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自有千江月
室內卻無一點塵
貝經若圖遮得眼
須知淨地亦迷人
〝門前〞與〝室內〞,是比喻外境和內心;
所以,在佛家,又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門;
門前自有千江月
〝門前自有千江月〞是在形容這個世界有許多事情如同鏡花水月,鏡花和水月,都是在形容所見所識的常常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雖然美麗,然而虛虛實實,常使人迷惑;所以,門前自有千江月至少可以詮釋為,這個世界帶給人的很多見識常常是虛虛實實的、迷惑於人。(一切法)【執有】
室內卻無一點塵
〝室內欲無一點塵〞指的是,內在的真如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清淨)。也可解為偏執清靜空寂,【執空】
前兩段的結語
這兩句放在一起是在提醒修道的人,內在的真如自性,本來清淨,卻常常為了這個虛實的世界所迷惑之意。但是,這個偈詩的重點反而是在提醒人,雖然世界一切法是虛虛實實常迷惑於人,也不需要過度地逃閉和遠離。也就是不離不棄之意。
貝葉若圖遮得眼
貝葉,是貝多羅葉的簡稱,這種葉子不凋零,印度人常用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以現代而言,我們可以視之為佛經,當然也可以代之以一切經典…;所以,「貝葉若圖遮得眼」,至少可以詮釋為,研經修持,却著於法執,如同遮住眼睛(法眼),而希求自己的內心清淨的(人)。
須知淨地亦迷人
而最後一句「須知淨地亦迷人」的意思是,只求內心清淨,其實也是執空,(如同阿羅漢)也是迷惑的人。
後兩段的結語
這兩句放在一起是在提醒修道的人,不要法執及空執,偏執二法,皆不離生滅輪迴。
總結:
所以,這個偈詩的意思是,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的,然而,世間紛亂,虛虛實實,常使人六門不守、六根不淨,但是,如果只是執於經論,而不顧及現實,不在生活中如實地體會生命,同樣是迷;所以有一句話叫作:「六門常常閉,修走本來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修行人常常逃閉現實,不顧現實,是修不成道的,反而把內在的真如自性給修偏離了,尤如行僵、行屍走肉、麻木不仁。
總而言之,就是提醒修道之人,在生活修道化和妙智慧兼顧之下,修心時,要就心離心,就相離相,就法離法,不落於任何一邊,為之不二。進而復明內在的真如自性,本來清淨的性體。也不偏執於空,要〝空有〞不二,修道生活化,出世在入世中來完成。
〝色空〞是在一起「存在」的一體兩面的表現,如空永遠與有形象的色同在,沒有形象耗沒有空可言,故色空是一起配合使用,不能單獨使用。如老子於道德經云:「三十輻共一穀,當其無有車之用,涎壇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此言世人但知「色」之用,而不知空之大用也。色若無空配合,則不能使用,所以色空是永遠在一起,不能偏廢。如眼若不空,將甚麼觀色?耳若不空,將甚麼聽聲?鼻若不空,將甚麼知香?舌若不空,將甚麼嚐味?身若不空,將甚麼覺觸?意若不空,將甚麼分別萬法?故吾人不應該執色或是執空,應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纔是真入色空不二之境。
從〝文字般若〞中,去產生〝觀照般若〞的作用,進而去復明內在的真如自性,本來清淨的〝實相般若〞,然後直了率性於成德,使道德止於至善,返本歸原,返無極理天故家鄉。
總之一句話,這是叫我們找回本心。
過去芙蓉山古靈禪師在百丈禪師處參禪得道後,回到福州故鄉,想點化他的師父以報答師恩。他的師父整天看經、講經,都在義理上搬來弄去的,卻沒有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有一次,古靈禪師看到師父又坐在窗下看經,正巧有一隻蒼蠅在窗紙上撞呀撞地想飛出去,古靈禪師見機不可失,便逕自說:「世間如許廣闊,你不肯去,鑽陳年舊紙有什麼用?」
古靈禪師一語雙關,看似對蒼蠅說話,怪牠老是在窗紙上鑽來鑽去,怎麼鑽得出去?其實是提醒師父,如果不去證悟本心,光只是看經,在文字上找佛法,怎麼能找得到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