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10 03:00:00| 人氣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倫理道德與美與藝術

    由修養而道德內在化,內在為作者之心。心與道德是一體,則由道德而來的仁心與勇氣,加深擴大了感發的對象與動機,能見人之所不及見,感人之所不能感,言人之所不能言,這便只是提高,開拓文學作品的素質與疆宇,有何束縛可言。古今中外真正古典地、偉大地作品,不掛道德規範的招牌,但其中必然有某種深刻地道德意味以作其鼓動的生命力。(《中國文學論集續篇》頁18-19 ) 徐先生所說的道德源自仁心,是人性所共同,可以自力為之而化為充沛生命力的。(頁42)這兩段話的主詞意思相反,即由道德而來的仁心道德源自仁心。我取鄭雪花小姐的論點,內容仍以徐氏的說法為是。唯,道德分先秦、新儒家及當代的道德觀,先秦又分儒及道的道德觀,基本上是道、德及道德。但是,道家的道是無及自然,德是人顯現道的功夫修養境界。儒家的道是禮而仁,德是人展現或呈現禮或仁的學養人生及其成就,其後為性與庶民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然而,道德即道與德的分論與合論,特為價值之根源及批判也,只是終極歸趣不同而已,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而見群龍無首吉也,只是和而不同的辭去、不與、不慍矣。故,《論語1.1》開章明義的點出了百家爭鳴之儒家宗旨矣。即: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還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亦君子乎。更重要的是《易經˙大象傳》乃明學與君子的歸趣意義,尤其是〈乾卦˙象〉及〈坤卦˙象〉,終為《論語》的知命耳順從心所欲不踰矩也。就此,儒家的禮與仁道德觀即為日用與習俗之基本典範,歸趣各由個人及群體各自所宗。此一意義,延續至宋代,在義利之辨的基礎上,呈現了天理人欲的元素,特為大夫的不刑背書而以天理制裁不仁,尤其是天子。到了當代,牟宗三先生引康德的道德底形上學而為當代的倫理論述,意義同新儒家而注入了新元素。然而,儒家現代化的意義,由是將自己帶進了現代性的麻煩,尤其是二戰、屠殺猶太人、經濟大蕭條及共產黨的進步反諷,倫理道德確實淪為行為主義的勛章,標誌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價值歸趣,衍為當下的道德危機及價值混淆而人生渺茫。因此,民間信仰盛行,人欲卻橫行肆孽。有見於此,我乃忌言道德,言道德亦在該一意義下言,特明道德之源、歷史及時代的意義。乃:道指本體義涵而主仁,德指主體義涵而主仁義禮,道德即仁與不仁之辯,辯而為倫理道德。倫理道德者,道德乃該一意義下的承諾與其實踐之個人人格信度,倫理乃道德走出個人而與人互動的基礎,信即倫理道德的共同標準而為人人心中的一把尺,尺之揮灑標鵠即仁的愛人惡人卻不忍之孔孟荀的批判。就此,該尺乃為人人心中的那把尺,其特以良心施行人間而為日用習俗之常矣。蓋,道德講的是價值,此一系的道德觀即價值觀,價值觀以正面價值為意義,乃為個人、群體及永恆價值之秉。因此,道德乃為尺與良心的批判準則而安定人心與社會。尤其是道德的價值根源意義,由是為主體價值而為射御之辨的執御之性、德矣。此即:單以價值根源言,其乃創造之本而為美與藝術,美即創造自身,藝術即美的呈現而為創造之行。故,該價值根源用之於人生即信御之人格,其至即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文質彬彬也。用之於創造而為美與藝術,其至即聖人的仁轉化為經、禮與學也。故,郁郁乎!所以,倫理道德跟美與藝術,在價值的意義上就立於同一根源上了。同理,二者在終極價值上,亦有了同樣的意義,只是歸趣有異。因此,和而不同。然而,正是這個終極價值的歸趣不同,我乃取儒家而和而不同無、自然、佛覺、恩典及證明或證實假設,特讓我深體生與生生之仁的民到于今受其賜之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

台長: 楊冀華
人氣(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