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政治制度」改革?啥又是「政治體制」改革?搞得搞得人頭昏腦漲!
這個嘛!依朱新民的《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文化出版,1991)他認為:
「政治制度」一般是指國家的根本制度的政治屬性,例如像中國政治改革上,它主要是表明是建立在什麼性質的經濟制度基礎上,以什麼政治思想作指導;而「政治體制」則是指這種根本制度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
乖乖,「體制」不是「制度」之體嗎?怎成了「制度」之用了?
術語如魔術,不同巫師有不同的用法,如同朱氏等西式民主至上者,其研究「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目的,在批判體制改革之不足、而想將共產制度和平演變成民主制度;反之,中共等體制改革之目的,想維持並壯大共產制度。以上由以下貼文可充分比較出。
管它啥「制度」「體制」的,成功的就是好「制度」「體制」!
中共十七大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佈局
新華網北京2007/11/11 電(記者李斌 張景勇 顧瑞珍)“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中共十七大報告鮮明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從過去的“積極穩妥推進”到“深化”,中共十七大報告的這一論述引起海內外普遍關注。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將如何深化?新華社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和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等權威專家。
中國民主政治:將遵循增量民主之路
“政治體制改革不是一件‘應當’的事,而是一件‘必須’做的事。”因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而格外為海內外關注的俞可平說。
俞可平認為,中國的政治發展將與經濟發展一樣,遵循增量改革或增量民主的道路,不可能發生整體的突變性改革,但是某些領域將不時會有一些突破性的發展。
他認為,中共十七大報告在論述政治體制改革時不僅重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而且直接將這一部分的標題定為“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並且繼中共十六大將黨內民主視為“黨的生命”之後,將人民民主視為“社會主義的生命”,“這些都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民主的重視和推進民主政治的決心。”
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走過了一條漸進式的道路。“改革進程是一個先易後難、先外圍後中心、先微觀後宏觀的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不可逆的進程。”作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報告”的主要執筆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
人民民主將進一步擴大 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成路徑
“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這一“建議”格外引人注目。
事實上,正在舉行的鄉、縣、市三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工作中,西藏拉薩、日喀則等地方的農村和城鎮的選民們已經開始按照同等比例選舉人大代表。
專家認為,伴隨著這一建議的逐步實行,必將消除選舉中的城鄉差異,進一步擴大廣大農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擴大他們在國家權力機關中的發言權。
中共十七大報告不僅將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作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並且提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俞可平說,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了發展民主的現實道路,人民民主是最終目標,黨內民主是推進人民民主的途徑和條件。
增加人民“表達權”的內容;“公民意識”一詞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在擴大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方面,中共十七大報告作出了很多新的部署,讓人充滿期待。
發展基層民主:加快建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以前,村裏大事小事都是領導說了算,是‘替民做主’。現在村務公開,村裏大事都由村民大會定,真正實現了‘讓民做主’。”對村裏民主管理的變化,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郝莊村村民董有金感觸很深。
這是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的具體體現。目前,全國九成以上的村實行了村務公開,基層民主在實踐中得到切實發展。
俞可平說,中共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地將基層民主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並且要“重點推進”,再次表明基層民主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領域。
專家認為,中共十七大報告首次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納入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範疇,意義重大。這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生動體現。
擴大基層群眾自治範圍,推進廠務公開,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中共十七大報告關於發展基層民主的具體安排可圈可點。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將進一步全面落實
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44次集體學習,第一次集體學習的內容是憲法。“這是一個強烈和清晰的信號,表明了黨中央領導集體對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高度重視。”紅旗出版社副總編輯黃葦町說。
依法治國 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中共十七大報告對此作出了部署——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等等。
現行法律體系還不完備、對司法的人為幹預較為嚴重、公民的法治意識比較淡薄……俞可平在指出中國目前立法司法方面存在的問題後說,中共十七大報告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論述了立法司法體制的改革,“只有深化立法司法體制的改革,樹立憲法和法律的至高權威,完善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推進立法司法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才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現行司法體制中存在等級化、行政化、商業化和地方化等問題。周天勇認為,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關鍵是要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採取“第三方立法”等方式防止利益相關部門通過立法獲取不當利益;在法律的實施細則方面要注意加強監督。
從管制走向服務: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將加快
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加以論述,指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並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
“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周天勇對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的這兩個具體提法感到振奮,“政府部門應逐步向大部制、寬職能、少機構的方向發展,減少行政層次,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等問題。”
“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總趨勢是,逐漸從管制走向服務,從人治走向法治,從集權走向分權。”俞可平認為。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將進一步完善
中共十七報告提出,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
“這段話大體勾畫出了中國特色權力制約體制的輪廓。”俞可平說,一切權力都必須受到有效制約,否則必然導致專斷和腐敗。
中共十七大報告鮮明提出“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俞可平認為:“這是集中民智、傾聽民聲的結果,充分表現出中國共產黨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
中共十七大報告多處地方提出了提高透明度的要求。注意到報告這一特點的俞可平說,只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避免暗箱操作,讓官員在眾目睽睽下辦事,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腐敗,才能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au.china-embassy.org/chn/xw/t379880.htm
政治體制改革
所謂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在社會主義政治總格局和權力結構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對政權組織、政治組織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機制的調整和完善。
總目標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的目標有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具體目標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的具體目標,就是要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衆和各行各業以及基層的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主要任務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裏,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認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同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相適應,不搞政治體制改革必然會阻礙經濟體制改革,拖經濟發展的後腿。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來越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是認爲政治體制改革是全面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改革。
三是認爲權力過分集中是舊的傳統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征和“總病根”,政治體制改革要注重解決權力過分集中這個根本問題。
四是認爲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堅定不移的目標,絕不允許有任何動搖。
五是認爲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是傳統政治體制的主要弊端,政治體制改革要把黨政分開放在第一位,這是一個關鍵。
六是認爲政治體制改革要致力于改善黨的領導,黨只能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要堅決鏟除“以黨治國”這個“國民黨的遺毒”。
七是認爲肅清思想政治方面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個任務重點在于改革和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
八是認爲政治體制改革要堅持既堅決、又審慎的方針。決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以後再下決心,但改革總要有一個期限,不能太遲。
顯然,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是對國內國際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曆史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總結,集中體現和凝聚了全黨的智慧,構成了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具有極爲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http://baike.baidu.com/view/635497.html體制改革
在我國,指克服現有體制中的弊端,使各種體制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是我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保證。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加快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制政府。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原則,合理界定政府職責範圍,加強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健全政府決策機制。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以及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3626.html
中央黨校:中國政經改革還需30年
中共智庫正式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時間表。由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編寫的《攻堅:十七大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報告》一書,認爲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至少需要60年,到2040年才能完全轉型成市場經濟及民主政治。從1979年改革開放算起,仍需30多年的奮鬥。
《攻堅》一書由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等學者主編,共收錄《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報告》10篇,在去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開期間,由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出版社出版,但一直到最近才開始公開售賣。據本報向北京的大書店了解,該書要多等幾天才上架,但網上書店已經接受訂購。
政經改革三階段
據網絡書店對該書的介紹,主編之一的周天勇把完成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到2001年,主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第二階段從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開,到2020年達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第三階段從2021年到2040年,進一步完善第二階段形成的民主政治制度框架,形成一個“中等發達的成熟的民主和法治的現代化國家”。
周天勇也反駁了一些外國學者有關中國應當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建議,認爲社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轉型,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而不分每個階段的任務和重點,籠統地進行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實際上成本高、風險大,效果並不理想。
爲報告寫序的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年初曾公開指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在于“是否能解放思想,在具體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內容敏感的《攻堅》面世,顯然屬于當局落實“解放思想”的舉措之一。
民間學者曹思源對本報說,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需要回應關于跛腳改革的批評,因此當局才公布改革研究的內容。
《攻堅》提出政治改革時間表,呼應了中共十七大報告有關政治體制改革說法的改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一改過去“積極穩妥推進”的提法,改用“深化”,似乎透露了當局的改革意向。
但民間學者張祖樺認爲,報告在中共黨內代表性不大,他對本報說:“中共高層對政改一直停留在只說不做的狀態,現在也看不到改弦更張的迹象,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麽特殊含義。”他指出,現有領導層只想維持一黨專政,做些局部改良和修正,把危機的總爆發往後推,而不會去關心30年以後的事情。
曹思源則表示,《攻堅》的觀點代表官方立場。他說:“這是一個漸進時間表,有比沒有要好。其潛在風險是慢速計劃趕不上實際政治生活的發展進程而陷于被動。”
路透社日前的報道著重指出,《攻堅》認爲如果中國不進行民主改革,限制共産黨的權力,鼓勵競爭性選舉,以及放寬審查制度,將面臨危險的不穩定局面。如果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被拖延,就可能導致經濟混亂、腐敗現象加劇,以及公衆不滿等問題。
據介紹,《攻堅》計劃開始于2006年7月,曆時一年多完成,李君如在評價《攻堅》時說:“民主政治是一個實踐和探索的過程,面對這樣一項複雜而偉大的事業,誰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一套完善無缺的方案。恰恰相反,符合中國國情的、能夠使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相適應的主張,只能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網絡書店在介紹《攻堅》的敏感性時說,該書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方案,必然會觸及部門、機構、單位、階層等各方面的利益,政治體制改革更是權力、資源和相關利益的一次大調整,不可能不遇到阻力,也不可能沒有一定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就是一次革命。”
路透社報道說,這份366頁的報告提出的政治改革具體路線包括限制中共的權力、擴大公民、記者、宗教信徒和人大代表的權利等。
http://zouhengfu.blog.sohu.com/79883209.html
越南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李永隆 顧長永
越南共產黨於1986年所召開的第六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之中,第一次提出「革新」(Đổi Mới)路線與指導方針,其改革目標主要是以經濟改革為首、提升黨的領導地位為輔,並期以黨領導統治越南整個經濟方面的建設。不過,若光只是靠經濟方面上的改革,而無其他方面改革的話(例如政治體系、行政體系及司法體系等),則會在實施經濟改革過程中發生諸多的問題。
直至1991年所召開的第七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之中,越南共產黨也體認到若光只是靠經濟改革,而無其他方面上改革的話,則會使經濟改革陷入「躁進與緩慢間的拉扯」(Vừa nòng, Vừa buông lỏng)。所以,在第八屆與第九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之中,陸續提出了越南共產黨、政治體制、行政體系、及司法體系等的改革,並也逐漸加重國家(nhà nứoc)概念。
不過,單就越南政治改革方面上來看,諸多學者將政治改革分類為「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上的改革,並做這兩大類的研究。但朱新民教授認為「政治制度」一般是指國家的根本制度的政治屬性,例如像中國政治改革上,它主要是表明是建立在什麼性質的經濟制度基礎上,以什麼政治思想作指導;而「政治體制」則是指這種根本制度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據此,朱新民教授主張若要研究「政治改革」,則是把研究焦點放於可體現政治改革方式上的「政治體制改革」,而非為「政治制度」。
所以,本文把研究焦點放置於越南的「政治體制改革」上,則以越南共產黨、國會與國家行政體系三者關係為主,並將研究時間點自1986年起提出革新路線迄今這二十年間轉變為主,而本文中將採以第一手越南資料文獻,企圖來統整與分析越南真正實際政治體制改革情況、以及所面臨真正的問題為何,期以可對越南作深層的分析。
最後,本論文章節分為五個部份:第一部份探討相關政治改革文獻,以及越南政治體制改革提出的起源和範圍;第二部份探討越南共產黨與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其中以黨為主要探討對象;第三部份探討國會體制的改革,其中以國會與國會代表為主要探討對象;第四部份探討行政體系的改革,其中以國家機關為主;最後,本文嘗試提出分析及建議,以作為未來對越南相關體制改革研究的起點。
二、 相關政治改革文獻回顧及當前越南政治改革的相關因素
本段中所探討相關政治改革文獻,主要是以研究中共政治改革研究理論及改革模式為主要分析點。然而,現今學者研究政治改革部分,可分為幾個方面,如下:
首先,石之瑜教授在《中共政治改革中的問題意識─從群眾路線談起》一文中認為要研究中共政治改革須以「群眾路線」為出發點,因為在集體與個人之間關係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中,則是強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所以必須訴諸於確保群眾路線之上,若不走群眾路線的話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鬥爭將會越來越激化,甚至影響到中共未來政權。
然而,確保群眾路線的手段是為「民主集中制」,也就是透過此制運用在社會上的各階層、各個片面、各個地區的人都有代表,並且都能在決策過程中發揮影響力。據此來看,群眾路線的維持或瓦解,則是形成中共政治改革過程中的主要基礎點,也是關鍵點。
其次,李和教授在《中國大陸的改革路徑與意涵》一文中,主要是重新檢視中國的經濟與政治轉型,因為現今經濟學家研究中國改革成功是以「成長導向(growth-oriented)的漸進式改革」為主要研究關鍵點,而政治學家是以中共政權所實施的「軟政權」為主要研究關鍵點。所以,李和教授認為這樣的研究指著重一部份的現象而已,故提出除以討論政治變遷之外,同時也要分析經濟上的巨大變化。
據此,李和教授提出中國改革模式的三個基本特徵來探討歷年來中國政治改革的方式,亦即經濟成長兼顧持續政治穩定、軟威權主義(soft-authoritarianism);經改先行政改滯後的路徑;一黨獨大的政黨制度。不過,可以發現的是中國改革模式,還是主以經濟改革來帶動整個政治改革方面的腳步,但其中有可能會引發的問題是若經濟出現嚴重危機時,各種內部矛盾、鬥爭即將四起,則可能會在引發大規模的政治上的改革。若政治改革無法滿足現狀需求,或是改革腳步緩慢的話,則是會嚴重地威脅到中共政權的合法存在性問題,抑或是民主化的興起。
再者,徐斯儉教授在《中國大陸政治改革的爭議:一個文獻的回顧》一文中,將現今國內外研究中國政治改革的文獻作一統整性介紹,並給予劃分四個清楚分析領域(請見表一),如下:中國政改主張的四種領域
需求緩和(強調穩定) 需求急迫(橋調矛盾)
民族國家取向 I穩定型政治改革 II國家型政治改革
自由民主取向 III溫和型政治改革 IV激進型政治改革
在表一所顯現的四個分析領域,中國政治改革應隸屬於I穩定型政治改革,因其改革的行動主體為「統治階層」,改革的本質是「行政效能」,改革的過程是強調「穩定、整體發展」,改革的模式是為「由上而下、漸進改革、強國家」。據此來看越南,與I穩定型政治改革不謀而合,但其中有一點卻是不同於上所述的分析概念,則是在改革模式方面,越南應視為「由上而下、漸進改革、有限政府」。因為中國對於國家本質概念與越南不盡相同,故在改革過程中,越南主要以有限政府作為改革模式,並採以行政體系改革領域作為主題,而非把國家概念提升或利用國家為主要訴求對象。
最後,朱新民教授在《一九七八~一九九○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的政治發展》一書中認為,馬克思經濟決定論對政治事務的忽略,以及認為經濟基礎的解決就能自然化解政治問題的觀點,使得共黨國家的政治自始就走向不合理的發展道路,但之後為了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及配合計畫經濟的需要,而陷入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兩難。所以要如何有效地進行政治改革,同時又可保持整體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則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所面臨最大的考驗。依此來看中國方式的話,不難可發現,主採以「由上而下、漸進式的改革方式」,輔以「民主集中制的實施手段」,則為造就目前最成功的政治改革模式。
另外,朱新民教授也主張若要研究「政治改革」,則是把研究焦點放於可體現政治改革方式上的「政治體制改革」,而非為「政治制度」。因為政治體制是在社會根本制度確定的前提之下,用於組織和行使正權,對社會實施政治領導和管理的一套互相聯繫的政治設施、政治組織形式和政治規範的綜合體系。此體系包含三種基本內容,亦即政治設施或政治機構;政治組織形式或管理方式;政治準則和政治規範。
所以,朱新民教授將這政治體系內所包含的三種基本內容,視為政治體制改革研究的三面向,並可做深度探討。據此來看本論文,則是採用此三面向為基礎,而本文主要採用的三面向為,亦即「黨與國家領導體制改革面向」;「國會體制改革面向」;「行政體系改革面向」來分析,並以「制度面的變遷」和「越南共產黨的角色」作為貫穿此三面向的論述及分析。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5909422/2007050906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