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理想的是∩型社會的結構,資本主義社會要維繫ㄧ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靠的是中產階級們想要成為富人的欲望,中產階級的人數越多,拼命賺錢的人就越多,國家的競爭力就越高。
而中產階級的人越多,ㄧ般民生消費行為自然就會增加,整體經濟環境才得以活絡,市場活絡了,在商業競爭的壓力下,窮人才得以購買到較低價的商品,所以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說是靠中產階級在維繫也不為過。
(畢竟富人只會購買較高價的商品,這類的消費行為對一般民生消費是沒有太大的幫助)
台灣,曾經也是那麼的美好,只可惜我們不是生長在那個年代。
從踏入社會開始已有超過10個年頭,這10年見證到了台灣從∩型→M型→U型→L型,經濟越來越差,中產階級逐漸消失,難道我們大有為的政府預見不到嗎,好說歹說上級官員們總可以稱之為是菁英耶,如果看的到卻又為何放任台灣不斷的向後退,再不斷的用些政策,企圖拉高GDP這種帳面上的數字,假裝台灣其實沒那麼差,每每看新聞講到我們是亞洲四小龍吊車尾,老實說我都懷疑人家早不把我們看成同等級的競爭對手了。
當然國家整理經濟面牽涉的範圍非常的廣大,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財經專家,也發表不出什麼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學說,不過身為一個再這個變遷中的一份子,如果說都沒有任何想法也太奇怪了,畢竟在台灣人人都是專家,都有一套精闢且無人能敵的見解,不然哪來那麼多CALL IN節目,明明正常來說經濟會逐漸往高物價高所得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國都是如此,這樣其實也沒什麼不好,買自家的東西雖然好像沒差,但買外國貨會變便宜,畢竟在台灣有相當多的東西是需要進口的,那為何就台灣會走向高物價低所得(相對性),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就我個人的推測,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ㄧ、政黨惡鬥
可能大家都覺得這是廢話,不過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提到政黨惡鬥影響到經濟,但卻沒有提到這個行為為什麼會影響到經濟。
我認為主因是目前的民選官員任期都是4年造成的,任何事情當完成到了一個臨界點要再求突破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心力,這就是所謂的28法則,ㄧ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而台灣目前正站在這個突破點的前方,要衝過這個考驗正需要這個國家花費更大的力氣去推動,許的 的建設需要長遠的考量與發展,但在政黨惡鬥政黨、輪替的情況下,沒有立即有所作為的政策往往都因此不能執行,只能著手於眼前看的到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好讓下次選舉的時候能夠有政績拿出來訴說。
二、台灣人短視近利
人
與其在公司做的死去活來,領死薪水當然要出來自己當老闆才會比較輕鬆賺的才會多,我想多數的人都會這麼想,以設計業來說(畢竟其他的我沒接觸到不能斷言,不過我想應該都差不多),結果就是當老闆之後為了要能生存下去,開始削價競爭,爭到滿街都是外包都很便宜,而羊毛出在羊身上,企業要生存當然就要從領薪水的開始砍,而好死不死又有一批人具有中國傳統的美德:「忍」,時機不好有工作就好了,「忍」只是吃不飽,「不忍」就沒飯吃(我也是這種人),此例ㄧ開以後企業遇到同樣的事情就只需要砍勞工薪水就好了,簡單又不需要想其他的方法,反正你不做有別人會做。
市場機制毀了,薪資制度也毀了,誰毀的呢?自己毀的。
企業
這個也是老調重談,大家都在說台灣應該不能只是做代工應該要發展自己的品牌,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這麼想,但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很簡單企業很短視,拿錢出來買設備、開工廠,東西生產出來賣了就有錢,做法也很簡單,不用管太多,拿錢出來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利,常言道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會是問題(雖然我確實沒有錢)。
我說不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問題。那對企業而言,發展品牌的問題是什麼:
1 短視:台灣人短視,臺灣人組成的公司當然短視,龐大的股東、股民們更是超短視,就算是了不起的企業經營者想要推動了不起的政策,碰到龐大的股東、股民不買賬,股價一垮公司也是垮,所以高分險高成本的事情不能做。
2 人才:上面都講了,高風險高成本的事不能做,培育人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企業當然不會做,最好是本別的公司培養好再去挖角最省事,所以恭喜,你這樣想別人也這樣想,所以台灣沒有人才。
3 風險:ㄧ個企業的經營不靠機器而要靠人才這種風險那麼高的事當然不能做,所以還是做做代工,小工廠做簡單的東西,大工廠做複雜的東西,只要機器能跑,成品出來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政府
那台灣人組成的政府呢?當然也短視,要降低升業人口怎麼做最快,發展工業最快,一間工廠就可以吸收幾百、幾千、幾萬的失業勞工了,同樣的,國家的錢該丟到哪裡最好,當然也是工業,一間工廠倒了就幾百、幾千、幾萬的勞工失業了,怎麼能讓工廠倒呢,如果失業的人暴增幾十萬那下次也不用選舉了。
(起碼,錢絕對不會丟到設計業,多數設計公司了不起4-10個人,雖然需要的錢也少,但是政府給了錢就需要假裝監督一下,要假裝那麼多家公司也是很累的,而且設計公司都沒什麼名氣,政府挹注了對聲望也不會有什麼幫助,搞不好還換來抨擊,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當然不能做)
三、政策
經濟對個人、企業、國家是環環相扣的,牽ㄧ髮而動全身,在面對不景氣時企業會怎麼做大家都很清楚,那衝擊到小老百姓後政府的作為我覺得也是毀掉整體經濟的一個主因,相信這幾年來已經看到好幾次了,就是「基本工資的調漲」,看到這裡弱勢群眾應該想打死我吧,我在這裡強調我並不是反對這件事情,而是認為政府不該只著眼在這件事情上,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漲了基本薪資多出來的成本企業能怎麼處理呢?反饋到中階人事成本上當然是不錯的選擇,畢竟政府只會管人民有沒有飯吃,不會管有飯吃的人吃的是不是會變差。
這些人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這些人承擔著整個企業經營的重任(PS.我們知道高階的人通常都不做事),可說是企業穩固的基石,當中產階級的人消費力變差了,每天要愁苦生計問題,心思自然不會完全放在工作上,那影響到的還是企業整體的競爭力,所以我認為政府這個舉動只是在拿中產階級的錢去挹窮人,最後就形成了現在的L型社會,中產階級完全消滅,而企業競爭力及國家經濟也連帶的消滅了。
給魚吃不如敎會你捕魚,相信這大家都能認同,但是敎會老百姓捕魚這種費時的事政府不會做,所以最後就只剩下單純的給錢政策。
當然,窮人家很可憐需要社會的支持,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老實說,我相信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實有很多窮人家之所以會窮都是自己造成的,就算不是自己也是父母造成的
所以如果只是拿有競爭力的人的錢給沒競爭力的人,給再多錢都是浪費,這樣講或許很惡毒,但是就像我前面講的,窮如果是自己造成的那只能說是活該,如果是父母造成的自己沒得選擇,國家應該要讓他們有機會而不是調一調基本薪資、發ㄧ發營養午餐就可以了事。
我曾經很窮過,為了躲債而搬家,因為學校換校服樣式買不起制服被責怪,三餐靠王子麵果腹,靠著哥哥邊唸書邊打工養活,靠著就學貸款唸完大學,我也窮過所以不要說我不了解窮人
(PS.我們當年還真犯賤,竟然這樣還不會出來哭窮,也不會覺得政府應該照顧弱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