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24 07:25:46| 人氣6,0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學而-第十三章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語》-學而-第十三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讀論語心得

有子是魯人。孔子亡,門人以其儀態似孔子,欲以事孔之禮事有,曾子乃止。
有子:姓有,名若,魯人、孔子學生,比孔子小 13 歲,一說小 33 歲。在『論語』中除孔子外其他都稱名或字,惟曾子、有子既不稱名也不稱字,自古就有人認為『論語』是有子、曾子的學生所記,因而才尊稱自己的老師為『子』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孔子的學生有子說。「信」,這個「信」要合乎義,合乎義的信則可以守,
那義是什麼呢?【義】──事之宜也,義宜也,合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義者路是,人事物各有其義路也,也就是正道。義,從羊我。我,象持戈英勇之形。故「義」為持戈以護弱小,犧牲奉獻也,正道也,正理也。
信近於義,近者引伸為合乎。信合乎於義,信要在行義的路上才乎合信,行義是立信之基,也就是修道之人大義秉然去利益一切眾生(菩薩行),救世渡眾,從容就義、視死如歸。

那信是什麽?,孟子說:信統四端,而兼萬善,可見信的重要性,子曰人無信而不立。天地無信,日月星辰失序,四季失調,則萬物不生。孔子說無信知其可也。信者先天「元炁」,人無信氣血亂而病,病而亡,靈性則離身。所謂性在人在,性去人亡。人言曰信,人講話不守信遠離道德,在世難立身處世。天地無信,日月星辰失序,四季失調,則萬物不生。太陽失信明天一片漆黑無光,月亮無信晚上不見五指。人言曰信那太狹窄了,信在宇宙人生,占很重要的關鍵,人無信則失中,失中則不和,亂之始也。信者誠也,誠信也。中也,道之喻也。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信也。

「復」為走路重複,往來也,返也,引伸為又、再、還原如初。禮記 : 大學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返也返本也,引伸為又、再、還原如初。復先天至誠之道也。簡單說修辦者,借假修真,從容就義,去辦道,行功立德,以復明性德,存心養性信也。信者遵循佛規,行功了愿(十大愿)證無生。 一個無信的人,會反反復復,前不顧後,背信背願而行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活佛師尊慈訓: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禮者,天地之節文;
禮者,送往迎來之表現;
禮者,待人處事之根本;
禮者,修身立命之功夫;
禮者,尊敬謙下之法門;
禮者,準節退讓之德行。
禮之所設,乃為約人之性情,反人之邪妄;
禮之所用,不可太過,不可不及。
不學禮,無以立,舉止進退皆是禮。
蘊之體即是理,應接如流自安逸;
禮之用乃恭敬,過恭則勞反謂虛;
禮之行乃謹慎,過慎則葸修道弊;
禮之遵乃有勇,過勇則亂無憚忌;
禮之端乃平直,過直則絞害人己。
禮可以節民心,樂可以和民聲。中正無邪,
禮之質也;莊敬恭順,複之治也。
禮者,人之模範,事之以表;所以定疏親,別異同,明是非也。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淫不驕;
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人而知禮,天下可治;
人不知禮,禽獸不如。

師尊云:禮者,尊敬謙下之法門;禮之用乃恭敬,過恭則勞反謂虛;禮之質也;莊敬恭順,複之治也。有子說: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者夫子之德「溫、良、恭、儉、讓」,恭是恭敬、恭維,從之不逆,莊敬的態度;待人有禮,文質彬彬,自己能夠莊重、能夠敬人,不輕慢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因而大家對他都很敬重,禮恭德至。禮是文質彬彬有道德的君子之表現,但禮必須以恭為基,有禮而無恭偽君子也,恭者敬也,敬者內心之真誠也。孔子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修道若能恭敬篤實行之以禮,則可歸仁也。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仁由己是教我們,由己去恭敬篤實行之以禮,天下歸仁,性心身安泰,清淨解脫,性土歸仁(心淨則佛土淨)。遠恥辱也,違理失恭,道德磊落,是人生最大的恥辱,造業敗德輪廻於三惡道,受人輕視和恥辱。恭敬篤實行之以禮,可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依憑密切的尊崇、效法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有遠見,要求慎終,這才是一個完人!慎終要從哪裡做起?從開始做起,一開頭就能夠小心謹慎為之,所為善薩怕因而謹慎初念,眾生畏果而逃避造業,一個真修行者,對親疏要很明白,何謂親?何謂疏?性心身,自性對於心、身,那個親那個疏?道心、人心、血心,那個對你最親最密切?,一個明理之人必因不失其親,守玄,守住道心,最為密切。能尊崇天理良心的信近乎義、恭近乎禮,這方可為「宗主」慧命傳承的人。

心得結論

有子說:「信要合乎義,不能離開義,立過愿的諾言,要合乎義。如果守信實踐諾言合乎義,就立刻去完成。反之,立了愿卻違背了義,不去了愿,這樣是背愿而行的人。
恭敬要合乎於禮,禮者理也天理之節文,講的是尊卑次序之理,恭敬離不開禮的內涵,禮是內在真誠的修為,孔說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恭者恭敬也,是誠敬保守的意思,不可太過或不及,應該守中,用之於和,而合乎於禮的規範,能恰到好處而遠離恥辱過失。
肯依隨賢德的前人學習,就不會錯失受益的機會,也就是能遇佛或聖人入世是何等榮幸,何況還能為「宗主」慧命傳承的人(替天闡道的人)。這種人是值得尊崇、效法 。」
「信」不背願行的人,是修養德行的原動力,平時養成要守佛規,謹言慎行,才能做到守信。有信之後,更能「願行」去篤行合乎乎義,去犧牲奉獻,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對人能真誠恭敬,表現出來又能合乎於禮的內涵與分寸,這樣才能在道場上進退得體合宜。孔子雖然一向教人要「言而有信」,「恭敬待人有禮」,但是他老人家也特別提醒學的人,要憑智慧權衡圓融,不可呆板。

儒家精神不只是講求仁盡義,也注重人際關係的和諧。孔子的美德「溫良恭儉讓」,「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溫」即是「溫和」,也就是親和力。有子也說:「禮之用,和為貴」。所以,有子在說了「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耻辱也」之後,還要教導人「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而修身以格致誠正為宗,還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親,親民也,所以「因不失其親」而可以為「宗主」慧命傳承的人,是很重要的。

從此章可體會,三方面求得:第一是研經。研經是開智慧、是明理的。如菩薩上求佛道以自覺。第二要就是了解前人走過的修辨路,前人經驗的累積,我們看看前人他們的遭遇,他們的經驗,他們如何處理。我們在這裡面吸取經驗教訓。第三個就是我們的閱歷精進。自己要細心去研究,求得慎終,圓滿証道。與我們最親的是什麼,莫非明德性,五常之德,惹能真誠的率性之謂道,是聖賢仙佛的教化之宗,為我們尊崇、及效法。

 

台長: 福哥
人氣(6,080)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論語-學而-第十四章
此分類上一篇:《論語》-學而-第十二章(禮之和)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