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28 12:28:20| 人氣2,35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字經先天解:「人不學 不知義」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字經先天解: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人不學   不知義」  

「學」的重要性

人之初生就如一張純白無染的白紙,孟子曰:性善。是不善不惡之性,沒有分別好惡,必須經學習認知,慢慢的啟發自性的良知良能。

人一生下來就開始學習,學良則良,學劣則劣,故聖人立教其宗旨,在啟發自性的良知良能,使其明明德,第一個明就是學,學者覺也知也,效法聖賢也;第二個明,明德性,人人本俱的自性明德。「明」者自性本清明,故具妙智慧,佛曰;摩訶般若。

良知:靜如止水,光可照物,良知之表現於外,為靈明,亦曰明覺。

良能:良能之動多端,當其未受外感時,其動為正軌之動,良知也隨之興起。人之所以立於天地間者,在此良能之用也。

人不學不知做人處事的道理,不學技不能知謀生之道。

良知本體為「識」,良能之本體為「力」,
今日不可不致良知,更不可不起良能。良能者為宇宙不滅之生命體。人能喚起良能,則一往無阻,何患乎天道修不成乎?
然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動心忍性,而後增益其所不能。」此乃上天激勵其啟發良知良能也。良能之起,即意志之表現,故修天道者,不可不立志,志立則良能起矣。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學者效法:效法覺悟的人(可為人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六祖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所謂愚者效法智者,凡夫效法聖賢,眾生效法諸佛,後學效法前人(先進),後覺效法先覺。

佛性為本覺→眾生因起妄想執著分別而不知不覺→初學為初覺→績學到後來究竟覺。

我們要效法祖師大德們。以佛之志為己志,以師之志為己志。子曰:父在觀其行,父沒觀其志。
於民國十九年(一九三零年),上帝降壇,師尊受天命為東方後十八代祖,興孔孟聖道救世,再繼於天作之合,師尊師母日月並肩同辦普渡收圓之一大事因緣。為弟子後學的我們,必須勤於學勵於志,不負師心共返理庭面娘。

何謂義:

義,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 「義者,宜也。」《釋名》:「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各宜也。」

義者法則也。宇宙天地萬物,生成皆有法則,不可不知,故必經學而知之。

義者意思、意義、內涵也,天地不離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春夏秋冬四季、仁義禮智信),各有其內涵及含義。

義者功用也。率性之謂道,為人處事,必依循天命之謂性的性德(仁義禮智信)之功用(天理良心)而行。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

所謂:人不學不知義(道義)。道者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参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同。

◎從事相上面來說。

→學習-↓→安身立命之道。
       自利利他←為人 處事→術德兼修 解行並進。

◎從修道方面來說→出世間法,自覺覺他。(超生了死)

學必須教學互長

教學互長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知人知才來知,你有道德有學問而從遠方來(四面八方)來請益於你。如壇主,有人到你的佛堂來,與你學習。為人師長的(點傳師、引保二師、壇主)教人或互相切磋琢磨。同修者志同道合,他是來参訪來和你切搓探討,或後生晚輩跟你學習。

你是別人的良師益友或是損友?或是別人的負擔?如果你不是人的良師益友,那你來是來捯圾。點傳師後學會親近你向你學習,壇主人才會想去找你,彼此双方都能得到學習的樂趣,教學互長,若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樂乎!

求道後如果不求學學道,就不知道聖賢仙佛的道理,不知道那些是合乎義理,是應該做的;那些是不合乎義理不應該做的。若不能分辨,心中沒有一個標準規矩,任由自己的喜好去做,就不免要做錯事了,所以學佛有戒律,一貫道有佛規禮節、清口愿,這些不可不學不可不知。要知其義理才不會走錯路行錯道,而墮落輪迴不得返本,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錯失三期普渡的佳期良緣,永失機緣。

台長: 福哥

(悄悄話)
2017-08-28 16:08:37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