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5-20 18:51:54| 人氣2,4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推薦 3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者啟蒙,覺也。

學而時習之,指的是學生弟子,因無師不說性,必須經老師的啟蒙教化,所以我的要尊師重道,記得我的求道時,承蒙師尊師母的鴻恩大德,立了十大愿,傳授了我們三寶,這時就已是「受業」了,十大愿先以誠心保守、實心懺侮....最後不量力而為,也就是叫我們為人弟子的,要「受業始終」,有頭有尾,有「求道」的開始,也須有結果「成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一般人在學習中都會說:不亦苦乎,因為是強迫為了考試,讀得很苦,或是學錯了,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但大多數的人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那是孔子說錯了,或是我們學錯了?,孔子這句話講了兩三千年了,那肯定是我們學錯了,我們對學不了解,所謂學以開蒙,因孔子叫我們要去向內去明明德,我們則是向外覓(名利)。

六祖云::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六祖云: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大悠悠

如果你學對了,在學習中你開悟了,看破了,了解了,放下了,走對了,做對了,心中必然充滿法喜,當然不亦悅乎?

學者就是覺,覺悟了,悉達多太子於菩提樹下,仰觀明星,證悟緣起中道勝義,覺知眾生本有如來智德,奈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竭盡智力,歷諸辛苦,豁然大悟,從此眾生得救,成為萬世至尊的佛陀。成道後,佛陀獨處菩提樹下四十九日,入解脫法喜。

如同我的求道時,明師一指點,告訴我的『今得此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和死。終日煉神光。林目受一點。知主保無恙』。如悉達多太子開悟時贊嘆!覺知眾生本有如來智德。眾生皆有佛性如來智德,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請問你!你開悟了嗎?若開悟了,則不亦悅乎?

明師啟蒙、啟發,何謂啟?啟就是本有,因蒙昧而迷昧了,經師指點啟發,復明性德。如銅鏡一樣,因銅俱有亮光的特性,故經磨他會發亮,磚就不會了,你再次的磨他也不亮,因他不俱發亮的性。所以「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吾人拜明師,求真道,受明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求道後,依法修行,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人出生之初都是本性善良,如同一張白紙,所以小孩子的性情一般很相近,但因為後天生活和學習環境不同,行為習慣的差異便隨年齡增長而相去日遠。假如沒有適當教導,人的善良本性就可能向壞處變遷。修道就是要去除,本無的習染的脾氣毛病,復本然之善性,善性並非善惡的善,因此善已落入分別的善,因相對故,也就是入兩端二法,因緣生滅法中,也就是落入輪迴種子。性本善的善是不善不惡那個○才是。教之道,貴以「專」,不離方寸天理良心。

以上可知習很重要,因習不可離開「學」,也就是作習不可離「覺性」,一離覺性,則為習染之性。因眾生本來俱有善性,所以聖人、佛不棄眾生。也就是沒有啟發不明的眾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上「明」就是啟蒙,下「明」就是本有的明德性,這一句做不好,那下兩句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不用說了,由此可見笫一語很重要。不受明師一指點,不見性,往下是做不好的。

明(智慧)

德(功德主良能,福德.清淨自在)。

學要越學越少,越少煩惱罣礙,越少妄想執著,如此清淨○那你就學對了。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求解)日益(開悟、看破、有智愿),為道(力行、作習)日損(放下、施捨)。

學習要解行相應、知行合一才能深入, 學習必須要抓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一門是掌握聖賢教誨的綱領所在,這叫一門。如何深入?你要解行相應,瞭解以後馬上去做,知行合一。假如學了以後不做,不只沒有好處,還會有壞處。

所以《弟子規》最後一篇是談學習,第一句話就提到“不力行,但學文”,不去做只是學習,學多了以後“長浮華,成何人”,你會愈來愈傲慢,因為你都沒有做,還以為自己會了。所以諸位同學,我們思考一下,在整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大奸大惡的人有沒有讀過書?而且還怎麼樣?讀很多。那個關鍵都在他是傲慢,他沒有力行 道德。真正把倫理做到的人,他不只會孝敬他的師長,他對一切人的師長都恭敬。所以這個學問沒有契入就會有壞處出來,“長浮華,成何人”。這個深入靠我們解行相應,學一句要怎麼樣?學一句一定要做一句。這個態度你能建立,你的學問鐵定在三、五年之內就有相當的提升 。 所以求解就是學,力行就是習,解行合一相應必受益。

台長: 福哥
人氣(2,454)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二)
此分類上一篇:何謂子曰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