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第三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讀論語心得
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
特別說明:”樂”在這裏並非音樂的意思,而是禮樂!以現今講是育樂,含教化的音樂、影片、舞蹈、道歌活動皆是。
「仁」是「道」之大用,孔子以「仁」為核心思想。
禮為規範,樂為調和身心。
禮樂是外在的表現,而仁是內在的的德性。孔子身處亂世,面臨貴族舊制的瓦解,社會階層激烈變化,而文化方面也是聖賢不明、百家齊放。因此他力圖復興導正禮樂,希望挽回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
然而,孔子他同時也認識到,所謂禮樂,只不過是外在的形式,而內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根本。禮樂追根溯底也是發自人心的內在情感,對孔子來說,禮樂的真正意義就是 匡正人心、塑造完善的人性心理。所以,失去了「仁」這個內在核心,禮樂就不成其禮樂,而只省下一個無用的空殼了。這樣的禮樂絕不是孔子所努力復興和弘揚的禮樂。
而老子的態度就更提高一層,老子認為「仁」和「禮」都不是問題,只要你能順著道體德用,以樸為宗所指引的大道,何必為此操心。只是老子崇體,孔子崇用,其實體用一也,不可分也,重點在於明體達用,再而由用歸體。
編輯心得結論分享
孔子講「仁」,孟子由「義」,佛講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理皆同之。
一貫道的宗旨在於:
敬天地 禮神明 孝父母 重師道
守信義 和相鄰 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改惡向善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達本還原
宏揚中華文化 恪遵五倫八德
講明四維綱常 化人心為善良
挽社稷為清平 暨世界為大同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自《論語·顏淵篇》。
依照孔子的詮釋,完整自己,回歸神聖秩序,這就叫作「仁」。不符合神聖秩序的,就不會心安理得,就不要看視、聽、言、動,以保守太和之氣。
克,可解為克盡職守之克、允恭克讓之克,而不是克制之克。克己,和近代心理學之自我實現的意義相仿。 禮,示部,和神、祀等同部首,代表神聖的秩序,而不是一般認為的世俗規範。
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納仁於禮,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價值概念——「仁」,來充實既有的禮樂制度。
孟子認為仁的由來是惻隱之心,即同情心(慈悲)。其一例為見"孺子將入於井"時的"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仁為道的核心,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惻隱之心,其性曰仁,其體無極(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其用無為而無所不為,不離大道本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