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七月寫的「兩黨政治前景」,到今年三月,仍然看不到影子。早之前如果國、民兩黨一起修法、修憲,搞一個小選區制出來,不會有今天的台聯,甚至不會有親民黨!今天三大黨雖然比較麻煩,但三黨合作修法、修憲,仍勝過讓胡搞的台聯繼續搞亂。
台灣基本上是單一民族國家,原住民也未被歧視。所謂的「族群」,不是民族,只是政治鬥爭的工具。一個民族,最適合施行小選區制,以凝聚最大多數的公意。今天台灣政治亂象紛呈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兩大陣營都無須爭取中間,而皆以鞏固自身的半數選民為已足,甚至還能包容台聯之類政黨的類似於法西斯的言論。不改小選區制,恐怕難以挽救台灣的政治,對此應當要有急迫感。
以下是去年七月寫的本文。
===========
外界對於民進黨的理解,常拘泥於所謂的「台獨黨綱」。但從陳水扁執政以來所宣示的兩岸政策,例如「兩岸是一家人」,「從經濟、文化統合,再逐步政治統合」,只不過他仍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說詞已經與過去的民進黨立場有很大的不同,一些說詞甚至與「統派」無異。與此相應,一般認為傾向於統一的親民黨則中意「歐盟統合模式」,國民黨則提出「邦聯」,這兩者也都存在著「兩個國家」的前提假設。事實上,台灣當前三大政黨之間的兩岸政策,因此沒有太大的差異。若非執政的民進黨仍背著所謂的「台獨黨綱」,只就陳水扁政府的政策來看,則按照傳統定義,民進黨已經不再是「台獨黨」了,反而變成了統派政黨。
然而,民進黨終究沒能夠消弭外界對於民進黨的疑慮,民進黨也終究未能成功的去擁抱所謂的「中間選民」。問題在於,由於民進黨的傳統選票僅是台灣民眾的三成五左右,如果民進黨不能成功擁抱中間的一成五的選票,則民進黨的民意基礎就大成問題;少數執政將使民進黨在決策時易於偏離多數選民的期望,且在推出政策後也易於遭受代表多數民意的在野黨的杯葛。因此從穩定台灣政局的角度來看,民進黨應該試圖成為能夠代表多數民意的政黨。然而,要怎樣做,民進黨才能爭得中間一成五的選票呢?
民進黨擁抱多數說
一個最簡單的方式是:如果民進黨執政後,興利除弊,且經濟一片大好,使人民額手稱慶,則民進黨可能在廢止台獨黨綱前繼續擴大選票基礎,從而逐步爭得那一成五。或者在政黨重組的形勢下,選民跳開統獨等議題,而在較不討厭的政黨之間作選擇,因此只要民進黨還能維持一些光環,例如掃除黑金等,則就算經濟不佳,民進黨也仍可有能增加選票。但就是如此,從過去十年的民意變化來看,台灣的統獨立場具有很強的僵固性,除非再發生一次導彈危機,否則台灣獨立的支持者不會急遽增加,因此若民進黨能爭得中間一成五的選票,則代表那一成五選票的政治人物,還是會回頭來要求廢除民進黨的「台獨黨綱」。
與此相反,若民進黨既有政治菁英為開拓選票而廢除台獨黨綱,則爭取這一成五中間選票會更加容易,其原因一方面是統獨立場的僵固性,另方面則是民眾對於民進黨一向以來的清廉等正面形象的普遍肯定。降低了統獨門檻後,民眾會更易於接受民進黨。因此民進黨若則不想要成為多數,否則只有三條路:其一,製造、期待、或等待兩岸嚴重衝突,以提高台獨基本教義派的選民比例;其二,內政形勢一片大好,於是增加選票,但新的民進黨支持者愈多,傾向廢除台獨黨綱的比例也就愈高;其三,改變自己的兩岸政策,希望以此「更快的」吸收中間選票。
民進黨盛極而衰說
如果相反的,民進黨始終無法放棄台獨黨綱所代表的意識型態,同時經濟表現不佳,那麼在當前台灣三大黨並存的形勢下,中間選民就可能在多數的在野黨中作選擇,或選人不選黨。在這樣的形勢下,民進黨也可能為了選票,而採取國民黨的「資源重分配」策略,以此拉攏游離政客,則民進黨就可能如同李登輝執政晚期一般,半推半就地與黑金結合,飲酖止渴,在權力虛胖增長的同時加速走向腐敗,開始盛極而衰。
也或者民進黨更傾向於擁抱「傳統支持者」,更加「原教旨化」,而在野黨也不會放過貼民進黨意識型態標籤的機會。於是在「選擇更多」的情況下,民進黨傳統支持者中強調制衡的「民主主義者」,就不見得要再支持民進黨了。倘若中美修好使台獨的外交形勢更趨惡劣,或者中國大陸繼續發展的態勢不變,或者在野黨表現讓更多「民主主義者」稱許,則陷於恐慌的民進黨,也就可能失控的開始追逐「愈來愈小」的台獨基本教義派。這種不幸的徵兆一旦開始出現,就可能產生民族主義者之劣幣,驅逐民主主義者之良幣的漩渦,而不可自拔。
新的政治生態的形成
看來,要滿足每一個條件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在擁抱多數與盛極而衰之間,民進黨仍有很大的迂迴空間,而這可能也就意味著台灣的三大黨或多黨政治要持續更久的時間。由於沒有一個政黨過半數,從過去一年的經驗來看,這就容易形成政治的內耗狀態,從而對台灣造成傷害。在當前的政治形勢下,民進黨執政者可能由於傾向於相信「中國崩潰論」的說詞與應對政策,因此在決策上做出誤判,從而損害台灣的長遠利益;在民進黨不能擴大民意基礎的預期下,中國大陸也不願意表示對民進黨的善意,因此兩岸會談無以恢復,這又從而增加了民進黨政府的壓力,並損害的台灣的利益;同時,在野黨會傾向於越過民進黨開始與中國大陸商談,為未來執政時重新恢復兩岸會談作準備,並易於採取杯葛民進黨政府的方針,這些台灣內部的分歧也傷害了台灣的利益。
因此,擁抱「增加選票」的諸條件,戮力以赴求取過半數選票,避免「損失選票」的諸條件,更避免原教旨傾向,是以「愛台灣」自是的民進黨所當為。民進黨一旦鼓起爭取多數的勇氣,則整個政局都可能為之改觀;若非走向民進黨一大配兩小藍軍,則會形成兩大黨。不管怎麼樣,民進黨都能真正代表多數民意。由此可能形成兩黨政治,屆時台灣各政黨在統獨議題與內政議題上的立場,可能與現在都有所不同;各政黨競爭時的勝敗,也可能變成以各選區兩大陣營的候選人的形象為最主要因素,因為屆時兩大陣營的半數以上選民可能是重疊的。於是台灣的政治生態,可能由此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照片:「卡修拉荷」一角。此地是以性愛雕刻文明的聯合國世界遺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