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1-06 03:54:31| 人氣1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卷7-13眾妙之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白話醫道還元

 

卷七性命洞源詳解-13眾妙之門

 

落在冥忘,如膠投漆。反歸潛寂,若帷內燈。理本至奧,誰共探源。道非可離,自當索解。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落在冥忘?此指性命復合時而言。

 

蓋性命之學,不外天地間水升火降之妙理;至虛至靈,不可以跡象求,不可以強意索,以虛無之神火下降,引起輕清之真水,兩兩相合,至合後,便于無形無跡,不上不下之間,一點真一微意,落于中宮,妙到不可知不可說田地,正在恍惚杳冥間,故謂之落在冥忘。

 

太上所云“眾妙之門”,蓋指此也。廣成老仙,所謂“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亦是落在冥忘景象。

 

何謂如膠投漆?此契合無間之義。蓋性命之相投,當其既合而聚于冥忘時,已化二為一,不分何為性何為命,直如膠漆合后,而不辨何為膠何為漆也。

 

道由一生二,則為散殊,由二歸一,則為反本,太上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即性命一后,抱元守一之至道。

 

何謂反歸潛寂?即性命歸本后,七情不生,六欲不起,粹美內含,有一種幽潛靜寂體段,即《易》所謂“何思何慮”也。丹書所云:“住息溫養”,非有別義。

 

何謂若帷內燈?蓋燈有帷,自外觀之,只有光之神采,而無光之跡象。人之性命歸一后,溫而養之,時安潛寂,其中宮之神光斂藏,是無中有,蓋寓于隱約間,實無異帷內之燈。

 

光斂于內,發而不發,不發而發之妙,即《洞經》所謂:“神化玉室內”也。丹書所云:“真人現在寶珠中”,又曰:“真人潛藏在深淵”,亦是此義。

 

然此理乃天地妙機,說之而不可盡,探之而莫可窮,玄外生玄,不可謂奧之至乎?

 

惟其奧之至,故愚蠢者固冥然無從探求,即有聰明過人之士,亦多以此理為荒杳難稽,虛空無據,置之不議不論,而不欲探求。

 

甚而根緣淺薄,習為浮浪等輩,反生議謗,以為異端曲學,不經之臆說,自以為不必探求。

 

性命之忽略而不求達,由來久矣。太上經云:“下士聞道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此語信然。

 

然此性命之道,大而包管天地,小而一物之微,皆莫能外。為賢為聖由此,為仙為佛,亦由此。離乎此便流為下愚,所以此道為不可離也。

 

人苟不甘為下愚離道,自當求乎性命之微,于其不明者,無待他求,即于此篇力為索解,自無不得。

 

此一節,結上數節,亦以開下文分論條陳之意也。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落在冥忘?此指性命復合時而言。

 

呂真人曰:什麼是落在冥忘?這裡指性命再次結合的時候而言。

 

蓋性命之學,不外天地間水升火降之妙理;至虛至靈,不可以跡象求,不可以強意索,以虛無之神火下降,引起輕清之真水,兩兩相合,至合後,便于無形無跡,不上不下之間,一點真一微意,落于中宮,妙到不可知不可說田地,正在恍惚杳冥間,故謂之落在冥忘。

 

性命的學問,離不開天地間水升火降的妙理,最為深妙虛無、最為神妙靈驗,不可以用外顯跡象來推求,不可以強用意念去探索,用虛無的神火下降,引起輕清的真水向上升騰,兩兩相合,一到相合之後,便在無形無跡,不上不下之間,一點真一微意接引,落在中宮。妙到不可知、不可說的狀態,正在隱約模糊、深遠幽暗之間。所以稱為「落在冥忘」。

 

太上所云“眾妙之門”,蓋指此也。廣成老仙,所謂“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亦是落在冥忘景象。

 

老子所說的「眾妙之門」,指的就是這個。廣成老仙所說的「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也是「落在冥忘」的景象。

 

何謂如膠投漆?此契合無間之義。蓋性命之相投,當其既合而聚于冥忘時,已化二為一,不分何為性何為命,直如膠漆合后,而不辨何為膠何為漆也。

 

什麼是如膠投漆?就是性命相互契合沒有間斷的意思。因為性命的相投,當其既已相合而齊聚於冥忘的狀態時,已經化二為一,不分何為性、何為命,就好像膠與漆混合後,分不出何為膠、何為漆。

 

道由一生二,則為散殊,由二歸一,則為反本,太上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即性命一后,抱元守一之至道。

 

道自一生二之後(先天真一之氣化生後天陰陽二氣),陰陽分判而分散殊途。但由二歸一,就是返歸本源。《道德經》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也就是性命合一後,抱元守一的大道。

 

何謂反歸潛寂?即性命歸本后,七情不生,六欲不起,粹美內含,有一種幽潛靜寂體段,即《易》所謂“何思何慮”也。丹書所云:“住息溫養”,非有別義。

 

什麼是反歸潛寂?就是性命歸本後,七情不生,六慾不起,只有粹美內含其中,此時處在一種幽潛靜寂的狀態,就是《易經》所謂的「何思何慮」。丹書所說的「住息溫養」並非有別的意思。

 

何謂若帷內燈?蓋燈有帷,自外觀之,只有光之神采,而無光之跡象。人之性命歸一后,溫而養之,時安潛寂,其中宮之神光斂藏,是無中有,蓋寓于隱約間,實無異帷內之燈。

 

什麼是若帷內燈?因為燈有帷幕,從外表觀看,只有光的神采,而無光的跡象。人的性命歸一後,溫而養之,時刻安住於潛寂的狀態,這個中宮的神光斂藏,是無中生有,寓居於隱約間,就好像帷幕裡的燈。

 

光斂于內,發而不發,不發而發之妙,即《洞經》所謂:“神化玉室內”也。丹書所云:“真人現在寶珠中”,又曰:“真人潛藏在深淵”,亦是此義。

 

 

燈光收斂於內,有發而不發,不發而發的奧妙。這就是《洞經》所說的:「神化玉室內」,丹書所說的:「真人現在珠寶中」,又說:「真人潛藏在深淵」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然此理乃天地妙機,說之而不可盡,探之而莫可窮,玄外生玄,不可謂奧之至乎?

 

然而這個道理是天地微妙的秘密,是訴說不盡,探索無窮,玄外生玄,不可不說它是最奧妙的嗎?

 

惟其奧之至,故愚蠢者固冥然無從探求,即有聰明過人之士,亦多以此理為荒杳難稽,虛空無據,置之不議不論,而不欲探求。

 

正因為這個道理非常奧妙,所以愚蠢的人本來就愚昧無從探求,就算有聰明過人的讀書人,大多以為這個道理是荒誕無法考證,虛妄不實而沒有根據,於是就放著不去議論,而不願探求。

 

甚而根緣淺薄,習為浮浪等輩,反生議謗,以為異端曲學,不經之臆說,自以為不必探求。

 

甚至有些根緣淺薄,習慣行為浮浪等這一類型的人,還反而生出毀謗的言論,以為這是異端的學說,不符合經文的一種主觀猜測的說法,自以為不必去探求。

 

性命之忽略而不求達,由來久矣。太上經云:“下士聞道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此語信然。

 

性命學說被世人忽略而不求通達,由來已久。《道德經》說:「下士聞道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確實如此。

 

然此性命之道,大而包管天地,小而一物之微,皆莫能外。為賢為聖由此,為仙為佛,亦由此。離乎此便流為下愚,所以此道為不可離也。

 

然而這個性命的道理,大到可以包管天地,小到一個微小的事物,都在道的範圍之內。要成為聖、賢,也是從奉行這性命之道開始,要成為仙、佛也是從這裡開始。離開這個道理,便淪為極度愚蠢的人,所以這個道理千萬不可以離開。

 

人苟不甘為下愚離道,自當求乎性命之微,于其不明者,無待他求,即于此篇力為索解,自無不得。

 

人如果不甘心淪為極愚蠢的人而背離正道,就應該自己去探求性命的微妙,有不懂的地方,不必向他處尋求,就在這本書裡努力的探求解讀,自然沒有答案是得不到的。

 

此一節,結上數節,亦以開下文分論條陳之意也。

 

這一節,總結以上數節,也用來開啟下文分開論說、逐條陳述的意思。

 

原註1「眾妙之門」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這個眾妙之門,其實並無實跡,當修性命之功達到性命合一的境界時,會有眾多奇妙發生。修功達不到性命合一的境界,則沒有眾妙發生。為此將修功達到這種境界以門來比喻。丹經中所說:「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也是眾妙之門的又一種比喻。

 

註2眾妙之門:是二氣相交的一種狀態,是性命復合的一種現象,並非有具體的門存在。

 

台長: 藥王﹐小沈 & 非頑童
人氣(1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醫道還元全 |
此分類下一篇:卷7-14反者道動
此分類上一篇:卷7-12時至暖信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