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百
詩三百: 就是詩經,或曰詩三百。本稱詩,漢武帝獨尊儒學,故列為經典,故曰詩經。
詩,分風、雅、頌,合三百有五。詩人不可考,蓋自周初,中原周圍,皆有產詩。至春秋 時代,孔子正禮樂,刊定三百又五篇,又六篇笙詩有目無辭,遂成。至漢武帝獨尊儒學,列為六經之一。
詩,廣錄周代之謳,為文學之始。史記謂古有詩三千,孔子刪詩(不是善良教化的詩詞)而成三百有五。
《詩經》歸納起來,有兩種分類——“風、雅、頌”、“賦、比、興”。什麼叫“風”?就是地方性的,所以《詩經》有《鄭風》、《魯風》、《齊風》等等。“雅”以現代用詞來講,是合於音樂、文學的標準,文學化的、藝術化的,但有時候也不一定文學化、藝術化。“頌”就是社會 教化、政府公事教化的文學叫“頌”。
作品另三種型態,一種是“賦”,就是直接的述說。其次是“比”,如看見下大雪,想起北國的家鄉來,像李太白的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這個感觸聯想到那個,就叫“比”。“興”是情緒,高興的事自己自由發揮;悲哀的事也自由發揮;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過零丁洋》七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吹絮,身世飄零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也就是“興”。他在挽救自己的國家,挽救那個時代,而遭遇敵人痛苦打擊的時候,無限的情感,無限的感慨。這也就是真的牢騷,心里郁悶的發泄,就是“興”。
一言以蔽之
詩的可貴,孔子說:我整理古往的詩用於啟發教化,合三百有五篇,其宗旨為何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句語來審斷概括的說清楚「詩」的宗旨用意,就是“思無邪”。
用先天解為,就是用「一」,太極也,萬事、萬物、萬法之始也,本也,亦稱為「道」也,也稱原樸的德性,大學曰明德(性)。三字云,人之初,性本善。禪師的語錄:「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歸○,太極歸無極,心歸於性。也就孔子刊定三百又五篇的詩經,都不離「道與德」的規範及範疇。也就是用「一」〝道與德〞,來審斷概括的說清楚「詩」的宗旨用意。
思無邪
但總結的目的在於心(思無邪),呂祖云:「格心物也。心之源出自性。心乃性之靈苗也。心物之障。亦即性物之障矣。」覺心源漸趨性海。「性」安得不磊落光明哉。故格致誠正。內聖之功也。
起心動念要一片真誠,所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此將「誠者」視為天道,為出世返本歸元之道;而做到誠的工夫,則是人道。天道乃「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人道則是「擇善而固執」。此「擇善而固執」意為固守至誠之道,以誠出發,莫不為善,反觀的,善之根源在於誠。此以誠 為界定天道的本質,試以天道獲得人之道,以達天人合一的意義。此「誠」落實到人的內心,則可以,心安與否作檢證 ,誠者能知止,定、靜,安,慮,得。
「思」就是想,考慮,動腦筋。
思想,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的想法,念頭。也有思量的意思。
思維:在表像、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
思議:想像或理解,如不可思議。
我們常講一念善則天堂,一念惡則地獄,念頭心念對修行很重要。念善,奔極樂;一念惡,墜苦海。
念頭心念,從唯識來說就是「五徧行」就是五種徧行,五徧行就是作意、觸、受、想、思,這就叫做五徧行。也就是一念完成,必須要有這五個偏行,這五個偏行若沒有全部具足的話,這一念,這個起心動念就沒有辦法完成,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念頭裡面,就有這個五種徧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一念就完成了。
何為徧行?這個「徧」,就是周徧的意思,就說明它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夠到達的。「行」,就是心行,就說明眾生心之所行的狀態。所以「徧行」的意思,就是說明眾生的心行,能夠周徧到達每一個地方,就是我們眾生的這一念心,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夠到達的,所以不要小看我們這一念頭的力量,這個念力非常可怕的,它可以通天通地,穿越時間、空間,可以穿越到過去、現在、或者是未來,十法界也是一心就可以到達,這就是周徧。我們眾生的心之所行,心所行的(思),是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到達的,這個就是「徧行」的意思。
那它到底是周徧到達了那些地方呢?
就是它能夠周徧善、惡、無記三性,就是我們心念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也可以是無記。「善惡業」是煩惱習氣,「無記業」是無明。
「念頭」包含了妄念與正念、惡念與邪念。正念告訴我們要向上、向善,惡念與邪念則叫我們不用那麼麻煩,跟它走就好。我們就在那裡兩邊拉鋸:一個人要流轉(惑業害)生死,把人往下拉 沈輪;修道是要逆流而上,讓流轉的力量還滅。一個是流轉,一個是還滅;還滅是正念,流轉是惡念、邪念,我們的妄念就交雜著這些念頭。因此,我們一定要設法加強心主動、主宰的力量,提起覺照的作用,清楚地照見自己的念頭。
當我們能清楚地觀点妄念時,會覺得很訝益,以為自己一向很單純,想不到也有這麼多複雜的念頭。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簡單,其實人的念頭都是很複雜的,只是看怎樣處理它而已。所以求道明理後,須深入經藏,了解經藏的真實義。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踐行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使其「思無邪」。
人在這相對物欲橫流的世界裏,念頭思想一定有問題,不經過道理的教化,不經過嚴謹的教化,是不會走上正道的,所以孔子說,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就為了“思無邪”去妄意(起心動念要一片真誠)。
中庸云:自誠明,謂之性(由體「道」發用「德」);自明誠,謂之教(由用歸體,從教化「明理」而發「誠」,誠心抱守)。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六祖云:直心是道場。
主敬存誠,天人合一,敬天地,禮神明,尊德性而道問學,下學而上達,乃儒家修行的內外之道。「禮」主敬而「樂」主和。誠敬於內,則不欺於鬼神(因果、吉凶造化之機);奉獻於外,則利益群生。能至誠,則思無邪,何處非南海。志於道,吾家即仙鄉。
也就是說,經過詩經道德的陶治,使得起心動念不偏差,不起邪見。六祖云: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