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26 10:38:23| 人氣3,4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字經先天解:「玉不琢 不成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字經先天解: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玉不琢  不成器

石中隱玉,它質地雖然美好,若不加以切磋琢磨,就不能成為器(美玉);人雖貴為萬物之靈(全靈之性),俱足五常之德,若是不經學習教育,也不會明白性德及做人的道理,不經切磋琢磨考驗,是不能成器成才的。因此古代王者治理人民,以教育考試為首要的項目。《尚書.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是說:「自始至終,都要經常想著學習。」就是這個道理。

美玉藏在礦石之中,必須經過切割才能看見;就算見到玉石,不經琢磨還是無法成為精美的玉器或玉飾。以此為喻,求道後發現石中隱玉,眾生人人皆有明德性(佛性),皆可成聖成佛,只因隱於石中,被七情六慾,氣稟所拘,物慾所蔽,而不能顯現。

所以必須明師指點,經過學道明道開啟妙智慧,才能明白正法眼藏的不二法門;了解道義知天道的寶貴,彌勒祖師應運之殊勝;真道必有真考。活佛師尊云:「大法大隱有大顯,真道真考見真心」。語云:「玉不琢不成器,金不煉不值錢」。道家講文烹武煉,儒家講切磋琢磨,考者考驗其志而已。

孔子厄於陳蔡曰:「不登高山,不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不知沉溺之患;不臨大海,不知風波之患;芝蘭生於幽林,不因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困窮而敗節」。既解於厄,孔子顧二三子曰:「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皆幸也。」當知考驗刺激乃發奮之始,成之者豈不在斯乎!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考者上天之成全也,比喻省府之甄別縣長,投考者限之以資格,不得任何人皆能投考。孔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佛緣深厚之人,上天考之;苟非其人,豈皆能成天考耶!不經琢磨考驗,焉能成器(成聖賢、成佛菩薩、成仙真)。

《論語.學而》篇記載了一則以琢磨玉石為喻的故事。子貢問孔子說:「貧窮時不諂媚,富有時也不驕縱,這種表現如何?」孔子說:「可以,可是不如處於貧窮而仍能長保其樂,富有而能崇尚禮儀的人。」

經過這一番問答,子貢想起《詩經.淇奧》所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於是問孔子:「老師您的意思是要『好還要更好』、『精益求精臻於至善』之意吧!」孔子聽了非常高興地說:「現在已經可以和你一齊討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一件事,你就可以推悟出另一件相關的事。」可見,以琢磨玉石作為明道修道了道的比喻,其來有自。

故事引例

《韓非子.和氏》敘述一則「和氏璧」的故事。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發現一塊未經琢磨的璞玉,他將玉石奉獻給厲王,厲王派玉匠觀察,玉匠認為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怒而以卞和欺君,砍掉他的左腳;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又將同樣這塊璞玉獻給武王,武王也派玉匠去看,玉匠仍認為那是普通的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失去雙腳的卞和只能抱著璞玉在楚山腳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悲淒泣血。文王聽聞此事,便派人問他為何哭得那麼慘?卞和表示自己發現一塊美玉卻一再被人說是普通石頭,因此深感悲泣,文王於是再派其他玉匠詳細檢視璞玉,才發現這真是一塊珍貴美玉,便將美玉命名為「和氏之璧」。

雖然此則故事要說明的是人才難得,但是懂得辨識千里馬的伯樂更加難得,往往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伯樂,以致於人才被埋沒。

然而,我們同樣可以看出,玉石未經琢磨之前,就連經驗老道的玉匠都未必能看出它的美好價值,修道也一樣,不經過學道、明道(明心見性)、修道、考道(切磋琢磨)的過程,哪怕天賦再高、資質再好,也無法適當展現自己的才德;與其感嘆世上沒有伯樂、沒有知音,還不如先加強自己充實道學,精進磨煉忍辱,以無生法忍以証道,使自性之德成為美玉般之珍貴光彩(止於至善)。

考與魔

考即指考魔,考者,巧也,乃吾人歷劫所作諸業而成之魔障,應緣而發,而上天則因應吾人之發心,作了如是巧妙之安排,藉考題而助吾人了愿了業也。魔者,乃指一種阻礙力,阻撓我們向前、向上的種種力量。

所謂道高,魔更高,這是相對的說法,若不修道,不明佛法,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魔;當自己修行,懂了佛法後,就會發現魔。佛教所說的魔,分為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和天魔。所謂魔擾是由貪、瞋、癡等自我中心的執而產生的,我執越輕,離魔越遠,即使人皆難免面對死魔的降臨,但對修行者而言,已知有生必有死,若能以平常心來面對死亡,死亡就不是魔。五蘊魔的意思,是指色、受、想、行、識。

第一色蘊是指我的肉體和肉體所處的環境,其餘四蘊則屬於心理活動,以及流轉於生死之間的精神主體。如果不出三界、未了生死,即在五蘊魔的掌握之下,但他不是人格化的鬼神,而是由於業力的推動。如能去除貪、瞋、癡而出三界,便能脫離五蘊魔範圍。可見此魔不在心外,也不在身外。
所謂煩惱魔,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與自主的控制;所謂心不由己,心隨境轉,事事牽掛,捨不去、放不下、求不得、丟不掉,都是出於自我中心的自私心理作祟。若能以慈悲心待人,以慚愧心待己,以理性的智慧替代感性的情緒,煩惱魔便無可奈何。

至於天魔,是在修行者發起出離三界之心和大菩提心之時,魔宮震動,魔王發愁,因為即將有人出離三界,魔子魔孫減少,而佛法增長,因此,派遣魔子魔女、魔兵魔將,來擾亂修行之人,魔王也會親自出動,務期留住此人於魔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例如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前,就有降魔的過程;所以,非大修行人,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擾。

以上除了天魔外,其他三種魔,都是屬於身心和環境的衝突與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乃人心所起,故云心魔。實際上,魔障的顯現,不一定修行才會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論做任何事情,遭逢阻礙、困難,也是魔。例如久不運動的人,突然去打一次球或划一次船,乃至多走一段路,都會引起全身疼痛的反應,但因為那不是修行,所以無人稱之為魔。

〔飛四相可滅四魔:無我相可滅五蘊魔;無人相可滅天魔;無壽者相可滅死魔;無眾生相可滅煩惱魔。〕 

所謂:「考從天降,魔從人招。」其實考乃因吾人之心願而致,凡發心必降考,乃可預料得到者也;魔乃吾人之業識而成,凡作業必招魔,乃不可預料得到者也。再深而言之,考即魔,魔即考,吾人正應藉考以消魔,方為上智者也。  

活佛師尊:
  「真道真攷古難移,
    有情無情試根基,
    美玉經琢方成器,
    堅心方能步雲梯。」

台長: 福哥
人氣(3,4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三字經先天解:「人不學 不知義」
此分類上一篇:三字經先天解:「幼不學 老何為」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