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5-23 09:22:35| 人氣2,5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字兩月相同,謂之志同道合,物以類聚,一同走上明善復初之道,大樂也,同修共辦都得以提昇了,便是聖賢最大的快樂。「遠方」涵蓋時間、空間、緣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朋來學,第一個是你受肯定,在佛經裡面講的「眾所知識」六祖云:大善知識,道場的前人大德,實至名歸,你的學問德行成就了,法緣也成熟了。法緣成熟了,道親來親近你,來向你學,來跟你學習。這個「朋」就是同學,「友」是同道,志同道合稱之為友。同一個老師,同一個道場,這是同學。同是同學,老師跟學生在一起也叫同學。為什麼?教學相長。學生跟老師學,老師也跟學生學,教學相長。所以,這個「朋」字就把師生都包括在其中。

在道場中的同修、前人、後學以文相會,既然集會一處,自當以「講學」為目的,否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於己於人有何益處?講者,習也。復講所學,然後切磋,集思廣益,以備個人私下琢磨自脩。

所以孔子讀《周易》兌卦,他的心得是「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澤是兩座水澤並列一處,互相資益潤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塊,就所學經典互相摩切討論,使自己忽略之處,獲得資潤補益。

孔子與其門人這一層關系及其內涵,後人多不甚了解。所以程子曾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理解為:『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

程子不了解『朋友』的古義,不知道孔子的這些弟子、朋友對孔子有『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的責任,以為孔子之所『樂』在于『信從者眾』。

『信從者眾』固然是可『樂』的,但對于孔子來說,更值得高興的恐怕更在于這些弟子可以幫助他匡救過失,切磋道義。

從論語上可窺一二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述而》)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先進》)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據這些記載,孔子顯然是一個要求朋友能夠對其過失直言規諫並以此為樂的人。

又如《論語·八佾》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對子夏能夠『起予』是多麼的開心和愉悅。這不正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一個具體表現嗎?聯系上一『說』,此一『樂』應是說孔子習知天道人文之後,得到很多人的擁護,願意與他一起去如切如磋,共同致力于弘揚天道,所以值得一樂。

所謂教學相長

孔子教學,有四種憂慮──「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弟子來學,若不在這四件事上用功,為人師者豈能不愁?

禮記 “學記” :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

二千五百年前,在禮記的”學記篇”裡,記載著為何修道之謂教,教育是修道化民之的根本。並陳述教學之基本原理。它將當時的教育思想作了一個全面和系統的總結與歸納,其中也包含了豐富的教育倫理、師道、師德、師生關系。真是一篇萬古不朽的名著,其中言論,所含義理,萬古常新。教育之失敗,今古同因,改正之法,今古亦同。裡面也包含了一些我們所熟悉的千古名言,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玉不琢,不成器;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克紹箕裘。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信堅在此簡略解說。

教學相長在於成己、成物

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成己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自覺自利也。成物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覺他利他也,今生有緣在一起修辦,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同修共辦,捨人我融入在一起成就聖業,得大自在,不亦樂乎哉!

台長: 福哥
人氣(2,5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分類上一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