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重要的經論之一,對人類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至於<論語>書名的由來,則要追溯到古人寫作的體例。古代書籍寫作的體制,大體分為「著作」、「編述」、「鈔纂」三大類。由鈔纂而成的書籍,古人稱作「論」。論語的「論」字,是排比資料,纂輯成編的意思;「語」字,則是語錄的意思。論語即是集孔子及其弟子,和時人應答的語錄。
「論語」一書是孔子聖人在生活修行上的體悟,證道之言,是孔子教導弟子的話,由有子、曾子的門人所整理出來。它具有轉變人的力量,不光是一門學問知識,非常的生活化,用心學論語能令人改惡向善。宋朝大理學家程頤說過:「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之時是此等人,讀了之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也。」論語溫和沖淡,不嚴厲不誇張,雖乎淡卻雋永,影響深遠,是做學問的基礎,成就聖賢的階梯,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其重要且必要性。
<漢書.藝文志>解釋<論語>一書得名的由來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談,聞於夫子之語也。......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稱之『論語』。」由此可知,「論語」實在是輯纂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之意。
換句話說<論語>的書名是後人定的。在孔子的時代還沒有私家著作,弟子們在孔子在世時並未刻意記錄其言行,在孔子去世後也不曾刻意結集成書,所以<論語>原本只是一大堆記載孔門言行的竹簡,並沒有確定的書名。在西漢以前,學者在書籍中引用和現在<論語>中同一文句時,只稱之為「子曰」、「孔子曰」、「傳曰」等,不曾有稱「論語曰」的。最早採用<論語>二字的是孔子的後人孔安國,後來慢慢地經人採用,到東漢時,<論語>的名稱才漸漸普遍化。
所謂<大學>道,<中庸>理,<論語>為論。
道者→治國平天下之道,必從修身齊家做起,外王之道,修身,建立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內功修持。
理者→是理則規範,從天命之謂性,來了解德性的由來,認識德性的體性,最後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來結尾反本歸元。
論者→為人處事之要,內含入世與出世之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