個供應鏈的壓迫其實是會產生物競天擇效果的,這當中固然有部分公司繳出了很慘痛的成績,也有很多公司是沒有機會的,因為他們就消失了。

 

所以在2011年整個國際景氣有稍微恢復時,台灣製造商度過了2009年,其實是變得更厲害了,因為很多國際上的競爭者已經不在了,所以2010年的結果,不只是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了9%,這個在中國大陸是一個很壞的成績,但對台灣來講,已經是二十年來沒有看過的。

 

這個也不奇怪,因為台灣在60-70年代,每年經濟成長率是17%~18%,所以我們也看過雙位數的成長,只是當時台灣是個較小的經濟體,那17%~18%並不是個驚人的事,但後來的這個經濟規模已經變大了,各位不要忘了台灣50年代到這個90年代末,是平均國民所得從五百塊美金漲到接近兩萬塊錢美金的這個過程,它當然是經過非常多成長率複利的成長結果。

 

2010年台灣的上市櫃公司總共賺了1.5兆,稅後淨利1.5兆,是史上最高,創造了一個經濟上非常非常驚人的一個成績,所以今年上半年我聽到的各界企業大老對今年都信心滿滿的。

 

 今年上半年,某些選舉氣氛已開始,執政黨拿出很多經濟上數字成績,當然反對黨會說,這些都是無感的成長,當時執政黨好像說不出話來,我當時還在開玩笑跟我朋友講說,奇怪,執政黨好像一個懂企業的人都沒有,如果懂的話,就知道去年有1.5兆的獲利,這在今年上半年不會跑出來。

 

因為它到六月份經過股東會之後才會有股利的發放,那1.5兆裡,假設有六成、七成會到七月、八月發放出來,那麼全台灣會多出1兆多的現金,這些現金可能有的會回到投資管道,比如說買股票或買房地產,但一定有一個比例會跑到消費市場去,所以如果有一兩千億的錢跑到消費市場,整個社會就會有感了,不是嗎?

 

如果在今年年初,執政黨中如果有人是對這個經濟流程有了解的人,他只要這樣說,起碼上半年感受會好很多,除了年終獎金造成的二、三月消費上揚,百貨公司擠不進去的盛況,其實對下半年應該是有一定期待的。

 

 可是下半年儘管有1兆多的現金跑到消費市場來,可整個社會是沒有人感動的,因為六月多以後歐債問題已經發生了,這1.5兆的錢沒有人去用它,但無薪假跟裁員已經開始了,所以每當有一個看起來好像有前途的時候,大霧就降在前頭之上,這樣的狀況,過去十年,這已經變成一個常見的規律了。

 

就是看起來情況不好,但過一陣子這個不好,就會造就下一個好的基礎;可當情況好的時候,你不知道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還會有哪個角落會出現一個問題,跟你沒有關係但它會影響你,所以前途茫茫好像已經變成常態了。

 

所以每一年做調查的時候,大家就會說對未來是感到不確定的,雖然對未來感到不確定,不過行為看起來倒是蠻確定的,表示台灣的受訪者對前途茫茫這件事可能已經習慣了,他也知道他自己該怎麼做。

 

 「邊界模糊」倒是各式各樣的,極可能是通訊技術跟其他社會條件所帶來的,每個我們認識的領域,包括世代、性別、行業都起了變化,這些變化我猜想也是逐步在調查裡顯現出來的,這些事情的發生應該也很早了,我還記得1997年當時眾多談internet解釋理論當中,就有一本很有趣的書,名字就叫「Blurred」模糊,那它的意思是說,因為internet的出現或internet所代表的,就是connective連結與computing capability運算能力的結合,讓我們過去所認識的工作,全部起了一個邊界的溶解,就是the blurred of boundary,這個所謂邊界都已經變得模糊了。

  

●同行不相識,異業變同行

 

這個概念這樣說抽象了一點,那不如我用我自己的親身體會,我的確感受到這個邊界模糊是很具體的事情,譬如說「同行不相識,異業變同行」,這個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我本來是一個做出版,參與出版工作的人,出版做著做著糊裡糊塗做到網路上去了,因為出版就是一個用某一個媒介把知識和訊息處理之後,送達給另一群人的方法。

 

過去仰賴的是印刷術,後來跑出了一個新的印刷術,這就是網路,是把資訊跟知識傳達給另外一群人,這個是比過去更厲害的工具,我一面汗流浹背一面去學習它,試著去認識我那個行業的新內容,可是做著做著我的同行就覺得我是外行,我是行外人,他們覺得我現在是網路界的人,所以他們會說你是如何改行的,我有時候也很尷尬,我說我沒有改行,是行改了,是那行已經改了,你在那個行裡,原來的行已經不認得你了。

 

 我跑去做internet之後,原來只是認得它做為媒體的那部分,其他我是不懂的,可是後來發現把知識送達別人,跟把商品送達別人好像是同一件事,最後就做了 e-Commerce電子商務,當做了電子商務,我可能還在看它跟媒體間的相關性,可是糊裡糊塗的已經變成大賣場超級市場的同行了!

 

那個你本來以為跟他完全不同行的人就變成同行了,我做電子商務的時候,意識到電子商務要設法在人無法面對面的時候,不但貨要送達,錢也要送達,網路上要解決Payment要解決支付的問題,線下要解決物流的問題,所以我花了力氣想去解決支付的問題,發現要做任何事只要跟支付有關,都要金管會點頭,在某些時候我還被中央銀行找去座談,問你到底要幹嘛?所以糊裡糊塗我又變成金融業的同行,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你以為你在做你的工作,但你已經跑到另外一行了,更不要說在網路上做某些應用。

 

今天有app這個詞,當時還沒有,當時沒有人講小的app,講killer application,我正好有機會參與了一個killer application: Skype,也是糊裡糊塗的就變成了電信業的同行,這是邊界模糊的一個我可以做的解釋,數字要等別老師來給各位做說明。

 

 

【第貳篇】生活型態的兩個意料中的意外之『便利商店依賴』(2/5)

●生活型態的兩個意料中的意外『便利商店依賴,行動網路上身』

2011年調查出來的數字裡面,倒是看到了兩個讓我心理上就是有點強烈感受的兩組數字,這個生活型態中其實已經每天在談,大家可能也都看見了,可是這是第一次我在數字裡面看到這麼明確的證明,就是它兩個合起來了。

 

經過理論上推理,你覺得這個事件好像往那裡去,然後你從周圍勘查好像又感覺那個事好像會發生,現在在調查裡看到了,它真的發生了,而且發生的程度和狀態比我原來所知道的還要加倍嚴重,這兩個事我說也不是意外,它是意料中的,可是它出現的時候,我還是感覺到很意外,這兩件事應該是「便利商店依賴和行動網路上身」,但我剛剛看時我覺得好像強度不夠,應該說「便利商店”高度”依賴,行動網路”隨時”上身」。

●便利商店依賴

這是便利商店依賴所顯示的,在E-ICP調查裡面有涉及到便利商店消費者行為的幾個項目,問到有沒有用到類似像i-bon(統一超商)或像FamiPort (全家),在2009年時有這樣行為的是3.9%,今年變成11%,如果覺得11%還好,是以總體人口覺得還好,但兩年之內它長了2.8倍,快3倍;繳電話費電費瓦斯費停車費保險費信用卡有線電視等繳款服務,從2006年到現在都在70幾個百分比,2011年比2010年少,可能是因為E-ICP的調查題目裡有問到別項繳費(按~新項目指繳稅、信用卡、保險跟學費),所以加起來可能沒有變。

 

我想應該這樣解釋70幾個百分比已經很恐怖了,那表示大部分會進便利商店的人四分之三都用到了這個繳費服務,問題是這裡面看不出在這裡繳費費用的數量有增加到多少,繳費項目愈來愈多,金額也愈來愈可觀,7-11的例子,收費已經超過它的本業了,收費是比7-11的一千多億的營業額再多出好幾百億來。

 

那繳稅、信用卡、保險跟學費是新的繳費項目,從2007年開始調查,最近這兩年還在成長中,已經過了30 %。

 

使用便利商店裡的ATM提款跟存款現在是30 %,比2006年開始調查時間13.5%,長了兩倍多;再來,悠遊卡的加值,你不是在捷運站加值,是在便利商店加值,E-ICP調查從4.3 %到15 %,已長了三倍多。

下一個數字也非常驚人,有沒有用到『飲食用餐區』,這也是台灣便利商店正在發展的,就是原來是一個商店你進去買東西,現在闢出了一個小區域,讓你可以坐下來喝喝咖啡或者吃飯,它的餐飲項目供應是開發得愈來愈多,效率愈來愈高,可能也非常得有吸引力。

 

有很多人已把它當作重要的外食來源,吃飯不是到餐廳,他是到一個便利商店去取得,用餐區是可以坐下來的,這個項目去年E-ICP才開始調查是8.8 %,今年一跳就是23.1 %,也就是一年當中成長速度也將近三倍! 

 

宅急便快遞,這裡不是企業用戶而是個人用戶,個人把東西拿到便利商店,把便利商店當做交遞宅配的場所,數據是12%;網購取物,去年5.2%,今年是9.6%。一樣地有將近80 %成長,那這部份我懷疑我也有一點貢獻,我做了一個事,在拍賣網站我看到了買方跟賣方付錢的困難,以前在台灣沒有合法的網路支付工具,雖然跟金管會談了兩年,現在他同意我做了,不過過去法規限制很嚴格,你是無法在網路上讓買賣雙方買賣完成後立刻就可以把支付解決,因為這買賣雙方,賣方可能不是一個擁有信用卡刷卡機的特約商店,他就是一個『個人』,一個學生把上學期不要的教科書拿上去賣,他當然沒有刷卡機讓別人把錢刷給他,唯一能做的事是去ATM轉帳,ATM轉帳是一個斷鏈,做完這個事他還要走出去。

 

ATM轉帳也是台灣詐騙百分之八十的由來,就是說最多的網路上詐騙其實不是什麼高科技的行為,都是很簡單的行為,比如說iPhone4S台灣還沒有貨,有人跳到網路上說我有兩百支水貨,要的人上來買,今天晚上可能一百個人上去匯錢,一匯匯了一百五十萬,明天早上這個人不見了,匯款本身只是一個指令,這個指令並沒有原因,把這匯款追回來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個支付工具是跟著一個支付交易行為連在一起,這個支付工具被某種型態escort保護起來,等到交易完成再把錢給賣方。

 

但轉帳就做不到,轉帳撥過去,因為銀行沒有問你理由,錢已經變成另外一個帳戶的人的,即使匯錢的人後悔了,錢還是追不回來的。

 

台灣有非常多的網路上的拍賣,選擇的最保守最原始的付款方法就是面交,大家見面約在捷運站門口把東西交給你把錢交給我,這使得網路的方便性有點多此一舉,也造就了一個奇特:每一個物件都會註明物件的所在地在哪裡,這在美國e-bay上看不到這個東西。

 

後來我有一個機會跟7-11談出一個新的方式,讓他完成交易之後印出單子去7-11繳款,或者說賣東西的人去7-11交寄,交寄完成之後,買東西的人去7-11取貨,順便完成繳款,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服務,把它連接在網站上,做了這個事,在做這個系統開發時,我們也沒有宣傳,就是把那個服務掛上去。

 

一年之後回頭看一天有一萬六千筆通過這個交易型態去完成,以總額平均一千塊的交易金額來看,這樣光是在拍賣網站上形成的交易,跑到7-11去,7-11一年多出六十四億的付款金額,還要多了三億的物流金額,物流收費一件五十塊以上,五十塊錢就產生這樣大的金額,這都是台灣獨有的事。

●台灣已是便利商店最密集的社會,便利商店服務項目最為多元

要說台灣有便利商店的高度依賴,其實台灣已經是全世界便利商店最密集的社會,不過如果在座有日本朋友不服氣,那就是最密集的社會之一,我們每兩千個人有一家便利商店,台灣也是進出便利商店最頻繁的社會,平均每個人每天進出便利商店2.3次,非常驚人,因為以前我回家看我媽媽一年大概就是2.3次,他是每一天進7-11晨昏定省2.3次。

 

台灣的便利商店服務項目極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多元,看起來絕對是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日本當然也是便利商店做得非常出色非常好的,但服務項目上有些項目是台灣所特有的,這都不是新事物,但我從剛才那個數字嚇了一跳,這麼多元,這麼密集,這麼頻繁,這麼成熟,它還在成長,每年還在成長,這個就很嚇人了,你就不知道到底要到什麼地步,就是好像沒有完成的。

我們調查當中還有很多沒調查到的,現在便利商店都裝廁所,有沒有使用便利商店廁所,明年應該調查看看;用便利商店做為電信服務商的使用客戶有多少呢?如果從7-11的朋友告訴我,現在是已經幾十萬戶了;使用無線上網服務,全家/7-11都在做現場可以無線上網;當然現在過年到了,年菜訂購,這個行為占我們人口比例,現在還沒有數字可以來支持,平常看到覺得很恐怖力量很大,可惜沒有數字,有了調查可以更明白這個便利商店的依賴。

 

 

【第参篇】便利商店生活滲透持續擴大中,次世代便利商店是何種面貌?!(3/5)

●生活滲透:從商品便利到生活便利

也許我可以這樣說,它有一部分是反映便利商店在生活上的滲透性,使它成為現在我們所認識的通路裡面,最具備跟生活緊密連結,我感覺他的比例還在增加當中,這個力量是從我們認識的「商品便利」來到了更抽象的「生活便利」。

 

過去便利商店剛發展的時候取代了傳統的雜貨店,以為它跟雜貨店有點關係,但後來看顯然並不是,它賣的東西跟雜貨店並不相同,過去賣的東西是各式各樣有可能你的家庭臨時會用到的商品,也就是說它提供的便利性是對照你的不便利,你哪個地方、哪個時間發生不便利,他就幫你料理,所以它賣你燈泡,冰塊,泡麵,飲料,都是應急之物,可是現在它不是商品了,它更複雜的內容,包括停車場停車的繳費、託寄宅配、網拍面交、買高鐵票,一應俱全,通通在這裡頭。

 

當然現在還有洗衣,而且還可以甲地送洗乙地取衣,我本來想說為什麼要甲地送洗乙地取衣呢?後來我覺得有道理,假如我明天要到高雄出差,今天就把西裝送去7-11洗,請它明天送到高雄,第二天在高雄取,穿了就可以上場,的確是有一種新的可能。

 

但這些可能性會如何?到底是它正在摸索的東西,還是已經掌握了我們生活型態的空缺,我還不是很確定,但可以看得出來,有了這樣的滲透基礎之後,他還不斷地在把各種人的生活內容,不斷地開發成便利商店的服務項目,所以走進任何一家便利商店,走進任何一家全家、7-11,它都是一家便利商店、咖啡店、郵局、銀行、售票亭、電信公司營業站、學校的註冊組,它通通都是。

●便利商店:季節吹笛人

便利商店有了這樣一個生活滲透的基礎,它還有條件,事實上現在已經是事實,變成一個季節的節奏跟節慶的號召者「吹笛人」。這件事特別反應在商品預購上,仔細去看商品預購的種種項目,看起來商品預購有兩個主軸,一個是事件一個是季節。

 

事件比如說賈柏斯傳,這就是一個事件,因為影響力這麼大的一個人竟然要出書了,為了配合宣傳,出書的時候竟然就死了,所以就變成一個大事件,當然就成了社會上一個巨大的要去處理它的行為,你怎樣確保你可以得到書呢?

 

便利商店是眾多的預購途徑中的一種,但極可能是力量最大的一種,這個力量極可能超過了單一的一種書店之外;五月天演唱會或者是周杰倫出新專輯,這都是這社會對某一族群來講的事件,這件事就可以形成商品預購的理由。

 

當然有較小型的事件,有某些人在做但我們參與的不多,不過這都是社會相對比較大的事件。那後者(季節)就多了,比如說端午節每一家都在預購粽子;中秋節每一家都在預購月餅;除夕到了每一家都在預購年菜,我曾經有一次在跟7-11的徐重仁先生在說:「到底年菜這個樣子可以賣多少數量呢?」

 

他說:「五十萬套」,我說:「那將來會怎麼樣?它會更大嗎?還是怎樣?」他說:「沒有辦法,我們不能再多了,因為五十萬套都是在除夕那個下午要送到欸,早也不行晚了也沒用,早了它不是除夕,晚了它也不是除夕」。

 

所以capacity不能為了那天把所有的能量擴大,初一以後就沒用了,所以是有一定的量;母親節賣蛋糕,以前我們小時候也沒有母親節蛋糕這件事,但現在已變成母親節大家在訂購蛋糕。

還有一些是導入一些新的節令,比如說薄酒萊新酒,每年的十月第二個禮拜薄酒萊上市之前,便利商店讓你來預購薄酒萊新酒,我有一段時間每一年都會去訂購這個Hello Kitty的薄酒萊,拿來送法國朋友的,因為他們絕對沒有這個東西,只有台灣會產生Hello Kitty的薄酒萊,今年沒有,它改成霹靂布袋戲。

 

這些事是它做了一個提醒,提醒我們整個社會什麼事在發生?現在該做什麼?它幫我們把生活的節奏建立起來,下一件大事除夕快到了,到處都在講年菜的事,報紙上在做年菜的評鑑,超商的年菜都會有各種選擇,它不是只有一樣東西,一開始它當然是借用了既有節令的節奏,轉換成它的campaign,它的銷售舞蹈,只是從這之後,你熟悉了這個節奏,它就有能力創造節令了,比如說我看到有個便利商店系統每年做雪場蟹預購,會說今年雪場蟹又來了,錯過之後要再等一年,king crab皇帝蟹變成了我們生活裡的一個季節,這當然是超商所創造出來的。

●豐富與精準,想像次世代便利商店

超商這個角色,看了這些數字,讓我充滿了好奇,就是說它的下一步它會往哪裡去?超商不是一個提供豐富的地方,在便利商店裡,商品算起來就是三千種上下而已,可是三千種擊敗了十五萬種,十五萬種我指的是在內湖的家樂福,那個大小就是十五萬種商品,所以它做的事是準確,跟你生活關係密切,也就是說豐富性由別人來提供,如果你要的是奇奇怪怪的東西就交給別人,但每一個人生活使用頻率最高、機率最大的,或者是一有不便就很不方便的那種,這個共通性由便利商店來處理。從它的摸索,前面它在賣東西,但從這幾年便利商店的發展感覺上商品已經不重要,生活滲透還在擴大當中,所以看起來次世代的便利商店還有非常多的可能。

這段時間便利商店看起來開新店的速度沒有繼續增加了,或是說各個店已不再強調有多少的展店速度,因為台灣已經一萬家了,可是新店還是一直在開,舊店在關,店的增加數已經不是它最主要的追求,但是那個店的quality,特別是它的位置和面積,它一直在設法讓它變得更大一點,讓面積變得更大一點,容納更多的機能,像今天說的餐飲區就是一個機能,有了餐飲區有了位置,有無線網路,所以也有網咖的功能,你愈是做各式各樣的服務就產生更多的進出機會。

 

可是有的服務是需要面積來形成,比如說台灣有愈來愈多的網路電子商務購物是要到便利商店取貨,那顯然一定要空出面積來放這些東西,件數數量一大就有一個物理的空間要解決,所以必須要做這個事;在郊外地區或土地比較不昂貴的地方,如果往南部走、鄉下走,我看到的便利商店是很大的,而且不只是有座位,常常是有戶外座位的,像歐洲的咖啡座一樣,它慢慢地甚至可以變成像我的老家這種鄉下地方、鄉鎮地區,早上就一群老人家去那裡吃早飯看報紙,變成社區交誼中心,這個面積當然在擴大。

而有些地方面積擴大有一點困難,像台北市,所以我也聽到便利商店的朋友在討論說,也在想像說,有沒有可能用二樓。但二樓這句話可能只是實體,也可能是一個比喻,因為現在看起來便利商店在網路上也下了很多功夫,我可以說「集中性在店,多元性在網」,網路就是CVS的二樓,以後要更多東西請上二樓,二樓就在網路上,它是一面用有限面積的三千種商品,要尋找出或者說聞出和你生活最緊密的結合,但那個更多更豐富的選擇因為有限面積無法完成,必須要用另外一個概念完成,所以現在讓它在網路上發生,或者用i-bon、FamiPort這樣的概念,讓你在那裡可以選擇,可以預購,可以選定,讓它再為你送到這個店頭來。

 

在通路發展當中有一段時間覺得便利商店應該已經很成熟了,可是因為這個新工具、新科技、新概念加入,有一番更大的整合,它要取代的店可能不是雜貨店而已,它可能會取代更多的東西。

 


【第肆篇】生活型態的兩個意料中的意外之『行動網路上身』(4/5)

●行動網路上身:連網黏網

第二個,我要說一說行動網路上身的這件事,第一個當然是看到上網的調查數字,E-ICP調查在2010年受訪者回答上網平均時間一天是4小時,2011年變成4.4小時,稍微換算了一下,一天全台灣人花了八千八百萬小時,這是用兩千萬人算的,其實是花了超過九千萬小時,一年超過了三億小時上網,我不能想像還有任何一個單項的娛樂或單項媒體時間可以到達4.4小時,我過去是做書的出版,我知道台灣從來沒有一天超過17分鐘讀書的時間。這當然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而且可怕的是上網時間這麼長,它還在增長,而且這個漲幅是不小的,10%,是比我們的國民所得成長還快。

這當中東方線上E-ICP調查無線上網從9.9%上漲到22.4%,這是一年的時間,成長了倍數以上,所以我們要知道無線上網是更可怕的事,因為上網時間已經有一段時間沒什麼長了,之所以會突然間跑出成長的空間來,可能是因為無線上網使得你隨時隨地上網,零碎時間可以上網,加總起來,總上網時間又擴大了,因為它有能力可以佔據你那些破碎沒有機會做其他用途的時間。

 

總體上網人數其實是微幅增加的,跟到便利商店繳費一樣,它都已經過了七成,它要再長都已經不是非常容易,它已經是人口大部分了,沒有做這個事的人要不就太老要不就太小,所以總體上網的數字在未來的二十年當中,大概只能用這樣小幅度慢慢地成長一點,不會再有激烈的成長過程。

●奇異的移動世界

看到無線上網,當然要去看無線上網最主要完成的原因,不是無線上網的環境,而是上網的設備:無線上網的device普及的過程。因為有這樣的device,所以才有無線上網的需求。

 

那到底哪些算是這些device呢?當然會有一點點爭論,比如說筆電算不算一個可攜性、移動式的?從名字看它當然好像是,不過如果從真實看到筆電變成上網裝置,其實是跟小筆電出現有關係的。現在筆電和無線上網的關係當然已經是非常的清楚,只是未必是主流。

 

E-ICP調查裡,筆記型電腦持有率從2010年到2011年,從31%成長到42 %,從使用人口數來講是長了10%,但從30%來講,它是增加了40%,這個是很驚人的。而且在2004年的調查,也就是六七年前,筆記型電腦在受訪者的持有率還不到8%,七年當中長了八倍。

 

智慧型手機一年的時間E-ICP從11%到17%,不過這個調查是受訪者的反應,受訪者不一定知道他的手機是不是有智慧?這是受訪者對他自己做什麼事、用什麼的了解,所以與其他銷售數字的統計,這兩個不一定有完全一致的連結。

 

平板電腦是2.6%,這是初次調查,平板電腦真正在台發行的時間是2010年10月份,到調查時間只經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大概八個月左右,這個數字換算起來,極可能是二十幾萬部的平板電腦,但是如果明年調查,看這個數字極有可能是有很大倍數成長的機會。  

 



行動上網在台灣,現在回去看這整個動力的發展,也許有一點意思,不過這個現在可能有一點囉嗦了。移動世界之所以變得有力量,是因為硬體、網路、服務被合在一起,本來三件事都是分開成立的,什麼緣故讓這三件事現在合起來變成一個新的力量?各位當然知道,真正把這三個東西、服務結合在一起,造成生活型態衝擊的,主要是來自蘋果電腦。它一方面是有一個新的概念,我們用一個device、用這個端,這個硬體無須自給自足,無須樣樣能做,要做什麼從上頭拿來就好。因為這個緣故,本來最有力量的、自給自足的、有足夠運算能力的、追求無窮盡運算能力的device:PC就出局了。

 

所有的服務和內容都變成了雲,這是一個千變萬化的雲,不再像過去的internet時代要有一個killer app,現在你根本不要killer app,因為現在這些collective (millions of) apps成千上萬上百萬的app合起來做為一個killer,這個比以前單一殺手更恐怖,這是百萬殺手成一家。那因為有這樣的device,才把過去已經都存在也成熟的服務、網路、硬體,這三件事被整合起來處理,也形成了一個新的行動環境。

●小筆電 上網設備逃離電腦的序曲

一開始觀察到這件事本來是看到了小筆電,小筆電是意外,因為發明小筆電的人,本來想的並不是這件事,各位如果記得施崇棠先生在發展Eee PC的時候,他所想的是很簡單的電腦給銀髮族用,比較接近我這種人,電腦沒有很厲害,所以他用那麼複雜的電腦幹嘛?把它 stream down簡單一點,他只要用這樣就夠了。

 

可是這個電腦沒有銀髮族買,買的都是厲害的人,在辦公室開會,發現工程師開始人手一台小筆電,他們在幹嘛?因為工程師是對電腦應用很熟悉的人,只有熟悉電腦的人才能確定電腦要做什麼?所以他可以為一個用途買一個電腦,他不需要這個電腦做所有的事,他只要做他要做的事就好;不會用電腦的人一定要買最好的電腦,因為他不知道他要幹嘛?所以每一個可能的用途他都要,不然萬一將來要做這個事時,功能又沒有,那要怎麼辦呢?

實際上這種功能有侷限的電腦,在專業的人眼中才看出它的用途來,我看他們從紙袋把小筆電拿出來,每一個人都有3G網卡,我已經看到這是另外一件事了。所以Eee PC本來是簡易電腦,可是後來就變成上網本,它就變成Netbook,後來變成一個類型。

 

這是使用者倒過來教生產者,你本來以為你在生產一個簡單的電腦,但這個用途被使用者界定了,我帶這樣一個電腦是因為到處可以上網,因為夠輕、夠小,所以這是iPad的序曲,這是上網設備的逃離傾向,逃離PC的傾向。

 

各種上網的行為被侷限在電腦裡,等到它行為夠成熟後,它想離開它。我們回頭看,以前的iPod也是,電腦很容易取得mp3,但是在電腦播不好帶,所以iPod是把電腦裡取來的mp3灌在裡面隨身帶著聽,這是上網行為離開電腦的一個要求。

 

黑莓機是每天在電腦上寫email,現在希望隨時可以使用它,所以我們就從這個行為成熟到一個地步,從電腦裡脫離出來,離開那個螢幕,來到另外一個地方工作,當然後來iPhone、iPad都有這個行為。

●未來會是兩個internet?還是一個?


iPhone當然是電話的一大革命,因為電話不再放在耳朵旁邊是放在眼睛前面,你看著它的時間遠比放在耳朵旁邊的時間來得多,但在iPhone剛出來的時候,對我來說有一個困惑,未來到底要兩個internet還是一個呢?因為顯然手機那個螢幕裡要看到的和電腦要看的螢幕不太一樣。

 

以日本來說,那就是兩個internet的社會,它有一個是當年的DoCoMo、i-mode的這個internet,所以每個公司都有兩個網址,一個是無線上網網址,一個是PC上網網址,這一方面造就了日本是行動上網最發達的社會,也使得它在internet這件事看起來是個落後的社會,日本的發展有這麼一個獨特的過程。

 

可是現在看起來,本來如果iPhone一直往下發展,可能internet會不得不要變成兩個,想像取得的人有兩種工具,兩個工具格式不同,經營網站的人極可能必須要造就兩個不同的服務供給方法,但iPad出來以後看起來好像一個就可以了,因為它跟電腦一樣,上網看到的螢幕也夠大,並不需要改變網路內容。可是再往下看又發現不是,因為移動這件事有一點點改變了internet的需求。

 

 

【第五篇】Mobile Everything (5/5)

●Mobile Search: 精準少量

比如說search搜尋已經變成我們認知的網路裡很基本的功能,不只說你跑到search engine是你的重要的網路行為,而是在每一個網站裡要能搜尋那個網站裡的訊息是一個基本的要求。

 

搜尋行為的初階、初期或是過去,想的都是愈多資料愈好,如果到Google去查一下Sherlock Holmes福爾摩斯,它會跟你說約有一億零九百萬個結果符合你的搜尋條件,搜尋時間是0.23秒,但有一億多個搜尋結果,如果是在手機上搜尋,誰能有時間在手機上看,不要說看一億零九百萬個,看二十個,打開二十個網頁都痛苦不堪,又要等又要麻煩,所以當你帶著搜尋走的時候,你希望搜尋是精準少量的,不要給我那麼多結果,但請給我準確的結果,準確結果可能指的是說,給我行為目的有關的結果,要認出來我查這個東西的目的是什麼?

 

不是把這個資料相關性都找出來,而是針對這個需求給我結果,或者是location base,跟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有關的結果,或者不只是位置的結果,是位置的結果跟這個位置結果的連結,比如說電話跟地圖,有了電話最好還能找出那個人是誰?那個人有沒有其他資訊可尋?

●Mobile Content:出版變成雲端事業

有了移動的情況,一樣的,我過去的行業突然變成了雲端事業,因為每一期雜誌都變成一個app,或者可能是一個app底下一個定期的feed,電視電影也是這樣,音樂早就是這樣了。

 

所以這是一個內容大統合的時代。這一樣也是我們剛說的界線模糊,就是異業突然間變同行,本來你是出雜誌賣廣告,突然間發現搶走你廣告的是angry bird不是其他人,你根本從來不知道它是你的同行。只是在這樣的環境裡,節奏跟形式可能會大大不同,如果未來這個app要這麼大的數量,那跟我們今天認識的app還有一點不一樣,就是說連一個最小的東西,只要通過移動網路來提供,最好都變成一個app的形式,未來的app的需求變成人人都要,所以你不能去找app的工程師,是最好每一個人自己都能做自己的app,所以你需要app的authoring tools 就是這供應端取得的地方,我做一個消費者我應該要找到一個取得的平台,像現在的app store所做的事那樣。

●Mobile Commerce行動商務

Mobile當然也會影響Commerce,比如說我就是一個會好奇的人,我看到日本一家賣fashion衣服的公司,叫Magaseek,他告訴我,他的訂單來源來自於手機占了七成,這是真的把我嚇一跳。

 

我說:「你的客戶會在手機上看一千五百件衣服嗎?」因為網路上的e-Commerce提供很多豐富的選擇,三十萬種商品、二十萬種商品,我一直覺得這件事不會跑到手機上去,因為手機看這麼多東西是不方便的,所以手機上的電子商務一定跟我們今天電腦上的電子商務有一點不同,重心不同。

 

可是有一個人告訴我說,他的電子商務就是在手機上完成,我當然有點驚訝,要問這是怎麼回事?我說:「他們是真的在網路上這樣看嗎?」他說:「對!」我說:「這是為什麼?因為我不能想像有個人在手機上這樣,不要說一千五百件衣服,看兩百件我都覺得蠻辛苦的。」

 

他說:「你比較不了解我們日本的社會,因為我賣的衣服是在四千日幣到一萬二日幣,所謂的澀谷系的衣服,大體上就相當於台灣五分埔賣五百塊到一千塊的衣服,買這些衣服是年輕女子,不是貴婦不是有錢人,他們希望買很多衣服,要快速買衣服,他們希望不壞但還不能貴,這些人極可能是剛上班沒多久或還是學生。如果是剛上班的新會社員,他回到家是沒有電腦的,家裡四坪租來的房子,生活型態上,手機是他唯一的電腦,實在很辛苦,所以日本人要做其他世界不做的事,他真的坐在那裡用手機看五百件衣服。」不過這是個特例。


大部分時候Mobile Commerce提供的可能不是豐富性,可能是急迫性,或者可能是你所在的位置跟取得的位置,怎樣可以更快?這就回到剛才我們早上聽到的O2O:online to offline,或者是已經看到的,是從韓國開始。早上葉博士也指出來北京也有這樣一個店,是二度空間的店,就是在牆壁上貼一張紙,紙上面就是所有商品的照片,每一個都有二維條碼,你把手機拿起來按一下,拍攝就是購買。

 

這還沒有包括我剛才說Mobile Commerce跟我們過去認識的e-Commerce不會一樣,它是新東西,它做這些事,這些事還沒有包括尚未完全開展的app store,因為app store就是department store,更何況你還可以在app store裡面做一個一個的app,每一個app打開來是一個store,它是另外一個可能性。

●Mobile Money行動支付,送錢到他方

有商務當然也就有支付的需求,網路支付做了像PayPal、像支付寶這樣的概念,那PayPal 、支付寶都是某種程度上革了銀行的命的金融服務型態,這個力量也已經產生了。

 

Mobile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機會,因為即使PayPal、支付寶也跟這個支付環境不盡相同,這當然是給了Google Check-out第二次機會,行動支付可能包含的是所謂的NFC近場的communication靠近的,用像刷卡一樣,感應式的,來做你的行動支付;或者把手機當信用卡,SIM卡裡面有信用卡;或者把拍照當作是交易契約,就是拍攝二維條碼作為是提出購買的要約行為。

 

那當然還有把錢送達,除了用手機來當信用卡以外,每一個手機本身就有一個所在的位置跟序號,使用者是明確的。那也有一些新的概念,比如說像Twitpay這樣的概念,我可以對多數人,像Twitter一樣,我對二十個人說,我給這二十個人每個人五十塊錢,我Twit,錢就到他手上,底層是PayPal,上層是一個行動支付的概念。

 

Twitter的創辦人現在又辦了Square這一個行動支付工具,所以現在看起來Mobile Money也正在發展當中,這當中當然電信公司也有一席之地,電信業又要突然間變成銀行的同業了。

●Mobile Community無線上網的社群行為


Mobile Community無線上網的社群行為,今天早上聽到angry bird可以做交友行為,這當然也就是社群網站的一個無線聯繫的形式,用無線來交友,可以產生新朋友,也可以在新地方找到朋友,這是一個location based的交友,每到一個新地方,你就可以用某一個程式來找到同樣興趣的或者某一種行為的朋友。

 

也顯然我們過去所看到的這種發言形式是比如像微博這樣的,或是你用一個小單位的創作,或者迷你部落格的這樣的概念來發言,但如果未來大家用更多的這個行動工具,連原來微博這個一百四十個字的創作字數可能也太多,也許手機的微博會變成二十四個字或三十個字的微博,它就不是Micro-blogging,它是Micro-Micro-blogging,這也讓每一個人所在的地方全部都變成一個發射電台,變成了一個廣播電台。

●Mobile Everything:每種”定點”的事業都有可能出現”移動”的版本

我看到那個行為就想像這個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太多了,隨便舉幾個例子,Mobile可以有Money,Mobile可以有e-Commerce,而且都跟原來不一樣了,全部都是新的,所以我說它會eventually是Mobile Everything。

 

隨便你講一個名詞,我通通都可以給你一個對應的Mobile版本,意思是說只要這件事起了變化,例如從過去的固定式電話變成手機之後,你看我們連問候語都變了,本來以前打電話說,請找某某某,地點是對的人不知道。等到變手機之後,你打電話接通之後,你的第一件事是問你在哪裡?人是確定的地點不確定,你不會在以前的電話打去就問他說你在哪裡?那個電話你打到家,他如果接了他一定在家;打到辦公室,他如果接了他一定在辦公室,但只有手機才把這件事情起了變化。

用電話來聯想就明白,所有定點事業都有可能出現移動的版本,所有的事業都會重來一次,這當然對經歷internet的人是一個痛苦的事,他已經經歷過一次重來了,現在發現還要重來。所以壞消息是你既有的成功通通沒有用;好消息是你過去看過的成功的例子,現在都變成你的靈感,因為你可以重新來過一次。

這是我一些簡單的延伸的想法,謝謝大家!謝謝!

 ----

 

   

 

台長: 一個讀者
人氣(2,506) | 回應(0)| 推薦 (4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詹宏志演講 |
此分類下一篇:詹宏志演講:我的閱讀經驗
此分類上一篇:詹宏志談「百年千書」與書的回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