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09 18:23:22| 人氣2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碎語集:〔閒讀閒扯〕阿共仔的小說或者還有電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久好久以前,台灣流行過一陣大陸文學熱,好多人的小說都在那個時候被介紹到台灣來,現在我想到的就有張賢亮、阿城、莫言、蘇童等等、等等。然後我就跟著大家讀了起來,並覺寫得實在不壞。

還有那時節,大陸電影在國際也很紅火,在台灣當然也熱鬧了起來,陳凱歌、張藝謀的名字一時眾人耳熟能詳,「黃土地」、「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等等,我也跟著大家看了,然後,不覺得喜歡,除了嫌太濃烈或太誨暗之外,也對陳、張等人一逕附和西方眼中那種東方神秘、落後的調調,心不以為然。

後來,這股大陸熱的浪潮好像不知怎地,慢慢地退下去,我並不在意,有空之際照樣讀讀這些阿共仔的小說、看看阿共仔的電影,而且樂此不疲,甚覺其趣。

這其間,當然還是有人在引介這些小說、宣傳這些電影,莫言、蘇童依然紅火,王安憶也流行了起來,陳、張等人的電影還是有人看,只是叫好的聲音小了許多。

不過,看來看去,我有時對這些顯然都會列入文學、電影史書寫的文本,會覺得太「艱澀」了些,和我所理解的「廣大工農群眾」有一段距離。反而對一些名氣沒那麼大、或者明顯是「政令宣導」的作品,看得興味盎然。

像我最近看阿共中央第四台的時候,看到一部叫「忠誠」的電視劇,講某城市委書記新舊交替之時,所發生的一些爭執、磨合過程,調子當然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宣導忠黨愛民,以做好跨世紀接班的心理準備。

我注意到這部電視劇是由小說改編而成,因此,上網晃了晃,找了原著周梅森的「中國製造」(長江文藝,1999)來看;其實故事寫得滿平面的,小說人物大多都犧牲奉獻,黨性堅強,為廣大人民無私無我地付出。但是看完整部小說,卻也可以由其中知道阿共仔靠近世紀末,在改革過程中所爆發的貪瀆、腐化現象,幾近已可說是遍地開花,深深地浸染在黨的幹部習性中,因此反而需要藉由類此文藝作品,來反覆強調「精神建設」的重要。

而前陣子,有一部在台灣上映沒多久的大陸片,叫「生死抉擇」,講的也是類似的主題,新舊兩代的班子纏絞在市場開放與隨之而來的貪腐問題之間,如何摒棄私情、除腐去貪、救黨救國就成了電影劇情的張力所在。

類此抓緊現時主題「政令宣導」的小說與電影,我覺得比諸前面提到那些文學大家、電影大師彎彎折折,剝了一層又一層、深入人類共性的作品,有時反而更能直接進入當代大陸巨變階段的時代風貌。

就像那個通常被叫做痞子作家的王朔,聽說在大陸很多人看他的小說,也很多人罵他的小說膚淺,我上次去大陸時,買了他出的文集(王朔文集1-4,華藝,1995)看了看,覺得寫得不壞啊,挺好的,除了早期有愛情、偵探通俗小說的成分之外,作品那種百無聊賴的痞子調調、對現實權威的嘲諷、鄙夷、不以為意,我覺得具象地反映了大陸九0年代以來社會逐漸分殊化、脫離黨國強控制的發展現象。

而我剛好有次在衛視中文台看到由王朔的小說「頑主」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就鮮明地流露出王朔那種憊懶的痞子性格。「頑主」講三個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青年,成天搞怪搞錢,胡混到開個類如日本那種萬事通便利屋的店,只要有錢賺,可以去幫忙碌的客戶約會、可以去替客戶去談分手,甚至也可以自己辦個文學獎,讓有作家夢的有錢客戶,得個小說首獎。電影裡把大陸改革開放後,一切向錢看,年輕人失去家國大敘述之後,那種輕飄飄、無所為的生命狀態,用詼諧的口吻,做了極生動的描繪。

類此生命無重量的當代大陸年青人形象,近日我在石康的兩本小說「晃晃悠悠」(長春,1999)、「支離破碎」(時報,2001)裡也看到同樣的呈現。這兩本類如半自傳體的小說,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講他三十來年的青春歲月、愛情與生活;日子是百無聊賴的瞎活、瞎混著,生活從一方面來講,是晃晃悠悠的輕鬆、愜意、無壓力,但另一方面,卻也由於這樣的輕鬆,而顯得支離破碎、失序與無力,進而一塌糊塗了。

這些或描繪阿共仔近年庶民面貌、或一貫宣揚黨的立場、偉大的小說與電影,卻無意間折射出異於我們平常刻板印象的共黨中國,那裡沒有嚴酷冷血的共黨幹部、沒有唯唯諾諾不吭聲的「苦難同胞」,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阿共仔和你我一樣,活著、愛著、苦悶著,也奮鬥著,而這些,在兩岸高來高去。你拋我丟的冰冷政治語彙裡,可是絲毫看不到哩。

台長: 包淳亮
人氣(2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