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頌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邪與正是相互對立的,所謂:「正邪不兩立」。立「正」的目的是為了去「邪」,「邪」是不正確的認知,認為心身是真實的,對六塵緣境起了執著,起了妄想,便煩惱至;「正」就是認知六塵緣境是如同緣影不實而去邪,所為正來煩惱除。
「正邪俱不用」,就是邪去正也不存,必須讓我們的心念不為正邪所左右;也就是要離開正邪的「兩邊」之法。因為世間法是相對的,既然是相對的,這種見解就是見仁見智,因人而異。正邪的立場,往往因利益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故沒有定性。所以,「邪正兩邊」皆是邪知邪見,應該遠離。祖師要我們「出入兩邊而不執著兩邊」,也就是來則應,去則不留。這念心若能超越兩邊的見解,就入了「絕對」的境界,不即不離的中道。這時,就沒有了生滅,生命就達到了永恆。故說:「正邪俱不用」。
這一念心,能遠離兩邊時,就沒有了煩惱,就如同水清湛然,無所不照,亦無所不知。所以說「清淨至無餘」。無餘,指的是「本心」真常湛然寂靜,達於無念不生滅地,入於「涅槃」乃無餘涅槃。「無餘」:乃真常湛寂。
大乘金剛經論:「云何是無餘涅槃?佛言:寂然不動心是也。三世諸佛,共一路頭,同到不動心中,齊受無樂之樂,更無有樂,過於此樂,故名無餘涅槃。」
我們如果天天是(理。正。佛)與(魔。邪。慾。)的對待(佛魔相鬥。正邪對立。天理慾望交戰。是非辯駁)。此心如何清淨無餘呢?
以理克欲,以正易邪,係「能所」相待,正邪是兩頭分別對待,則成「邊見」。
面對六塵緣境邪正之念都沒有了,這是真如自性覺性起作用,不即不離,就是無念清淨,達到徹底無餘涅槃,完全不生不死,不即不離,就能清淨至無餘,達到真常湛寂無餘涅槃(不生不死)。
「正邪皆不用」如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道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德也)。這樣才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方能清淨至無餘。
備註:
邪之與正,相對立名,去邪存正,正却成妄,故須雙遣,邪正兩俱不用,心水湛然,無少法可得,名為無餘。〔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信心銘所云。又云:〔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明理克欲,以正制邪,能所相對,如龜在泥塗,拂迹迹生,終難泯滅。
如清靜經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旣無,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旣無,湛然常寂。〕至此方為,清淨至無餘之地矣,
如談真錄云:〔玄關一竅引誘入,及到彼岸捨此心。〕一樣之道理,
如僧肇云:〔邪因正生,正因邪起,本其為性,性無有二,欲求正智之空,當於邪見中求也。〕
邪見中見到正智之空,邪見已除,則正智亦如如矣!邪正俱不用,此即清淨至無餘之義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