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醫道還元
卷二症候源流總論-24【肺朝百脈】
因其端緒,莫昧分毫。溯其根由,難移寸步。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端緒?即症之流露也。症有分端而見者,如同是氣為災,而其著見實多端。
然因其端自可尋其緒,或由虧損而生,或由鬱積而成,或由蔽塞而至。虧者培之,結者破之,塞者疏之,半虧半結者,則合培法與破法,酌先后緩急而施之,半蔽半虧者,則合疏與培,酌和平以治之。
此中妙訣,舍端緒固無從著手,然必細加詳審,辨之明,乃覺無差,所以分毫不可昧也。稍昧分毫,則輕重緩急,難以酌其宜,既難酌其宜,又何以定其治法耶?
溯其根由者,指參脈而言,蓋症之外著,實由中而發。然欲推究其發源之根由,于何辨之?亦辨之脈而已。所以難移乎寸步。
謂之寸者,即右寸之脈是也。或沉而無神力,則虧損何疑?或沉而帶健,則鬱積不差;或來得不流暢,則蔽塞莫錯。如此之類,不能盡述。須于《脈論》1中參詳之。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端緒?即症之流露也。症有分端而見者,如同是氣為災,而其著見實多端。
什麼是端緒?就是症狀的流露。症狀有多種樣貎而出現的,就好像都是肺氣的疾病,而它症狀的顯露其實有很多樣貎。
然因其端自可尋其緒,或由虧損而生,或由鬱積而成,或由蔽塞而至。虧者培之,結者破之,塞者疏之,半虧半結者,則合培法與破法,酌先后緩急而施之,半蔽半虧者,則合疏與培,酌和平以治之。
然而因為它顯露的症狀,自然可以尋找到它的根源,或許是由於虧損而發生,或許是由於鬱積而形成,或許是由於蔽塞而引起。虧損的就培補,鬱結的就破積,蔽塞的就疏導,半虧損半鬱結的,則聯合培補與破積的方法,酙酌病情的先後緩急來施以治療,半蔽塞半虧損的,則聯合疏導與培補,酙酌陰陽二氣的平衡來施治。
此中妙訣,舍端緒固無從著手,然必細加詳審,辨之明,乃覺無差,所以分毫不可昧也。稍昧分毫,則輕重緩急,難以酌其宜,既難酌其宜,又何以定其治法耶?
這裡面巧妙的秘訣,捨棄顯露的症狀與發病的根源當然沒辦法動手醫治,然而必需仔細的審察,分析辨明清楚,沒有一點差錯,所以一點都不可以糊塗。稍微有一點不清楚的地方,則病情的輕重緩急,就很難考量適宜的施治方向,既然很難考量最適合的治療方向,又如何確定它治療的方法呢?
溯其根由者,指參脈而言,蓋症之外著,實由中而發。然欲推究其發源之根由,于何辨之?亦辨之脈而已。所以難移乎寸步。
溯其根由的意思,指研究脈象而言,因為症狀之所以顯露在外,其實是從裡面開始。然而想要推究症狀發生的根源,要如何辨別呢?也是只有從脈象來辨別而已。所以說「難移寸步」(離不開右手的寸脈)。
謂之寸者,即右寸之脈是也。或沉而無神力,則虧損何疑?或沉而帶健,則鬱積不差;或來得不流暢,則蔽塞莫錯。如此之類,不能盡述。須于《脈論》1中參詳之。
說寸的意思,就是右寸的脈位2。或許沈而無力沒有神采(胃氣),這是虧損不必懷疑?或許沈而強健有力,這是鬱積沒有差錯;或許脈象跳動的不流暢,這是蔽塞不會錯。像這類的脈象,不能完全論述。必需在《脈論》1中詳細研究。
註1《脈論》即指本書卷一“脈理奧旨總論”。
註2因為肺主藏氣,而朝百脈,所以十二經脈的氣,都是由肺傳送。根據這個肺朝百脈(脈之大會)的理論古人發展出寸口脈法,就是單從右寸脈象的跳動來分析十二宮的病情。這種脈法有點像平一指的脈法。在實際臨床的運用,還是《四聖心源》黃元禦說的較好:「寸口者,脈之大會,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總名,非但魚際已也。故十二經之盛衰,悉見於此」。綜合寸關尺六部的脈象,再配合顯露的症狀(望診、聞診、問診)才是王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