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醫道還元
卷六無礙心印詳解-17【超岸入定】
彼岸既超,白雪莫方其潔。阿僧入定,赤日曷比其光。
【原解】
呂真人曰:此就後學功候將成境界而言。
何謂彼岸既超?岸者,道岸也。凡人心墜塵緣,千般劫磨,萬種愁苦,此心之真靈,混入于惡道而分散。
好比大海茫茫,縱共禀此天地英靈,乃沉墜于其中,齊歸汩沒,惟能不入障迷,惺然回頭,尋著此心真諦,反歸本來地上,養得真元充足,萬邪潛消,則此心常在道岸上行,不沉欲海,謂之彼岸既超。
此際光景,乃一塵不著時也。以此心之體言之,光明朗徹,無一毫瑕垢之留,其皎潔實到極處,即白雪無以比也,故曰“白雪莫方其潔”。
何謂阿僧入定?佛義,元精耿耿謂之僧。阿者,大也。人同禀天地大元精,而藏于心,所以有靈氣知覺。但被物欲牽累,此元精之靈氣,遂引而出去,久而無所歸。
惟把萬緣放下,尋著靈明地上,用功修持,朝夕起居,只有理無欲,久久而元精自復,真靈內固,舉眾邪不能牽,常默守此雪光之竅,謂之阿僧入定。
到此時,則一心之真宰,光輝燦爛,比之于赤日,其光灼殆尤甚焉。蓋赤日能照晝不能照夜,此心真慧,無時不照,故曰“赤日曷比其光”。
惟潔勝白,光逾赤日,是以能無礙也。世之指佛道為迂談者,吾謂其並昧儒學之真宗,果能達其微,一明自無一不明也。學者可勿察乎?
【白話解】
呂真人曰:此就後學功候將成境界而言。
呂真人曰:這裡指的是後進的學者功夫火候即將成就的境界而言。
何謂彼岸既超?岸者,道岸也。凡人心墜塵緣,千般劫磨,萬種愁苦,此心之真靈,混入于惡道而分散。
什麼是彼岸既超?岸,就是道岸(徹悟的境界)。凡人的心墜落於塵世因緣的迷障,歷經千般刧難折磨,萬種憂愁痛苦,此心的真靈,隨著因緣業力1進入極苦的狀態而分解耗散其本源。
好比大海茫茫,縱共禀此天地英靈,乃沉墜于其中,齊歸汩沒,惟能不入障迷,惺然回頭,尋著此心真諦,反歸本來地上,養得真元充足,萬邪潛消,則此心常在道岸上行,不沉欲海,謂之彼岸既超。
好比大海茫茫,即使共同禀承這個天地的精華靈氣,仍然會沈墜於其中,一同沉淪,只要能不入迷障,清醒覺悟而導回正途,尋著此心最究竟的真實,返回歸還本來的境地,把真靈涵養得真元充足,各種邪淫妄念在潛移默化中消除殆盡,則這個心時常處於徹悟的狀態,不再沈淪於情慾生死大海,稱為「彼岸既超」。
此際光景,乃一塵不著時也。以此心之體言之,光明朗徹,無一毫瑕垢之留,其皎潔實到極處,即白雪無以比也,故曰“白雪莫方其潔”。
修到此時的光景,就是心中一塵不染的時候。以這個心此時的狀態來說,光亮通透,沒有一點瑕疵汙垢殘留,極為光明潔白,就是白雪也無法比擬,所以稱為「白雪莫方其潔」。
何謂阿僧入定?佛義,元精耿耿謂之僧。阿者,大也。人同禀天地大元精,而藏于心,所以有靈氣知覺。但被物欲牽累,此元精之靈氣,遂引而出去,久而無所歸。
什麼是阿僧入定?對照佛教的教義,就是元精處於光明安靜的狀態,稱為「僧」。阿,就是「大」。人共同禀承天地浩大元精,而藏於心,所以元精會有靈氣知覺。但被物質慾望所拖累,此元精之靈氣,於是被引出心外,消耗日久就無法歸藏於心。
惟把萬緣放下,尋著靈明地上,用功修持,朝夕起居,只有理無欲,久久而元精自復,真靈內固,舉眾邪不能牽,常默守此雪光之竅,謂之阿僧入定。
*只有把萬緣放下,尋著明亮潔淨無雜念的境地,用功修持,從早到晚行住坐臥,只有熟習無欲2,久而久之元精自然會復歸於心,真靈內固,所有各種邪淫妄念都不能牽動它,時常默默地守護這個雪光般的心竅,稱為「阿僧入定」。
到此時,則一心之真宰,光輝燦爛,比之于赤日,其光灼殆尤甚焉。蓋赤日能照晝不能照夜,此心真慧,無時不照,故曰“赤日曷比其光”。
到了這個時候,在一心的真正主宰下,所散發出燦爛的光輝,比陽光照射還要長久,因為陽光只能在白天照射不能照亮黑夜,而此心中機靈聰慧的光彩,無時無刻無所不照。所以稱為「赤日曷比其光」。
惟潔勝白,光逾赤日,是以能無礙也。世之指佛道為迂談者,吾謂其並昧儒學之真宗,果能達其微,一明自無一不明也。學者可勿察乎?
只有「潔勝白雪」「光逾赤日」所以能心無罣礙。世上指謫佛教為迂腐言論的人,我說他們同樣不清楚儒學的真正宗旨。如果能通達它的微妙,一個道理通曉自然沒有任何一個不明白的地方(一理通萬理徹)。學習的人可以不明察嗎?
註1業力:指心理的傾向,基於之前的行為模式,驅使我們像現在這樣去作,去說,去想。我們的習慣在大腦中塑造了神經路徑,在合適的環境下讓我們重覆著普通的行為模式。簡單講,我們覺得想作某些事,然後我們就強迫性地去做了。
註2無欲:心境安然淡泊,沒有世俗的欲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