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10 21:17:30| 人氣4,0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而-第六章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為求學之人,學必有師,故稱弟子。所求之學有其先後。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重德育,先正其心也。後為文學,再游於藝也。

  《弟子規》之一開始原來就是取自本篇,可見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等,是從小就必須灌輸的倫理觀念。

本章經文之重點剛好是,孔子分配給弟子所學四科次序相符合的:

1、德行:「入則孝、出則弟」孝悌是為基本綱常倫理之首要。

2、言語:「謹而信」則無口過,並可負起傳道之重任。

3、政事:「汎愛眾、而親仁」廣結善緣,日日提昇生命的意義,正為成全道親的一大助緣 。
4、文學:「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經典、善書之學,正是修行正心之依據,祈望眾道親們皆能成為道行、道學並重之修道君子。 

「入」是在家,「出」是在外,在家中事奉父兄,應當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在外對待長輩、上級,則當尊敬,忠順,朋友交而以信。

修道是出世法,欲出世須把人這層次做好,人道為天道之梯,人倫大道做不好,想超生了死,返本歸元,證無餘涅盤,是難上加難。百孝經云孝是人道第一步,人人皆知孝於生身母,多忘孝於先天 申娘,皇天降道傳心燈,愿立則心燈明,心燈明則心正,心正則身修,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盡人道守倫常,絜天矩,尋天道,全受全歸,了愿還鄉。

白陽修道士,平日即著重孝悌精神,行為謹慎而重信用,又能廣結善緣,親近有德前輩,就是道行的展現。而後行有餘力則加強道學之吸收,研讀聖賢經典,作為行為之指標與指引,相輔相成。至於品行當然重於知識,但知識有如無形的寶庫,若能勤而掘之,自然在修為上亦有加分的效果!

一位學道的人,必須先做好人倫之工作。在家對父母長輩「盡孝」;對兄弟行「恭敬與慈愛」;在外做事要「謹慎」,言而有信;「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常做善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進一步充實自己的知識、道學,而對社會、國家始有幫助。身為一貫弟子,必須做好遵守佛規禮節、尊師重道,並以身作則,為後學之模範,更謹慎自己之言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修道之路上,要廣結善緣,渡化有緣眾生,多參班研究,多接近有德之人,為道場之道務,更能奉獻自己的力量。

這章是孔子提出「為學」以德行為重,學識次之。所以孔子教導學生最成功且人數最多時,是在於周遊列國到魏國後,所收的年輕弟子。因此勉勵這班子弟,必須把德行的修養列為首要,其次再來求取知識而學文。

心得

「弟子」為求學之人,學必有師,無師不說性,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人生斯世不可無師,無師之徒,不知其可也,是亡恩背祖之人。入則孝內聖也(由孝>慈>忠),出則弟外王也(由弟>悲>恕),內聖外王在於一「誠」(謹而信),則無口過,並可負起傳道之重任。中庸云:「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此為【明明德】也。

「汎愛眾」是指交友,與朋友、道親在一起相處。汎愛就是博愛。在我們道場裡面講平等博愛一切眾生,這叫汎愛眾。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平等對待一切同修。此為【親民】。
進而「而親仁」,仁者仁者,前人、前賢、先覺者、善知識,要親近善知識,這是講擇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親近善知識者,以問學。此為效聖法賢,以承慧命,繼仁道(聖業)。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對前五項(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其次再來求取知識而學文,學文以求智慧,非只知識而已,所謂格物在致其良知,猶如佛所說的「般若」,必由文字,觀照,再進入實相般若。 修學在於次第差別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於次第差別;正是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後文」。

台長: 福哥
人氣(4,003)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學而-第七章
此分類上一篇:-學而-第五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