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12 11:26:36| 人氣5,5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學而-第十四章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語》-學而-第十四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讀論語心得

這一章是講好學定義。在定義裡面,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並不是孔子教我們好學的人吃飯不要吃飽、睡覺也不要睡好,不是這個意思。這些話都是陪襯的話,最重要的一句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吃飯、居家過日子,那是小事,把心放在好學、好道上,這才是非常難得的事。

這章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互相呼應,第一章講的是學與覺是相通的,學者覺也。學之人就是求覺的意思,一個求覺之人在佛法裡面講是菩薩行,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在一貫道的道場上是說講師(包括人才、壇主、點傳師),因為他們為了渡化眾生而求聖人仙佛所証的法,當然值得人推崇,值得人尊敬。這章孔子又說「志於學」,立志求學;求學就是求覺。求得覺悟。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句的重點在於「求」字,求就是貪求,衣食往行是日常之所需,需者需要不可無的,可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欲」字,欲是用在日常的所需,也就是適用之,不浪費不奢華,為之正欲。如果欲字再加一個心叫「慾」,多一個心的欲叫貪慾,貪慾則無志,貪慾則懶惰,這都會影響立志於學的因素,所以孔子教我們在衣食往行上,一位修道的君子不貪求,適用就好,這樣可勵志於求學求覺悟。所以三天主考院長大人提示聖訓云:人欲奪貪苦計營  巧奇爭勝逐名利;逞慾越軌道德卻  述道妙諦挽頹危。貪是人心的三毒,餓鬼道的種子,修辦者尤其要戒之,院長出個「貪」的考題,結果一大堆白陽修子皆考倒了。

《論語.里仁》孔夫子認為:「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士所追求的應要 立志於道,而不應被美食、金錢、享樂等慾望誘惑,若修道士被美食、金錢、享樂等等誘惑,孔夫子認為就不需與他繼續討論下去,修道就白修了。因此,一位修辦者首先要擺脫到慾望貪求,才能繼續討論怎麼來實踐理想(道)。

《論語.雍也》孔夫子講:「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是顏回的好學;又《論語.述而》講「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敏」字定義為「慮深通敏」,即是能將事情考慮的很深邃就是通「敏」。因此,「敏於事」即是在處理事情上能夠把事情考慮周全,才有可能達到《論語.陽貨》講的「敏則有功」。但是,處理事情不僅只靠「敏於事」而已,孔夫子進一步認為除了「敏於事」外,還要將「敏於事」與「慎於言(言語要警慎)」關連在一起討論,才能處理好事情、修好道、辦好道務。若是不能慎言,處處造過失、造口業,即使能「敏於事」,「敏則有功」,最後因「 破壞了修辦」,亦因不能謹言慎行而導致功敗垂成。

可謂好學也已:能夠做到上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尊守佛規,最後孔子才認定這才叫做「好學也已」,也就是大覺悟者。

最後孔子用一個「已」字來做結論,這「已」是「止」的意思,即止於此,而「止」在於「止於至善」。 也就是中庸的最後總結,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佛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已”也可通“矣”;“謂”,稱為;“可”,恰當、適當。符合什麼條件被稱為“好學”才是適當的?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合乎好學,而覺悟大道,合乎聖人仙佛的要求。

心得結論

讀到這裡,後學有很深的感觸,人活著過用就好,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多又想再多,而觸犯了貪戒。

天佛院道記
悟緣:懇請 祖師再詳示心、身、行三清不全之義!
祖師:(一)所謂「心不清」者,口齋心不齋者是也。心中匿藏貪、嗔、痴之邪妄,不符中道思想。或偏激消極,狂熱衝動,迷痴執著,對待分別者,皆屬之也。

這章也就包含了修辦的精華,如同十五條佛規。

先天 皇申愛子思子心切,恐怕修道諸佛子無規則可循,致難以返回無極故家鄉,故早已訂定佛規十五條,以為修道人躬行實踐之規條。漢鍾離大仙說:「不要小看這十五條佛規,它是非常好的天梯,照著去行,成佛有餘。」

01尊敬仙佛 02遵前提後 03齋莊中正 04循規蹈矩 05責任負起
06重聖輕凡 07謙恭和藹 08勿棄聖訓 09莫著形相 10手續必清
11出告反面 12不亂系統 13愛惜公物 14活潑應事 15謹言慎行

注意喔!求學一定要親近師友,不是閉門造車,那是不會成就的,所謂無師不說性,但也須應用你的妙智慧才行。

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其實,寧靜是淡泊的內核,淡泊是寧靜的外延。兩者相輔相成,可分而不可離。

諸葛亮「誡子書」裡的一段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大概的意思是靜心才能反省自身,節儉才能培養品德,凡事看得淡泊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志向,內心保持寧靜才能看得遠、想得深。可用來勸諫道場貪求近利之徒。唯此才能明志好學求覺,大徹大俉。

孔子說:“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對欲望不貪求從而滿足,對生存的環境不貪求從而安身;通過當下的修辦去驗證,使得理論、言論順應當下的實際;對現實究底窮源,使現.實行“聖人之道”而在現實中成就之,修辦生活化,稱之為“好學”,是合乎好學,而覺悟大道,合乎聖人仙佛的要求。

台長: 福哥
人氣(5,542)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一居下章
此分類上一篇:論語-學而-第十三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