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2-21 16:06:26| 人氣3,9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為政篇-第十四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語》-為政篇-第十四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讀論語心得

從前兩章「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等討論主軸是以君子為議題,按其脈絡延伸,接著再分析君子、小人的差異性,以此確認「君子」應有的 定義。

君子在中國周朝本為貴族之統稱,後來於春秋之封建社會則變成士大夫之統稱,也就是為官之人稱君子,平民稱小人。
而該名詞定義出現轉折,相信是因為孔子的解釋。孔子認為君子應不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是「聖人之下,富有禮義規範的人」。自此,君子定義轉變為「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人」,成為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

古代 君子與小人之分不能以泛道德的角度切入, 而君子是位居領導者地位,擁有相當的權力,若權力使用不當會造成對社會國家重大的傷害,所以需被要求的條件自然比一般人來的重,以此相對於小人,小人沒有擁有影響全體人民的權力,其傷害程度不大,僅影響周遭,所以對君子、小人的要求標準是建立在此差異上。依此來檢視《論語》中有 關 君子、小人差異的相關討論,略列引用以下幾條: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型),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人小反是。」(《論語.顏淵》)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由這幾條檢視君子、小人,君子的標準是要「懷德」、「懷刑(型)」、「喻於義」、「求諸己」、「成人之美」、「坦蕩蕩」、「泰而不驕」等自我要求,而小人則無需被要求如同君子的標準,小人只是「懷土」、「懷惠」、「喻於利」、「求諸人」、「長戚戚」、「驕而 不泰」等如此。由此分析,君子、小人是角色立場不同,位於君子之位必然需要君子角色標準之要求,而小人並非位於領導者地位,即不 能以 君子之高標準要求。但若位於君子之位則必需按君子標準行事,否則有「君不君」(《論語.顏淵》)之嫌。

釐清君子、小人之分後,再來檢視「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而本章文字裡有「周」、「比」的問題,君子是「周」能「不比」,但小人是「比」而「不周」。君子之所以能夠「周而不比」是建立在「不器」的前提上,在「不器」的思維裡,君子是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隨時任意展現其變化,並容納一切無盡的量(甚至能包容及尊重異己之意見),所以君子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對物上,必需顧及全體的需求,思考問題必要周全,經全盤考量後,才得以做出最合宜的決策,所以君子是「懷德」、「懷刑(型)」、「喻於義」、「求諸己」、「成人之美」、「坦蕩蕩」、「泰而不驕」的自我要求。

但小人則反之,小人並非位於領導之位,無需全盤考量全體現況,是以「比而不周」的角度衡量自身利益的問題,所以小人是以「懷土」、「懷惠」、「喻於利」、「求諸人」、「長戚戚」、「驕而不泰」為準。換而言之,君子必需顧及的層面較廣,以「不器」能容天下之所有的人事物,而小人則只顧及與自身利益攸關的團體。

最後,再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與《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對比,君子的「周而不比」是建立在「和」上,而非建立在「同」裡,但人小的「比而不周」卻是建立在「同」裡,而非求「同」以外的「和」。
孔子說:「君子能與大眾和諧相處,但並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是曲從私黨,同流合污,而不能與大眾和諧相處。」

「和」與「同」在此是相對的,所謂君子的「和」與大眾和諧相處,即是建立在「不同」並不同流合污上,即是在差異(「不同」)中求和諧,即使是與自身相差甚大的「異端」,君子照樣能包容異已,在《論語.為政》裡,孔夫子講:「攻乎異端,斯害也巳!」,即是包容異己之存在,並且能與異己和諧相處,所以君子是能「周而不比」的。但是小人的「同」卻是建立在「不和」上,僅追求與自己相同團體的利益,以「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論語.顏淵》)心態,不顧及團體(「同」)以外的和諧,並以團體求「同」的角度攻擊異己,即是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做人秉忠信不阿諛諂媚;小人做人則喜以阿諛諂媚而無忠信之心。
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只求自已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 周:周全,公平正直,或作”義”解; 比:偏私,私心, 或作”利”解。

心得結論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章會放在為政篇裏?君子是在說有道德的領引大衆者,身為道場的前人,負荷天命者,眼光用心要周而不比,在道場擁有相當的影響力及權力,若使用不當,則會造成對道場重大的傷害,所以需被要求的條件自然比一般道親來的重大。

那「周」與「比」的不同在於:「周」是圓周之意,表圓滿,廣被之意,「比」是直角,對立、對比之意,有你我之分。做為道場的前人,負荷天命者,或負責任的前,須秉忠信不阿諛諂媚以公正之心對待道親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也就是不可有人心之喜惡,要一片公心無私,所以大學云: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孚佑帝君注解:大哉言乎,聖與凡一也,只在悟與迷而已。
凡是修道之人,千萬不可自暴自棄,如能恪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循序不紊之功夫,矢志前進,內聖功足,天必明命之,以教化萬民之責任以克盡外王之功。

 

台長: 福哥
人氣(3,9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論語-為政篇-第十五章
此分類上一篇:論語-為政篇-第十三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