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醫道還元
卷六無礙心印詳解-26【一心慧放】
芽吐毫端,忽插雲霄之上。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芽吐毫端?蓋印心功候進步時而言也。
人心共得天地之真靈,以為一心之主,苟能杜盡萬感之邪緣,回光常常反照,將二氣五德以為淘洗鍛煉之資,則萬魔退避,而此靈明地上,漸漸生光,好比樹之當春吐芽,有一種異采鮮新氣象。
毫端者,初吐微末之謂。然此靈光初啟,雖屬毫末之萌,其長發之神速,實無可限量。有頃刻間艷放,而直達于雲霄之概,故曰“插雲霄之上”。
世人徒為學,作偽道參禪,終日閉目枯坐,假裝像樣,不從天地真一之心參究明白,此中本原已失,縱或稍知真一妙奧,而印心又不肯從五氣歸根,反究此中源委,萬邪紛集,靈明究從何而生?
然又有一種閉目死坐之徒,其形則如槁木,心亦如死灰,非不自以為定靜,殊不知已入于枯槁一途,是死定死靜之惡道也。亦安期慧光初啟,如樹之吐芽莫遏耶?
*此境雖係印心中途,然必待群邪退聽,乃有此驗。觀此便知持心首在遏絕萬感,方可待慧光潛發,到得一心慧放,自是無礙根基。
后世好道談玄者流,即此一層功效。不知說出多少落地,即如“火棗交梨”,所言何物?又如“極樂國”,“主人翁”,亦是何物?如此等類,指不勝屈。
更有愈說愈入昏蒙,大率出詞,好為隱怪,取物借喻,令人東猜不中,西猜不著,成甚嘉惠后學之心。
此等談玄著述,大都規仿太上五千言,故作為怪僻語。豈知太上五千言,實未當如此怪誕,不過古之世字罕,不能如后世之多,故其中有一字兩義者。
況以持心大道,原為幽深,不得已而出此耳,然其中實未嘗非就理說理。于今五千言,人尚罕達,何況後學出語怪誕,藏頭匿尾,更何望后世有達道人也?
不及心法一學,終沒于天壤乎?吾有鑑于此,故特顯為陳之。俾學者易明,是予之本意也1。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芽吐毫端?蓋印心功候進步時而言也。
呂真人曰:什麼是芽吐毫端?就是指印心功夫火候進步時而言。
人心共得天地之真靈,以為一心之主,苟能杜盡萬感之邪緣,回光常常反照,將二氣五德以為淘洗鍛煉之資,則萬魔退避,而此靈明地上,漸漸生光,好比樹之當春吐芽,有一種異采鮮新氣象。
*人心共同得自於天地的真靈,以此真靈來作為一心的主宰,如果能完全杜絕各種感觸所生起的慾望邪念,時常回光反照2,將天地陰陽二氣及心之五德,作為淘洗鍛煉心性的資本,則內在的慾望邪念自然退避,而此靈明的心地上,漸漸生光,好比樹木在春天時發芽,有一種光彩奪目、鮮豔新奇的氣象。
毫端者,初吐微末之謂。然此靈光初啟,雖屬毫末之萌,其長發之神速,實無可限量。有頃刻間艷放,而直達于雲霄之概,故曰“插雲霄之上”。
毫端,就是在細微的樹梢末端剛吐出新芽的意思。然而這個靈光開始啟萌,剛發出來的嫩芽雖然只有一點點,但它生長的速度,卻不可限量。有一瞬間綻放出艷麗,而直達於雲霄的氣概。所以稱為「插雲霄之上」。
世人徒為學,作偽道參禪,終日閉目枯坐,假裝像樣,不從天地真一之心參究明白,此中本原已失,縱或稍知真一妙奧,而印心又不肯從五氣歸根,反究此中源委,萬邪紛集,靈明究從何而生?
*世人只會憑藉空的學問,來假裝修道參禪,整天閉目枯坐,裝模作樣,不依循天地真一之心參驗考究清楚,這個過程中本原(真一根本)已經喪失,縱或稍微知道一點真一妙奧,而要想進入印心無礙的境界又不肯依循天地五氣回歸真一本原,反過來推究這其中(修持一心)的始末與經過,各種邪念慾望紛紛相繼而來,靈明的心到底要從哪裡生出來呢?
然又有一種閉目死坐之徒,其形則如槁木,心亦如死灰,非不自以為定靜,殊不知已入于枯槁一途,是死定死靜之惡道也。亦安期慧光初啟,如樹之吐芽莫遏耶?
然而又有一種閉目死坐的人,他的外形就好像枯槁的木頭,心也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非常自以為達到定靜的境界,殊不知已經走入枯槁一途,這已經是死定死靜的惡道。又怎麼能在枯坐之中期待心中的慧光初啟,如同樹梢所萌吐的新芽而不可阻止呢?
*此境雖係印心中途,然必待群邪退聽,乃有此驗。觀此便知持心首在遏絕萬感,方可待慧光潛發,到得一心慧放,自是無礙根基。
*這個吐芽的境界雖然是屬於印心的中間過程,然而必需等到各種慾望邪念退讓順從,才能夠印證。看到這裡便可以明白修持心性最重要在於滅絕種種感觸,才可以期待心中慧光於暗中顯現光明,到達「一心慧放」的境界,這個吐芽的境界自然是印心無礙的根基。
后世好道談玄者流,即此一層功效。不知說出多少落地,即如“火棗交梨”,所言何物?又如“極樂國”,“主人翁”,亦是何物?如此等類,指不勝屈。
後世喜歡修道談論玄理這一類的人,能力就只是這一層功夫而已,不知說出多少形容詞,就像「火棗交梨」3,他所說的是要表達什麼東西呢?又如「極樂國」,「主人翁」,又是在形容什麼東西呢?像這樣的例子,數也數不清。
更有愈說愈入昏蒙,大率出詞,好為隱怪,取物借喻,令人東猜不中,西猜不著,成甚嘉惠后學之心。
更有的愈說愈讓人愚昧而不明事理,這類人大多都喜歡使用少見及不尋常(隱晦奇怪)的詞句,借用各種事物來比喻,令人東猜不中,西猜不著,成甚4嘉惠後來學人的心。(這麼做怎麼能算是嘉惠後世學者的心呢)
此等談玄著述,大都規仿太上五千言,故作為怪僻語。豈知太上五千言,實未當如此怪誕,不過古之世字罕,不能如后世之多,故其中有一字兩義者。
這種談玄的書籍,大都模仿太上五千言5,故意使用怪癖的言論。這些人怎麼會知當時的道德經其實並沒有如此的古怪與荒謬。只不過是因為古代那時候的用字與遣詞比較少,不能像後世能夠使用的形容詞那麼多,所以道德經當中會有許多一個字擁有二個意思的緣故。
況以持心大道,原為幽深,不得已而出此耳,然其中實未嘗非就理說理。于今五千言,人尚罕達,何況後學出語怪誕,藏頭匿尾,更何望后世有達道人也?
況且以修持心性之最偉大的「道」來說,其中的義理本來就很深奧,不得已而用此種方式表達,然而其中的內涵,實際上未嘗沒有就理說理。到了這個時代道德經的五千言,一般人尚且很少通達,何況後來的學人所著述荒誕奇怪且隱晦的言論,更是要如何期望後世能有通達大道的人呢?
不及心法一學,終沒于天壤乎?吾有鑑于此,故特顯為陳之。俾學者易明,是予之本意也1。
不努力追求(不及6)心法這一門學問,難道最終要讓它消失在天地間嗎?我有鑒於此,所以特別提出來說明,使學習的人容易明白,這就是我的本意。
原註1這一節原著中沒有詳解,2006年幸得一本“板藏粵東省城善書總局”《醫道還元》復印文稿,依此文稿將該段作為補充,特予說明。
註2回光反照:即是佛家的般若觀照。(同卷6-24註3)
註3交梨和火棗是道教指神仙所吃的仙果。
註4成甚:這樣的做法算什麼。
註5太上五千言:即道德經。
註6不及:通汲:從井裏打水:~水。(a.汲水;b.吸取)。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如“汲汲於富貴”。另本作不幾,大意相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