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13 16:44:03| 人氣4,3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而-第七章

推薦 6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學而-第七章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隨夫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擅長文學,被列入文學科。於孔子逝世後,晚年於魏國西河自立門戶,收徒講學,曾因喪子悲泣而失明,所謂「抱痛西河」、「西河之痛」、「子夏喪明」等成語皆出於此。子夏曾為魏文侯師,軍事家吳起、李克皆出自其門下。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賢賢”上賢字作(貴重、敬重)講,
“下賢”作(賢德者)講,亦可解為(尊德性)。
“易色的易”→作(輕)字講,是“變換、代替”的意思。
“色”在此可有二種解讀:其一,作“女色”講;其二,作可欲與聲色講。
“事”,是“事奉、服侍”的意思。
“賢賢”上賢字作(貴重、敬重)講。
“下賢”作(賢德者)講,亦可解為(尊德性)。
“易色的易”→作(輕)字講,是“變換、代替”的意思。
“色”在此可有二種解讀:其一,作“女色”講;其二,作可欲與聲色講。“事”,是“事奉、服侍”的意思。
“竭”,是“盡”的意思。
“事父母,能竭其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竭盡全力、盡一切可能去事奉父母。
“君”,尊貴之稱。古時天子、諸侯、大夫、士,凡是有地的,都可稱作“君”,今之領導者。
“致”,原指思想及感情的表達,後引申為奉獻。
“身”,是“自己、自身”的意思,盡力献身之意。
“事君,能致其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能夠無私忘我的、全身心的事奉君主。

讀論語心得
賢賢,易色,
此明夫婦之倫。夫婦重德不重色,以正人倫之始。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達乎天地。」儒家的聖賢之道,也是從居家、做人的義理開始。意思是說,一個修行人,下手處可以從夫妻關係做起,而他的睿智可以發展到了解天地之間的宇宙真理。

這章是孔子的學生子夏教人要務本,重視人倫的建立,所以子夏提出了五倫之作法:事父母能竭其力─屬父子倫。事君能致其身─屬君臣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屬朋友之倫。而兄弟之倫類同朋友之倫,故子夏從略之。

賢賢易色─有些人即認為是子夏對「夫婦之倫」的論述。因《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詩經》首句也以「關睢樂得淑女為人倫之始」故認為娶妻娶德之重要,夫妻相處,貴在以德,始能日久情深,若相愛是由色而起,至年老珠黃時,恩義必斷,因此,才說子夏的主張「夫婦之倫」,也始能圓滿五倫之論述。

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者家中的長輩,對家中父母長輩,要克盡孝道。事父母能竭其力:重在量力而為,但並不過份,只要盡自己的心力做到了便是孝。百善孝為先,此為原心不原跡,否則原跡貧家無孝子!孝道乃是看其內在的出發心,而非看外在的表現,在物質上盡孝道,仍不如盡心盡力,發自內心的一顆虔誠的孝心。
誠如孔子回答子游問孝:「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在道場中就如同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道場中),有分前後,有前人有後學,有尊卑,有賢能者,有一般者,前人是等同於長輩,事前人及賢能者,要克盡尊前、敬前之心,去修辦道,能竭其力,不量力而為,內聖外王功畢矣。

事君,能致其身,君者一個之主,也代表國家,一貫道的宗旨,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敬崇禮,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已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賢,冀世界為大同。
事君能致其身,白陽弟子要愛國忠事,克盡國民義務,遵守法律,已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賢,冀世界為大同。
道場是一個大團體,一個團體中必有其大德者,中庸云,故大德必受命(領導者),身為一貫弟子,必須能致其身,唯德是從,謙虛辦道。「君」可喩為道場中的點傳師,領導點傳師,前人,老前人等均屬之。但事君也須有智慧,唯德是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的結合是因志同道合,交往必須講求信實,才能維繫關係,辦好利益眾生的事業。在道場的同修共辦者,因志同道合,所以要互助互勵,時常關心幫忙,同修共辦是道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同修共辦的道友,有善知識者,善知識是修行的助緣,可以指點我、幫助我、鼓勵我。善知識,包括良師與益友,最殊勝的是末法明師,是眾生「超生了死」的南針導航與彼岸燈塔。接近善知識,做錯時會諫正我,做對時會鼓勵我,困難時會幫我,疑問處會指點我。古語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修道不能離開善知識。但以道會友,道親相處必須言而有信(真誠的心對待)。

前連續四章都提到「信」字,可見「信」在五常中之重要性,無怪乎「信」能統四端兼萬善。而朋友之倫亦是不可疏忽!我們覺得要做到「信」也真不容易,一貫弟子,修的是菩薩行,菩薩行是自覺覺他,一貫弟子立了十大愿、清口愿,不可背信,因信為道源功德母。禮囑中說『你若愿不能了難把鄉還。現今災煞俱遭身邊。一切兵荒老幼同沾。反心謗道(失信)。詈師罵天(不遵道而行)。洪誓大愿永不能完』。(永遠輪迴在紅塵苦海之中)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段是在講,知識與學問是不一樣的,知識跟學問是兩樁事情,有知識的人未必有學問,有學問的人未必念過書。六祖大師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不識字;學問不是從外所學,而是不離自性,有道德之人。六祖大師他不識字,但他俱有大般若性。這個要清楚,決不是說,書念多的人就有學問,這個靠不住,因這是從外所得的知識,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

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學問不是知識,是尊德性。一個人沒讀過書,但所行所為皆不離道,尊德性不離綱常倫理,而遵循天理良心用事,雖他沒讀書,孔子的弟子,子夏說他已學了,學的目的在於尊德性,然後問學。學問與問學不同,學問是覺性用事,率性而行;問學是不恥下問去學文。

結論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四句是在講「學」的內容,這四句都做到了,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也就是君子之學的目的已成。

子夏說:“要以尊重賢者的心,去轉化平常人的好色之心;對於父母要竭盡全力的去孝順;對於君主要無私忘我的事奉;與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如果有人能夠作到這四事,雖然他自稱未曾為學,我也必然會認定他是已學之人。”

子夏以“文學”著稱,必定不會否定“為學”的重要性。換言之,能夠作到以上這四件事的人,必定是受過很好的家庭教育的人。當然這種教育不一定是從課堂上學來的,是從良知、良能的展現,也可能是從生活實踐中得來的。也可以說,子夏在強調為學的目的,在於尊德性,在於明明德,不是求枝末的知識。如果學歴很高,但不尊德性,不明明德,連做人的道理都不懂,何况要立身行道以顯父母的修齊治平呢?

這一章是教我們躬行實踐聖賢之行,「事親」,這是在家「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就是在社會上。這個「君」也是泛指,就是領導人。我們在一個機關、一個團體(道場),長官、商店的老闆都算是「君」,他是領導人。在家庭裡面是家長,一家的支柱。「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些都是躬行實踐,都是聖賢之行。聖賢之行,很平凡,很親切而踏實;平常心是道,平常行也是道。

能克己復禮曰仁,是聖賢的期待處,這才叫作「實學」。《金剛經》裡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從這一句話悟入,悟入之後他就做到了;六祖以後所教人的,就是這句的綱領。六祖云:「本來無一物」,就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裡面而出來的,所以六祖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註解,六祖大師他就是悟出這個道理。六百卷《大般若經》也就是講「應無所住而生心」。生心是真心、清淨心,佛在《金剛經》裡就講得很清楚,應生清淨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這個心就是清淨心。

什麼叫「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念、不動心,就叫不住。我們不如六祖的,就是我們在六塵上處處住。
處處住,生的什麼心?生的不是清淨心,生的是意識心、生的是妄想心,所生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生的是這個心識。如果我們不住六塵境界(賢賢,易色,敬重你的明德性,如同追求可欲的聲色一般),那你生的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明德性,方入一真法界。

子夏講的「賢賢易色」,要尊重明德性,如同世人對欲望、聲色的喜好,那樣去尊德性(自性天理良心)。要拿這個做目標!「易色」就是教我們不著於相,進而到自他不二,止於至善。

台長: 福哥
人氣(4,333)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學而-第八章
此分類上一篇:-學而-第六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