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10 09:24:15| 人氣1,7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字經先天解:「子不學 非所宜」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字經先天解: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不學  非所宜」

三字經講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之後,隨之講子不學.非所宜。父母盡責教育我們了,學校的老師及百工之師傳道、授業、解惑也盡了責了,求道後引保二師及點傳師和我們慈悲的    師尊師母的教誨聖訓,都啟導我們了。若為人學生或弟子的你還不勤於學,或知而不行,這就辜負了師恩及父母養育之恩了,這樣太不應該了,非所宜。

「學」的目的在於求知,學一技之長,學做人的道理及效法聖賢仙佛的德行,求知就是覺,覺是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進而由迷而悟,超凡入聖,直入聖道,悟佛知見。

學道行持在於自我了解,也在於幫助別人去了解。師指開一條明路,徒須自行,雖教其理,但從心悟。

學在矜「觀」即是觀察、觀照的意思,因觀而覺悟,其觀察的對象方為兩方面,一是內觀(觀察自己內心)。二是「外觀」(觀察外在事物)。若「內觀」則有機會能「明心」。若外觀則有機會「見性」。若能明心則能消減苦惱,減少無明。若能見性則能了知宇宙萬法根由,這也是「開智慧」。

方法:博學、慎思、明辧、審查、篤行。反省

「觀」的過程能產生智慧,在內觀時,則有機會發現無明,若是真正發現無明的話,很自然地你就放下這種意念了。當你對於自己的意念認為是無明,但還不能隨即放下,這代表還沒有發現更深入的無明。

學而時習之是內心悅樂的泉源

學時習之是內心悅樂的泉源,是精神得到慰藉、興趣的發展、心願的達成。如美工、書法、文字創作、悟道及其他休閒活動。

學道能得到性理(心靈)上的快樂:宗教的寄託、新人生觀的建立、生命的超越再創造、和聖賢為友,在聖佛的心靈世界裏、提升心境,樂在道中,能進入聖佛的心靈世界。

儒、釋、道三家一貫精神不外「悅樂」兩字。

儒家-悅樂導源於好學、行仁和人群的和諧。
道家-悅樂在於消遙自在、無拘無礙、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

釋家(禪宗)-寄託在明心見性、求得本來面目而達到入世、出世的和諧。和諧是三家悅樂精神的核心。

學聖賢之處世哲學在於人文主義上最美的地方,在於它既熱情又豁達,它尋求人倫的和諧,凡是人們所關心的事務它沒有不關心;凡是人類所有正常的感覺與情欲它也一概不予摒棄。儒家所關心的是傾向於倫理和實際的生活,而其悅樂的根源,在於做人的踏實盡職。儒家最高的境界為對人一視同仁,即是具有「以天下為一家的胸襟,自然達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理想,這才是人生的至樂。

道家把整個宇宙視為一體,從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中找到快樂。道家的樂,來自無為與恬淡、超然物外,在自然懷抱中找到清靜無為之至樂。

學道在於進入聖賢的心靈世界,以古為友。袁了凡先生說:改變命運的方法。相由心生、命由自造,自我用心經營、用心改造。超然物外,能如此,即去執著,即少煩腦、得失看淡,憂愁亦少,煩惱、快樂如影隨形,一體兩面,互為因果,也各自造就。

在一貫道場中,真心的付出、真誠的對待。找出自己不斷學習修辦的動力。

感恩圖報──常念天恩、師恩、親恩,一切勞怨、人尤,即消失,進而不辜負師恩。

孔聖勸人勤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君子(菩薩)是咱們學習的目標,那學君子(菩薩)是你最後的目標嗎?不是,因後面還有兩個,一個是賢人、一個叫聖佛,但是還是要從學君子(菩薩)開始,因聖賢(佛)是別人對你的肯定,所以還是從學當君子(菩薩)為本,至圓滿至德時,世人才讚嘆你!肯定你!是聖賢與仙佛。

台長: 福哥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