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重→莊重。
威→是威儀。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
固→蔽塞不通。也。謂不達於禮也。求學則不蔽塞。
主→親也。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
如→古注有異解,一作似字講。指在修養道德方面不似我,無友不如己者,即是勿交與我道不同之人為友。
憚→難也。有過,人有過,而不自知,師友知而告之,勿難於改也。
讀論語心得
君子不立志修道,去效聖法賢,發心了愿,積善培德,則不威。威就是,道貌的品德。
所謂學以致用,用於克己後禮,如果不重視落實,則蔽塞不達於禮,所以不莊重。求學則不蔽塞,故云學則不固,學論語志在依教奉行。儒家以「誠」為宗,問自己,不必自欺,自問一天所做,夠人格了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天天以三事省察自己,對了就安隱,所以修道的君子要自重。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重」,重,莊重自己,敬天愛人。修道的君子,凡求學者都稱君子,如凡上學都稱上學。君子求學須撑握到重點,首先條件必須莊重,去效聖法賢立言、立功、立德。修道的君子自己不莊重,「則不威」,威,品德道貌則不立,人則不信任於你,那如何把聖事辦?
「主忠信」,「主」者宰也,宰於身心者「性」也,中庸云:天命之為性,天命:由天所命也;天者,指無極理天,萬物之主宰也(無極理天在三界以外之內,乃至靜不動,至理常存,主宰宇宙萬有之天也,此天乃聖佛所居,即眾生固有的故鄉);命者上天所賦予,萬物的使命,天所賦予者「性」,性: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在天為理(天理),賦人為性(良心),性本無形,動生萬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性之所從生也,信者居中,統四端兼萬善;由信統四端的德性發乎心,孟子以善言性,指出仁、義、禮、智正是性善的端倪,就是四端心。
孟子講「心」,不單只是行為的表現,不單只是修養,還深入到人的性情發起的地方、發端的地方、端始的地方(方寸寶田),在這裡去體會人的性善,人內心的光明。孟子在端始上找根基,找那個本心,所以孟子是立本之論。
求道,求學必要有老師,無師不說性,無師之徒不成功,還必須有友。友與朋有何差異?為何不說「無朋不如己者」?說文,友字,兩隻手,如左右手,互相幫助,所以稱兄弟友朋為手足,朋友如兄弟,手足情深,眾生皆有佛性,如同手足,同修共辦皆為友,修道的君子要汎愛眾,對眾人都必須愛護,因為「仁」的緣故。仁者,二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泛愛的大眾不是朋友。「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同志者所學都相同,「志不同不相為謀」,因志不同,不相為謀,但須一視同仁,所以不可謗其他宗教。學自己的道,也恭敬他人。禮記說,凡人都必須平等恭教,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在修學中同修的層度不同,而在道場上同修共辦的兄弟姊妹,都是善知識,沒有不如自己的,互通有無,互補不足,修行境界差不多的互相砥礪切磋琢磨,境界差距很大的就當就以示導,德性較差的就循循善誘他,德性比我們好的就恭敬學習他。
「過則勿憚改。」
在修行過程有了過錯,千萬不要怕改過,勇於承認懺悔,不二過,絕不可在患,知道有過錯不要怕改,過是私慾,人有私慾,學問如何能好?求學在去除私慾,做功德。要懺悔,要發露懺悔心,知羞恥,下次就不能再患了。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如此!就能當一個可為人師,承擔聖業的君子了。
總結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修道的君子,很容易患的毛病。「主忠信」,是良藥。「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是藥忌,是修道用功最大的禁忌。修道用功最大的禁忌是「驕傲」,及不敢面對過失。所謂「驕兵必敗、傲卒多降。」孔子教我要有謙德恭敬的心懷,有過錯不要怕改過,這一切都是私欲、我見、我執在做壞。要勇於認錯懺悔,不二過,絕不可在患,
普賢菩薩慈悲曰:
往昔所造之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口意之所發,我今一切皆懺悔
一貫弟子何等榮幸,在此末世得遇明師傳授「上乘」頓悟心法,得師指授,若能「主忠信」這是前所未有之殊勝因緣,然法雖頓悟,事貴漸修,一因累世以來所沾染之習性物欲和冤欠業障,並非一時之間可以淨除的,仍須修道立德方能去習欲解冤障。故進入道門之後,師尊、師母兩位老人家為眾徒兒立下了必修功課。在每日早午晚三次燒香中,借跪讀愿懺文來洗濯一天的心垢。還有月懺、年終總懺。和 前人慈悲為後學們設立的懺悔班等等。讓修學的我們能經由懺悔的法水,洗淨業障所帶給我們的煩惱痛苦,能得清淨解脫。詩云:佛前懺悔真,改過得自新,懺文心口應,妄除現本心。
六祖壇經懺悔品所言: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減,後過又生,何名懺悔。所謂凡夫無過,賢人寡過,聖人多過,懺悔是聖賢的功夫,亦是現今一貫弟子的日常功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