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卷之三(角集)
<篇名>青蒿(ㄏㄠ)(胃、肝、心、腎)-1
青蒿,味苦,氣寒,無毒。入胃、肝、心、腎四經。專解骨蒸勞熱,尤能瀉暑熱之火,愈風瘙癢,止虛煩盜汗,開胃,安心痛,明目辟邪,養脾氣,此藥最佳。蓋青蒿瀉火熱,又不耗傷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無往不宜也。
【白話解】
青蒿,味苦,氣寒,無毒。入足陽明胃、足厥陰肝、手少陰心、足少陰腎四經。專解骨蒸勞熱,尤其能瀉暑熱之火,能治血熱引起的風瘙癢1,止虛煩盜汗,開胃,安心痛,明目辟邪,養脾氣,此藥最佳。因為青蒿瀉火熱,又不耗傷氣血,用它來搭配氣血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無往不宜。
但必須多用。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少用轉不得力。夫人身最嫌火盛,瀉火之藥動必傷陰,欲其瀉火不損陰者,原無多味,烏可置青蒿於無用之地耶。人身不離陰陽,火盛則陰不生,陽不長,陰陽既不生長,勢必陰陽不交而身病矣。
【白話解】
但條件是必須多用。因為青蒿重量輕,而性兼補陰,少用反而不得力。我們人體最怕火盛,但是瀉火藥動則傷陰,想要瀉火又不損陰的藥,原本就沒有幾味,不可捨棄青蒿而不用。人身離不開陰陽,火盛則陰不生,陽不長,陰陽既不生長,勢必陰陽不交而身生疾病。
倘不平其火,而徒補其陽,則火盛而陽益旺;不平其火,徒補其陰,則水燥而陰愈衰。故無論補陰補陽,總以平火為先務。然火又宜養,而不宜平。火過旺,則陰陽不生;過衰,則陰陽又不長。必寓補於平之中,而后陽得之安,陰得之而泰也。青蒿平火而又補水,此陰陽所以兩宜之也。
【白話解】
倘若不平息身中之火,而只補其陽,則火盛而陽愈旺;不平息身中之火,只補其陰,則水仍受火燒灼而陰愈衰。故無論補陰補陽,總是要以平火為優先。然而火又宜養而不宜平。火過旺,則陰陽不生;過衰,則陰陽又不長。必需寄寓平火藥在其中,而後陽得之而安,陰得之而泰。青蒿平火而又補水,這是陰陽兩邊都能得到調和的原因。
或問青蒿退暑則有之,退虛熱則未也,何以見之。以其有臭氣,必然散氣故耳。是未知青蒿者也。青蒿生於大道之旁,當夏日之炎蒸,而色更青翠,其得至陰之氣者多矣。況氣臭入腎,青蒿為補陰之藥無疑,而疑其不能退虛熱乎。夫陽藥補陽,陰藥補陰。青蒿既得至陰之氣,其非陽藥可知。既非陽藥,而謂不能退虛火也,此則所不信也。
【白話解】
問︰青蒿能有效退暑氣,退虛熱就未必有效,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麼呢?是不是因為它有臭氣,所以必然會散氣所造成的呢。
答︰這是不懂青蒿的說法。青蒿生於大道之旁,當夏日之炎蒸,而使色澤更加青翠,它從至陰得到的氣非常多。何況氣臭入腎,所以青蒿為補陰之藥無疑,如此還要懷疑它不能退虛熱嗎?。陽藥補陽,陰藥補陰。青蒿既得至陰之氣,已經知道他不是陽藥。既非陽藥,而說不能退虛火,這是不可信的。
或疑青蒿至賤,而吾子譽之如神,真所謂臭腐而出神奇矣。顧青蒿何嘗臭腐哉。以青蒿為臭者,薄之辭也。余嘗行田野間,往往有一種蘭氣親人,覓之,知氣從青蒿中出,是青蒿氣香,非臭也。且其氣能辟蠅虱,凡案間有青蒿,蠅不集也,夫蠅逐腐,畏青蒿而不集,其非腐可知。惜其叢生至多,人皆賤之,倘或為鮮產之物,吾不知若何珍之矣。青蒿實有至神之功,以臭腐輕之惜矣。
【白話解】
疑問︰青蒿在各類藥品當中相當低賤,而您卻讚譽如神,真所謂臭腐而出神奇。
答︰青蒿哪會有臭腐味呢。認為青蒿有臭味,是貶低它的說法。我曾經走在田野間,往往有一種蘭花香氣親人,找尋來源,才知道蘭氣是從青蒿散發出來的,青蒿氣味是香而不是臭。且其氣能驅趕蠅虱,只要是書桌上擺放青蒿,則蒼蠅不會聚集,蒼蠅喜歡腐臭味,畏懼青蒿而不聚集,青蒿非腐臭味從這裡可知。可惜它隨處都能生長到處都有,所以一般人都輕視它,如果是產量稀少之物,我不知它將會如何珍貴。青蒿其實有非常神奇的功效,以為臭腐而輕視它實在可惜。
或問青蒿退陰火至速,何以前人並未用之,而吾子盛稱其功效,亦又有所試而云然乎?曰︰青蒿退骨蒸勞熱,前人既言之,寧得不用之,何必余試而后信青蒿之退陰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獨退骨中之火,即肌膚之火,未嘗不共瀉之也。故陰虛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
【白話解】
問︰青蒿退陰火非常快速,為何前人並未使用,而您盛稱其功效,又是有使用經驗才說的嗎?
答︰青蒿退骨蒸勞熱,前人既然說過,寧願不使用,何必又要我試過而後才相信青蒿可以退陰火、退骨中之火。然而青蒿不只能退骨中之火,連同肌膚之火,不見得不會一同泄放。所以陰虛而又感外邪的人,最宜使用。
或問陰虛火盛者,用沙參、地骨皮,自是正法,今先生言青蒿退陰火,則用青蒿,可不必又用沙參、地骨皮矣?曰︰是又不然。青蒿最宜與沙參、地骨皮共用,則瀉陰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於皮膚,而沙參、地骨皮只能涼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白話解】
問︰陰虛火盛者,用沙參、地骨皮,自然是正法,今先生您說青蒿退陰火,則用青蒿,可不必又用沙參、地骨皮嗎?
答︰是但又不完全這樣。青蒿最宜與沙參、地骨皮共用,如此一來瀉陰火更快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於皮膚,而沙參、地骨皮只能涼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
註1風瘙癢:皮膚瘙癢,是指皮膚生癢感而欲搔抓,但又無原發皮膚損害的一種自覺症狀。如《外科證治全書.卷四》云:「遍身瘙癢,並無瘡疥,搔之不止。」
本症,在《諸病源侯論》稱「風瘙癢」、「風癢」;《外科證治全書》稱「癢風」;《幼科全書》稱「身癢」。若僅限於一處瘙癢,如陰囊、女陰、肛門等處,或先有原發皮損如丘疹、水疙等,而後皮膚瘙癢者,均不屬本條討論範圍。
按風瘙癢的病因有五:
1血熱:多發生於青壯年人,皮膚瘙癢,搔破呈條狀血痕,夏重冬輕或遇熱尤甚,得寒則解。伴有口乾心煩、脈象弦數或滑數,舌絳或舌尖紅,苔薄黃。多因心緒煩躁,或過食辛香炙煿之物導致血熱風生,故作瘙癢。青壯年血氣方盛者多患之,搔破則血痕累累。夏季陽氣正旺,外熱與內熱相合,則瘙癢更甚,得寒則解。故本證關鍵在於血熱,治宜涼血清熱,消風止癢,方選止癢熄風湯。多由血熱,係內因為主;
2血虛:多見於老年人,秋冬尤劇,春夏轉輕。證見皮膚乾燥,遍布抓痕,經常搔抓處可呈苔蘚樣改變,皮膚脫屑如糠秕狀,或遍布血痂。伴有面色無華、心悸失眠、頭暈眼花等症,脈象弦細,舌淡苔淨。多發於老年人,由於氣血兩虛,血不養膚、血虛風燥,故皮膚乾燥脫屑,如糠似秕。搔之不斷,則遍布血痂抓痕。經年累月,皮膚呈苔蘚樣改變。治宜養血潤懆,祛風止癢,方選養血潤膚飲。由血虛為本,內風使然,補其氣血自能使內風摒除,瘙癢得解。
3風濕:皮膚瘙癢,搔抓後起水疱、丘疹、流水或皮膚變為濕爛,多見於青壯年,夏秋季節為甚,脈象滑數,舌苔白膩或薄黃膩。多因恣食肥甘厚味與辛香炙煿,使體內蘊濕,再復感風邪,則風濕相搏為患。風盛則癢,故搔抓不止;濕盛則起水疱、丘疹、流水或糜爛。治宜散風、除濕、止癢。方選全蟲方。此外,濕熱黃疸等疾均可周身作癢。凡皮膚瘙癢之症,均忌用熱水及肥皂洗浴。瘙癢時,可外擦苦參酒、三石水;皮膚乾燥發癢者,可外用潤膚膏等。
4風盛:多發於春季,周身皮膚瘙癢,癢無定處,日久不癒,皮膚可變肥厚呈苔蘚化,狀如牛領之皮。脈象弦細,舌紅苔薄黃。因肌膚腠理不密,外受風邪,鬱久化熱,浸淫皮膚而作癢。春季風木當令,故易多發。其特點為癢無定處,搔抓不止,皮膚肥厚苔蘚化,或狀如牛領之皮。治宜搜風清熱,敗毒止癢,方選烏蛇驅風湯。總之,二者均為陽證,多由風邪,乃外因使然。血熱者,當用清熱涼血;風盛者,自宜搜風驅邪。
5外感風寒:多發於冬季,皮膚瘙癢常在頭面、前胸、頸周、雙手等暴露部位,遇寒則甚,逢暖或汗出則減。舌淡苔白,脈象浮緩或浮緊。雖屬陰證。但多因體內陽氣不足,不能抗禦外寒,再加之外受風寒之邪,故本證多見於冬季,發於頭面、頸周,雙手等暴露部位,逢暖或汗出,則風寒暫去,故瘙癢緩解。總之,二者雖均屬陰證,但以外因為主,故多見於暴露部分,治宜驅風散寒,方選桂枝麻黃各半湯。《醫砭.症狀鑒別》
前四項為內因,第五項為外因,內因為血虛血熱的肝風內動,外因為陽氣虛再外受風邪,本文所指應是對治第一項血熱的風瘙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