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0-28 10:39:13| 人氣4,1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字經先天解:「三綱者 〝君臣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字經先天解: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三綱者 〝君臣義〞君為臣綱」


三綱者,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係,就是: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有親情,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

綱者,綱領也。所謂「提綱挈領」是由「提綱」和「挈領」二語所組成。「提綱」的典故源於《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主要內容是說,搖動樹木,若一片片掀動樹葉,費力而勞累,也不能使樹葉全部搖動;若左右拍打樹幹,樹葉就全部被搖動了。在深潭的岸邊搖動樹木,鳥兒驚嚇而飛向空中,魚兒懼怕而游入水底。

善於張網的人,只須牽動系網的大繩,魚網就能張好。若要逐一地牽引網目,才能使網張開,那是勞苦而艱難的工作。只要能提起系網的大繩,網孔就能張開,魚自然就入網了。所以官吏對於人民,就像樹葉的本,魚網的綱,因此聖主只治理官吏而不直接治理人民。

「挈領」則出自於《荀子.勸學》,其內容提到,想要追溯先王的本源,探求仁義的根本,那麼遵循禮法正是入道的捷徑。這就像提起皮衣的領子,然後彎曲五指去抖動它一樣,整件皮衣的毛就全都理順了。

「提綱」和「挈領」的原意是指張網要抓大繩,拿衣要提衣領,後來就被合用為「提綱挈領」這句成語,比喻要掌握事理的關鍵大綱。


綱常的意義

綱者,綱領也。何謂之綱領,即上領導下,而歸向光明之善路,於 遵奉道德,服從人倫也。譬如網之大條繩,即網之綱領也。取網若 將網綱之大條繩牽起,則全領之綱,亦隨網繩而起,網繩若牽東, 網則亦隨轉東,若牽西,網亦隨轉西,所謂網之大條繩者,即是領 導全領網之綱領也。 再如衣服之護頸處,謂之頸領,取衣若對頸領取起,則全領衣服, 亦隨起,所謂衣服之領者,即領導全領衣服之主也。

再如車馬,若無運轉手馬夫,車定不走,而馬亦亂跑,所以運轉手 馬夫,為車馬之綱領也。是故綱領者,指在作模範,有標準之正規, 領導,勸化,指揮之謂也。 所以在上位之人,若有條理,下位之人,則不敢亂為,普說萬物之 主要部份,謂之綱領也。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原華人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起源於先王之學,經「思、孟」「五行」闡發,歷經漢朝,並盛行於宋、明、清三代。三綱指三種儒家認定的倫理關係的原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五種儒家認定的人倫關係的原則:仁、義、禮、智、信。

五倫是中原華人傳統儒家的理論原則之一。「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是指該遵守的原則。所謂五倫即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個關係,重要程度依次遞減,不同的典籍裡,所記載的順序並不相同。

五倫又與「五常」─「仁、義、禮、智、信」相呼應。「仁是父子有親;義是君臣有義;禮是長幼有序;智是夫婦有別;信是朋友有信。」

亞聖孟子提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的源頭,並列「四端」,「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

在《韓非子·忠孝》中,首次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亂。」而「三綱、五常」的說法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的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名份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三綱之觀念原存於法家,《韓非子》中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漢武帝時董仲舒從天人關係出發,根據「天尊地卑」思想,明辨了三綱五常,稱「惟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又循「陰陽五行」說,確立了「綱常」理論,曰:「天數右陽而不右陰」。又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婦為陰。」後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定「三綱」之說。《白虎通義·三綱六紀》稱「三綱者何﹖……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三綱五常本指天理人事的應對進退,後被專制主義巧取為封建「道統」,甚至在不明事理的鄉愿下導致「禮教殺人」,而這原非聖賢的本願。

三綱五常既有儒家的觀念,也有法家觀念。東漢馬融將「三綱」同「五常」相提並論,合稱為「三綱五常」,造成了人們對孔孟之道的誤解。孔子從沒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孔子有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孟子則更進一步闡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由此可見君臣是上下關係,也是互動關係,君仁臣敬水火相濟,上位者愛護下位,下位者仰敬上位

君臣義

君臣者,為上位與下位的名稱,也就是,君就是領導者上位,臣就是被領導的人下位,也可稱前人後學之義。也可稱師與徒之意。

亦可謂頭家與員工,頭家把員工當做家人看待,員工把頭家當做父長忠心,事業必定宏展。

義者,宜也適宜合理之道。義者宜也,謂事之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凡事認為公正合理,自當為所應為,當仁不讓,見義勇為,生死不辭。

 朱子云:「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韓愈云:「行而宜之之謂義。義方之道。原出於天。
故大義可以參天。」大義者。捨身不顧。如關羽之以義殺身。至公無私。若周公之大義滅親是也。夫義利之關頭。即為聖狂之路口。

孟子云:「夫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石子云:「義者宜也。為所當為。謂之義。」如為子死孝。為臣死忠之類。皆義之大者。豈獨朋友之交。其能違乎義哉。孟子七篇。皆講仁說義。古有義犬之文。義馬之賦。走獸尚能死義。人豈不可為之。

君臣的關係是「君止於仁,臣止於敬」、「君視臣為手足,臣視君為腹心」、「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以上所說均為相對位置。

一貫道之宗旨

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一貫道為儒家應運在家修因緣,注重倫理人倫大道,提倡人道圓滿.天道自成。

由此可見君臣是上下關係,也是互動關係,君仁臣敬水火相濟,上位者愛護下位,下位者仰敬上位,前人愛護後學,後學尊敬前人。

師尊對十五條佛規「遵前提後」的慈悲啟示如下

什麼叫遵前?什麼叫提後?前指前賢,後指後學。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叫做前賢?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後學?徒兒們,你們都說求道早的叫作前賢,領命早的叫作前賢,身為我引師、保師、點傳師的統統叫作前賢,是嗎?你們所認定的就僅僅是道場上,外相上的前賢嗎?你們可知道,德行夠的、智慧高的,言行一致足以服眾,足以作為眾人標杆,足以引導眾人的才有資格叫作前賢,也唯有如此的前賢也才有資格令人尊敬,而讓眾生打從內心真正地遵從他啊!

否則你德行不足,智慧不夠,只一昧地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炕,又如何能真正的引領眾生回理天呢?你不能領導眾生回到理天,你又那來的資格叫前賢呢?同樣的,誰又是真正的後學呢?是進道晚的?領命晚的?被人引保的叫做後學嗎?徒兒們,天時已經到最末後了,如果你們還不能突破一切的形象,回歸真實的自性,只徒然在名相上執著,那你們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而實實在在的認識自性母娘呢?

徒兒啊,所有還在學道、修道、辦道,還沒有跳出輪迴,解脫生死的眾生,他們全都是後學啊!全都是還必須藉著仙佛菩薩、真理的指引,才能由迷轉悟的眾生啊!徒兒們,你們說你們那一個是真正的前賢?而又那一個不全都是後學呢?所以真正的遵前提後,就是要你效聖法賢,尊敬有道的人,向他學習,並且要低心下氣、幫助眾生,讓每一個跟你有緣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提攜、幫助,而真實的超凡入聖、跳出輪迴啊!

至於佛堂中求道比我早、領命比我早、資格比我老的前賢們,你若明白「聞道有先後,因緣有快慢」的道理,並且真心修道,恭敬所有的人,又怎麼會對他們不尊不敬、不聽命辦事呢?而那些比我較晚求道,須要我們協助、引領的人,我們若心存慈悲,效法仙佛,又怎麼會不由衷地加以提攜、愛護呢?所以真正的遵前提後是要我們學習放下我執、尊敬前賢、提攜後學、並慈悲一切的有緣人啊!

台長: 福哥
人氣(4,1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三字經先天解:「三綱者 〝父子親〞」
此分類上一篇:三字經先天解:「三光者 日月星」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