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3-31 11:46:13| 人氣4,2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為政篇-第十八章

推薦 4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讀論語心得

子張為孔夫子弟子,姓顓孫,名師,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本章以子張「學干祿」為命題,按「」為求,「祿」為祿位,簡而言之,「學干祿」即學如何為官之道,亦即如何學習 為政處事之方法。

為何「干祿」要用「」字理解?從《論語.衞靈公》裡,孔夫子講:「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其中針對「謀道」即講:「學也,祿在其中矣」,依此清楚說明「祿」即是在「」之過程中所完成的。

學干祿,為學習〝求官祿〞去服務人民,學道「修辦」是為求天祿(天職)去利益一切眾生,其理則是一樣的,

除上述「子張學干祿」外,有關祿字在《論語.堯曰》引堯對舜講:「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雖然其中講「天祿」之「祿」與「學干祿」之「祿」不同,不同之處是在於堯與子張的身份不同,其祿的意含亦有異,子張之「學干祿」是展現在「多聞」、「多見」、「慎言」、「慎行」上,而堯之「天祿」則是體現在「天之曆數在爾躬」上 是大德,一人為天下主,即人與天地自然節奏合而為一,即能通天達地之理。從堯之「天祿」,到子張之「學干祿」的轉變上,孔夫子賦予透過「」的過程中,人人都能夠「祿在其中」,並且在《論語.憲問》孔夫子講:「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都一再說明了「」對「干祿」的重要性。「子曰 :」以下,是孔子教子張求祿之道。

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多聞闕疑。」邢疏,多聞就是博學。學無止境,雖然博學,仍有不能完全了解之事,此即是疑。有疑可以 空著存而不論,不可妄加論斷,是為闕疑。劉氏正義闕作空字講。闕疑就是存疑之意。

闕,又稱闕門、觀,是東亞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一種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兩闕中間沒有建築物相連,之間空缺,故稱「闕」。

修辦之人要廣納意見,多聞,有不同意見或做法時,要摟出空間來討論,以求更完善,所謂衆力勝一己之力,「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意即: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協力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周到的方法。要集思廣益,不要閉門造車,影响道務整體的發展,市事倍功半。

「慎言其餘,則寡尤。」猶慎言之,則少過。」慎言,是說言語要恰到好處,不可多說,多則不免有失就是”則會少犯錯誤",尤"意為”過失”。

當以言利人、以言興德,以言成事啊!尤其修道人更應當口出真理,只論聖事,不說是非,不造口過,口無雜言,斷諸嬉笑,這才是真正的謹言。心存嚴謹,少犯錯誤過失,如此言滿天下無口過,才是一名真正代天宣化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立身行道的人啊!

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多見闕殆。」「殆者,危也。」此危字有不安之意。王引之經義述聞:「殆猶疑也。謂所見之事若可疑,則闕而不敢行也。」雖然多見,尚有危疑不安於心之事,亦須闕而不行,是為闕殆。

多多觀察別人的行為舉止,對有危疑不安於心之事,亦須闕「空存著」而不行,再來就要小心處理,不可自恃其才能,而不接納別人的意見。這樣處事就可少後悔了。

而慎行也是一樣,你不僅要言行合一,身立標杆,你更當以身行道,代天宣化,處處以天心為心,事事以眾生為念,時時戰戰兢兢,謹慎自持,心存嚴謹,身自少後悔,如此行滿天下無怨惡,才是一名真正代天宣化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立身行道的人啊!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謹言語少過失,慎行事少後悔,祿位(天職)即在其中。即可為政事,可為道場之幹才。明學者,干祿當不失其道。其得之不得,則有命矣。孟子云,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亦言古選舉正法。」

一個修辦者為人處事,說話不惹人怨尤,行為上也很少做出後悔的事,如此,做任何聖業的道理就在其中了。自然大家都喜歡,無往不利。」

編輯心得結論

換而言之,「慎言」的基礎在於「多聞」,「多聞」之後有「闕」則「疑」;「慎行」的基礎在於「多見」,「多見」之後有「闕」則「殆」。按此「多聞闕疑」、「多見闕殆」正與呼應前章孔夫子教誨子路講:「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由「多聞」、「多見」呼應於「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闕疑」、「闕殆」呼應於「不知為不知」,而在《論語.述而》孔夫子曾講一段話,可將此二者串聯起來:「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首先孔夫子自述本身非「不知而作之者」,而是從「多聞」、「多見」,以「擇其善者而從之」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起始,再以「多見而識之」,來掌握「知」的。因此,「多聞」、「多見」是「學干祿」的第一步必要下的功夫,在《易經.大畜》象傳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其「多識前言往行」即是 「言」與「行」透過「前言往行」以培養其「德」。

有德之人,即觀萬物之性,自性與萬物之性本屬一體。自性矇蔽,乃生障礙,而有我他之別。倘能內觀真性如如,則所有宇宙觀,人生觀,世界觀,歷史觀,皆能統於一心一法界,而理事無礙矣!方可,故大德必受命。

身為一個修道者必須〝謹言慎行〞。
行為言之表,言為心之聲。以行觀言,以言觀心,是謂「誠於中,形於外。」

做人要坦誠、老實,而不是虛偽、表面。喜不形於色,怒時能假笑,人前裝和氣,背後暗箭傷,這一種人是口蜜腹劍,口是心非,此為修道之禁忌。

語言是人與人互相溝通的用具,善用之,則可勸人為善,不善用之,則可使人身敗名裂,故言有招禍也, 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所以說話莫逞一時之快意,以免結仇積怨。做事莫逞一時之任性,以免後悔莫及。

言語方面:一言不正,可啟萬人之譏。一行不正,可引萬人之責。一身不正,可惹萬人之厭。人之謗我,與言能辯,不如能容。人之悔我,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行為方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有過不寬恕,有罪不掩諱,有錯不憚改,遷怒是過上加過,執迷是錯上加錯。人受諫則聖,木受繩則直,刀受礪則利,玉受磨則光,一個低心下氣的人,才會接受別人的忠言勸告。故修道要無自大之態,要有恭和之行,忍辱之德,浩然之氣,反省之心。

自然「祿」在其中,受天之爵,身負上天的使命,行功立德辦道於一方,成就聖業。

 

台長: 福哥
人氣(4,294)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論語-為政篇-第十九章
此分類上一篇:論語-為政篇-第十七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