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當然不是一部恐怖片,那「它」是什麼呢?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已經告訴了我們:主角是一個小男孩,正脫光了衣服望著玻璃窗前的自己。外面飄著細雪,他嘴裡喃喃自語著:像豬那樣叫阿、像豬那樣叫阿。
2、隨著電影的發展,我們知道了「它」是什麼。「它」在不能被看到的地方是個吸血鬼,而在可以被看到的地方則是我們那孤獨的自己;或者反過來說同樣成立——它在可以被看到的地方是吸血鬼,而在不能被看到的地方則是我們那孤獨的自己。
3、我的意思是,「它」是吸血鬼、也是我們孤獨的自己。小男孩伸手觸摸了玻璃窗前的自己,同樣的鏡頭也出現在小男孩隔著透明門板,觸摸了吸血鬼女孩。同時也在這個時候,小男孩問她:妳(或者你?)是吸血鬼吧?這個鏡頭最後一次出現,女孩消失了,而他與「它」(吸血鬼/孤獨的自己)的相遇,在窗戶上拓成了一掌淡淡的手印。
4、這個手印成為電影最「可怕」的一個鏡頭,卻不是因為恐怖、而是美到讓人戰慄。小男孩與吸血鬼女孩的相遇,他們相互陪伴,其實說穿了,是自己陪伴著自己,而我們從來都是孤獨的。這部電影取材「吸血鬼」想像,但其實真正涉及的是自我的孤獨與成長。這一切我們曾經如此真實地觸摸過,然後留下一個水霧般的痕跡。
5、從頭到尾我們不斷看見小男孩的「另一個自己」,那是蒼白瘦弱的他在學校遭到同學的欺負,回來躲避到一個又一個的「鏡子」裡。鏡子裡不只有他,還有「吸血鬼」、以及與吸血鬼有關的一切。也許吸血鬼女孩同樣是那「真實的倒影」,他們是同一種人;甚而,他們是同一個人。
6、因此電影最後的結局同樣「可怕」:小男孩帶著一只「箱子」,坐著火車離開了,而箱子裡裝著吸血鬼女孩——但我們也實在並不清楚箱子裡裝的究竟是什麼。我願說箱子裡裝的是「它」,它當然是吸血鬼女孩(小男孩以摩斯密碼敲出了:輕輕吻妳)、它也是我們那「孤獨的自己」、它還是整部電影的「主題」,隨著火車的離開,我們都帶著各自的箱子,離開了12歲。而當一切都將繼而隨之長大、衰老之時,也只有箱子裡的東西永遠不會死去。
7、吸血鬼,一種既生又死非生非死的存在,「它」在時間之內、又在時間之外。心理學上說它與我們的潛意識想像有關,而與其他所有禁忌一樣,這種想像總是同時帶來了不安與啟示。吸血鬼不死的生命來自於活著的我們的血,從某種意義說來,它就是我們分裂出來的另一個存在。在時間之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小男孩與吸血鬼女孩建立起關係的同時,吸血鬼女孩也開始染上了時間的顏色,那是紅色與藍色;而在時間之外,吸血鬼女孩都是白色的,它是片頭與片尾飄著的細雪、並且覆蓋整個夢境的大地。
8、白色,一種赤裸的顏色。電影第一個鏡頭,小男孩望著玻璃窗前的自己是赤裸的,電影之中吸血鬼女孩也曾一次赤裸地抱著小男孩睡覺。當男孩問她:妳是死的嗎?小女孩在另一個地方作出了回答:我就是你,那晚拿著刀子要殺死對方的你。當他們的關係漸漸轉變為以愛情為主導的時候,吸血鬼小女孩不斷重複著:我不是女生;然而她的意思並非她就是男生,也許更好的說法是:它不是人(其實小男孩也不是人,別忘了他對自己說的:像豬那樣叫阿、像豬那樣叫阿)。它既生又死非生非死,它是「真實的倒影」,既在時間之內、也在時間之外。它是紅色與藍色,張著血盆大口吸著我們的血成為另一種我們;但同時它又如此純潔,它是赤裸的白色。
9、他們該如何「相遇」?或者說,我們該如何與「它」相遇?成長、孤單與愛情,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說清楚的事。在這部電影裡,「魔術方塊」再一次被運用,然而比其他地方更好(起碼比在《當幸福來敲門》裡好),這種「相遇」在現代的語境裡,被以彩色的魔術方塊表達,然而卻並非只是單純的「魔術」而已。我的意思是:在時間之內它永遠只是魔術,而在時間之外,它成了小男孩見到吸血鬼小女孩將方塊回復原狀時,那句驚訝的詢問「妳怎麼辦到的」?
10、是阿,怎麼辦到的?把散亂的色彩,又回復到整齊的狀態。在時間之內它全然違反了熱力學第三定律,然而這裡的問題屬於時間之外,因此那也便不只是個魔術、它屬於「相遇」。與此近似的「魔術」也出現在《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裡,我曾在當時的筆記裡這麼寫著:
10—ㄅ、不只愛情,我們也認出了自己。那是亞紀的魔術。在最後一次拜託小柴崎幸送錄音帶的時候,亞紀叫住了她。當小柴崎幸轉身,一道金光籠罩著癌症病房,那是夢幻般的時刻。亞紀掏出紅色絲巾,使其化為輕柔紙花。當小柴崎幸說「好厲害」的那一刻,亞紀美麗一如天使;也與此同時,小柴崎幸遭遇車禍,亞紀死去。
11、啊,這同是電影裡最美的兩個魔術。
12、是阿,其實是關於魔術。當所有人都問著「恐不恐怖阿」,並且在最後知道了「一點都不恐怖」的同時,其實這部電影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場失效的魔術。而如果他們無法理解「吸血鬼」,則我們也不該期待他們將會理解自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