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0-21 08:31:14| 人氣1,9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開書店 說故事 中國時報開卷有益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開書店 說故事 中國時報開卷有益
2016年09月30日 許文貞
永樂座書店主人石芳瑜。(二魚文化出版社提供)
(SOSreader提供)
「我覺得自己像是個引路人,希望讀者可以因此真正的走進書店。」7年級作家楊富閔花了4個月時間,走訪全台40家獨立書店,完成《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一書。「一開始我就知道我不是要寫書店指南。」他以細膩的筆調,查訪的不只是書店本身,也挖掘出書店主人、書店與在地歷史的連結和故事。
40間書店分布在全台灣北中南各地,甚至也包含離島澎湖、金門和馬祖的書店。「但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生命經驗跟每個書店的不同符號共感。」於是楊富閔選擇了各家書店對他有意義的意象作為主軸,「這40間書店就像40扇門,打開了,帶著我們去更多更遠的地方。」
《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的企畫,最初來自夢田文創製播的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每集劇末都會用幾分鐘的時間介紹一間獨立書店。第一季的40間獨立書店尋訪完後,2015年10月起開始第二波《書店裡的影像詩》計畫,夢田文創又再找到40間獨立書店,然後藉由楊富閔的散文集和導演侯季然的紀錄影像,分別詮釋。
由於每一間書店大約只有2000字不到的篇幅,楊富閔以寫作者的視角觀察,將重點擺在書店以及店主、在地鄰里間的連結,像是位於彰化鹿港杉行街上的獨立書店「書籍囍事」。「我對杉行街的印象,來自施叔青的小說《三世人》,寫到書店主人走過杉行街的橋段。」於是楊富閔以《三世人》為引子,將1930年代的鹿港歷史和2016年的文學疊合呈現。「就像是我走進了歷史,歷史也來到了現代。」
不只是書店與在地歷史脈絡的痕跡,楊富閔也觀察到不同書店老闆與文字的情感。例如金門的長春書店,老闆是長年在金門耕耘的作家陳長慶。「我想說大老遠去了金門,總該給陳老師帶點伴手禮,就找到他年輕時發表過的第一篇文章,印出來帶去給他。」
而位於屏東的「小陽。日栽書屋」,老闆依芸厲害的綠手指,為80年屋齡的書店老屋周遭種上綠意。「我覺得老闆就像是一位文學園丁,是個『種字的人』。」楊富閔於是將一篇文章拆成「日‧栽‧書‧屋」四段分別詮釋,「每個字就要生根、成蔭、變成林。」
「我的寫作的初衷,是和土地站在一起。」楊富閔總說自己是鄉下小孩,過去寫作題材也多從鄉土經驗而來。「寫作至今,我覺得自己需要一個轉折。我這幾年一直有個衝動,很想走回庶民的世界,重新感受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雖然寫了40間書店,楊富閔笑著說,在踏訪這些書店的過程中,帶給他的是40乘以40的感動。
其實在《書店本事》之前,1997年,在台灣獨立書店還未成風景之時,作家鍾芳玲就出版了第一本介紹各具特色的歐美書店的《書店風景》,後來更陸續書版了合稱為「書話三部曲」的《書天堂》和《書店傳奇》,介紹範圍不只書店,也包含珍本書、古書的介紹。
而作家水瓶子2014年也曾推出《我的書店時光:尋找人與書的靈魂交會》,台灣獨立書店協會也自2014年起規劃第一本「福爾摩沙書店地圖手冊」,搜集介紹台灣將近140家的書店。在2015年的修訂再版中,書店數量增加到180間。到了2016年,更有多達200家的獨立書店,新增的幾乎是在2015年成立。在2016年的地圖中,將不同區域和開店時間做區隔,也將特殊主題書店拉出做介紹,更顯台灣獨立書店的豐富多樣。
(中國時報)
****
不專心賣書 老闆專心交朋友
2016年09月30日  林欣誼
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摘自網路)
在台灣書店圈相當活躍的「永樂座」二手書店老闆石芳瑜原為家庭主婦,她在2011年毅然開店,和宇田智子一樣從頂下舊店開始,歷經2年內3度搬遷的曲折,也曾一度開分店,去年她推出《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親述歷程。
書中並未著墨經營,而是感性記述她四處登門收書時的小故事,藉由書店與作家出版人的交遊,以及她和其他獨立書店友人一起參加書展,推動成立「台灣出版自由陣線」、「友善書業合作社」等過程,就像是帶領讀者進入獨立書店經營的「幕後」。
她寫道:「我們從來都不需要一樣。老實說,書店老闆們也不是都個個都氣味相投,但是當我們在一起時,便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我喜歡這種感覺。」
在桃園開設「南崁1567小書店」的夏琳,則在2015年書店屆滿2周年時,由書店自印出版《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書店主角不是自己,而是小書店的常客。
這間小書店開在桃園南崁與台北林口交界的一處住宅社區內,暖黃燈光、閒適氛圍,吸引附近的家庭顧客上門,加上老闆娘夏琳宛如鄰家阿姨樸實親切的性格,書店內漸漸成了小學生放學來聊天畫畫的安親班、家庭主婦媽媽來參加課程的安心所在,連老奶奶都喜歡跟夏琳聊家務事。
社區的人因為這間書店而凝聚情感、甚至推動社區文史相關活動,難怪這間書店成為客人口中的「柑仔店」,因此書中她把客人的故事化為36篇小故事,流露溫馨人情:「在這個講求速度、便利,遺忘人情滋味的世界裡,在小書店,我們重拾人和人的互動的情感。」
(中國時報)
**********
醬菜味飄散 沖繩限定 烏拉拉 隱身那霸市場巷弄
2016年09月30日林欣誼
宇田智子的烏拉拉二手書店門面僅75公分寬,隱身在市場街中。(聯經出版社提供)
(聯經出版社提供)
台灣近年獨立書店成了風潮,雖然出版大環境不景氣,但各地小書店遍地開花,與書店相關的書籍中,除了各書店巡禮,也有書店主人現身說法。
台灣近日引進的《一個人開書店:那霸市場裡的烏拉拉》,作者宇田智子原為日本知名連鎖書店淳久堂店員,2011年在沖繩那霸的市場對面開張一間二手小書店。她以親切筆風描寫開書店的前後歷程,呼應2015年出版、台灣書店主人石芳瑜的《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與夏琳的《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等作。
宇田智子1980年出生,移居沖繩源於2009年她工作的淳久堂增設沖繩那霸分店,她憑著一股衝動請調到當地;2年多後,頂下即將收攤的「德福堂」書店,開啟另一段生涯。
當年她在籌備淳久堂那霸分店時,致力於填滿多達50層的「鄉土書區」書架,於是她開始認識與日本本島大為不同的沖繩出版生態,大量閱讀當地作者、出版社所出版的「沖繩縣產書」,這也成為後來她的「烏拉拉二手書店」主力書種。
「妳為什麼想要開二手書店呢?」「因為書店販賣的書籍有限,而且有很多沖繩書籍沒在市面上流通或是已經絕版,很令人懊惱。」宇田細說開店的一連串思索,包括為何選擇這個奇怪的位置開店,結果事後證明,這也成了它書店的魅力所在。
在那霸市的牧志公設市場對面,很容易就錯過僅75公分寬、迷你狹長的「烏拉拉書店」,因為它隱身在兩旁的醬菜店、服飾店、柴魚店、水果店等等中間,後來宇田也學左鄰右舍的老闆把商品擺到門口去,形成市場街中可愛的書店風景。
她也提到,有陣子沖繩電視台發售了「沖繩語花牌(一種紙牌)」,當地經銷商建議她一定要在書店中多多宣傳,當時她很納悶「花牌是會在書店裡賣的東西嗎?」除了花牌,魚類海報或風獅爺的立體紙雕等,經銷商也都會進貨,因此沖繩書籍專區自然成了琳瑯滿目的雜貨區。「在這裡,書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或許就和芒果、三線、紅型(當地的染織)一樣,是沖繩風土孕育下的產物吧。只要這麼想,就會明白書和書店自有其生存之道。」
小店與人的邂逅總是充滿其妙,她在台灣版序中提到這本書能跨出海外,就是台灣的出版社老闆夫妻到沖繩旅行時,逛到她的書店,意外讀到她這本2013年的著作,決定引進台灣。
不過台灣版推出當下,她的鄰居醬菜店已經關門,對面公設市場的改建計畫也逐漸明朗,「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風景,不可能一直維持原貌。」她因此更慶幸自己能把當時的人事物寫在書裡保存下來。
(中國時報)
*****
書店裡的影像詩 捕抓閱讀浮光
2016年09月30日  許文貞
《書店裡的影像詩》紀錄片拍攝屏東博客書店營業的最後一天。(夢田文創提供)
不管是傳統的巷口老書局,或是近幾年新開的各種主題的獨立書店,在大型連鎖書店之外,這些有著不同個性的獨立書店,帶給愛書人更豐富多元的選擇。40間獨立書店,在作家楊富閔筆下成了《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在導演侯季然的鏡頭下,則成了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每一集短短5分鐘左右的時間,侯季然重視的是每間書店帶給他的「當下」。「我想捕捉的,是那間書店給我的感覺。」
侯季然最早接觸夢田文創的獨立書店計畫是在2013年,當時他拍攝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裡每集劇末一共40家獨立書店,也就是《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一季的作品。再來就是2015年底,開始拍攝第二季的40家書店。
侯季然和拍片團隊兩季節目下來走訪了80間書店。「抓到每間店家書店都不一樣的個性,是我的最高指導原則。」侯季然表示:「畢竟不是傳統的電視節目製作,表現手法可以比較實驗性。紀錄片也沒有什麼規則,只要不是虛構的,都是紀錄片。」
也因此,兩位創作者,一位以書、一位以紀錄片,兩種不同的媒材,自然形成不同的視角。像是「小陽.日栽書屋」,當楊富閔以書店主人依芸為主角,鋪陳店主與書店的關係時,侯季然則是放大了依芸和前屋主以及這間屋齡80年的老建築的互動。
「通常在事前聯繫、跟老闆聊天的時候,我就會有很多想法。我不想做書店的介紹,而是感受它,把個性展現出來。我會盡量保留他們的腔調,甚至誇大強調這些讓我印象深刻的特點。」侯季然笑說:「畢竟我最大的企圖就是讓觀眾走進這家書店。」
「拍片這件事永遠都是當下才是真的。事前做了多少的假設、寫多少劇本,都不能變成現場的包袱,完全要看現場的狀況,臨場反應。」當侯季然得知,屏東的獨立書店「博客書店」即將歇業時,立刻決定聯繫店主,希望拍下「最後一天的書店。」
開了20年的博客書店,最後不敵出版市場的萎縮和數位閱讀的浪潮,決定停業。「我的拍攝方法就是把鏡頭對準老闆的臉,看他的表情,他跟每一個來道謝的常客的家常對話,最後一直到拉下鐵門,書店的燈熄了,他們走出來,呆站了一陣才離開。」
如此傷感的場景,對侯季然而言,就像是在大時代中無意間闖進了一個現場。「就是一家微不足道的書店,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方,要跟大家告別了。而我們很幸運的在現場,捕捉到這個時刻。」
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表示:「夢田文創成立之初,就是想將台灣特有的文化符號,像是巷弄文化、原生物種、傳統工藝、獨立書店等等的公有財,透過影像、文字或插畫等二創的方式,說一個好的故事,創造出智慧財產權IP。獨立書店這樣有記憶情感的符號,是會引起共鳴的。」
(中國時報)
開書店 說故事 中國時報開卷有益

105.9.30 許文貞
 
  
永樂座書店主人石芳瑜。(二魚文化出版社提供)

(SOSreader提供)
「我覺得自己像是個引路人,希望讀者可以因此真正的走進書店。」7年級作家楊富閔花了4個月時間,走訪全台40家獨立書店,完成《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一書。「一開始我就知道我不是要寫書店指南。」他以細膩的筆調,查訪的不只是書店本身,也挖掘出書店主人、書店與在地歷史的連結和故事。

40間書店分布在全台灣北中南各地,甚至也包含離島澎湖、金門和馬祖的書店。「但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生命經驗跟每個書店的不同符號共感。」於是楊富閔選擇了各家書店對他有意義的意象作為主軸,「這40間書店就像40扇門,打開了,帶著我們去更多更遠的地方。」

《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的企畫,最初來自夢田文創製播的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每集劇末都會用幾分鐘的時間介紹一間獨立書店。第一季的40間獨立書店尋訪完後,2015年10月起開始第二波《書店裡的影像詩》計畫,夢田文創又再找到40間獨立書店,然後藉由楊富閔的散文集和導演侯季然的紀錄影像,分別詮釋。

由於每一間書店大約只有2000字不到的篇幅,楊富閔以寫作者的視角觀察,將重點擺在書店以及店主、在地鄰里間的連結,像是位於彰化鹿港杉行街上的獨立書店「書籍囍事」。「我對杉行街的印象,來自施叔青的小說《三世人》,寫到書店主人走過杉行街的橋段。」於是楊富閔以《三世人》為引子,將1930年代的鹿港歷史和2016年的文學疊合呈現。「就像是我走進了歷史,歷史也來到了現代。」

不只是書店與在地歷史脈絡的痕跡,楊富閔也觀察到不同書店老闆與文字的情感。例如金門的長春書店,老闆是長年在金門耕耘的作家陳長慶。「我想說大老遠去了金門,總該給陳老師帶點伴手禮,就找到他年輕時發表過的第一篇文章,印出來帶去給他。」

而位於屏東的「小陽。日栽書屋」,老闆依芸厲害的綠手指,為80年屋齡的書店老屋周遭種上綠意。「我覺得老闆就像是一位文學園丁,是個『種字的人』。」楊富閔於是將一篇文章拆成「日‧栽‧書‧屋」四段分別詮釋,「每個字就要生根、成蔭、變成林。」

「我的寫作的初衷,是和土地站在一起。」楊富閔總說自己是鄉下小孩,過去寫作題材也多從鄉土經驗而來。「寫作至今,我覺得自己需要一個轉折。我這幾年一直有個衝動,很想走回庶民的世界,重新感受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雖然寫了40間書店,楊富閔笑著說,在踏訪這些書店的過程中,帶給他的是40乘以40的感動。

其實在《書店本事》之前,1997年,在台灣獨立書店還未成風景之時,作家鍾芳玲就出版了第一本介紹各具特色的歐美書店的《書店風景》,後來更陸續書版了合稱為「書話三部曲」的《書天堂》和《書店傳奇》,介紹範圍不只書店,也包含珍本書、古書的介紹。

而作家水瓶子2014年也曾推出《我的書店時光:尋找人與書的靈魂交會》,台灣獨立書店協會也自2014年起規劃第一本「福爾摩沙書店地圖手冊」,搜集介紹台灣將近140家的書店。在2015年的修訂再版中,書店數量增加到180間。到了2016年,更有多達200家的獨立書店,新增的幾乎是在2015年成立。在2016年的地圖中,將不同區域和開店時間做區隔,也將特殊主題書店拉出做介紹,更顯台灣獨立書店的豐富多樣。

(中國時報)

****

不專心賣書 老闆專心交朋友
105.9.30  林欣誼

 
 
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摘自網路)

在台灣書店圈相當活躍的「永樂座」二手書店老闆石芳瑜原為家庭主婦,她在2011年毅然開店,和宇田智子一樣從頂下舊店開始,歷經2年內3度搬遷的曲折,也曾一度開分店,去年她推出《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親述歷程。

書中並未著墨經營,而是感性記述她四處登門收書時的小故事,藉由書店與作家出版人的交遊,以及她和其他獨立書店友人一起參加書展,推動成立「台灣出版自由陣線」、「友善書業合作社」等過程,就像是帶領讀者進入獨立書店經營的「幕後」。

她寫道:「我們從來都不需要一樣。老實說,書店老闆們也不是都個個都氣味相投,但是當我們在一起時,便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我喜歡這種感覺。」

在桃園開設「南崁1567小書店」的夏琳,則在2015年書店屆滿2周年時,由書店自印出版《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書店主角不是自己,而是小書店的常客。

這間小書店開在桃園南崁與台北林口交界的一處住宅社區內,暖黃燈光、閒適氛圍,吸引附近的家庭顧客上門,加上老闆娘夏琳宛如鄰家阿姨樸實親切的性格,書店內漸漸成了小學生放學來聊天畫畫的安親班、家庭主婦媽媽來參加課程的安心所在,連老奶奶都喜歡跟夏琳聊家務事。

社區的人因為這間書店而凝聚情感、甚至推動社區文史相關活動,難怪這間書店成為客人口中的「柑仔店」,因此書中她把客人的故事化為36篇小故事,流露溫馨人情:「在這個講求速度、便利,遺忘人情滋味的世界裡,在小書店,我們重拾人和人的互動的情感。」

(中國時報)

 

醬菜味飄散 沖繩限定 烏拉拉 隱身那霸市場巷弄
105.9.30林欣誼

宇田智子的烏拉拉二手書店門面僅75公分寬,隱身在市場街中。(聯經出版社提供)
(聯經出版社提供)
台灣近年獨立書店成了風潮,雖然出版大環境不景氣,但各地小書店遍地開花,與書店相關的書籍中,除了各書店巡禮,也有書店主人現身說法。

台灣近日引進的《一個人開書店:那霸市場裡的烏拉拉》,作者宇田智子原為日本知名連鎖書店淳久堂店員,2011年在沖繩那霸的市場對面開張一間二手小書店。她以親切筆風描寫開書店的前後歷程,呼應2015年出版、台灣書店主人石芳瑜的《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與夏琳的《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等作。

宇田智子1980年出生,移居沖繩源於2009年她工作的淳久堂增設沖繩那霸分店,她憑著一股衝動請調到當地;2年多後,頂下即將收攤的「德福堂」書店,開啟另一段生涯。

當年她在籌備淳久堂那霸分店時,致力於填滿多達50層的「鄉土書區」書架,於是她開始認識與日本本島大為不同的沖繩出版生態,大量閱讀當地作者、出版社所出版的「沖繩縣產書」,這也成為後來她的「烏拉拉二手書店」主力書種。

「妳為什麼想要開二手書店呢?」「因為書店販賣的書籍有限,而且有很多沖繩書籍沒在市面上流通或是已經絕版,很令人懊惱。」宇田細說開店的一連串思索,包括為何選擇這個奇怪的位置開店,結果事後證明,這也成了它書店的魅力所在。

在那霸市的牧志公設市場對面,很容易就錯過僅75公分寬、迷你狹長的「烏拉拉書店」,因為它隱身在兩旁的醬菜店、服飾店、柴魚店、水果店等等中間,後來宇田也學左鄰右舍的老闆把商品擺到門口去,形成市場街中可愛的書店風景。

她也提到,有陣子沖繩電視台發售了「沖繩語花牌(一種紙牌)」,當地經銷商建議她一定要在書店中多多宣傳,當時她很納悶「花牌是會在書店裡賣的東西嗎?」除了花牌,魚類海報或風獅爺的立體紙雕等,經銷商也都會進貨,因此沖繩書籍專區自然成了琳瑯滿目的雜貨區。「在這裡,書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或許就和芒果、三線、紅型(當地的染織)一樣,是沖繩風土孕育下的產物吧。只要這麼想,就會明白書和書店自有其生存之道。」

小店與人的邂逅總是充滿其妙,她在台灣版序中提到這本書能跨出海外,就是台灣的出版社老闆夫妻到沖繩旅行時,逛到她的書店,意外讀到她這本2013年的著作,決定引進台灣。

不過台灣版推出當下,她的鄰居醬菜店已經關門,對面公設市場的改建計畫也逐漸明朗,「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風景,不可能一直維持原貌。」她因此更慶幸自己能把當時的人事物寫在書裡保存下來。

(中國時報)


書店裡的影像詩 捕抓閱讀浮光
105.9.30  許文貞
 

《書店裡的影像詩》紀錄片拍攝屏東博客書店營業的最後一天。(夢田文創提供)

不管是傳統的巷口老書局,或是近幾年新開的各種主題的獨立書店,在大型連鎖書店之外,這些有著不同個性的獨立書店,帶給愛書人更豐富多元的選擇。40間獨立書店,在作家楊富閔筆下成了《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在導演侯季然的鏡頭下,則成了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每一集短短5分鐘左右的時間,侯季然重視的是每間書店帶給他的「當下」。「我想捕捉的,是那間書店給我的感覺。」

侯季然最早接觸夢田文創的獨立書店計畫是在2013年,當時他拍攝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裡每集劇末一共40家獨立書店,也就是《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一季的作品。再來就是2015年底,開始拍攝第二季的40家書店。

侯季然和拍片團隊兩季節目下來走訪了80間書店。「抓到每間店家書店都不一樣的個性,是我的最高指導原則。」侯季然表示:「畢竟不是傳統的電視節目製作,表現手法可以比較實驗性。紀錄片也沒有什麼規則,只要不是虛構的,都是紀錄片。」

也因此,兩位創作者,一位以書、一位以紀錄片,兩種不同的媒材,自然形成不同的視角。像是「小陽.日栽書屋」,當楊富閔以書店主人依芸為主角,鋪陳店主與書店的關係時,侯季然則是放大了依芸和前屋主以及這間屋齡80年的老建築的互動。

「通常在事前聯繫、跟老闆聊天的時候,我就會有很多想法。我不想做書店的介紹,而是感受它,把個性展現出來。我會盡量保留他們的腔調,甚至誇大強調這些讓我印象深刻的特點。」侯季然笑說:「畢竟我最大的企圖就是讓觀眾走進這家書店。」

「拍片這件事永遠都是當下才是真的。事前做了多少的假設、寫多少劇本,都不能變成現場的包袱,完全要看現場的狀況,臨場反應。」當侯季然得知,屏東的獨立書店「博客書店」即將歇業時,立刻決定聯繫店主,希望拍下「最後一天的書店。」

開了20年的博客書店,最後不敵出版市場的萎縮和數位閱讀的浪潮,決定停業。「我的拍攝方法就是把鏡頭對準老闆的臉,看他的表情,他跟每一個來道謝的常客的家常對話,最後一直到拉下鐵門,書店的燈熄了,他們走出來,呆站了一陣才離開。」

如此傷感的場景,對侯季然而言,就像是在大時代中無意間闖進了一個現場。「就是一家微不足道的書店,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方,要跟大家告別了。而我們很幸運的在現場,捕捉到這個時刻。」

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表示:「夢田文創成立之初,就是想將台灣特有的文化符號,像是巷弄文化、原生物種、傳統工藝、獨立書店等等的公有財,透過影像、文字或插畫等二創的方式,說一個好的故事,創造出智慧財產權IP。獨立書店這樣有記憶情感的符號,是會引起共鳴的。」

(中國時報)

台長: jean
人氣(1,999) | 回應(0)| 推薦 (1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心得註記 |
此分類下一篇:《下流老人》藤田孝典 譯 吳怡文
此分類上一篇:《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 蔡淇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