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08 23:27:08| 人氣4,6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5-2 霧峰學,五福社區故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指導老師:劉國珍 廖淑娟 老師

社工二A,黃筱茵、洪意婷、林若琳、蔡幸君、黃意中

指導老師簡介        

 

 

                                            

一、姓  名:劉國珍

二、出生地:台灣省台中縣

三、出  生:1959

 

四、學  歷:台中技術學院畢業

            東海大學法律學分班結業

 

五、經  歷:台中縣後備指揮部霧峰鄉後備軍人輔導中心---督導員

            台中縣霧峰鄉五福國小家長委員會---顧問

 

六、現  任:台中縣後備指揮部霧峰鄉後備軍人輔導中心---主任

 

台中縣霧峰鄉五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劉國珍老師在第一次的參訪中,細心的帶領我們到社區的幾個重要地點探看,但是在之後因為老師的工作忙碌,雙方的時間無法配合,導致和老師的接觸也不多,所以整個報告的過程中,其實我們常常去麻煩五福社區的村長,請教一些關於社區的重要資訊,所以在此也要感謝王村長。

 

後來,報告接近尾聲,我們將自己幾個禮拜踏訪社區的成果寫成報告,再去聯絡老師,請老師給予指教,老師還是熱心的提供給我們報告上的指導,所以這份報告的完成,很感謝劉老師及王村長的指導。

 

小組成員介紹

 

黃筱茵:

 

 

 

筱茵是一個很負責的人,每一次都很積極詢問大家,可以討論報告的時間,關心報告進度,討論後也會主動到圖書館找相關資料,很用心及投入在這份報告上。但是他是比較容易害羞的人,剛開始進行訪談時,她因為不熟,所以較少發言,可是後來漸漸熟了之後,他就很主動且細心的問一些小組,其他成員未注意到的問題。

 

洪意婷:

 

 

 

意婷不管在哪一份報告,都很認真,這份報告進行時,他都很盡責的拿起MP3錄起每一段訪談,回來後就打成word檔的逐字稿,不用小組其他成員一再叮嚀。他是台語講得比較流利的成員之一,所以訪談過程中,當我們訪談一位伯伯的時候,幾乎都是他在對談,他也很積極的詢問一些問題,及適時的提供一些寶貴的意見。

 

林若琳:

 

 

 

若琳是我們這組的組長,也是個盡責的人,平時負責和老師聯絡,在討論中,每一次都負責統整大家所講的話,有條有理的呈現於報告中,如果有不通順或不適合的地方,也會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做最好的修正。有一次指導老師要告訴我們報告需要修正的地方,大家剛好沒時間,她也是一個人去找老師,因為我們這組的老師比較忙,所以和老師聯繫的工作,就稍微辛苦了點,但是她還是會主動和老師聯絡。雖然有時候她會在口頭上抱怨說很累,但是他還是會默默的把工作完成。

 

蔡幸君:

 

 

 

小君每一次在討論報告時,都會提出很多意見,感覺是點子很多、創造力很夠的人。有一次我們在學校圖書館,找不到想要的資料時,她假日回家就到住家附近圖書館去借,每次討論報告的時間都能配合。幸君是認路達人,他常常帶領我們鑽遍五福的大街小巷,所以沒有老師陪同我們去社區踏查時,我們也不擔心迷路。她是非常道地的台灣人,台語不懂的部份,她會幫忙做翻譯。PP檔的部分大多由她負責完成的。常常會在訪談中提出問題,讓我們的訪問過程可以順利進行。

 

   (筱茵在此感謝小君這些日子以來,充當她的貼心司機)

 

黃意中:

 

 

 

或許是因為他外宿,所以聯絡上有點難,有時候我們討論報告及去社區訪問的時候,他剛好不在又聯絡不上,導致○○情況。而在整個報告過程中,他是一個默默參與的成員,上台報告○○○,不過有在事後協助我們,做一些掃描照片的行政工作,討論時幾乎○○○,而進入社區中,只有第一次發言過,之後就再也沒任何○○了。

 

五福社區

地理位置

 

本村位於霧峰鄉西北邊,東邊及南邊與四德村為鄰,西邊隔後溪底與烏日鄉為界,北邊隔大里溪與大里市夏田里為界。

 

研究動機

 

五福社區位於學校附近,但平常與他卻鮮少接觸,更別說花時間去了解、研究它。因緣際會下本課程需做研究,所以我們希望可以真正走入社區,去做深入的探討,也希望藉此可以讓我們更貼近五福社區。

 

目標

 

了解五福社區的文化歷史宗教產物、社區最重要的特色,以及增加我們田野調查、蒐集與整合資料的能力。

 

探討主題

 

歷史沿革

 

五福的由來

 

五福村和四德村舊稱「吳厝莊」,據史書記載清朝雍正年間就有此地名。清乾隆年間有晉江人吳洛以「吳伯榮」墾號,築萬斗六圳,灘田千餘甲,因吳姓族人至此開墾而得名。本村於民國九年為霧峰庄二十保之一,於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霧峰庄改稱霧峰鄉,本村正式命名為五福村。以前這個村莊叫「吳厝」,現改成五福村。分界線從大榕樹進來那邊跟四德村劃分,五福路橫跨四德和五福兩村。

 

社區簡介

 

這裡為農村型社區,空氣好、水質佳,因為農民有在種田,所以身體硬朗,近來有年齡高齡化現象,五福社區擁有一所學校-五福國小,這是社區範圍內唯一一所學校,唸國中必須到霧峰國中,部份需到溪南國中就讀,屬於烏日界。

 

社區重要故事

 

1、中投普渡

 

中投路段通車了之後,車禍頻繁,民間有一習俗,想說請法師來超渡一下,保祐大家平安。當初由居民反應,由福成宮發起。

 

居民集體在那邊普渡、拜拜,大約有3-4百桌供品。

 

 

 

中投普渡實景

 

除此之外,農曆1030有大普渡,類似中元普渡那樣,有人去神農大帝前許願,若能保祐稻作有成,不要有洪水影響,每年在農曆1030這一天,會舉辦個大普渡。

 

尚未建廟前,農曆七月半的時候,大家都各自在門口前拜拜、普渡,但福成宮建廟後,大家改在廟前拜拜,每年大概有200多桌供品,採自願方式,以前是自己買自己拜,現在可以出錢請廟方這邊幫忙準備供品、紙錢,每戶1200元,拜完後,可以自行將供品帶回。

 

2、社區裡的幼稚園

 

以前沒有幼稚園,大約在35年前,才開始有公所設立的幼稚園的出現,五福村的幼稚園是從福成宮建起來之後,距今約25年前,公所才在這裡的一樓設立幼稚園,來教書的老師由公所指派。九二一地震前,已把福成宮一樓的幼稚園遷移到五福國小內,變成國小附設幼稚園,且從原本公所管理改成由五福國小管理。現在仍有部分幼稚園是歸公所管理的,例如:四德、南北柳、亞洲大學這邊的村,而原本在五福幼稚園教書的老師也都被分配過去這些地方教書。

 

3、美麗的典範─黃金榕大道

 

在五福村,有一聯外道路─黃金榕大道,曾獲選為霧峰鄉的示範道路。「黃金榕大道」是五福村對內及對外的重要道路,全長近一公里,道路兩旁每隔六、七公尺就有一叢黃金榕,整條路合計有數百從黃金榕,甚為壯觀,因而有「黃金榕大道」之稱。

 

黃金榕的種植也是當年農政單位推行農村現代化的活動之一。那時原本計畫在路旁挖好坑洞後,請農校學生幫忙栽種;五福國小林校長獲悉後提出不同建議:「我主張要村民自己種,讓大家有參與感,結果獲得與會單位的同意。於是先將樹苗買回來,種在學校培育,等根部長出來後再移植。」

 

當時林校長在村里發起植樹活動,一人只能種一棵;移植那天,不到一個小時,樹就全部栽種好了。後來這些數交由村裡集中管理,但村民們路過時都會順便關心一下;也經常有人向村長抗議:「電線桿旁第三棵樹都沒有澆水,那棵樹是我種的耶!」

 

因為路兩旁都是稻田,每當農家收割完、燒稻草時,偶爾會不小心燒到樹;於是就會被告到村長或警察局:「村長,我種的樹被他們燒焦了,你怎麼沒有找人照顧好?」林校長說,那排樹能照顧得這麼好,主要來自全村的力量,因為每年校方會發動師生和社區居民,舉辦一年一度黃金榕綠美化活動,也因此那條路獲選為霧峰鄉示範道路;有外賓來都會帶他們去觀摩大家團結用心的成果。

 

 

 

4、學校與社區的「花」樣風貌

 

「剛來五福國小時,綠樹很少,我要求老師們一起種花美化環境。」林校長表示,這個意見一提出,立刻遭到總務處主任反對:「校長,沒有用啦!你今天種,明天就被偷拔走了。」「沒關係,拔走了再種啊!」於是,當年的五福國小開始在國小裡種起了花,校長也常到村中宣傳學校有哪些花,鼓勵村民來學校找他拿;如此一來,不但沒有人用偷的,同時也帶動村裡美化綠化的風氣。

 

「有一次,我聽到有個花圃要結束營業,有兩三萬株杜鵑花種便宜出售;我便買了一萬棵杜鵑花回來,在用低廉的價錢讓村民購買回去栽種。那時候校園裡和村裡到處是杜鵑花,十分美麗。」

 

「目前所看到五福國小的南洋杉、松樹、木棉、菩提樹等,也都是當年種的,所以現在再看到這些樹特別有感情。」林校長對於親自栽種的樹,什麼樹名、種在學校的那一個角落、如何照料等方面,皆如數家珍,彷如在述說自己孩子般的熟悉。

 

有一次,農政單位推行現代化農村建設,霧峰鄉第一個推動此案的就是五福村。以前曾有類似的綠化活動,由鄉公所出錢買盆栽種植;但因為不是村民自己栽種,所以最後連一株也沒有存活下來。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林校長主動承擔了這項推動的工作。

 

「我拿著兩萬元的經費,找村裡熱心的人,開著卡車載我到田尾買水泥做做的大盆栽,一個五十元。回到村裡,我到處宣傳要買花盆到學校買,一個只賣三十元,並請花商出售便宜的花苗,結果造成一股搶購的風潮;而賣花盆所得的錢,又再去買花盆來賣。如此循環下去,當時在村裡共推展約三、四千盆的花卉。」

 

有限的經費經林校長靈活運用,每個人花錢親自栽種的盆栽果然不同,帶給全村一個五彩繽紛的花樣風貌。因為大家細心灌溉,用心照料這些盆栽,所以不但花愈種愈漂亮,漸漸地全村有放花盆的地方也變得乾淨起來。

 

「當時除了帶動大家種花,我也常帶大家參觀花開的最多,長得最漂亮的人家;於是開始有人研究要如何種花,或是提議請專家來指導,村裡掀起一股種花熱。有的人家有養雞鴨,隨地都會有些排泄物,花盆一擺,和髒亂的環境很不相稱;於是就動手清理,保持環境整潔,有的就乾脆不再養雞鴨弄髒環境。」林校長表示,沒想到推展的結果一舉數得,全村變得更賞心悅目了!

 

5、難過的一年:四十八年,「八七水災」

 

民國48年發生八七水災,當時,受訪者劉阿伯差不多是三十幾歲,從那場水災後,他很想再學日文歌,不過卻學不起來!因為這場水災,他的家和菸間都倒了,11月的時候,當時請建築師父快點趕工,可是這邊尚未建完,就先搬進來現在住的地方。那一年,他爸70歲,舊家倒了,爸爸被洪水拖走,當時水已經淹到胸前了,他趕緊從他的腋下托()住他,才沒被水沖走,算很萬幸了!當時父親的腳要鋸斷,以為再也見不到父親了!

 

他還救了一個姪子,那是他哥的小孩,他可能被洪水沖走,姪子說:「完了!完了!」阿伯當時跟他說:「要跟他拚,怎麼說完了!腳要快點走,腳要快點撥水。」然後在水中牽著他逃離那個地方。

 

對於這場水災,在五福村裡,阿伯自認他的損失最大:當時經濟不景氣,他所種的稻米都死了,他的稻作跟魚池都因為八七水災而被大水沖垮,當時想說,過年把魚池裡一、兩千斤的魚賣出去,可以賺不少,應該可以過個好年,但那年卻是最不好過年的一年。

 

水漸漸退去後,下面大深池那邊只留下一些日本台(魚名),肚子大大紅紅的那種,有人要他電一些魚來分,他心想,這些魚是我的,就算是分給你,也要留幾條自己吃。整個魚池一、兩千斤的魚都被抓光了,日本人說やままどけ(發音:呀媽媽都愧),山本魚,就這樣都空空了!

 

以前老天皇在大里公所旁,想辦法把小溪圍成大溪,所以我們這邊的小溪才會變成大溪;當時因為洪水沖壞舊街路,水才慢慢消去,如果當時舊街路沒有被沖壞,大家可能都會被洪水衝走。就在洪水慢慢在退去時,放眼望去,好像海浪一般,從五張梨那邊過去,有一位婦女站在橋上,一直喊救命,但以前要救生的設備很少,當時很不發達,很不幸的,她就因此而喪命。

 

當時政府沒有任何金錢補助,只有補助一支鋤頭,一支除草刀,一支耙子,這些價值不超過兩千。

 

社區居民組成性質

 

大部分為本地人,但社區中工廠的老闆不一定為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來開的。 有中年人外流的現象,但不嚴重,中年人於外地就業,晚上返回社區,工作地點若較遠的,才會搬出社區。

 

宗教信仰

 

主要信仰

 

 

 

神農大帝(福成宮),位於社區活動中心二樓。

 

 

社區廟宇及主祀神明土地公,位於中投旁邊。據說這個土地公廟在清朝時就有了,不過那時候很小間,是在一次的水災後幾年,當時的村長捐了這塊地,再用村民樂捐的錢蓋起了現在很漂亮的土地公廟。

 

百姓公,位於中投以西,大里溪旁邊,為第六公墓。

 

產業文化

 

香米

 

 

現在看得到稻米的地方,都是香米,當時是以益全教授之名命此為益全香米,香米是台灣改良的。種稻要以節氣來看,分別在立春、立夏的時候種。屏東地區一年三穫,這裡一年兩穫,天氣好的話100天就可以收成了,其他的(蓬萊米)差不多要120天。

 

美濃瓜

 

台灣香瓜產業由霧峰開始,一位梁先生去日本拿種子回來開始種(梁先生已過世),後來大家發現有經濟價值,也開始種植,漸漸的從大肚二崙到西螺、南部那邊跟著種下去。

 

香瓜有將近50年的歷史,曾經外銷到台北三重,大約在30年前的某一雨季,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得瓜的產量不可觀,瓜的產量減少及當時運送到台北時,和那裡的商人有些誤會,所以後來較少外銷到台北了。產量減少後,現在農民都是自產自銷,外地人或霧峰人會來買,一般而言,有八成的消費者曾經種香瓜,自己吃不了這麼多,都是買去送人的。

 

香瓜種植期在國曆4-9月,有時候3月中旬就可以開始種了,一批收成後再種下去,夏天天氣較好,5月到8月這段期間,平均50天就可以收成,若下了個幾天雨,又出幾天大太陽,像這樣天氣不穩定的情況下,香瓜就會因為無法適應而爛掉,香瓜不怕熱,只要不要太多雨就好。

 

香瓜可以有機栽培,但比較麻煩,還要蓋棚子。目前霧峰地區還有五、六個地方有種,種瓜達人說種香瓜的好處就是消費者可以吃到可口的香瓜,不過達人也透露種植香瓜利潤低。

 

種瓜是他(種瓜達人)的興趣,想種就種,不想種就閒著,而且土裡有雜菌,所以要讓土壤休息一下再種,不要每年都種。沒種瓜的時候,地會租給別人耕種(稻米)

 

             

      (未曬到太陽的美濃瓜)較白   

 

 

(曝曬在陽光下的美濃瓜)較黃

 

五福特色

 

〈一〉榕樹

 

在村長父親當村長時即存在,約有30年了,每年修剪兩次,農耕完      後、稻米收成後修剪,由社區義工負責整修,有時環保志工隊也會協助修剪。榕樹的種植是配合政府環境綠美化,每個社區都必須有一個特色,當時命名為金榕矮樹,之前也曾經稱為黃金大道,葉子長出來時很漂亮,具有美化價值。

 

〈二〉五福國小

 

五福社區---58年成立

 

五福國小歷史沿革

 

   

 

五福村設立「四德國民學校五福分班」,暫借五福村集會所上課,既有一年級兩班,縣府派李阿為先生代理主任。

 

l          1960.05 於五幅村七十九號籌建「五福分校」。

l          1960.09 擴增為一、二、三年級,共六班。

l          1961.09 「五福分校」正式成立,設一、二、三、四年級共八班,石銘耀先生為分校主任。

l          1962.08 五福分校奉令獨立為「五福國民學校」,設一、二、三、四、五年級共十班,謝成得先生為首任校長。

l          1963.08 設一至六年級,共十二班。

l          1968.08 政府實施九年國教,改稱「台中縣霧峰鄉五福國民小學」。

l          1987 校舍改建完成。

 

 

l          1999.09.21 凌晨一點四十七分,發生芮氏七點三級大地震,校園遭到嚴重破壞。

l          1999.10.08 慈濟基金會決定援建五福國小。

l          2000.07.27 證嚴上人、立委林耀興及臺中縣副縣長等人,主持學校重建工程的動土典禮,現場共有四百多位全校師生與全村村民與會。

l          2000.11.17 舉行上梁典禮儀式。

l          2001.05.01 五福村村民加入景觀工程施工行列。

l          2001.05.10 拆除工地圍籬。

l          2001.05.11 校園重建工程竣工。

 

 

     (上邊照片:慈濟認養重建後的五福國小)

 

〈三〉活動中心及前廣場(一樓有辦公室、有老人館;二樓是村里辦公室跟廟;三樓為桌球室。)

 

         ●功能

 

l          長青俱樂部:分為公有及私人,私人的位於95巷那邊,那有老人集會的地方,老人都會在那邊從事泡茶、酌一下、下棋等休閒活動。社區活動中心前的長青俱樂部,屬於公有的。

l          村辦公室

l          社區活動中心

l          福成宮

l          桌球俱樂部

l          流動攤販(早市):早上5點多在廣場會有很多流動攤販在那裡販售當地,也有外地的商家會去那裡賣東西,就是一個社區裡的早市。

 

         ●居民使用率

 

居民使用率高,平常皆在這裡辦活動,曾經辦過重陽節卡拉ok摸彩晚會活動,一方面讓老年人有點娛樂,另一方面,讓整個社區居民都可以來參與活動,增進彼此的情誼。而且社區每次在舉辦活動時 的參與率都很高。

 

         ●活動訊息發布

 

活動的消息傳佈是以發通知單的方式,委託各鄰長負責發宣傳單,目前五福社區共劃分有20鄰。

 

   

    (照片:社區活動中心)

 

(四)社區志工隊

 

l          環保義工-現稱志工:整理環境(花草樹木)、資源回收、打掃道路,目前有50-60人自願加入,為村辦公室所屬,有一位小隊長帶動大家。成立好幾年了,今年有再重編過。現在偏向年輕化,以前是老年化,環保志工有設立資源回收站(往土地公方向的路的右手邊),環保志工隊的成立是配合政府政令,因為政府重視環保。

 

l          五福國小家長會義工,在中投公路與五福路段指揮交通,以維護學童上下學的安全。

 

l          守望相助隊:目前社區並沒有成立守望相助隊,因守望相助隊需要眾多人員,成員又需以壯年人口為主,但大多壯年都有固定工作,生活忙碌,若要成立,他們晚上就必須犧牲睡覺時間,但是白天還要工作,這樣會使得壯年人口體力透支,守望相助隊不只需要人力,更需要經費,這樣還必須去募款。

 

l          目前無社區老人探訪志工,但有獨居老人,佔少數的,約有4-5人,有些老人他們生活可以自理,有些人有子女可以照顧,獨居老人尚可自理生活,政府也有提供送餐服務,政府委託醫院派義工來送餐及照顧。

 

l          媽媽教室:現在還有,但較少推動。曾經在端午節有舉辦成果展,一人煮一樣,大家一起品嘗。

 

文獻探討及參考資料

 

●王端正 等人著(2001)。《五福匯聚展新機》。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台中市農會http://www.tccfa.org.tw/rice.htm

 

方法、過程

 

●訪談法、資料收集

 

●我們先將整個報告要探討的部份,概分出幾個面向,之後每個禮拜找出小組成員,都可以配合的時間到社區裡面,找老師介紹給我們的人進行訪談,從各個部份分階段進行探討,進行幾個禮拜後,小組成員整合幾個禮拜的成果,再與指導老師討論後,於最後一次將未完成或不完整的部份,進行補充收集與統整。

 

結論

 

完成這份報告,讓我們對於五福社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雖然短短幾個禮拜的時間,我們只有對村長、理事長、社區耆老等人進行訪談,沒有和社區其他的居民接觸,但是我們卻與接受訪談的人,建立起一點點的情誼,每次到社區總可以感受到社區的人情味,這是我們做這份報告的額外收穫。

 

五福社區雖然離我們很近,可是我們卻是因為報告才接觸到它,其實它的特色、產業文化、宗教信仰都有他們一路走來的痕跡,讓我們更去了解這個社區的形成。雖然在這個報告的過程中,遇到了些許困難,必須不斷地做訪問、蒐集資料,且要從不同人口中,講出來的東西做進一步確認,避免有錯誤的部分呈現,但是對於完成這份報告後,我們卻有著莫大的成就感,在收集資料、深入社區與人接觸、整理報告上也讓我們有了更大的收穫。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人氣(4,6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95學年度 |
此分類下一篇:95-2 霧峰學,訪問逐字稿,五福社區故事
此分類上一篇:95-2 霧峰學,訪談逐字稿,初探「百玄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