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鳥的叫聲,那聲音從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一直叫到了這裡。並且都伴隨著死亡,或者更好地說是:新生。因此第一次鳥的叫聲出現在電影的楔子橋段中,主角為死者入殮的儀式上,第二次則出現在主角應徵禮儀師的路途上,那同時也是他生命的轉捩點。我也願意相信那鳥就是海鷗,影片中間主角在夜裡靜靜拉著破舊的大提琴,而回想起過往種種,便以蒙太奇剪進海鷗遨翔天空的鏡頭,於是這鳥叫聲似有若無不斷出現在整部影片當中,在哀傷之外便更有了極為溫暖的意義。
2、主角雖然失去了大提琴師的夢想,但這夢想卻化為了電影音樂,從頭至尾環繞著我們。主角說:「可能,那根本不是夢想」,他對了也錯了,音樂當然是夢想,但也許並不一定要成為提琴師,我的意思是:夢想以各種方式為人們演奏音樂,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明白片名「禮儀師的樂章」的真正意義。
3、全片風雪、烏雲常現,卻始終讓人感覺溫暖。其實我在楔子橋段中那主角為死者入殮時便哭了(此後一直難忍直到看完全片),一個人的生命究竟為了什麼?我們永遠都不能明白,於是我們才要如此慎重如此小心,去對待一個介於生死之間的「生命」。藏傳佛教稱此時的生命為「中陰生」,那是結束也是開始,裡頭有著生命大圓滿的秘密。我們短短的一生又何嘗不是那無垠生命裡的「中陰生」?主角為死者入殮,為其演奏、送其旅行,便都成了一個絕美的隱喻。這在主角親自上場扮演死者出演DVD的橋段中作了最好的展示,用一個看似顛倒卻更明白的說法是:我們都是死者,都正旅行在生命的途中。
4、紅綠為主,但卻不直接出現在人物的衣著上,而是遍佈於影片中的各個場景。這兩個顏色的意義在主角第一次隨師傅外出工作的安排中得到了最好的理解:鏡頭由上往下拍攝,大地上盡是青翠的綠草(以及往後不斷出現的田野畫面),點綴著人世間各種的紅色物事。也許真正的生命是那青翠的綠草,我們都必須回歸大地。故事裡最明顯的展現是主角第一次應徵,師傅拿起仙人掌盆栽自言自語地說:開花了阿(筆記是邊看邊寫,最後知道師傅擁有一個花房時,又覺得這原本很好的安排被設計得太做作了);而電影中的「女人」也經常是綠色的,因為她們就是大地與永恆的生命。紅色與綠色都是生命,只是不同意義,當我們逐漸明白,便是那茫茫的雪花落了下來;但最美的還是那雪終於成為了(粉紅色的)櫻花。我說那櫻花就是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
5、死亡與生命最好的辯證表現在主角第一次工作後,回到家渴望老婆身體的橋段。這裡的「性」結合音樂被表現得極好,不僅沒有色情的味道,還有一種很深刻的生命體悟在裡頭,簡直太太厲害了。
6、主角在橋上看著流水與魚屍說著:「讓人感覺好悲傷,為了死而努力」是整片最美麗的主旨(而與此平行的揭示來自於師傅說的:「好吃的讓人為難」);但旁邊那個老人把這一切揭破,則又是最大的敗筆。後來又接主角問師傅「你經過這裡是偶然嗎?」師傅回答:「是命運吧」則將這樣的主旨發展的更加讓人不安,頻頻搖頭了。而最後澡堂老奶奶火化時,老人所說:「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則讓人幾乎要離席抗議了。
7、影片第二次出現師傅為死者入殮儀式,故意放大儀式的聲音,每一個折痕與動作感覺都像礫石滾動,音質帶有明顯粗糙感。面對生命最原本的真相,也許就是如此,是粗糙的礫石,在在刮著我們的感情。這裡用聲音來傳達「生命/死亡」的本質(可與主角渴望妻子的年輕身體橋段對比),表現得極好。主角最後說:「安靜,所有的動作都如此美麗」則是為這場戲與這部電影作了最好的旁白。
8、澡堂泡水的畫面非常奇特,原因是和棺材一樣總出現個「門」,而且門的後面都是「裸體」,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澡堂是燒柴火的,而她和老人都是「看門人」。這個畫面一直出現,異常顯眼,我很喜歡,它借用一種世間的方式,隱隱涉及死亡,卻又毫無恐怖的氣氛,讓人覺得自然,屬於生命本有的自然。
9、一直不知道老是出現的條紋構圖有何意義,但在主角妻子離去的那一刻都得到了理解。主角為死者入殮背後總有條紋清楚的門窗;第一次主角應徵入門也是隔著條紋木頭被看見;最動人的一次大提琴拉奏是聖誕夜,主角後面仍有著條紋窗櫺;另外還有無盡的田野,鷗鳥停駐其上,形成了最美的條紋。不斷出現的條紋構圖,井然不苟,卻也如網一般罩住主角,我總覺得那是「評論」,是他人的眼光,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
10、生命是一首曲子,生命是一顆石頭,在時間之中生命流逝著,如樂章、如河水,在時間之外生命成了石頭,那是禮物,餽贈給生命,如此堅實、厚重,如此平凡無奇,卻又蘊含光澤。主角最後把石頭緩緩送入妻子的肚腹,那也是他親手為父親送行的時刻,電影結束,真真動人。
11、主角的妻子真是太太太可愛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