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6-25 00:09:00| 人氣1,3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文。跋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勵益品>阿文 ◎答客問

  ◎跋

                     ⊕潘文良

  阿文有太多的感觸、太多的體悟、太多的話想說——真是怎麼也說不完。
  為了寫這本書,即使是在半夜,想到了一些話,忍不住的,還是從溫暖的被窩裡,爬了起來,然後‥將電腦開機——在寒冷的夜裡,努力的打字。
  想是「出書」了,也會發現‥所言所論的,永遠有所「不足」之處的!
  「事情」往往會牽連甚廣,而「問題」往往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得了;「道理」也往往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得清的……
  再者,阿文也不是什麼「心理學家、科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也不是什麼麼「精神科醫師」、也不是什麼「大師、老師、法師」;也不是什「專家、學者、教授」……在此,也只能就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受、所思、所悟的,真誠、懇切地,付出這一份心力,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來給別人做個「參考」——
究竟是否能解決別人的問題、消除別人內心的困頓——
還是在於別人的選擇與決定。
  如果‥阿文所言所論的一些事情、道理,有所不足(乃至有所誤解)的話,也只有請讀者朋友,自己多動動腦去「思考」了!
  阿文誠願讀者朋友,看過之後,有任何問題、意見、想法、體會,都能來信,或來電話告知——互相討論求進步!
 
  向人描述「物體」的形狀、成分,或許容易些,如果‥能把該物體,呈現在別人眼前,讓別人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這就更直接、更有效了。
  但是‥要向人解釋「抽象」的事理,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必須與其個人的經驗、知見、智慧等契合,使其可以檢證的,才能使其了解——
這就必須付出相當多的時間、相當大的心力。
  要是向一個天生眼盲的人,解釋「顏色」;或向天生耳聾的人,解釋「音樂」的話,那簡直是跟‥「叫人低頭咬到自己的肚臍」一樣——不可能。
  而「學習」乃至「覺悟」,是純粹「個人」的事,必須個人自己用心去學習、去思考、去體驗,才能「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就像是自己的肚子要飽,就得自己吃飯一樣。
  其實,當一個人,「了解、覺悟」的時候,那一切「言語、文字、符號」等,都會變成「多餘」的。(設若「未了解、未覺悟」,則一切「言語、文字、符號」,就非常重要。)
 
  有的人,一生當中,多是活在「憂悲惱苦」之中,而走不出,自己所造就成的「愁城」,在那裡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彼此影響‥惡性循環——互相折磨‥兩敗俱傷」,這是「人際之間」,時而可見的「現象」;然而‥「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也不見得「好過」一些,竟也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傷害自己。
  所謂‥「『自己』是最大的敵人!」說得可真是絕呀!
  「贏別人」,實在沒什麼了不起,「贏自己」,那才真的「厲害」呢!
  呵呵!多「看看自己」吧!可別被「自己」打敗了!
  阿文也不得不「提醒」一下‥
「自己是最大的敵人,但是‥自己也是最好的『知己』朋友呀!」
  為人無可奈何的,就是時常得面臨,自己內心的「矛盾」與「衝突」——
如何「擺平」自己,而不被自己「擺平」呢?
多觀照、多思考吧! 一切,還是得「自己」來呀!
 
  要想解決人生世間的種種‥「憂悲惱苦、愁煩啼哭、怨恨忿怒、牽掛恐怖」,就得學習「觀照」的功夫。
  所謂「觀照」,是一種透過內心靜慮、思考、想像、省覺等等的行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謂‥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想要得「渡一切苦厄」之「報」,就得有「觀自在」之「因」、「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緣」,才會有「照見五蘊皆空」之「果」,而受「渡一切苦厄」之「報」。
  【觀自在】,是謂「觀無礙」也!
「無礙」才能「自在」,「有礙」就「不自在」,
要是「看不順」(聽不慣、嗅不欣、嘗不喜、觸不樂、思不通),就是「有礙」;有礙就「不自在」。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此「行者」,譬如「學生」,也像是「老師」。(有情者,一切有知情意識的生命,即眾生也。)
因為‥菩薩是「上求佛法以自覺、自利;下渡眾生以覺他、利他」——
學以致用,而不是為了「文憑」、為了「學位」。
  【行深】,意為‥躬身力行、殷勤精進。
  【般若波羅蜜多】,意為‥「智慧到彼岸」,簡曰‥「智渡」。一切行,須以「智慧」明辨,方才不會走錯路。
  【照見】,意為‥「明白的看見」,見如實、知如真,而非「看花了眼、看走了眼」。
  【五蘊皆空】,「五蘊」為「色、受、想、行、識」,此「五蘊」,皆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這是人生世間的實相(現象)。
  【渡一切苦厄】,意為‥「捨離『貪、瞋、痴』,渡過一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海,而到達彼岸,得受究竟、安穩、解脫之樂」。
  整段說來,則是‥
「修習『觀照』,而得以自由自在的菩薩,
 殷勤精進地,行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
 照見『五蘊』所呈現的宇宙人生、身心世界,
 無論是『物質的色身』,或是『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心識現象』,
 雖然‥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但是‥當體如夢境、如鏡境,
 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
 若能夠『依滅、向捨、趣空、般涅槃』,
 便能解脫『貪、瞋、痴』等,種種煩惱的纏縛,而止斷一切痛苦與災厄!」

 
  【觀】者,為「看」之意,其實是「看、聽、嗅、嘗、觸、思」的代表。
  【照】者,是「光明」之意,如在太陽下,朗朗天地,一切清晰可見,其實是「(眼)明、(耳)聰、(鼻)通、(舌)活、(身)靈、(意)清」之代表。
  阿文有偈道‥
「觀自在也聞自在,嗅嘗觸思悉自在,世間一切皆無礙,清淨寂滅現如來。」
  【觀照】者,是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能夠自在無礙地‥「見、聞、嗅、嘗、覺、思」,而不會受到種種的限制——
六根可以成就一切功德,亦可為「六賊」,而奪去一切珍寶,譬如‥「水可覆舟,亦可載舟」是也!
  阿文有偈道‥
「色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苦空與無我‥正觀解脫時。」
  「觀照」的目的,是為了「如實了知」諸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能夠‥
「見如實、知如真;聞如實、知如真;嗅如實、知如真;嘗如實、知如真;
 觸如實、知如真;思如實、知如真」,簡單的說,就是‥
「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嗅得清楚、嘗得清楚、觸得清楚、思得清楚」,
而不使自己‥顛倒夢想、自欺欺人。
  佛陀教人「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簡而言之,就是教人「觀照」自己的‥每一句言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感受、每一個心思、每一個憶念(法)——惺惺不昧,如實了知。
  世人多處於「昏沉、散亂、掉舉、睡眠、迷茫」的狀態之中,不知、不會、不肯、不能「觀照」,所以‥無法達到「如實了知」諸境界,常在「顛倒夢想」之中「自欺欺人」——自欺欺人的結果,就是傷害自己、傷害別人‥交互傷害。譬如‥
看到芭蕉,卻以為是魅影;看到草繩,卻以為看到蛇,結果被自己嚇得半死。
口袋裡無錢,卻還「打腫臉來充胖子」,叫著要出錢,那結果便是使自己更漏氣。
心裡氣得要命,卻還是強顏歡笑的說‥「沒關係!」背後才氣得撞牆壁。
  自己都要病倒了,卻還是為了‥不教別人「擔心」,而逞強裝勇的站著說‥「不要緊!」結果‥沒多久,就倒了下去,讓別人措手不及、手忙腳亂,被人送去急救,使別人更加擔心。
  自己不會寫,卻要怪考試題目太難——要是會寫,也就會叫簡單。
肚子餓得要命,卻不好意思在人家家裡用餐,而說‥「我吃過了!我不餓!我不想吃!我吃不下!」
  為了成功、為了出風頭、為了面子……卻自不量力、不視自己的才華、長處在哪一方面,而要逞強耍勇、吹牛浮誇,導至行事不順,挫折連連、失敗連連,又不知、不會、不肯檢討過錯,記取教訓,學習成長,不知「此路不通」,不肯「擇道而行」,而橫衝直撞,使自己撞得滿頭包。
  迷了路,卻為了面子,而死都不肯向別人開口問路,寧可在那裡兜圈子,浪費時間。
  自己做錯事,卻為了尊嚴、為了面子,怕丟臉……怕死,而不知錯、不認錯,於是就‥躲藏、逃避,找理由來推卸責任、說謊來掩飾過錯;不讓自己有「改過」的機會,就無法使自己‥「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學習成長」——結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心裡有苦惱、有困難,自己缺乏智慧、缺乏能力,而無法解決,卻怕親人擔心,而不肯向親人吐露心事;或是為了維護「長者、勇者、強人、英雄」的尊嚴與形象,怕內心脆弱的一面,為人所知;或怕丟臉、怕沒面子,而不肯「放下身段、低聲下氣、誠意正心」的,去請求親人,或者是別人「協助」,卻以‥飲酒、吸毒、縱欲……麻醉自己,來逃避苦惱、難題;或是「借題發揮、大作文章」,與親人吵架、打罵小孩、傷害自己、破壞東西,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吵得鄰居不得安寧,而跑出來看熱鬧,結果是‥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使自己「落魄」,更加「出醜」。
  …………
  若不知、不會、不肯、不敢「如實」面對自己(諸境),也就不能如實了知‥自己的狀況。
  只有「如實」面對自己、「如實」了知,才能有「正確選擇」,譬如‥
只有看清楚路況、如實了知路況,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而使自己,不會走錯路;
只有看清楚路況、如實了知路況,才會發現‥原來現在是「走錯路了」;知道走錯路了,方才能知道,要如何「修正己行」。
 
  以上這些,都是阿文對於「觀照」的體會與解釋,真要說得清楚,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還是請讀者朋友們,自己多加思考吧!
「佛法,是智慧明燈,能夠照亮千年愚闇。
 一切『世間法』,充其量,也只能『治標』‥頭痛醫醫頭、腳痛醫醫腳——
 現在好了,以後還是會再受患、發病;
 唯有『出世間法』,才能『治本』‥永斷無餘、不受後有!
 身在世間,也不得不‥『先治標,再治本』。
 是故‥『世間法』,有其用處、有其是處,
 只是‥設若已『治標』,當再進而求『治本』之道才是!
 譬如‥『旅社』再美、再舒適,不過是得以『暫時休息』之處,
 卻非久住之『家鄉』啊!」

 
  阿文有話說‥
「宗教不是用來『崇拜』的,而是用來『參考、運用』的;
 佛菩薩(鬼神),不是用來『祈求』的,而是用來『學習、借鑑』的。」

  人要是不以「理智」去觀察、辨別、判斷,而光以「情感」去「崇拜」的話,不管崇拜的對象為何,佛菩薩也好、聖賢也好、鬼神也好、專家也好、領袖也好;或是宗教也好、政治也好、科學也好,便是「盲目的崇拜」——
久而久之,便會喪失自立自主的能力,成為「奴婢」,受人指使、左右、操控——
就像被人類養太久的狗一樣,一旦為人所棄,就不知如何「自活」(自己過活);不知如何尋食,而流浪街頭;而貓雖然跟隨著人類,但是‥貓顯然比狗來得聰明、比狗來得自立自主,即使脫離人類,牠們也會設法,讓自己活下去。
  阿文思索著‥
〔人們是討厭「權威」的!
 然而‥何以人類,會造就「權威」,而使自己,屈服於權威呢?〕
  〈希特勒〉只是「一個人」,要是沒有那麼多人,「助紂為虐」的話,豈能殺死百千萬人呢? 希特勒是個「殺人魔王」,卻還是得到很多人的「崇拜」。
  人一生下來,是非常「無助、脆弱、不安」的,是需要保護、照顧、協助的,「智能不足」(智慧、能力,尚且不足)的孩子,便會把父母理想化、完美化、神化,這樣,才足以保護自己——小孩子,是很「崇拜」父母的。
而隨著年齡、智能的增長,人當越來越能夠去面對、處理、解決問題——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所面臨的問題,也就越多、越複雜,而超乎自己「智能」所能解決的——孩子會發現‥
父母不是神,不夠理想、不夠完美,於是失去依靠的對象,轉而「崇拜」老師;
發現老師的「不足」之後,便轉而崇拜「專家」;
發現專家,也不過「如此爾爾」,於是就崇拜「全知、全能」的上帝;
崇拜「神通變現」的鬼神;崇拜「法力無邊」的佛菩薩——
希望上帝、鬼神、佛菩薩,能夠‥賜福、添壽、消災、保平安。
  阿文有偈道‥
「不求菩薩不求佛,賜我平安賜我壽;但求自己慎動念,善惡諸報自作得。」
  當我們把別人(父母、老師、專家、皇帝、上帝、鬼神、佛菩薩),
捧得「高高在上」的時候,也就會使自己,變得「區區在下(屈屈在下)」,
其實,這是「自卑心」作祟——
人當如實了知,自己的不足,但是,知道不足,就得「學習成長‥自我充實」。
  「學習成長」,是要付出相當大的心力的,其過程,會有挫敗‥會痛、會累、會倦……也難怪有的人,會「懶得學習成長」,而希望依附、倚靠於「強人、超人」(上帝、鬼神、佛菩薩);寄望於別人,而祈求別人、希望別人(上帝、鬼神、佛菩薩),能夠隨時保護自己、照顧自己、救助自己;不知「自立自強」,而到處尋找依靠、尋找支柱;內心空虛、懶散、貪婪……
也難怪會被一些「有心人士」,所蒙騙、所利用。
  佛菩薩,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崇拜、祈求」的呀!
  其實‥「人人可以為堯舜」,亦人人可以為「上帝」、可以為「佛菩薩」呀!
  阿文每言‥「自己實當,反求諸己‥好自為之——好,自為之。」
  不必羨慕別人,也不必崇拜別人呀!
 
  有些人,總是說‥「宗教,我信,但是我不迷信。」
  「不信宗教」,其實這是為了「保護自己」,害怕自己的「智能」不足,無法「辨別、判斷」,而被「宗教」給騙了,因此,不敢接觸「宗教」,免得受到傷害——就像不會游泳的人,害怕溺水,而不敢接近水池一樣。
  一個人的「信仰」,有時是很「感情」的,而信仰,其實,也是需要「理智」去觀察、辨別、判斷、檢證的——這是要花時間、費心力的,有的人,懶得費時費力,乾脆就排斥、拒絕「信仰」,而不去接觸「宗教」。
  其實‥人生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若是不能‥「如實了知」自己,那麼‥則人人都「迷信」於自己的「宗教」——
若說「沒有目的」,這「沒有目的」,不也是一種「目的」嗎?
  阿文對「宗教」的解釋‥
「宗」是「宗旨」,也就是「目的」;
「教」是「教義」,也就是「方法」——
 宗教,就是人生世間的目的,與完成目的的方法。

  阿文對於「政治」的解釋‥
政是「政策」、治是「治理」。
政治可以「治天下」,也可以是「治個人」的——
個人對自己有責任,總也要有些政策,來治理自己(自律、自治、自愛、自重)。

  人生世間,豈不是‥人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宗教、政治」呢?
  有的人,總是相信「科學」,而不相信「宗教」,老是把「宗教」拒於門外。
  「科學」在於「格物致知」,是「做學問」應有的態度、精神與方法、技術。
  「科學」教人要「懷疑」,但這是一種‥「理智求知」的表現;懷疑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而不是「目的」——「大膽假設」,然後要「小心求證」。
若未經過「懷疑」,繼而「求證」,就直接「肯定」的話,便是‥「武斷的肯定、盲目的肯定」,便是「迷信」。
「科學」是以「理性」、以「證據」為訴求的;然而‥人還有「感性」的一面,
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也不光只是「理性」可以釋解的——
而在「感情」的世界,有時,是難以「講理——不可理喻」的。
  比如‥「天地有情、水火無情;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這豈是「理性」,可以「檢證、理解、接受」的?
  「童話故事」中,人跟動物,都可以交談,這豈是「理性」可以「檢證」的?
  而人們,卻可以接受‥這些「不實的存在」,只因為‥人有「感性」,所以能夠‥接受不實的存在。 (人的「理智」,了知其非,然而,卻也能夠「接受、包容‥不實的存在」。)
  不過,話說回來,在某些方面,那「文學、宗教」,倒是比「科學」,還來得「進步」呢!
  現在,已有各國之間的「語言解譯器」,未來的「科技」,或許就會發明一種‥人與動物之間的「解譯器」,只要對著解譯器講話,解譯器,就能發出某動物的「訊息」,而使動物,「了解」人的意思;而動物,只要向著解譯器發聲,解譯器就能翻譯成「人話」,讓人了解動物的意思。
  而一切「科枝」的產物,皆是來自於心念的「幻想、夢想、構想」,所謂‥
「夢想成真」。人類的夢想,嚮往翱翔天空,而研究、製作出「飛機、滑翔翼」;過去「無性生殖」,只限於一些低等動物才能,而「複製動物、複製人類」,只是文學家的「夢想」、宗教家的「神話」,而現今的科學家,竟已將此「夢想、神話」給實現了——
  佛家說‥「一切為心造。」
  世間一切「學問」,都是「心思」的成果,心思不離「夢想」,要說「夢想」,那麼‥「宗教、文學」的「夢想」,則遠超乎「科學技術」之所能呢!
如是看來,「童話故事(文學)、宗教神話」,還比「科學」,還來得「先進」、來得「進步」呢!
  有的人,總是以「科學」是從(崇拜科學),而不信宗教,總以為「宗教不科學」——殊不知‥「科學」其實還很渺小、很不足,還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而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
  「宗教」固然可能帶來傷害,然而‥科學也會呀!而且是更大的傷害!
「核子彈」是人類科學的產物,不是帶給人們,無窮的恐怖與過患嗎?
  「宗教」,或者是「科學」,或者是「政治」,就看人——
怎麼去「見解」、怎麼去「運用」,誰都有可能會「誤解」,或者是「惡用」‥
宗教或者是科學、政治,而使其造成傷害——
信仰宗教,需要經過懷疑、檢證;而信仰科學,也是要經過懷疑、檢證的。
  儘管是科學家,或是處處要講科學、以科學自居的人,都不當排斥、拒絕任何宗教、哲學,或者是文學的「言論」——科學,旨在「格物致知」,是作學問的態度與方法,教人以懷疑的精神,更用心的去「檢證」,而不是‥「科學」無法理解(尚未能理解),就斷然的予以「否定」。
  「科學」雖是「理性」的產物;科學追求真理、真相,但是‥一切現有的「定理」,並不就等於是「真理、真相」——科學總是「日新月異」的,常常「昨是而今非」;今日的「定理」,搞不好明天,就被新的理論給推翻——
斷然相信科學,豈不也是「迷信」科學嗎?
  而「科學家」,並不會像那些‥集「權威」於一身的「皇帝」一樣,以為自己所言所論,都是「金科玉律的聖旨」,不容懷疑、不容反駁——
  「科學」,其實並不「自以為是」——科學現有的任何「定理」,也都是容許「懷疑」的——否則‥科學就不會「進步」。
 
  阿文覺得‥
〔人不是在追求「進步」,而是在尋求「恢復」;
 不是在追求「超越」,而是在尋求「實現」。
 人謂‥「〈牛頓〉發現『地心引力』,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然而‥「地心引力」,不待牛頓發現,便已存在;
 即使牛頓不發現,「地心引力」,一樣還是存在的——
 「真相、真理」,並不是「創見」,而是「發現」。
 人們「尋業發現、分別計度」,而有種種的「知見」——
 佛法也不是佛的「創見」,佛只是「發現」了,然後,加以「闡述」罷了!
・人們拚命的追求進步、追求超越,只會導至精疲力盡、迷昧心性——
 譬如‥「明珠蒙塵」,只要拭塵即可,塵盡珠自光燦。
 今不知拭塵,反而想盡各種方法,要把「塵垢」給「鍍金」,
 因而勞心竭力,卻徒勞無功;
 即使「技術」進步到能把「塵垢」鍍金,使珠光燦,
 究竟也只是「相似明珠」,而不是「原來的明珠」——
・佛謂‥「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原來‥人人都是「明珠」,卻自貶為「石頭」,
 而想盡辦法,要把「石頭」鍍金,以變為明珠,真是可悲嘆也!
 縱將石頭鍍金為明珠,也不是「真的明珠」呀!〕
 
  總而言之,人生世間,宗教也好、科學也好、政治也好……總是人類「思想」的產物;而一切「知識」,不過都只是「工具」;工具也許有好有壞(好用、難用)之別,而「人」要能夠以自身的智慧,去‥「善擇工具、善用工具」,以改善自己的為人處事,這才是最重要的。
  「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當多去觀看、多去思考、多去了解,多去比較、分辨其優劣,才不會像「夏蟲」一樣,不見冬雪、不知冬雪,而誑論冬雪有無、冬雪是何物。
  阿文道‥
「世間一切法,只要能夠『善用』,自是對人有利益;
 就算是『惡法』,能引以為鑑,便有其『是處』;
 然而‥『佛法』是人生世間,究竟之法!
 儘管繞了一大圈,佛法還是最後的依歸——多究佛法,可以少走許多路。」

  阿文說這話,不是打誑語、不是打妄語、不是說大話;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如果自認為,本身所學的知識,已經夠了的話,那就作罷!如果‥有一天,自覺所知、所識,有所不足,而無法使自己有所突破、無法使自己,「更上一層樓」的話,那麼‥不妨先「放下」,那些「先入為主」的「知見」(觀念),親就一些佛法、研究一些佛法、體驗一下佛法、檢證一下佛法,自可證得「法益、法喜」。
  只是世間,有許許多多的「相似佛法、附佛之法」,未有足夠的智慧,自是不能分辨‥「法、非法;義、非義」,倘若「執非為是」,就像「選錯路、走錯路」一樣,到不了目的,還浪費時間、浪費體力,譬如‥要到「台北」,卻往南下,走到「台南」去,哪裡找得到「台北」呢?
「修行、修行」,阿文釋之為‥「修正所行」,要是發現「走錯路」了,那就趕緊「修正所行」,才能「到達目的」呀!別人怎麼說,或許自己怎麼也不信,唯有自己「深入經藏」,多加思考、體會,方能‥「自知自證」。
 
  真是扯得太遠了……
  要把「觀照」,釋為‥「觀察、明了」,也是可以的。
  人生世間,為什麼‥有那麼多「苦惱」與「罪惡」(身心的疾病)呢?
若是肯付出時間、付出心力,去「觀察」(研究、分析、思考)人的生命過程——受胎期、胚胎期、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壯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死期——看看周邊的人吧!看看別人結婚、懷孕、生子;看看那些小孩子、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就可知道‥自己的「過去」如何、自己的「未來」又如何——自己就會「明了」,自己是如何的出生、如何的成長、如何的發展、如何的茁壯,又將如何的衰老、如何的死亡。
  觀察每個階段,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嬰幼兒,要學爬、學站、學走、學跳、學跑、學吃飯、學大小便、學說話……
  兒童、少年,要學識字、學寫字、學各種知識、學遊戲、學人際的相處……
  青少年,要學習如何面對‥自己身心成長的變化、學習如何建立異性關係、學習理想的選擇、學習如何適應種種的「考試」……
  青年、成年,要學習自立(感情、經濟上,不再依賴父母或其他成人);學習準備就業、創業;學習如何發展與社會、國家的關係;學習準備結婚、成家……
  壯年,要學習如何擇偶、如何建立家庭生活、如何與配偶相處、如何養育子女、如何持家、如何維持生計;如何面對、處理子女問題;如何面對、處理事業的失敗、生活的挫折……
  老年,要學習如何面對退休、如何順應健康的衰退、如何適應配偶去世後的孤獨生活;學習發揮自己的興趣……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把別人當鏡子吧!然後‥「迴光反照——自我省覺」一番!
  觀察別人,是怎樣養育小孩、教育小孩的? 什麼樣的方式,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觀察每一個階段的人,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男女朋友、夫妻、親子、婆媳等「人際關係」;
課業、事業、家庭、社會、國家等「事物關係」;
健康、性格、情緒、感受、思想、觀念等「身心關係」;
天地、大自然、生物等「人世關係」……
觀察別人,又是如何去面對(逃避)、如何處理、如何解決,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下場)?
  觀察街上那些流浪漢、流浪狗,想想他跟牠,為什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呢?
  觀察那些孤兒院、老人院、老人安養中心、精神病院、監獄、少年化感化院裡的人事物……
  觀察醫院裡的急診室、嬰兒房、病房、太平間……裡的人事物。
  觀察殯儀館裡,來來往往的人事物……
  觀察「靈骨塔」裡,貼在「骨灰罈」上,那些男女老少的「相片」吧!
  觀察天上的日月星雲、氣候變化、自然生態的演變、動物的行為……
  觀察古今中外,名留歷史的那些人物……
  觀察往古來今,家族之間,生生死死的「親人」,尋查探究一下,那些人的「人生、歷史、事蹟」……而「自己」,又是什麼「角色」、處在什麼「地位」、受到什麼「影響」(遺傳)呢?
  觀察別人,有什麼樣的行為(業),而有什麼樣的後果(報)。
  觀察生命的過程中,人與人、事、物、天地、自然……之間的種種關係,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
  觀察、觀察、觀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嗅、用舌頭去嘗(用嘴巴去問)、用身體去行動(用腳去走、用手去做)、用心去思考」吧!
這些,都是人,與生俱來的「工具」——「善用自得益」呀!
  如果,沒能「親自」去「觀察」,那麼‥就多去看「各類書籍」吧!這也是個辦法——「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當「善加利用」!
不論是科學的、醫學的、哲學的、文學的、宗教的……總是能看就「多看」——
看了,多想一想!
 
  有句「標語」說‥「與書為友,天長地久!」
  阿文改之道‥「與書為友,受益無窮!」
  多看書吧!現在(畢了業的人),可以「不用為考試」而看書了呀!
  多看書,會讓自己省了許多,親自去‥「嘗試、摸索」的時間與心力。
  看看新聞、報紙,聽聽廣播吧!那些「社會新聞」,看了、聽了,就以自己所有的「生活經驗」,去加以思考、印證,自己就會有所感觸、有所體悟的。
  人生,會面臨、遭遇許許多多的侵擾、壓力、挫折、失敗,形成內心的沮喪、困厄、苦惱、衝突、搖擺、矛盾、不安……只要‥「肯觀察、肯思考」,使自己‥「見如實、知如真」(不自欺欺人、不逃避、不壓抑、不隱藏,而接受一切「既有的後果」、包容一切「現象」),自己便會「明了」、便能「體會」‥
自己的成長過程,將會有什麼問題,自己當要如何去面對、如何去準備、如何去迎接、如何去享受、如何去處理、如何去解決、如何去度過……
如何使自己‥「處事順利些、做人如意些」——
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活得漂亮些、過得快樂些。
  眼睛在自己身上、耳朵在自己身上、嘴巴在自己身上、腦袋在自己身上、腳在自己身上、手在自己身上‥要怎麼去看、怎麼去聽、怎麼去問、怎麼去說、怎麼去想、怎麼去走、怎麼去做——全憑自己‥「怎麼去分析、怎麼去判斷、怎麼去選擇、怎麼去決定、怎麼去動作、怎麼去承擔」呀!
  當然‥人可以選擇,要時常過得「憂悲惱苦、愁煩啼哭、怨恨忿怒、牽掛恐怖」‥傷害別人、傷害自己……但是‥如果覺得這樣,實在‥「不好玩、不好受」的話;如果‥「不願意」,就這麼過下去、過一生的話,那麼‥也可以有另一種選擇的——
  試著去「觀照」、去「反省」、去「思考」吧!
  試著朝‥「真誠、良善、美好‥光明」的方向去走吧!
 
  人生,是自己的人生;世間,是自己的世間——
  人生似一場戲、世間就像舞台——如何演出,就看自己!
 

             阿文(潘文良)

  於「台北南港」家中。
  西元一九九六年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星期一
 

  ◎答客問

                      ⊕潘文良

  問‥你怎麼好像,都是在為孩子說話,而沒考慮到‥父母的觀點呢?
  答‥沒錯!阿文是在「替孩子說話」。 因為‥小孩子,沒有「投票權」,所以‥「說話」,總是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把自己心裡想說的話,「說得完整、說得明白、說得漂亮」時,父母大人,卻總是沒能耐心地,引導孩子,把話給說出來;妳也曾經是個「小孩」,在這時候,妳是否會期盼‥〔希望有人,能夠站在我這邊,替我說話!〕呢?
  阿文是站在孩子這國的。 希望的是‥表達一個孩子的「心聲」。
儘管或許有些「頂嘴‥爭理、強辯」的成分,然而‥那是一個孩子的「心聲」啊!
不管孩子,想說什麼,大人要是聰明的話,就該尊重他,讓他把話給出來、把話給說完。
  譬如‥〈小王子〉,在他看來,大人的世界,真是‥古怪、好笑、荒謬、莫名其妙極了!
  想想看‥當妳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在妳看大人的世界時,妳難道不會想‥〔大人為什麼都這樣〕嗎?
  如果‥妳想教好妳的小孩,最好跟小孩,站在同一國(同理心、同情心),「以孩童為本位」,去觀看他的世界、去考慮他的想法,然後‥再去「疏導」他,要不然‥不了解孩子的狀況,而光以大人的觀點、想法、標準,加之於孩子、要求孩子,就會造成「壓迫」,那麼‥孩子的身心,都會受損的;而妳要是老跟孩子「對立」的話,那麼‥妳跟孩子之間的「戰爭」,可就永遠也‥「沒完沒了」了。
 
  問‥文中提到二、三歲之記憶、「爬」的年齡,都還記得,真是不可思議!(不可妄語喔!)若真如此,可繼續「定中思惟」,再往前推!
  答‥想是阿文‥「沒寫清楚」,所以‥讓你「沒看清楚」吧!?
讓你有此「疑惑」,真是抱歉!
在此,若不說說,令你「解惑」,那就真對不起你了。
  請注意‥「阿母說」,這三個字!(其它沒寫的,只是把它給「省略」了,好嗎?)這代表‥許多事,都是在阿文稍大時(就算是「國小」好了),大人聊天時提及,阿文聽了,就把它給「放在心上」,所以‥才「記得」的。
  阿文可沒說‥自己是從「禪定」中,得知的呀!
  其實‥人的「記憶」,是很奇妙的,時常是‥
「想忘的,忘不掉;該記的,記不住。」
  而有些事情,是「切身之痛」者,往往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阿文就記得‥自己二、三歲時,拿「草鍥仔」砍月桃,連自己的腳都砍了,整個腳,像穿了隻紅襪子,卻沒有哭一聲,或是喊痛(雖然很痛、想哭),那個「疤」,還留在腳上呢! 這樣的事,如果會「忘記」的話,那未免也太「不用心」、太「健忘」了吧!?
 
===========================================================
※舊文整修首舖「新聞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06.25.六 00:09:00
◎潘文良《阿文。跋》。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166480
 FB佈:佈告於臉書。
■標籤:#感觸 #體悟 #事情 #問題 #道理 #教授 #真誠 #觀點 #見解 #討論 #進步 #了解 #覺悟 #觀照 #自在 #智慧 #明燈 #崇拜 #參考 #運用 #祈求 #學習 #借鑑 #理智 #觀察 #辨別 #判斷 #情感 #智能 #求證
 

台長: 阿文
人氣(1,379)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小王子與阿文 |
此分類上一篇:◎阿文。23、離苦方得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