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陽弟子:任重道遠,蓋棺論定
一貫道所行持的是菩薩行,非獨善其身,必須兼善於天下。得道後,若無行功立德,歷劫所帶來的冤孽債賬無法清還的;仙佛雖然慈悲,恐怕冤家不允許。
紫衣真人曰︰
「大道修來有易難,
也知由我也由天,
若不行善積陰德,
動則群魔作障緣。」
白陽修土,往往臨終時候顯魔形,毀道敗德很多,是因平時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修道功不能行、德不能積,一旦臨終,群魔冤愆不讓你成道或者好結果,所謂「打打算盤核核算,分厘絲毫卻不差。」
菜根譚言︰
「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胭花無碍。
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
語云︰「看人只看後半截,真名言也。」
解:
在年輕的時候作歌妓舞女,倚門賣笑,到了晚年嫁人從良後,如能守著婦道的本分,好好為人,她那前半生的淫靡生活,對於她沒有什麼妨礙的。
反之守節的婦女,到了老年失了貞操,於是她那半世所受的清操艱苦的節義,都變成了泡影。人生如此,修道學佛學聖賢何嘗不是這樣﹗
白陽修士得聞聖道的時候,發心虔誠有餘,抱著人溺己溺,赴湯蹈火的精神,一年、二年、三年過去了,曾幾何時,受不了風浪沖襲,抵不住無情打擊,半途而廢,由開始一點善念到最後失去了忠貞的持守,則把從前一切的辛苦耕耘,都化為烏有了,我的單位有一前賢,在道場發心修辦30幾年,非常誠心,但一念偏差分門別派,自作自專自立門戶,欺師背祖,前功盡廢,太可惜了。
古語說「看人只看後半截」真是至理名言,這就是「人生重結果,種田看收成」的道理。修道的過程,由於一念之差就有天淵之別。
孔夫子曰︰「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教化是拜佛,真道是做佛,這是截然不同的。釋迦佛曰︰「吾這個佛是忍辱波羅蜜得來的,不是住相布施而得。」又曰︰「誦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依經行。」
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應該身體力行才是聖賢仙佛之道,不是開口空談指天劃地,形形色色的外道。修道腳踏實地,才能實證佛地,大學亦言︰「明明德之後必要親民,然後達到至善。」
絕不是站在雲端空喊救世啊﹗救世啊﹗眾生就能得救。也絕非躲在佛堂敲打木魚,口誦經卷,空喊苦海﹗娑婆﹗就能超生了死。那一位聖賢仙佛不是實行活佛救世的呢?木頭佛是永遠不成佛的,是要真修實煉,方証菩提。
所以不量力去行功立德才是修道本色,徒具形象,身不修心不正、皮毛外表,是末法眾生。
孔夫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個仁就是救渡眾生,眾生的生死挑在自己肩上,不亦重乎﹗
功德是「力工始得」的,依無所得故!方是自性功德,而且道有體有用,「體」就是本身得道明理開悟自性,「用」就是行功立德兼善天下外王之道,如同我們學習技能和學問,學到了也不過「知道」而已,對本身並無實際效益,若能推行出去,為眾生謀出路超生了死脫輪迴,為社會造福利,那才是體用兼備,所以修道,體用是不可離的。
白陽修士必須重道輕私,重聖輕凡,不可馬虎,「人才」就是腳踏實地追隨聖人行為的人,故「人才」要知道,沒有實踐原是空洞的真理,沒有真理又是盲目的實踐,只有理解沒有事證,正是說時則有,用時則無,其境必定半信半疑,忽明忽暗,就不能自明誠,自誠明了。
若白陽修士,若欲成就無上正覺菩薩,借一切順逆人事來磨煉,歷境驗心,刻苦忍受,行大精進力,大忍耐力,除習顯性,了冤建德;如果不經長久的努力磨煉,決不能一覺便直下頓消,所謂「理可頓悟,事必漸修。」經過千百次的磨煉,無始冤愆漸次光明,依法實踐一分,就能顯一分本性,成就一分道果。
語云︰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須從烈火中鍛來;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直向薄冰上履過。
釋義:好像走在薄冰上。比喻修辦處事,系乎昇降,極為謹慎小心,如履如臨,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德也)。富貴不離其身(道也),然後能保其社稷(佛土聖域也),而和其民人(同修也)。蓋諸侯之孝也(盡心也)。
解:
身居道場高位者,能敬上愛下而沒有傲慢之心,《詩經》說:「時時要戒慎恐懼,好比行走在深潭的旁邊,又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唯恐會陷落,所以凡事都要謹慎小心,提高警覺,踏實謙下為要。」,在下位者須仰其德,尊其行,不可侮也。任重道遠,返理庭,面 娘。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