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醫道還元
卷四天地心詳解-26【心無其心】
蓋心無其心,真心是以永固。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心無其心?心即天地之心也。蓋天地之心,不外真一所固結,冲漠中自然能使陰陽二氣潛交,水為之升,火為之降,露雷風雨,自然布散,日月星辰,自然旋轉。
當其氣之至,萬物自然發生。及其氣之反,萬物自覺收藏。千端變態,萬化流通,亦似有許多經營佈置于其間。然究乎天地之心,只存真一。
真一所默策,而大化自行,實未嘗有作為于其間。然不特無所作為,併其所以作為之權,亦覺寂然不動,好似無心一般。
蓋因物付物,不待表著其功,而功施莫掩,只此真元固結,成得一個無字之義,故曰“心無其心”。惟其無心,即此便可見天地之真心。亦惟真心獨具,是以不滅而永固。
人亦禀天地之氣而生,心本具天地之真常,而人所以不能永固者,皆因欲心剝喪其真。
*假如愛心有所偏勝,則心之真元耗。惡心勝,而心之本真亦為所奪。此猶其淺焉者也。
*能使心無偏勝而心自平,但猶有跡象之未化,必造到冲漠中自具一點真靈,寂然不動,如天地之無心,而物自化,斯為至妙至玄。
*果能滌除欲念,則心中自平。由平而進至天君泰然,則萬種逆情不能動,此心自覺定矣。由定而幾于靜,由靜而達于空,則慧自生。
從此造到不增不滅地步,則圓成功候,亦居然一天地之真一固結。可與天地同其太虛之體,即可與天地合其玄玄之妙用。
在儒則謂之“下學上達”,在道釋則謂之“返本還源”,其實一理也。古經所謂“后天返先天”,亦即此義。蓋天中有地,地中有天,單言天者,省文耳。無非反其本真,乃得歷劫不磨。
世人讀書不解,不知三教本源何在?妄議以為彼此絕異。不肯細究,無怪乎道之不明于天下也。悲夫!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心無其心?心即天地之心也。蓋天地之心,不外真一所固結,冲漠中自然能使陰陽二氣潛交,水為之升,火為之降,露雷風雨,自然布散,日月星辰,自然旋轉。
呂真人曰:什麼是心無其心?心,就是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不外由真一之氣所凝結,如果能放下自己的成見與想法,融合在天地之間的虛寂恬靜,體悟那真一之氣的默策,它使陰陽二氣潛交,水因此而上升,火因此而下降,露雷風雨,自然散布,日月星辰,自然旋轉。
當其氣之至,萬物自然發生。及其氣之反,萬物自覺收藏。千端變態,萬化流通,亦似有許多經營佈置于其間。然究乎天地之心,只存真一。
當它的陽氣來到,萬物的生機自然啟動,等到它的陽氣返回,萬物感受到漸微的陽氣以及漸長的陰氣而自然地將生氣隱蔽起來。事物的繁雜與多變的形態,萬事萬物流轉通行而不停滯,在這當中好像有許多籌劃、運行及管理的機制。然而推究這個天地之心,只是固守根本的真一之氣而已。
真一所默策,而大化自行,實未嘗有作為于其間。然不特無所作為,併其所以作為之權,亦覺寂然不動,好似無心一般。
真一之氣沈靜無聲的驅使,而化育萬物的力量自然運行。實際上未曾有任何刻意的作為於其間,然而不但沒有任何作為,就連他想要作為的力量,也覺得是寂然不動,好像無心一樣。
蓋因物付物,不待表著其功,而功施莫掩,只此真元固結,成得一個無字之義,故曰“心無其心”。惟其無心,即此便可見天地之真心。亦惟真心獨具,是以不滅而永固。
*因物付物1,不待表著2天地的功勞,而化育的功德也無法掩蓋(意指天地之心默然的運行造就了萬物的生發與轉化,但卻不會因此彰顯它的功勞,然而如此也無法掩蓋天地之心化育萬物的功德),只有這個真元固結,成為一個「無」字的意思,所以稱為「心無其心」。因為它無心,在這裡便可看見天地的真心,也只有真心獨具,所以才不滅而永固。
人亦禀天地之氣而生,心本具天地之真常,而人所以不能永固者,皆因欲心剝喪其真。
人也是稟賦天地之氣而生,人心本來就具備天地的真常,而人之所以不能長生永固,是因為心中的慾望太多,讓慾望掩蓋也消耗了真常。
*假如愛心有所偏勝,則心之真元耗。惡心勝,而心之本真亦為所奪。此猶其淺焉者也。
假如人的愛心有所偏頗,則心的真元消耗。當惡念的心超越良善的心,而心的本真也會被惡念所奪,這還是比較淺顯的比喻。
*能使心無偏勝而心自平,但猶有跡象之未化,必造到冲漠中自具一點真靈,寂然不動,如天地之無心,而物自化,斯為至妙至玄。
如果能使此心保持平衡沒有任何的偏勝,那心境自然能平靜,但是過往留下的一些跡象還沒有失(如同酒瓶內的酒已空,但是味道仍存),必須要修造到虛寂恬靜中自具一點真靈,寂靜而不動,就好像天地之無心,而萬物自然化育,這才是至妙至玄的境界。
*果能滌除欲念,則心中自平。由平而進至天君泰然,則萬種逆情不能動,此心自覺定矣。由定而幾于靜,由靜而達于空,則慧自生。
如果能洗淨滌除心中的慾念,則心中自然平靜,由平靜而進至天君泰然3的境界,則萬種違背正道的慾念不能擾動,這個心自能感覺得到了安定。由安定而幾近於恬淡平靜,由平靜而到達於廣闊的空靈,在空靈之處則能看見智慧自然增長。
從此造到不增不滅地步,則圓成功候,亦居然一天地之真一固結。可與天地同其太虛之體,即可與天地合其玄玄之妙用。
從此修造到不增不減的地步(回到厥初或本來面目的境界),到了功力火候圓滿成就的時候,也居然是一天地的真一之氣固結,可與天地共用這個太虛之體,也就是可與天地共同使用那玄玄4的妙用。
在儒則謂之“下學上達”,在道釋則謂之“返本還源”,其實一理也。古經所謂“后天返先天”,亦即此義。蓋天中有地,地中有天,單言天者,省文耳。無非反其本真,乃得歷劫不磨。
在儒家則稱為「下學上達5」,在道家或佛家則稱為「返本還源」,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古經所說的「後天返先天」,也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天的當中有地,地的當中有天,只說天的意思,就是省略文字的一種文法罷了。不外乎返回他的本真,才可以經歷各種災難而不可磨滅。
世人讀書不解,不知三教本源何在?妄議以為彼此絕異。不肯細究,無怪乎道之不明于天下也。悲夫!
世人讀書不能理解本意,不明白三教的本源在那裡?胡亂的議論以為彼此絕異6,不肯詳細研究,難怪大道不能彰顯於天下。悲嘆呀!
註1因物付物: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成另一種事物。
註2表著:顯揚昭著。
註3天君泰然:舊謂心為思維器官,故稱為天君。泰然為心情安定,閒適自若的樣子。
註4玄玄:玄妙中之又玄妙者。1《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後以玄玄指道家深奧幽遠的義蘊。2玄之又玄的簡稱,指道家所稱的道。
註5下學上達: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
註6絕異:全然不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