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卷之三(角集)
<篇名>荊芥(引血歸經)-1
荊芥,味辛、苦,氣溫,浮而升,陽也,無毒。能引血歸經,清頭目之火,通血脈,逐邪氣,化瘀血,除濕痺,破結聚,散瘡痍。治產后血暈有神,中風強直,亦能見效。但入之血分之藥中,使血各歸經,而不至有妄行之虞;若入之於氣分藥中,反致散氣之失。
【白話解】
荊芥,味辛、苦,氣溫,浮而升,屬陽,無毒。能引血歸經,清頭目的火,通血脈,逐邪氣,化瘀血,除濕痺,破結聚,散瘡痍(瘡瘍)。治產后血暈有神效,中風1強直(僵直) ,亦能見效。但加入血分的藥劑中,使血各歸經,就不至有妄行的顧慮;但若加入於氣分藥中,反而會有散氣的缺失。
荊芥性升,與柴胡、升麻相同,乃柴胡、升麻入之補氣之中,能提氣以升陽,而荊芥獨不能者,以荊芥雖升而性浮動,補陽之藥,尤惡動也,血過凝滯,荊芥之浮動則易流,所以可引之以歸經。氣易散亂,荊芥之不更助其動乎。氣過動必散,此所以不可用之於補氣之藥耳。
【白話解】
荊芥的藥性升浮,與柴胡、升麻相同,然而柴胡、升麻加入補氣藥之中,能提氣以升陽,而唯獨荊芥不能,因為荊芥雖升但是性浮動,補陽的藥,尤其厭惡浮動。血過靜會凝滯,荊芥的浮動則使血容易流動,所以可引血歸經。氣過動會散亂,荊芥性浮不是更助補氣藥浮動嗎。氣過動必散,這就是荊芥不可與補氣藥同用的原因。
或問荊芥引經,走血分甚速,走氣分甚遲,前人言之,而子尚未闡揚,愿暢談之。曰︰荊芥本陽藥,而非陰藥。陽入陰則行速,陽入陽則行遲。夫陽屬氣,而陰屬血。血行遲,而氣行速。荊芥入血而速者,乃血行遲,而若見荊芥之行速也;荊芥入氣而遲者,乃氣行速,若見荊芥則行遲也。非荊芥走血分甚速,氣分獨遲也。
【白話解】
問︰荊芥引經,走血分非常迅速,走氣分非常遲緩,前人說過,而您尚未闡揚,希望能盡情地說說。
答︰荊芥本是陽藥,而非陰藥。陽入陰則行速,陽入陽則行遲。陽屬氣,而陰屬血。血行遲,而氣行速。荊芥入血而速的情形,是因為血走得慢,相較之下荊芥走得比較快;荊芥入氣而遲的情形,是因為氣走得快,相較之下荊芥走得慢。並非荊芥走血分速度快,在氣分比較慢。
或問荊芥引血歸經,亦有引之而不歸經者乎?夫荊芥炒黑,則引血歸經,生用則引氣歸經。引血歸經者,有益於血者;引氣歸經者,有益於氣。有益於血者,血無亂動之虞;益於氣者,氣有過動之失。氣過動,而血不能靜矣,故用荊芥必須黑炒也,炒黑以治,無不歸經也。
【白話解】
問︰荊芥引血歸經,也有引之而不歸經的嗎?
答︰當荊芥炒黑(炭),則引血歸經,生用則引氣歸經。引血歸經時,有益於血;引氣歸經時,有益於氣。有益於血,則血無亂動的顧慮;有益於氣,則氣有過動的缺失。氣過動,而血不能靜,所以用荊芥必須炒黑,炒黑入藥醫治,血無不歸經。
或問荊芥亦能入腎乎?荊芥何能入腎也。雖然用之補腎藥中,未嘗不可入腎,但必須炒至純黑,則腎屬黑,正可同色以相入。夫荊芥之藥,本不必引入腎經。蓋腎有補而無瀉也,雖腎亦有感邪之日,祛腎中之風邪,風藥原無幾味,與其藥用耆、防己之類以伐腎中之邪,不若用炒黑荊芥,雖散邪,而不十分耗正之為得也。
【白話解】
問︰荊芥也能入腎嗎?
答︰荊芥怎麼能入腎呢。雖然用在補腎藥中,未嘗不可入腎,但必須炒至純黑成炭,因為腎屬黑,正可同色來相入。荊芥這味藥,本不必引入腎經。因為腎為藏精的器官適合補而不適合瀉,雖然腎也有感邪的時候,去除腎中的風邪,風藥原來就沒有幾味,與其用豨薟(耆)、防己之類的風藥來伐除腎中的風邪,不如選用荊芥炭(荊芥炒黑至炭色),雖散邪,但不會過度耗損正氣來得好。
註1:此處中風指痰阻經脈運行,而讓肝氣不順行引起肝風內動,即中醫所稱的真中風,真中風是因為肝風內動所引發的風病,而肝主筋,所以真中風的患者必定會手足攣急(手腳因為筋的抽緊而不能動),但其它還有痙病(全身性的大抽筋)和痺病(經絡阻塞而痛)也都會有手足攣急的病症,要小心判別(肝氣通巔頂,所以會出現臉脹紅)。
真中風的患者一旦倒下,千萬不要去動他,因為這個時候任何的移動都有可能造成別處的血管破裂,就像擠牙膏時不小心擠出來一點點,只要把手的壓力放開,牙膏還是有機會回到管子內,溢出來的血也是如此,只需要在十宣穴放血(若五脫症未見),就可以把血管的壓力暫時宣泄,一時溢出來的血液還有可能回到血管內,之後造成的傷害可以減低不少;但若仍有頭痛,則需用到安宮牛黃丸來泄腦壓。
注意!五脫症若見,千萬不可以針刺放血(虛證絕對不可能腦壓高,此時會整個人鬆軟,與一般真中風者會抽筋不同),因為五臟形氣已脫,身體大虛放血反而造成元氣大敗、現放現死!中醫最重辨證,辨證對了用藥就不難,但往往誤治也是因為辨證錯誤,像是真中風五脫症未見,刺十宣穴,幾乎沒有失手的;但若五脫症見,還刺十宣穴,要活口都很難,大家在學中醫時務必要謹記一切的禁忌所在,不要救人不成反害人一命!
《醫方集解.小續命湯》解釋五脫症:「凡中風,口開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要先用大劑的參附湯急救回陽(用附子以溫腎強心,慢慢灌到醒為止),回過頭再用三生飲除寒痰,滌痰湯慢慢補元氣(此證最急、此藥最緩,因為會中風通常元氣已大虛,虛不受補,故只能緩緩調治,切忌投大劑,過恐傷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