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口述歷史紀錄
採訪時間:102年5月2日 採訪地點:曾瑞昌先生住家 受訪人:曾瑞昌先生
訪談人:張芳玲老師、李芷瑜、溫俊偉、王佳玲、莊嘉芳
李芷瑜同學:就是您手上有一個題目表,就是我們主要是像這樣子問下來,如果說就是大概題目像這樣子的敘述,有可能會有增加的部分,然後先就是先跟您說我們今天訪談的時間,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左右,因為我們之後三點還有課,所以訪談的時間不會太長,那先跟您說一下。就是想請問您鄉長是在霧峰這邊出生的嗎?
曾瑞昌鄉長:我是在台中縣清水鎮出生的,可是我一個月就搬回來,因為我父親我母親在那邊工作 。
李芷瑜同學:父母親是霧峰本地人嗎?
曾瑞昌鄉長:是本地人,我祖父曾祖父就住這裡。
李芷瑜同學:喔!想問一下您是幾年次出生的。
曾瑞昌鄉長:民國33年。
李芷瑜同學:國小是念哪所國小?
曾瑞昌鄉長:國小是在本地念,念霧峰的四德國小
李芷瑜同學:國中是?
曾瑞昌鄉長:國中是念台中市的市立第二中學。
李芷瑜同學:高中的部分?
曾瑞昌鄉長:高中是念台中的高級農校。
李芷瑜同學:高農喔!那大學是念?
曾瑞昌鄉長:我是念嶺東商專畢業,再去唸東海。
李芷瑜同學:那東海念甚麼科系?
曾瑞昌鄉長:公共行政。
李芷瑜同學:還有再繼續升學的部分嗎?
曾瑞昌鄉長:沒有餒!
李芷瑜同學:最高就是東海的公共行政,想問鄉長,您當過鄉長之外還做過怎麼樣的公職?
曾瑞昌鄉長:我以前,當任鄉長以前是擔任霧峰鄉的鄉民代表,有八年。
李芷瑜同學:八年,那就是想問一下鄉長是?
曾瑞昌鄉長:鄉長卸任了以後,有去台中縣議會當任秘書三年。
李芷瑜同學:秘書三年,想問鄉長就是您就當過這三樣公職的部分。OK!想問一下鄉長霧峰有怎樣得特別歷史故事嗎?
曾瑞昌鄉長:霧峰鄉的歷史故事是,因為霧峰沒有經過這個地面戰爭的洗禮過,所以只有我記得我出生的時候,經過33年的時候,就是有盟軍來有空襲。
李芷瑜同學:這邊嗎?
曾瑞昌鄉長:空襲霧峰這邊。
李芷瑜同學:只有這個嗎?
曾瑞昌鄉長:還有,就是清朝的時候有原住民跟外來漢人有爭執這樣。
李芷瑜同學:喔!就這兩個比較記得。
曾瑞昌鄉長:大概是兩百年前原住民有跟這個外來的漢人有爭執這樣。
李芷瑜同學:就是想問鄉長您覺得霧峰的魅力是甚麼?就是有甚麼特色?或者是有甚麼魅力,你覺得就是比較特別的
曾瑞昌鄉長:霧峰的特色跟其他,台灣省內的差異呦!大概是這個文化方面因為霧峰的文化發展的比較早,就是受教育還有薰陶社會就比較和諧。
李芷瑜同學:薰陶社會這個?
曾瑞昌鄉長:就是受教育的時間比較早也比較普及,以前就是我小時候還看過私塾。
李芷瑜同學:私塾?是那種清朝那種?
曾瑞昌鄉長:不是,這民國三十幾年,四十幾年還有,大概是四十一、二年的時候,四十三、四年還有,我們這裡有私塾,就是。
李芷瑜同學:教人讀書那種?
曾瑞昌鄉長:那個晚上有幾個老師,我都有去跟他們關心看看,年紀還在很小很小,還念國小去看看,看他們怎麼教書…就是這個白話。
李芷瑜同學:像補習班一樣?
曾瑞昌鄉長:不是,台語的白話,就是在家裡一個月大概是5塊錢或10塊錢,那就是以前我們像台灣話叫「暗學仔」(台)晚上學校,就是學生都是沒有上過學校的,有上過學校幾年的沒有小學畢業的,就是念白話的。
李芷瑜同學:就是教國語。
曾瑞昌鄉長:這個漢文就是了,就是教漢文,像人之初,性本善,這個還有就是那個人有兩手就是這個「人有兩手,兩手十指(台)」,就是那個書本,那老師就是一天一天就是教你幾行。
李芷瑜同學:那就每天學幾行幾行。
曾瑞昌鄉長:每行的意思就會跟你講,就是這樣,那時候還有。
李芷瑜同學:那一堂課要上多久?
曾瑞昌鄉長:好像是上兩個鐘頭。
李芷瑜同學:兩個鐘頭,不是就吃飽飯就去那邊。
曾瑞昌鄉長:對對,大概晚上差不多七點上到九點這樣,就一個部落一個部落有幾位老師,那幾位老師都是很優秀的,也都精通漢學。
李芷瑜同學:你還記的那些地點是現在的哪裡嗎?
曾瑞昌鄉長:就是普通家庭的這個大廳而已,客廳拉!
李芷瑜同學: 所以也沒有固定的幾個?
曾瑞昌鄉長:沒有沒有沒有沒有,因為那時候已經我們這裡有小學了,我們霧峰第一個設立小學的是霧峰國小,所以霧峰國小現在是一百多大概一百一十幾年了,還沒一百二十年。
李芷瑜同學:這樣很久了耶!
曾瑞昌鄉長:一百一十幾年拉!還有霧峰,設了霧峰國小以後增設了兩所分校班,一個就是萬斗六(萬豐國小)、還有四德分校班,四德國小以前是個分校班,霧峰國小的分校班,後來獨立了,再分出去,分成。
李芷瑜同學:就是分成現在的四德跟?
曾瑞昌鄉長:現在四德分了一個五福,分了一個光正,然後萬豐就是分了一個峰谷還有分了一個新生國小,因為教育廳搬來霧峰,以前叫新生國小,還有霧峰國小就是分了一個甲寅村那個僑榮國小跟桐林國小。(新生國小應是現在的復興國小)
李芷瑜同學:就一直分下去就對了!
曾瑞昌鄉長:這只有分到這樣而已,因為霧峰是沒有開發的地,沒有比較像大里差這麼多,大里以前只有兩個國小,只有一個大里國小跟塗城國小,因為大里以前人口只有一萬多,哪時候大概是五十年前吧!ㄟ六十年前,六十年前只有一萬多,那霧峰是四萬多。
李芷瑜同學:四萬。
曾瑞昌鄉長:嘿!四萬多。
李芷瑜同學:所以以前霧峰比大里還要繁榮嗎?
曾瑞昌鄉長:當然啊!霧峰以前的土地,像我們這邊的土地,一甲地是二十萬,大里的土地有些一甲地是一千塊。
李芷瑜同學:差那麼多?
曾瑞昌鄉長:那個塗城阿!那個內新阿那邊阿,一甲地一千塊,沒有人要(台)!他那邊的土地這個不能,這個這個這個養…延伸,不能,沒有阿(台),那個。
李芷瑜同學:沒有增值?
曾瑞昌鄉長:貧瘠,土地很貧瘠,還有他那個土地沒有水,沒有灌溉水,嘿!他是砂礫的這個。
李芷瑜同學:比較不適合農作物。
曾瑞昌鄉長:石頭仔地(台),嘿!那六十年前那邊土地很便宜很便宜,我們這邊農忙過來以後就是會到那邊幫忙什麼,採土豆(台),就是採落花生,嘿他們那邊只能夠種落花生跟種那個種落花生、地瓜跟甘蔗,那我們這邊是種水稻兩期,種菜還種果,那個瓜,種瓜。
李芷瑜同學:什麼瓜?
曾瑞昌鄉長:霧峰的香瓜以前是全省最出名的。
李芷瑜同學:喔!香瓜。
曾瑞昌鄉長:什麼,什麼那個那個美濃(台),美濃(台)你知道嗎?
李芷瑜同學:西瓜(台)嗎?
曾瑞昌鄉長:不是,美濃(台)這麼小的那個。
張芳玲老師:美濃瓜(台),就小小的。
曾瑞昌鄉長:美濃瓜(台),那個綠色的皮,還有美濃瓜(台)這麼大,還有那個是什麼,那個。
李芷瑜同學:香瓜(台)。
曾瑞昌鄉長:黑!香瓜(台),嘿你們說香瓜(台),香瓜。
張芳玲老師:香瓜(台)就有的黃色的,有的是圓圓綠色的。
李芷瑜同學:喔!我知道。
曾瑞昌鄉長:淺綠色的,這個自然色啦!
李芷瑜同學:喔!我知道那個,嘿!
曾瑞昌鄉長:我們這邊以前農作物是很富庶的,我小時候,六十年前,我們這邊一甲地喔!差不多收成有五千台斤,五千台斤(台)。
李芷瑜同學:是稻子?
曾瑞昌鄉長:稻子,稻子收成,有收穫五千台斤,現在差不多(台)收穫有一千五台斤,ㄟ一萬五。
李芷瑜同學:一萬五。
曾瑞昌鄉長:現在有一萬五台斤,現在增加,提高三倍,因為這個耕種的技術,跟管理的技術。
李芷瑜同學:都變好了?
曾瑞昌鄉長:還有肥料充足,還有這個病蟲害的防治阿,跟控制得宜,嘿所以現在水稻產量就。
李芷瑜同學:比較多!
曾瑞昌鄉長:提高三倍,嘿!跟六十年前提高三倍。
李芷瑜同學:那就是你印象中,就是以前的霧峰這裡跟現在有什麼差別?像是經濟部分還是交通的部分?
曾瑞昌鄉長:現在跟以前的差別當然是差很多啦!六十年前,霧峰鄉只有一條柏油路啦!
李芷瑜同學:中正路那條?
曾瑞昌鄉長:是的!中正路,阿中正路的寬度只有四米,那個柏油路只有四米,阿你要看見一部車子在走,就很困難,那時候霧峰鄉我沒有發現有轎車的,小汽車沒有一個家庭有,六十年前,摩托車到底還有,摩托車有,摩托車我發覺有三部。
李芷瑜同學:六十年前?
曾瑞昌鄉長:霧峰六十年前有三部摩托車,一部是BMW。
張芳玲老師:真的BMW那個牌(台)?
曾瑞昌鄉長:那個是,對阿!你BMW的牌(台),那個就是一位醫生,霧峰有一位楊坤海醫師。
張芳玲老師:喔!坤海仙(台)。
曾瑞昌鄉長:嘿!坤海仙(台),他有一部。
張芳玲老師:BMW。
曾瑞昌鄉長:BMW,那個兩百五十CC的,還有就是我們四德村的林家有一部哈雷。
李芷瑜同學:哈雷?
曾瑞昌鄉長:哈雷的這個重型機車,他還有那個旁邊還有附座掛船的那個。
李芷瑜同學:就是旁邊可以再坐一個人的那種?
曾瑞昌鄉長:不是!可以坐兩個。
李芷瑜同學:喔!可以坐兩個。
曾瑞昌鄉長:旁邊可以掛一個船,那個現在我們台灣沒有,這裡大陸幾年前還有,那公安的在騎的,騎車子又旁邊掛一個船,船可以坐兩個人。還有一位醫生,就是曾以慶醫師,他騎那個是日本製的,叫做梯啾尼(日),T十二。
李芷瑜同學:T十二。
曾瑞昌鄉長:嘿!他那個傳動是用三角皮帶,傳動的。
李芷瑜同學:三角皮帶傳動的。
曾瑞昌鄉長:嘿…那個日本製的,這個摩托車,那時候叫T十二。
張芳玲老師:那個…那個你說那個姓曾的那個醫師?他叫曾…?(台)
曾瑞昌鄉長:那個騎BMW的那個喔?
張芳玲老師:不是,BMW是坤海仙(台)。
曾瑞昌鄉長:喔!那個曾以慶。
張芳玲老師:曾以慶。
曾瑞昌鄉長:這個以後的以,可以的以,慶是慶祝的慶。
張芳玲老師:曾以慶醫師。
曾瑞昌鄉長:曾以慶醫師。
李芷瑜同學:阿只是之後才慢慢才有那個柏油路?
曾瑞昌鄉長:喔!在電話可以說,六十年前可以說霧峰電話大概沒有超過三十門啦!三十家那個門號,那時候用手工的阿,手工你們沒有看過啦!
李芷瑜同學:沒有。
曾瑞昌鄉長:那這樣搖搖搖,噹噹噹,要插線過去,他那個總機就在霧峰電信局有總機,用插栓子,那個插栓!喔像我們七個人我們有申請的話,那就是七個門號,那我這個門號的插栓插到你那邊去我就可以插進去那可以再跟你叫,噹噹噹,這樣搖,手搖電話,那這個各家庭要,各用戶要掛電話就是我拿起來,ㄟ不是啊!還沒,先搖搖,噹噹噹,噹噹噹,搖兩三圈,給電信局的這個接線生,接線生小朋友說,那個我要電話,就說我要幾號,那時候有編號了,我要接三號、接五號,所以在什麼時候勒!在四十三年前還有,四十三年前那時候,這個知名度比較高的,就是的這個地方的人士哩!他在哪裡,問那個接線生馬上曉得。
張芳玲老師:呵呵!
曾瑞昌鄉長:嘿!ㄟ我要找鄉長啦!我要找鄉長,阿他去哪裡?他知道,他就打到那裏去,你不用跟他說幾號,阿我!阿系我說!這個專門在做媒人,常常要串門子,ㄟ我要找媒人英ㄟ啦!他就插到那裏,他知道,他知道在哪!因為剛才有電話,他跟他接啊!他到哪裡去阿,他哪裡有發電話出來,都知道。(台)
李芷瑜同學:嗯嗯!
張芳玲老師:鄉長你是說這是民國四十三年之前,還有…還是在我們現在四十三年前?(台)
曾瑞昌鄉長:沒有喔!這個這個是民國五十九年還有。(台)
張芳玲老師:喔!民國五十九年。(台)
曾瑞昌鄉長:五十九年,還有這個手搖電話。(台)
曾鄉長夫人:那個搖一搖齁!拿起來就是接線生接的啦!你要撥幾號,你要撥一八。
曾瑞昌鄉長:沒有自動的啦!
李芷瑜同學:就是要再轉過就是。
曾瑞昌鄉長:對啦!要用人工接轉啦!嘿人工接轉。
張芳玲老師:阿到什麼時候霧峰才開始用自動?
曾瑞昌鄉長:對!那一改就是全省通通都改啊!霧峰也算早改的啦!因為霧峰就是那個教育廳、省議會都搬到這邊來,所以這個霧峰的這個進步的這個情況是不輸台北啦。
李芷瑜同學:也是很快。
曾瑞昌鄉長:嘿!進步的這個步奏喔不輸台北。
曾鄉長夫人:還有故宮。
曾瑞昌鄉長:故宮,那以前是民國四十一年,四十年故宮博物院就是搬到霧峰來。
李芷瑜同學:霧峰的哪裡?
曾瑞昌鄉長:在這個吉峰村啊!那邊還有那個山洞啊,放在山洞裡面。
李芷瑜同學:恩,是遷台的時候就放在那裏了嗎?
曾瑞昌鄉長:遷台的時候就在那邊,也有開放一陣子,開放幾年唷!開放參觀,在那邊展覽過喔!
李芷瑜同學:四十幾年還有?
曾瑞昌鄉長:民國五十幾年還有啦!五十年代的時候還有。
李芷瑜同學:那現在呢?現在那邊?
曾瑞昌鄉長:現在就搬到那個。
李芷瑜同學:台北?
曾瑞昌鄉長:搬到外雙溪,台北外雙溪,就是霧峰這邊搬過去
李芷瑜同學:所以那邊?
曾瑞昌鄉長:還好有搬過去,因為霧峰這邊那個地方。
李芷瑜同學:921。
曾瑞昌鄉長:就是921通通倒了,那個文化城那邊,電影文化城妳知道嗎?921電影文化城就是,那個底下以前就是故宮這個隧道,儲藏這個這個儲藏文物,這個這個地窖。
李芷瑜同學:那還好有搬過去,不然這些都文物不見了。
曾瑞昌鄉長:不然會毀很多。
李芷瑜同學:那想問鄉長你還記得就是以前霧峰街上的醫生,就是那個醫院有很多嗎?
曾瑞昌鄉長:霧峰以前的這個醫師,我曉得有幾位醫師有,是幾年,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就是六十年前,就是有一位這個林躍鮫。
李芷瑜同學:耀是?
曾瑞昌鄉長:李光耀的耀。
李芷瑜同學:那鮫?
曾瑞昌鄉長:鮫是一個虫跟一個交通的交。林躍鮫,還有一位林躍鮫醫師的哥哥,過世了,他的夫人,夫人她也是醫師,那時候她是擔任霧峰衛生局的主任,那還有一位就是曾以慶醫師,還有一位就是楊坤海醫師,還有一位現在還在開業的林,魏秋金醫師。
李芷瑜同學:魏秋金。
曾瑞昌鄉長:那個秋金診所,霧峰,臺灣銀行前面有一家秋金診所,鞦韆的鞦,黃金的金,秋金,秋金診所,他是對面,他以前不是正科畢業的,他是高等科畢業就是初中畢業的,被徵局去當日本兵,當日本兵,擔任衛生兵,有進日本部隊的衛生學校,那邊取得那個就是醫療院…醫事人員的資格,回來開業的這個,還有一位就是林坤聰。
李芷瑜同學:坤是?
曾瑞昌鄉長:坤就是。
李芷瑜同學:土部那個坤嗎?
曾瑞昌鄉長:土申坤,不是唷! 不是林,林元滄,元旦的元,滄是三點水再一個倉庫的倉,
曾瑞昌鄉長:就是桂田旁邊那家醫院,泰安醫院,泰安醫院老醫師啦!
李芷瑜同學:您剛說的這些醫師都是在中正路上開的嗎?
曾瑞昌鄉長:是是!那還有一位很早很早就過世了,開業只有兩年、三年就過世了,我聽我父親講,只有一位會開刀。
李芷瑜同學:哪一位?
曾瑞昌鄉長:我父親今年,大概是七十年前,七十年前只有一位這個林躍鮫醫師的哥哥,叫做林躍鯉啦!林躍鯉醫師,光耀的耀,理是這個這個我們學理,理由的理啦!王理,林躍鯉醫師,只有他會開刀,開盲腸。
張芳玲老師:他是學外科嗎?
曾瑞昌鄉長:他是外科的,外科只有他。
張芳玲老師:其他都內科?
曾瑞昌鄉長:其他都是內兒科,內科啦!
張芳玲老師:那鄉長你有看過這個林躍鮫跟林躍鯉先生他們的父母親,他們林水來醫生。
曾瑞昌鄉長:對對對!你有看過?
張芳玲老師:不是!我有問你說你有看過嗎?
曾瑞昌鄉長:水來仙我看過沒印象,水來仙生了很多兒子,因為他有幾個老婆,生了幾個孩子。
張芳玲老師:以前也是叫林春懷呢?
李芷瑜同學:春懷仙,他是,他跟水來仙也是堂兄弟,他不是正醫師,他也是,以前有這個學醫事學校出來的就可以。
李芷瑜同學:有醫師執照?
曾瑞昌鄉長:取得開業的資格。
張芳玲老師:是不是像限地醫。
曾瑞昌鄉長:對對對!就是那樣。
張芳玲老師:所以春懷仙就是限地醫。
曾瑞昌鄉長:嘿嘿嘿!中醫是還是有幾家中醫,西醫是比較少,那時候生病沒有住醫院的啦!就是病重了就是請醫師到家裡來,像我祖父一百多年前,唉不是,我祖父是六十多年前過世的,六十多年前他生病的話,就是請醫師來,就是他用那個三輪車啊!三輪車啊!將他在到家裡,拉他來這邊打針啦這樣而已!那我祖母病重的時候也是這樣,她就是,病危啦!就是就是搬鋪(台)把她搬客廳啊!放一塊木板啊!沒有木板就是門把它拉一片來啊!放在那邊,有些搬到那邊去,兩三天再好起來,還可以吃飯,還可以活幾年,這事情,常常有聽到這事情。
張芳玲老師: 沒有說去台中大醫院住醫院唷!
曾瑞昌鄉長:沒啊!沒醫院!沒唷!他生不起病啦!因為這個開刀不用講啦!根本沒有啦!這個吃藥的話,以前都是自己抓草藥啦!到田間去採草藥好多都會採草藥的這個。
李芷瑜同學:前輩嗎?
曾瑞昌鄉長:這個這個這個本地的這個這個懂草藥的很多,一個村子都有幾個
張芳玲老師:那會吃得好嗎?
曾瑞昌鄉長:會喔!小病,就感冒啦!肚子痛啦!中暑(台),就是過勞!就是。
李芷瑜同學:太累!
曾瑞昌鄉長:就太累啦!以前六七十歲就。
張芳玲老師:就很長壽了。
曾瑞昌鄉長:就死了啦!那走路六七十歲走路就這樣,冬天夾一個懷爐懷爐啊!這個裡面是裝木炭的啊!外面是用竹子編的,裡面是一個陶器裝著木炭啊!
李芷瑜同學:保溫。
曾瑞昌鄉長:這個有在熱啊!有在熱啊!可是會用一些灰啊!把它這個蓋住不要很快,就這個,就燒掉,留一點溫度就好了。尤其冬天,霧峰以前冬天很冷阿!以前一年下霜,都有下十次的霜,下十次,那就是最後一次下霜,霧峰最後一次下霜是民國八十五年。
張芳玲老師:你怎麼還記得?
李芷瑜同學:這麼近喔!
曾瑞昌鄉長:八十六年,八十六年元月三號,因為我父親過世,我在守靈,溫度降到三度,旁邊這個地都白白的。
李芷瑜同學:結霜。
曾瑞昌鄉長:下霜就是白白的一大片,那有一點水的話會結冰,上面薄薄的一層冰,你用那個這個跟它用樹枝一碰就會破,是三度。
李芷瑜同學:三度。
曾瑞昌鄉長:那以前為什麼會下霜勒?因為以前就是沒有開發,就是沒有這個熱能,以前沒有電燈,以前電燈不是這樣子阿!以前電燈,一個家庭只有一盞電燈,以前電燈沒有裝這個表。阿一盞或兩盞拿過來拿過去,你現在吃飯就拿到廚房去,要到客廳拿到客廳過來,那個線拉過來拉過去,都是點那個煤油燈以前是點煤油燈,還有點那個,點那個乙炔燈,乙炔的燈,電土阿!乙炔阿!(台)
李芷瑜同學:沒有看過。
張芳玲老師:那個不會很危險嗎?
曾瑞昌鄉長:不會,那個像石頭一樣,加水下去,它就會產生氣體,點火就燃燒了。
張芳玲老師:那個是燒完火就熄了嗎?
曾瑞昌鄉長:黑啊!就熄了,水澆了就熄了。
張芳玲老師:那個會燒很久嗎?
曾瑞昌鄉長:欸!看你大小粒,
張芳玲老師:喔喔喔!像這樣燒會冒煙嗎?
曾瑞昌鄉長:欸!沒煙,以前的沒煙。
張芳玲老師:等於說窗戶如果關起來,沒煙就對了。
曾瑞昌鄉長:嘿嘿嘿!那個有煙,煤油的有煙,煤油的煙很重,那個味道很難聞。
李芷瑜同學:那鄉長之前就是這裡不是有五分車嗎?
曾瑞昌鄉長:欸!不是我們這邊,是霧峰有五分車。
李芷瑜同學:霧峰才有。
曾瑞昌鄉長:我們這邊有那個輕便車,那個是年底的時候收割,那個收成這個甘蔗的時候,有三分車,三分仔(台),人力車啦!人力的推車阿!臺車不是推車,是臺車啦!分的臺車,臺灣的臺,臺車。
李芷瑜同學:那就是你對五分車的?
曾瑞昌鄉長:五分車有坐過,我念初中就有坐過,民國四十五年有坐過,五分車四十七年才沒有。
李芷瑜同學:四十七年。
曾瑞昌鄉長:那個八七水災阿!把那個路線,烏溪橋沖斷才沒有,以前五分車是從台中拉到這個濁水,所以就是現在名間。
李芷瑜同學:名間。
曾瑞昌鄉長:嘿!拉到名間那邊去。
李芷瑜同學:它是縮小版的火車嗎?
曾瑞昌鄉長:蛤?是這個車子主要用途是運甘蔗,運紅甘蔗(台),它不是坐人的,可是這一條線是有坐人的,有車廂坐人的,一列車子可拉幾十個,拉二三十個車廂,那貨運大概十幾個,客運大概五六個,還有它專門在載人的就是,我們那時候就是氣動仔(台),就是燒。
李芷瑜同學:煤炭嗎?
曾瑞昌鄉長:酒精的,兩節,它只有兩節,那個跑比較快,那個就是運這個,運人的,不做這個貨物的運送,那運貨物的那個是用燒煤炭的,後來有進步到有燒這個這個酒精的,因為糖廠有酒精嘛!燒酒精的,可是他那個動力有限,它速度有時候爬坡的話很慢,有時候你跑,跳下來手持底部在跑上去,在追一下子就可以又再跳上去了,就在那個車籠埔那邊,車籠埔就在光隆那邊,在光隆那一帶,那裏有爬坡,它在山腳下嘛!
李芷瑜同學:你還記得它停的站是現在的哪裡啊?就是?
曾瑞昌鄉長:霧峰的站阿!霧峰的站就是在電信局那個地方。
李芷瑜同學:整個霧峰就只有那個電信局
曾瑞昌鄉長:沒有,霧峰有好幾個站,霧峰有北溝,那個吉峰村有一個北溝站,再來就是這個坑口這邊,有一個坑口站,就是在現在那個什麼,欣全,欣全這個公司的廠房裡面有一個這個坑口站,還有一個六股站,六股站就是在,就是那個什麼峰谷路衝過來,衝過這個中正路這邊有一個六股站,六股站再過去有一個萬斗六站,萬斗六站再過去有一個舊社。
李芷瑜同學:嘿,這樣子。
曾瑞昌鄉長:舊社站,有好幾個站,再過烏溪橋就草屯。
李芷瑜同學:草屯,所以它有開到草屯去?
曾瑞昌鄉長:開到名間。
李芷瑜同學:名間。
曾瑞昌鄉長:就是現在那個名間,那以前就是濁水,濁水,以前開到那邊。
李芷瑜同學:聽說霧峰這裡之前還有種香蕉,種香蕉有嗎?
曾瑞昌鄉長:欸!這個是這樣子,霧峰以前平地種水稻,阿山坡地,山坡地就是種鳳梨跟香蕉。阿霧峰山坡地的香蕉很出名,那我聽那個運送MARUT這個經理講過,他說霧峰運香蕉要送去日本給那個皇帝,昭和皇帝吃的香蕉就是南投集集跟霧峰的萬斗六這兩個地方,兩個集貨場,集香蕉,香蕉集貨場,這個香蕉才可以送到皇帝那邊給皇帝吃。
張芳玲老師:他們以前送過的品種,現在還有在種嗎?
曾瑞昌鄉長:有啊!那個香蕉、那個山蕉,那個你,就是現在哪裡?象鼻坑,那個象鼻坑,象鼻坑你曉得嗎?霧峰象鼻坑,烏溪旁邊那個,進去還七八公里餒!
張芳玲老師:那個還有拿出來街上賣嗎?送大盤商?
曾瑞昌鄉長:都大盤比較多,它現在香蕉就是有,以前就是盛產期的話,一個禮拜有三次兩次的這個來收購,繳香蕉,那台灣以前青果合作社就是,青果合作社對那些這個,以前就是要打香蕉蟲。
李芷瑜同學:就是因為時間關係,想問鄉長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你可以說一下,就是,過去的丁台跟現在有什麼不一樣嗎?
曾瑞昌鄉長:丁台村是霧峰平地的中心,平地的中心,這個名字不是丁台,是登台。
李芷瑜同學:是電燈的燈嗎?
曾瑞昌鄉長:不是,是登記的登,登錄的登,為什麼是登台,因為我們登台這是一個台地,這個比較高的地,從這個靈機線的地,就是從外斗六那邊一直延伸到四德路,那個就是好像一個低的小山丘,所以叫登台。那我聽我父親講,他說他小時後就是100年前,他那時候就是大地主,大地主就是那個佃農收成阿,要繳給他。
李芷瑜同學:要繳稅?
曾瑞昌鄉長:不是稅,要繳租阿,那繳給他的時候,那他就叫做野積,野外的野,這個面積的積,野積,野外把它堆積起來就是啦!野積在登台這個地方,因為這個地方不會淹水,因為登台就是台上嘛!
李芷瑜同學:比較高。
曾瑞昌鄉長:比較高,地勢比較高嘛,不會淹水。以前又沒有塑膠,塑膠布,所以就是野積就是把稻穀堆在外面,讓它日曬雨淋,日曬雨淋它會長出稻苗出來,讓那些稻苗蓋住,那以後要拿那個稻穀出來用的話,就是把外層那個拿掉,裡面都是好的拉!因為稻穀你弄在外面,主要有斜起來的坡度,它會流下來。
李芷瑜同學:不會含水嗎?
曾瑞昌鄉長:它有蠟,稻殼外面有一層蠟,會有差不多10公分的損壞,10公分會壞掉,裡面會壞掉,所以我們這邊是登台,不是丁台。是日本人很壞,日本人來台灣把這個名字,因為登台就是,會出這個領導者,登到台上去,在這個台上去就是會出領導者,他把它改做丁台,甲乙丙丁的丁就叫丁台,讓你沒有意思,這個日本人改的,所以我們這邊的廟,就是新登宮,我們這邊的廟叫新登宮,這個登台的登,不是台灣的丁,是新登宮。
李芷瑜同學:它是供奉?
曾瑞昌鄉長:供奉是媽祖,天上聖母。那改變就是這樣子拉,改變當然跟台灣的發展是一個台灣發展的一個寫照,就是台灣怎麼發展,這邊當然東部就不能講了,台灣西部,那個沿海也不能講,沿海發展的很慢欸,沿海生活城市也比較低,受教育的情況跟文化比較差,所以沿海跟東部就不一樣。
李芷瑜同學:所以這邊跟霧峰一起發展?
曾瑞昌鄉長:跟霧峰一起發展,所以我父親就他念嘉義農校啦,我母親就念彰化女中啦,我母親現在90歲拉,我父親94歲,他過世十幾年了,他就有唸書拉!
張芳玲老師:嘉義農校的棒球隊不是很有名嗎?
曾瑞昌鄉長:他哪時候有打到,我父親是這個柔道的,他柔道是二段的,我父親是柔道的。
張芳玲老師:恩,那還不錯啊!那鄉長我們先訪問到這裡。
※ 註解:
一、霧峰國小的簡史:
1.校史:
(1)學校創立於民國前十四年十二月訂名「霧峰公學校」。
(2)民國三十年四月校名改稱「臺中縣霧峰國民學校」。
(3)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奉令更改校名為「臺中縣霧峰鄉霧峰國民小學」。
(4)民國八十八年九月921大地震,校園遭到嚴重損毀,八十九年十月慈濟援建。
(5)民國九十年十月,全校學生遷入新建校舍上課迄今。
(6)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縣市合併,更改校名為「臺中市霧峰區霧峰國民小學」。
2.學校規模:
(1)校地:3.24公頃。
(2)普通教室:57間、專科教室:45間。
(3)圖書館、多功能室內集合場、校史館各1間、辦公室6間、會議室1間。
(4)教職員工94人:校長1人、教師85人、人事、會計、幹事、護士各1人、工友3人、校警1人。
(5)普通班45班、特教班3班、特教學前班1班,全部學生計1456人。
3.學校建築特色:
(1)動靜分離:學校之設計分為:行政區、教學區、運動區及停車區等以動靜分離區隔空間,以避免其空間連結造成相互干擾。
(2)屬性集中,構能相近的空間,予以集中配置,以利彼此間訊息傳達,縮短空間阻隔,增進同屬性空間的交流。
(3)因距活動斷層五百公尺範圍內,故結構以耐強震性8級以上考量。
4.辦學理念:
(1)以踏實誠信的心,勵行教育目標,落實專業自主,帶好每位學生。
(2)以悅動溫馨的心,豐富校園生活,整合資源脈動,耕耘精緻特色。
(3)寬廣和諧的心,重視人文發展,塑造優質環境,精緻校園文化。
(4)以創意智慧的心,帶動多元展現,倡導多元創意,活化生動學習。
(5)以進步歡喜的心,強化生活教育,陶融優雅性情,追求卓越成長。
5.教學特色:
(1)教學正常化,學科,藝能科並重,五育均衡發展。
(2)充實圖書設備,舉辦閱讀心得比賽,養成閱讀習慣,提升作文能力。
(3)舉辦學藝競賽,定期集訓特殊才藝學生,提升學生各項能力。
(4)實施英語生活化教學,以生動,活潑化教法,加強學生日常英語會話能力。
(5)加強教師進修,充實進修書刊,舉辦講座、研討、觀摩會,鼓勵進修研究。
(6)開辦補習教育提供失學國民、外籍配偶就學機會,以提高識字率。
(7)強健體魄:成立籃球隊、田徑隊、陀螺隊及溜冰隊,培育學生運動才能。
(8)積極推動美育教育:成立國樂團、打擊樂團、直笛團、合唱團、舞蹈團等音樂性社團,培育身心健全的下一代。
(9)推展靜思語教學,辦理感恩日活動,發展健全人格。
(10)設有特殊教育班,師資優良,設備完善。
二、霧峰醫生的名字總整理:在口述歷史訪談中,前霧峰鄉長曾瑞昌提及到霧峰過去的醫師,包含楊坤海、曾以慶、林躍鮫、林躍鯉、魏秋金、林元滄、林春懷等七位醫師。
三、故宮博物院在霧峰的歷史:1949年8月23日,文物與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文物一起遷入臺中縣霧峰鄉吉峰村(今臺中市霧峰區吉峰里),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改組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簡稱聯管處),隸屬於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長兼任主任委員,並於臺中縣霧峰鄉北溝覓地建築庫房(隔年4月落成,文物隨即遷入)。11月,戰時河南博物館存放在重慶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搶運到臺灣並存放在臺中糖廠倉庫。
1951年6月,成立兩院存臺文物清點委員會,延聘學者、專家為委員,進行重編箱號、抽查箱內文物,直到1954年才完成。這次清點也編製了《點查清冊》,成為存臺兩院文物的原始清冊。
1954年1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北恢復建制,聯管處改組為「中央運臺文物聯合管理處」,並開始出版重要資料。
1955年11月,只剩下故宮組與中博組的聯管處,再改名為「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1956年,「北溝文物陳列室」正式開放(後為台灣電影文化城,該址毀於九二一地震)。
四、限地醫:
(1)限於該地方無現行開業之有資格醫師者。
(2)離該地日里三里以內,無現行開業之有資格醫師者。
(3)三年以內,無有資格醫師開業之可期待者。
(4)一期以三年為限。
五、車籠埔:車籠埔斷層位於台灣西部麓山帶,在斷層西側即台中盆地、八卦臺地、斗六丘陵,有清水斷層、彰化斷層、桐樹湖斷層;在斷層線東側即豐原丘陵、南投丘陵、竹山丘陵,有大茅埔斷層、雙冬斷層、鳳凰山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