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先天解: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水、火、木、金、土這五行:中原古代思想家認為,水、火、木、金、土這五行,是構成萬物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
本:根據、起源。
數:量也數量,應數、劫數的簡稱。
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推測人事吉凶叫做術數,也叫數命、數理、命理等。
至於說到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是中國古代人們用來理解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 是根據河圖的生數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位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成數六、七、八、九、十,為全數,數分奇數和偶數,分陰陽。
五行與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土)的對應關係,五行與東(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方位的對應關係,五行和色彩的對應關係,五行和五味的對應關係,五行和五官的對應關係,五行和五常的對應關係,五行和人的命理的關係,等等。
總括起來說,五行的理論與古代的天文、地理、道德、音律、醫學、占卜等方面的學問都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水火木金土”五行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五行在中 原文化中這麼重要?古人認為五行生剋共化的原理都是“本乎數”,是天地自然之數理,所以五行之數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或狀態。由天地之數所生成,這就把五行的學說和數學理論結合起來,這是中 原古代哲學的理論基礎, 也是中國古人認識物質世界和解釋事物變化的規律的學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河圖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六在北(水)
二七居南(火)
三八居東(木)
四九居西(金)
五十在中(土)
易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言河圖洛書所由來也。河圖之數1-4屬生數,五落中,6-9是成數,10落中,所謂5、10同途。
河圖為結數10,為先天數,為先天八卦,為體。
洛書為結數 9 ,為後天數,為後天八卦,為用。
洛書,口訣:
「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
配合上八卦形成: 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入中宮、六乾、七兌、八艮、九離。這個順序,被應用在風水學及紫微斗數上(尤其是玄空派風水學),稱為「洛書軌跡」。
在奇門遁甲中,則成:一白坎水「休門」、二黑坤土「死門」、三碧震木「傷門」、四綠巽木「杜門」、五黃寄「中宮」、六白乾金「開門」、七赤兌金「驚門」、八白艮土「生門」、九紫離火」景門。九宮學,亦古時戰時排陣所應用。
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受之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而生,春夏秋冬四季24節氣,為月令,年月日時四柱立,命運之形成,皆在氣數之中。
濟顛讚曰:「日麗中天道大明,接引靈根返太清。古佛東來施妙法,原人西去悟無生。傳玄十字街前賣,避劫五行山下行。九二殘零齊返本,奇緣一失悔難贏。」
山西省七佛寺中,留有女媧氏籤詩為證,詩曰:
定三陽渡原人,復始羲皇降道源;臨初太公闡聖王,泰來天真辦收圓。」
一貫道的道統:第一期青陽期、道在君王;第二期紅陽期、道在師儒;第三期白陽期、道降火宅(三期普渡)。
1、東方前十八代祖師(青陽期):日麗中天大道明,接引靈根返太清,上天垂降大道,接引原靈,由伏羲先帝一劃開天為之始,至周公皆為「道在君王」時期,有道者為明君,無道者為昏君。老子至孟子則轉為「道在師儒」時期。
2、西方廿八代祖師:孟子之後道轉西方,釋迦牟尼佛奉天承運,續接道統金線(紅陽期),至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仍為「道在師儒」時期。
3、東方後十八代祖師:達摩東渡後為東方第一代祖,傳至六祖慧能不再傳衣缽。但心法仍傳七祖八祖而絕。一千餘年後,直至清康熙年間,九祖黃德輝始遙接金線。至光緒十二年,十六祖劉清虛改無極先天大道為三極一貫,紅陽期至此圓滿。
第十七祖路中一,為白陽初祖,辦理末後一著,道降火宅,道在庶民,三曹普渡,萬教歸一。
第十八代祖張天然(師尊)、孫素貞(師母)為白陽二祖,承先啟後辦理普渡收圓大事,為末後一著,六十四卦圓滿,至今而後,無有別祖。天道循環,上天另有安排,切莫人為。
元會運世,一元十二會,一元129600年,一會10800年。
道教混元三老 :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道德天尊
(三清:玉清、上清、太清)
混元五老 :
東方東華帝君(木公)、
西方西華帝君(金母)、
南方南華帝君(火精子)、
北方北華帝君(水精子 )、
中央中華帝君(黃老)
以上皆本乎數,不離五行生剋造化之功, 有其數必有其運,運在數中,天地人、萬有不離五行生剋合會,不離其數,故本乎數。理氣象數為大道造化之理則,不可違背,順者昌,逆者亡,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柔)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歸於無。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
人生於斯世能求道,由「貫一」而入於初始的根基中,必須先以貫一而立,方能貫一而起動。然由一本散萬殊,萬殊再歸一本,乃由人生的開端肇始,才能展開人的因本而立。因本中具備先天的本源,又受前業來影響,故在於此生中,必須在明師一指,一以貫之,才能回復先天的本性。
人來自於無極,由無極有太極,而生兩儀,再生四象,五德全而再入於八方後(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全德,才有種種的因緣起始和終結。人在於現世的一切,皆是受外塵境所影響,故難以見至自己的本性。因一本散萬殊所致之後,其本能擴散於天地間,皆難再回歸於一本,此即受一本而動;而得明師一指,若能明理,悟性了道,於一以貫之德,方能促成歸本返元之功! 易云:心有傲(超越)數之功。師尊云:修道在於修心。六祖云:但用此心(本心),直了成佛。
備註:
邵康節夫子
邵雍(1011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1]),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人又稱百源先生,諡康節,後世稱邵康節,北宋五子之一,易學家、思想家、詩人。
先天易數為北宋名儒邵雍的獨家之學,是為易學中數派的大宗,發揮了易數之學的極致。數、象及術皆為彰顯易道的方式,各有其特殊的功能。易學中由先秦自然的「天地之數」一直發展到北宋邵雍的「先天易數」,經過了數千年的複雜演變,支派極多。數與象、數與術都有著很密切的關聯。在八卦創立之初,數即蘊涵在象之中,由太極、兩儀、四象到八卦,其間便有數;而在筮術中則更需藉用數的多寡來決定象,象決定了吉凶,因此數成了決定吉凶的根本因素,故有「定數、天數」之謂,可見數之於術的重要性了。
數的功用在易學中受到重視是由周文王「以神道設教」開始,逐漸被人視為一種偉大而難以捉摸的力量,因此莊子會說「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天道篇)。經過兩漢、魏、晉、隋、唐、宋、明,數的發展已成為易學中的一大流派。
邵雍的先天易數為其先天易學的根本,易繫辭上傳有言「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先天也者,乃邵雍託古伏羲以有別於文王的後天易;由宇宙之生成變化到人世的播遷消長,都可由此先天易數推衍而來,囊括萬有、無所不包。其數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此為八卦之數。六十四卦則由八卦之上每卦再加上上述次序的八卦,由一之一依次而到八之八,故六爻乾卦為一之一、夬一之二、大有一之三、大壯一之四、小畜一之五、需一之六、大畜一之七、泰一之八,以至六爻坤卦八之八形成一整齊的排列組合系統。依此先天易數,邵雍繼續發展了天地始終之數,以元會運世經日月星辰而得皇極經世一元之數,即一、十二、三百六十和四千三百二十,再以此四數與先天六十四卦卦序相配,則六十四卦都各有其所代表之數。然後邵雍依此製造出一個世界年表,從開天闢地到天地毀壞都有著精細的計算,這便是邵雍有名的「經世一元消長之數」;天地萬物由萌生、成長、毀壞到消滅的一個循環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呈現著拋物線的狀態。
邵雍以先天易數為基礎推行而得的易學,由於把先天的力量推展到極致,形成了一種必然決定論的字宙觀;再因為他以數的多寡推算,天地之運作便像循環不已的機械,人世的演化,也都依照著一定的公式,無有例外。先天易數經過邵雍的努力耕耘,得以顯揚於世,與後天易並駕齊驅,也促進了後代對易數的重視與研究。雖然後人稱其易學為「易外別傳」,褒貶不一,但相對於後天卦序中的牽強解釋,先天易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易學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