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8-21 15:06:01| 人氣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失落與亢奮的台灣人的1990年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文章寫得不如台大的廖咸浩。他講「上海現代性與台灣主體性」,寫得更有深度些。不過意思還是有些相通的。亦即台灣人認同、台灣主體意識,在很大程度上立足於自身的「現代性想像」,這想像是藉由突出中國的落後相像而自我完成的。然而一旦現實證明中國不缺乏現代性,則這種自我完成的想像,就變成空想。

我是很討厭講什麼主體性,覺得那是騙人的把戲。不過若真要講,應該找一些新東西。單靠現代性是不行的。以下為本文。

=============


題目這樣寫,但其實講的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兩群人,在1990年代上演的相似卻又相反的戲碼。

對於「台灣的中國民族主義者」,從1980年代末期的本土化開始,到1990年代末的十年,是喫心咬肺,痛苦不堪的十年。這些民族主義者的生長歷程不斷地告訴他「身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自豪感,但在本土化的十年中,政治主流不斷地挑戰他們的信仰。破落的中國大陸,使他們沒有選擇,只能擁抱台灣,因此當他們的中國認同被挑戰的時候,他們只能被動的防衛,卻缺乏大聲自傲的呈現自我的底氣,甚至使他們不敢於為自我辯護。由此,他們感到了很大的失落。但這十年的失落,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翻轉;中國大陸的迅猛發展,使他們在感受壓抑十年之後,彷彿獲得了赦免;因此甚至亢奮起來,開始熱情擁抱仍然遠遠落後於台灣的「祖國」。

對於「台灣的台灣民族主義者」,戲碼則大有不同。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的十年,無疑是令他們亢奮的。被國民黨政權壓抑數十年之後,他們在民主化過程中呈現的本土化論述,在落後的中國的對比下,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1995、96年飛彈危機期間「鴨霸的中國政府欺侮台灣」的論述方式,更使台灣民族主義者的數量在台灣暴增。亢奮的情緒於2000年陳水扁上台執政達到最高點。然而到了1990年代末期,建構在中國衰亡、崩潰論基礎上的台灣民族主義,其下層建築已逐漸被腐蝕。中國安然度過1990年代後期的東亞金融風暴、並成功贏得2008年的奧運承辦權,如此呈現出的許多成功的跡象,使陳水扁政府的失敗執政更形不堪。種種原因,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者在踏入新的世紀之後,反而重新開始感到失落。

1990年代的台灣的軌跡,就是如此牽動著許多台灣人的情緒。然而台灣雖然存在著這樣感情相衝突的兩群人,但這兩群人卻各只佔台灣總人口的二成,都是台灣的少數人。多數台灣人是更為現實的、流動的、矛盾的;他們或者輕易被一時的政治論述所打動,或者根本不理會政治的短暫變遷;他們既是台灣人,但也不諱稱自己為中國人。這現實的多數人的主體,且也是最極端的台灣民族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的閩南語系的「台灣人」同胞。因此雖然自認為擁有最為純粹的愛台灣的意識、並對台灣的民主化有重大的貢獻,但台灣民族主義者卻不得不去面對他們其實不能代表台灣人的現實。對於有反省能力的台灣民族主義者來說,多數台灣人不是台灣民族主義者的現實,能不引起他們的焦慮?然而,此種焦慮若只能拘泥為期待中國崩潰的夢囈,而不能藉由構築美好的願景以昇華,則台灣民族主義者不經意的只能成為台海兩岸的破壞性力量。此種結構性的罪惡誘引,正時時考驗著台灣民族主義者的躍升潛能。

與此相對,那在新世紀重新亢奮起來的台灣的中國民族主義者,多數在過去漠然對待台灣的民主運動,為既得利益圓說呼號;今日在擁抱「祖國」之餘,也一樣冷漠的對待中國大陸今日的民主運動,為其在中國大陸可能獲得的利益圓說與呼號。對於稍有反省能力的中國民族主義者來說,「同胞」如此姑息養奸、助紂為虐的習氣,能不引起他們的慚愧?然而,此種慚愧若不能深化為對中國的大國沙文主義的徹底反省,則「中國人的想像」仍將不斷對內複製姑息的奴性;自由與民主的價值就仍將只是一種強國工具,種族主義與民族傲慢的情緒也將繼續在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心靈深處徘徊。

面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不論是台灣民族主義或中國民族主義的失落焦慮或激情亢奮,都容易流於一時一地的、淺薄粗暴的情緒。1990年代撕裂開來的兩群人的認同與感情,能不能在更為深刻的歷史反思中得到新的匯融呢?台灣民族主義者所蘊含的推動民主化的強大潛能,能否牽引出台灣的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包容心與責任感,從而避免雙方虛擲龐大的精神於台灣內部的爭執內耗之中?在這個新的世紀、新的十年,有很大的可能呈現在我們眼前。

台長: 包淳亮
人氣(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