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09 02:00:00| 人氣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與物的關係及其探究

    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構造中的一部分而言,即指的是五官百骸中的一部分。在心的這一部分所發生的作用,認定為人生價值的根源所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人之上者為天道,在人之下的是器物,這是以人為中心所分的上下。而人的心則是在人體之中……所以,心的文化,心的哲學,只能稱之為形而中學,而不應講成形而上學。(《中國思想史論集》頁 243)…… 由此來理解徐先生看似疏略的「心—形而中學」,可見其斬斷形上學的糾葛意在吊銷實在形上學的主客模式與符應原則,而非否認形上之道的存在。類似西方當代現象學的主張,徐先生先將形上之道存而不論,純由生活經驗的體認以貞定形而中的心對生活世界的開啟意義。然後,把天()、性()的概念都收攝於心上,理解為心的無限精神境界的展現,他對於先秦儒道的人性論便以此為詮釋模式。(頁34)這是錯誤的說法,更可確定的說此係徐氏的詮釋或增加話,乃明明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無其他也。唯,該一意義可從孔子處得到依據:一即《論語》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乃可清楚的推出中人來。但是,這仍然不是形而中學。該一意義,勞思光先生《新編中國哲學史》的「天道觀→人性論→心性論」一系說,乃不同於傳統黃宗羲宋明學案的兩系說,亦不同於牟宗三先生心體與性體的三系說。但是,我較認同一系說。因為,既是一以貫之百世可知也,更是禮之本、禮之體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乃仁的一系說也。二即《易經》的「《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亦可清楚的推出中人來。然而,這仍然不是形而中學。因此,我在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識仁)」之研究》稱:人(我)、人心(性、德或自我)、社稷(社區、機關團體或社會)、國家、天下(世界)、文化(禮)、天地萬物或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存在與存有這是說:人的形而上之道是人心,人的形而下之器是人的軀體。(但是,人的心物關係若何呢此正是哲學基本問題之一,乃一般的斷裂論之唯心論及唯物論較特殊的是理型論及創造論抑是心物合一論的形質論調和論平行論及互為因果論等就此而論,仍為一元論矣。更特殊的是斷裂二元論,如笛卡兒的靈魂與擴延性主張,此卻無以解釋笛卡兒自己的同一性。最為特殊的是科學論其自身不論是主張二元論否,皆唯物論的對待對象,尤其是進入實驗室。以心操作物,乃那麼清楚的御與射意義矣。就此,我取和而不同論即心身與和也乃:在和的意義下取御、義也。吾執御也義利之辨的取義此亦謂事實論乃心、身與和是個事實此事實起先為一般的看法即身心既是自明的同一性事實展示稍後發現這個事實不僅如此,乃興探尋之心而展開探究之旅然而,就在這個探尋中事實展現了浮表與幽賾最難懂、最深奧的原理)。浮表讓自己有興趣及信心繼續探尋下去幽賾反之。終於,幽賾戰勝了一切自己乃百姓日用而不知、習矣而不察焉。確是不可抑,幽賾化作存有的吶喊這就正式的展開了幽賾的探究之旅。最普遍的意義即皈依宗教幽賾在此呈現了探究的意義但是,這樣的意義不是探究而是信仰的皈依,存有的吶喊仍然偶浮。因此,放下皈依重踏探究之旅終於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習矣而不察焉的禮中發現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乃舉一三反為禮用動和也。(《論語1.1219.25》)所以,和而不同的心身與和也唯,禮之本禮之體禮後乎探究下學上達的識仁乃人而不仁如禮何百世可知之因及一以貫之,仁由是為禮之本矣就此,仁為第一因矣,乃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顯諸仁藏諸用而民咸用之也故,此之謂事實論也

 

台長: 楊冀華
人氣(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