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14 15:36:31| 人氣2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要在台獨與改革兩條戰線中做出決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就像在1942年11月軸心國在瓜達康那爾海面、北非戰場,以及史達林格勒幾乎同時遭到的失敗,標誌了二次大戰同盟國轉守為攻,2004年12月台灣獨立路線在內外兩個戰場的失敗,或許也將成為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折起點。

在2004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之前,陳水扁在「台灣獨立」的輿論戰場上進行了多方面的進軍;正名、修制憲、敵國等等重大的刺激性言論不斷拋出,並且雖受美國反彈仍不屈不撓。然而在12月11日關鍵性的投票中,此種攻勢幾乎毫無所獲,依仗執政優勢並未能進一步擴展泛綠版圖,顯示台獨路線的擴張遭到抵擋。就在同一天,與台灣建交的萬那杜總理在不信任案中失去了權力,金援外交或賄賂外交也似乎失去其光彩,顯示台灣在失去經濟優勢之際,在外交上也愈來愈難以主動出擊。

台獨路線在內外兩個戰場上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結構的力量正朝不利於台獨的方向發展。結構是什麼?結構是巨大的美國、巨大的中國,與渺小的台灣。美國有維持霸權的利益,中國必須尊重美國的利益,並追尋自身和平與發展的利益;而台灣只能在尊重美中兩國的利益時,才能獲得自己的利益,否則就會遭到反撲,而且反撲的力量是台灣難以承受的。

因此,就像納粹德國與日本,面對美國的巨大實力,都遲遲不願與美國宣戰,李登輝主政時期,也一貫宣稱自己堅持一個中國、主張兩岸最終統一,以避免與美國與中國的利益衝突。但專制同盟最終挑戰了美國的權威,想藉由偷襲珍珠港攫取勝利,就像偷渡公民投票或正名運動以希望獲得台獨的最終勝利一般;兩者都一時獲得了某些成果,但最終也都遭到了結構的懲罰。

當然,台獨路線之所以受到阻擋,與其已漸漸失去其所能動員的能量亦息息相關。德國與日本的專制統治以愛國動員人民,但連年戰爭卻帶來經濟凋蔽,資源漸趨匱乏,最終耗盡了他們的戰爭潛力。「愛台灣」曾經動員了群眾,但由此掩蓋的問題也漸為選民所察覺;改革者掌權後並未能帶給民眾實際利益,使得台獨路線領導者愈來愈難以進一步動員群眾,年輕與高知識選民也逐漸開始疏離綠營,這是綠營的一大警訊。

回頭說,二戰德國與日本是否可能更早地改懸易轍、與美謀和,以保存戰果、避免無條件投降的命運,一直是史家津津樂道的研究課題。謀和是困難的,但絕非毫無可能;但謀和得付出重大代價,因此領導者往往難以做出決斷。與此相似,台獨路線是否可能轉圜,亦將是未來史家的一個課題。綠營曾經擁有台獨與改革兩張牌,台獨受到了結構的制約,眼看走向日暮途窮,改革在過去五年似乎也成績有限,不再能激動人心。兩條戰線都可能失去前進的動力,是否乾脆地放棄一邊,以集中精力在另一邊尋求突破,以保存戰果?

但綠營會選擇放棄哪一邊?集中在一邊就能維持戰果嗎?戰略的困局,正考驗領導者的智慧。

台長: 包淳亮
人氣(2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