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7-23 12:50:55| 人氣2,0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龍應台:走路、洗碗、剝橘子 天下雜誌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龍應台:走路、洗碗、剝橘子
2016-06天下雜誌600期
我不想過不是生命的日子,因為生命太珍貴了;除非萬不得已,我也不願意隨便「算了吧」。我要排除所有非本質的事,但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我喜歡走路,健步快走。快走時腳下行雲流水,城市的建築、移動中的人車,彷彿時光隧道裡快速倒帶的浮光掠影。風吹得髮絲飛進眼睛,車流轟隆作響,地面震動,有時候捷運列車剛好從頭上呼嘯而過,如宮崎駿的貓巴士在天空虎虎趕路。往往在這動盪、紛亂的節奏中我反而常常會想,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什麼意思?如果凝視一株大樹,本質是它不動不移的樹幹,還是它若即若離的花朵?如果傾聽一條河流,本質是那永遠等候的河床之空,還是那填滿了河床卻永遠選擇離開的河水?如果你手裡有一把尺,本質是去量時間裡頭的空,還是時間裡頭的滿?
二九一四一格
解決不了這個抽象的問題,又看不見、抓不著「時間」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把生命具象化,畫成日曆格子,大大一張,平鋪在桌上;一格就是一天的生命,台灣人平均壽命是七十九.八四歲(真的,比前幾年都低了),生命就是那二九一四一個格子。過一天,劃一格,格子劃完,你我這一生就走完了。
我在這個繁華的城市裡穿街走巷:我看見競選者的宣傳車隊喊著口號迤邐而來,我看見救火車拉著驚恐的警報呼嘯而去,我看見跛腳的女人坐在路邊用細細的鐵絲勾串白色的玉蘭花,我看見跟大廈齊高的巨幅廣告在賣英國人設計的豪宅……這些,是不是本質呢?
梭羅顯然也曾經問一樣的問題,而後做了決定。
我走進森林,因為我要用心地活,我要與生命的本質面對面。我要知道我是否可以從生命學到什麼,而不是在我死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活過。我不想過不是生命的日子,因為生命太珍貴了;除非萬不得已,我也不願意隨便「算了吧」。我要深刻地去活,吸盡生命的骨髓;我要過結結實實、斯巴達式的生活,排除所有非本質的事情,我要徹底地剪除蕪雜,把生命逼到死角,削到見骨。
顯然與生命的本質面對面,就是全盤捨棄一般人拿來填滿三萬個格子的事情——在社會運作的遊戲規則中追求個人的成長、幸福、成功,或者促成社會與國家的改善、進步、發展。梭羅的理念和抉擇,與許多宗教虔誠者是一致的。有的人很早就決定不玩填格子的遊戲,譬如梭羅;有的人,把選擇放在最後。
薩克斯(Oliver Sacks)是一個神經科的專家,但是被《紐約時報》稱為「醫學的桂冠詩人」。他可以從人腦的病理中,看見哲學意義上的人的本質處境,又可以用文學的魔力,把他看見的寫成故事,讓我這樣的人拿起他的書便放不下來。
2015年,八十一歲的薩克斯得知自己只剩幾個月的時間可活,他這樣說:
我覺得頓時視野清朗。不是本質的事就不再給任何時間了。我必須聚焦在我的自己、我的工作、我的朋友上。晚上不再看新聞,不再管什麼全球暖化的政治和辯論了。這不是冷漠,這是超脫。我仍舊非常關心中東問題、暖化問題、貧富不均的問題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我的事了。它們屬於未來。
在即將劃完最後一格的前夕,他做了總結:
我不能假裝不害怕,但我最真切的心情是感恩。
我愛過,也被愛;我收穫滿滿,也付出少許;我讀書、旅行、思考、寫作,跟這個世界來往,一種作者和讀者之間特殊的來往。最重要的是,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我是一個有感知能力的存在,一個懂得思想的動物,單單這一點,已經是無上的恩寵和探險。
薩克斯寫完這篇告別短文,沒多久就過世了。
看看窗外,天空像打翻了硯台的宣紙。決定撐傘出去走走。每一次的出去走走都是一次小探險。(龍應台提供)
實驗室就是湖濱
我問一個好朋友,他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你覺得,你有和生命面對面嗎?」
他說,「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沒時間;我只知道一件事:我會死在我的實驗室裡。」
尋找一個材料,探測一個物質,就是他準備填滿二九一四一格的唯一的事情。
「但是,」我說,「你難道不覺得,到最後,你自己、你的家人和朋友,你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跟他說了梭羅到森林湖濱去生活的故事。
他靜靜聽完,然後說,「你知道嗎?我的實驗室就是我的湖濱。」
「不是吧?」我不放鬆,挑釁地說,「他到湖濱是帶著高度自覺去的,你進實驗室,只是一頭栽進去,被一個念頭——譬如得諾貝爾獎;被一件事——譬如發現新物質,所佔滿,忙到沒有時間去想任何其他事情。你的生命裡根本沒有湖濱啊。」
「小姐,」他把旋轉椅轉過來,正面看著我,說,「你讀過一行禪師嗎?」
讀過的。一行談的正是自覺的必要。洗碗的時候,知道自己在洗碗;剝橘子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剝橘子;走路的時候,知道自己在走路。每一滴水滴落在手指之間,每一絲橘皮的香氣剎那的濺出,每一次腳跟踩到泥土上的濕潤和柔軟,你都要全方位地去感知、觀照。
「如果這種全方位的感知、觀照,我在我的科學實驗裡都感受到了,」他慢慢地說,「那麼你覺得,我是不是和生命面對面了呢?」
他的「反擊」,嗯,很到位。
看看我自己攤開的二九一四一個格子,四分之三都劃掉了,剩下不到四分之一,應該要倒數了;可是,什麼是「本質」的事?
如果根本不去問這個問題,只是做,行不行?只是剝橘子、洗碗、走路,只是看著自己走路、洗碗、剝橘子,行不行?如果二九一四一個格子裡都是剝橘子、洗碗、走路,剝橘子、洗碗、走路——行不行?
初來乍到的旅人
有人問我:「作家醒來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說,「把貓從我的頸彎裡推走。」
「然後呢,然後呢?作家的一天是怎麼過的?」
讓我先告訴你米勒(Henry Miller)的一天吧。米勒在埋頭寫小說《北回歸線》時,給自己定了過日子守則:
上午:如果情緒不對,做筆記,編排,當作靈感。如果情緒不錯,寫。
下午:處理章節,精準規劃的章節。不容許打擾,不容許分心。寫到章節完成。
晚上:跟朋友混。到咖啡館看書。到不熟悉的街區去逛,如果下雨就走路,不下雨就騎車。情緒對了就寫,但只寫不那麼重要的東西。沒靈感或者累了,就畫畫。做筆記。做圖表。規劃。修稿。
白天保留充分時間偶爾去逛一下美術館,畫個素描,或騎一下單車。在火車裡、咖啡館裡、街上,畫素描。不要看電影。一週去一次圖書館看資料。
我的格子裡的內容竟然跟米勒如此相似。我在高鐵列車裡畫素描、天晴時騎單車、看小說到咖啡館、走路時拍照、晚上跟朋友混、想喝酒就喝酒、寫作時不見人。
跟他的不同是:我的自我規定沒有筆跡,寫在應用程式Wunderlist裡面;我的札記存在iPad裡;我的音樂,收在KKbox和iTunes裡;我的閱讀資料建檔在Pocket裡;我的塗鴉收在Dropbox;我的聆聽藏在Podcast;我的圖書館在雲端。
讀了一上午的書,我的「今天」那一格剩下一半;看看窗外,天空像打翻了硯台的宣紙,墨水暈染了陽明山遙遠的稜線。決定撐傘出去走走。每一次的出去走走都是一次小探險——選一個地圖上沒去過的點,地鐵把我帶到那裡,冒出地面,開始那整個街廓的探險。
我有一個特異功能:站在那捷運出口,對著眼前鋪展出來的街道巷弄,眼睛的焦距在我內在的心靈app裡調整一下,這個熟悉的城市可以頓時陌生化,好像一張黑白照突然轉換成重彩的油畫,充滿了神祕,處處是驚奇。我變成一個初來乍到的探索的旅人。
一個既醜又美的城市,也可以是修煉「存在本質」的湖濱吧。
註:米勒的守則是在Maria Popova粉絲頁Brain Pickings裡看到的。
龍應台:走路、洗碗、剝橘子
2016-06天下雜誌600期

我不想過不是生命的日子,因為生命太珍貴了;除非萬不得已,我也不願意隨便「算了吧」。我要排除所有非本質的事,但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我喜歡走路,健步快走。快走時腳下行雲流水,城市的建築、移動中的人車,彷彿時光隧道裡快速倒帶的浮光掠影。風吹得髮絲飛進眼睛,車流轟隆作響,地面震動,有時候捷運列車剛好從頭上呼嘯而過,如宮崎駿的貓巴士在天空虎虎趕路。往往在這動盪、紛亂的節奏中我反而常常會想,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什麼意思?如果凝視一株大樹,本質是它不動不移的樹幹,還是它若即若離的花朵?如果傾聽一條河流,本質是那永遠等候的河床之空,還是那填滿了河床卻永遠選擇離開的河水?如果你手裡有一把尺,本質是去量時間裡頭的空,還是時間裡頭的滿?

二九一四一格

解決不了這個抽象的問題,又看不見、抓不著「時間」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把生命具象化,畫成日曆格子,大大一張,平鋪在桌上;一格就是一天的生命,台灣人平均壽命是七十九.八四歲(真的,比前幾年都低了),生命就是那二九一四一個格子。過一天,劃一格,格子劃完,你我這一生就走完了。

我在這個繁華的城市裡穿街走巷:我看見競選者的宣傳車隊喊著口號迤邐而來,我看見救火車拉著驚恐的警報呼嘯而去,我看見跛腳的女人坐在路邊用細細的鐵絲勾串白色的玉蘭花,我看見跟大廈齊高的巨幅廣告在賣英國人設計的豪宅……這些,是不是本質呢?


梭羅顯然也曾經問一樣的問題,而後做了決定。

我走進森林,因為我要用心地活,我要與生命的本質面對面。我要知道我是否可以從生命學到什麼,而不是在我死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活過。我不想過不是生命的日子,因為生命太珍貴了;除非萬不得已,我也不願意隨便「算了吧」。我要深刻地去活,吸盡生命的骨髓;我要過結結實實、斯巴達式的生活,排除所有非本質的事情,我要徹底地剪除蕪雜,把生命逼到死角,削到見骨。

顯然與生命的本質面對面,就是全盤捨棄一般人拿來填滿三萬個格子的事情——在社會運作的遊戲規則中追求個人的成長、幸福、成功,或者促成社會與國家的改善、進步、發展。梭羅的理念和抉擇,與許多宗教虔誠者是一致的。有的人很早就決定不玩填格子的遊戲,譬如梭羅;有的人,把選擇放在最後。

薩克斯(Oliver Sacks)是一個神經科的專家,但是被《紐約時報》稱為「醫學的桂冠詩人」。他可以從人腦的病理中,看見哲學意義上的人的本質處境,又可以用文學的魔力,把他看見的寫成故事,讓我這樣的人拿起他的書便放不下來。

2015年,八十一歲的薩克斯得知自己只剩幾個月的時間可活,他這樣說:

我覺得頓時視野清朗。不是本質的事就不再給任何時間了。我必須聚焦在我的自己、我的工作、我的朋友上。晚上不再看新聞,不再管什麼全球暖化的政治和辯論了。這不是冷漠,這是超脫。我仍舊非常關心中東問題、暖化問題、貧富不均的問題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我的事了。它們屬於未來。

在即將劃完最後一格的前夕,他做了總結:

我不能假裝不害怕,但我最真切的心情是感恩。

我愛過,也被愛;我收穫滿滿,也付出少許;我讀書、旅行、思考、寫作,跟這個世界來往,一種作者和讀者之間特殊的來往。最重要的是,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我是一個有感知能力的存在,一個懂得思想的動物,單單這一點,已經是無上的恩寵和探險。

薩克斯寫完這篇告別短文,沒多久就過世了。
 

 
看看窗外,天空像打翻了硯台的宣紙。
決定撐傘出去走走。每一次的出去走走都是一次小探險。(龍應台提供)


實驗室就是湖濱

我問一個好朋友,他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你覺得,你有和生命面對面嗎?」

他說,「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沒時間;我只知道一件事:我會死在我的實驗室裡。」

尋找一個材料,探測一個物質,就是他準備填滿二九一四一格的唯一的事情。

「但是,」我說,「你難道不覺得,到最後,你自己、你的家人和朋友,你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跟他說了梭羅到森林湖濱去生活的故事。

他靜靜聽完,然後說,「你知道嗎?我的實驗室就是我的湖濱。」

「不是吧?」我不放鬆,挑釁地說,「他到湖濱是帶著高度自覺去的,你進實驗室,只是一頭栽進去,被一個念頭——譬如得諾貝爾獎;被一件事——譬如發現新物質,所佔滿,忙到沒有時間去想任何其他事情。你的生命裡根本沒有湖濱啊。」

「小姐,」他把旋轉椅轉過來,正面看著我,說,「你讀過一行禪師嗎?」

讀過的。一行談的正是自覺的必要。洗碗的時候,知道自己在洗碗;剝橘子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剝橘子;走路的時候,知道自己在走路。每一滴水滴落在手指之間,每一絲橘皮的香氣剎那的濺出,每一次腳跟踩到泥土上的濕潤和柔軟,你都要全方位地去感知、觀照。

「如果這種全方位的感知、觀照,我在我的科學實驗裡都感受到了,」他慢慢地說,「那麼你覺得,我是不是和生命面對面了呢?」

他的「反擊」,嗯,很到位。

看看我自己攤開的二九一四一個格子,四分之三都劃掉了,剩下不到四分之一,應該要倒數了;可是,什麼是「本質」的事?

如果根本不去問這個問題,只是做,行不行?只是剝橘子、洗碗、走路,只是看著自己走路、洗碗、剝橘子,行不行?如果二九一四一個格子裡都是剝橘子、洗碗、走路,剝橘子、洗碗、走路——行不行?

 

初來乍到的旅人

有人問我:「作家醒來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說,「把貓從我的頸彎裡推走。」

「然後呢,然後呢?作家的一天是怎麼過的?」

讓我先告訴你米勒(Henry Miller)的一天吧。米勒在埋頭寫小說《北回歸線》時,給自己定了過日子守則

上午:如果情緒不對,做筆記,編排,當作靈感。如果情緒不錯,寫。

下午:處理章節,精準規劃的章節。不容許打擾,不容許分心。寫到章節完成。

晚上:跟朋友混。到咖啡館看書。到不熟悉的街區去逛,如果下雨就走路,不下雨就騎車。情緒對了就寫,但只寫不那麼重要的東西。沒靈感或者累了,就畫畫。做筆記。做圖表。規劃。修稿。

白天保留充分時間偶爾去逛一下美術館,畫個素描,或騎一下單車。在火車裡、咖啡館裡、街上,畫素描。不要看電影。一週去一次圖書館看資料。

 

我的格子裡的內容竟然跟米勒如此相似。
我在高鐵列車裡畫素描、天晴時騎單車、看小說到咖啡館、走路時拍照、晚上跟朋友混、想喝酒就喝酒、寫作時不見人。

跟他的不同是:我的自我規定沒有筆跡,寫在應用程式Wunderlist裡面;我的札記存在iPad裡;我的音樂,收在KKbox和iTunes裡;我的閱讀資料建檔在Pocket裡;我的塗鴉收在Dropbox;我的聆聽藏在Podcast;我的圖書館在雲端。

讀了一上午的書,我的「今天」那一格剩下一半;看看窗外,天空像打翻了硯台的宣紙,墨水暈染了陽明山遙遠的稜線。決定撐傘出去走走。每一次的出去走走都是一次小探險——選一個地圖上沒去過的點,地鐵把我帶到那裡,冒出地面,開始那整個街廓的探險。

我有一個特異功能:站在那捷運出口,對著眼前鋪展出來的街道巷弄,眼睛的焦距在我內在的心靈app裡調整一下,這個熟悉的城市可以頓時陌生化,好像一張黑白照突然轉換成重彩的油畫,充滿了神祕,處處是驚奇。我變成一個初來乍到的探索的旅人。

一個既醜又美的城市,也可以是修煉「存在本質」的湖濱吧。

註:米勒的守則是在Maria Popova粉絲頁Brain Pickings裡看到的。

 

台長: jean
人氣(2,033) | 回應(0)| 推薦 (1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心得註記 |
此分類下一篇:TED總裁教你 從素人變超級演說家 商周
此分類上一篇:一千年前的貨幣戰爭 郝廣才 今周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