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2-26 13:41:55| 人氣3,1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5.2.10)
曾經在《梅克爾傳》讀後心得中註記,
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如果能夠整合、取其優點
拉些資本主義的人權、制度的過度自由
補強共產主義的善待人權和調整同酬缺乏的競爭力…
應該是最適合這個世紀
李光耀領導的新加坡是這奇蹟的印證
向世界開放,全英文環境,在列強環伺中成為經濟樞紐
喜歡《去問李光耀》一書的答問敍述
實際關心,這全球政治、經濟,快速變遷
國與國的緊密連結,任何牽動對你我皆有干係
歷史不斷重演,且快速的用你我不曾洞悉的方式演繹著
美國、中國、印度、東協….
面對未來我們預見未來、順勢而為,快速的適應和預備~
隨筆摘錄~
序文中,南方朔、胡忠信提出自己的觀點
凡事都有正反評價,牽引出不同的論想~
李光耀洞悉的論點,仍值得借鏡
第十章  結論  是本書的重點摘錄,可參考
第一章    中國的未來
*中國有意成為全世界第一強國,和別的新興國家不一樣,中國要當中國,要大家接受它是中國,不是西方的榮譽會員
*重視是整體國內生產毛額,非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從共產改變市場制度(避免德.日錯誤)
(俄的錯誤,是投注偌大軍事經費,忽略了民間科技,以致經濟崩落)
(美是軍事強國,中不碰硬)
*中國,透過經濟擴張勢力,東南亞漸吸納進它的經濟勢力
平衡一國獨大,將美國留在亞太地區
*文化、語言突破才能吸引整合其他國家人才
反貪、貧富不均、基礎建設、制度建立(帝治→法治)
*新加坡和中國一樣有儒家核心哲學思想,過去40年努力以英文為第一語文、中文第二,原由要向世界開放,允許我們與發現和創意的主力交流
*G20為基礎,不躁進成為第一「和平崛起」,只在經濟和科技上爭當第一
*中國不會成為民主國家,人多,權力穩控,仍是中央集權
第二章    美國的未來
*美國的創意、堅韌、創新,足以克服經濟上的困難
未來20-30年仍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軍事強大,經濟成長引擎
*美國的文化,是我們從零開始,打敗你,在隨機行為中抓到極端創意
個人利益至上,英文環境,兼容並包的社會,是實力的所在
*其問題:槍枝.毒品.暴力犯罪等….個人至上超過危害秩序
個人權利過大損及公共利益.人權保障過度
多元文化大量移民文化 失控將是隱憂
第三章    美、中關係的未來
中國現依存美科技.市場.生意,滿足內需的茁壯
但30年內的成長足以挑戰美國霸權
第四章    印度的未來
*因種姓階級受限,數十年著墨國家建設和控制,經濟發展受限
未來人口紅利超中,但經濟未自由化,並不動搖中地位
長期法治.民主比中占優勢,但中快速改革不容忽視
建議印度發揮軍事長才,未來有機會成為亞洲反制力量(防中一國獨大
第五章    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未來
*穆斯林極端,旨在趕走西方,美國,不受壓制
激進聖戰士.老師教導其奮鬥,為大業犠牲性命,激進派教導需要溫和派願意介入和導正
美退出伊拉克,軍事更難控制
需要協同別的國家盟軍以復興阿拉伯與伊斯蘭榮耀, 溫和派穆斯林導正紮根
第六章    國家經濟成長的未來
*新加坡─全英文教育訓練,人人守法,
世界級的基礎建設.支援幕僚.網際網路.交通傳播
創業.創新.管理 三大競爭特性
科技與創新是經濟成功因素,重視精密技術,不只是降低成本,
關鍵是人才(全球覓才和機會)
第七章    地緣政治和全球化的未來
*歐元區.希臘債.傷歐經濟,亦傷美.中
北朝鮮 金正恩和歷代主政一樣大膽,敢冒險
日本停滯.老化.間接影響亞太
中東.伊朗發展核彈,衝突,可能擴展全球市場
俄 人口下降,崩潰時悲觀心態,前景仍未走出不靠能源.天然資源.經濟體
金融危機,源自由市場過度自由,對美的市場模式不再信任,
中.印相信由政府控制.管理經濟,緩步開放避免投機炒作
第八章    民主的未來
法治講究人身保護.自由.集會.結社…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允許這些權利不受限制就實行,或盲目適用,任何法律制度最好的測試,不在於它的理想概念多偉大,而是事實上能否在人與人.國與國之問關係產生秩序與公正
共產主義,同酬沒人會力求卓越,社會不會繁榮.進步
資本主義,頂尖和底層懸殊,也有社會問題要解決
新加坡取中間值(1965-1990)我們需要強大的政府,有最能幹.強悍.盡責領導人
物色人才予以責任,維持經濟增長,產生稅收以支付第三代新加坡武裝部隊所需材設和訓練,保障人民.投資人安全和信心,擔保我們有自衛能力,沒有安全没有投資,等於人民更窮.社會不安
為維持社會團結,20-25%額外收入支持低所得勞動者,目標公正.公義
第九章  李光耀是如何思考的
傲慢.自滿.拒絕學習是停滯.衰退的開端
英文是全世界網際網路的共同語言
********************
《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作者: 格雷厄姆.艾利森、羅伯特.布萊克維爾、艾利.韋恩  
原文作者:Graham Allison、Robert D. Blackwill、Ali Wyne
譯者:林添貴
內容簡介
全球領導人都該看這本書
李光耀評析全球國際政經趨勢訪談集
  李光耀說話,全球要人都在傾聽!
  歐巴馬、柯林頓、習近平,一致請益
  李光耀是現代新加坡的開國元勳,於1959年至1990年擔任新加坡總理,在世界舞台超過五十年的歷練造就了他的智慧,一肩承擔新加坡轉變成為現代西方經濟體的重任。他的觀點與言論,全世界的政經要人都在傾聽。
  本書整理李光耀的訪談、演講和其著作的精華,以問答集的方式呈現,逐一點評全球各國的政經分析與未來預言,並為目前在經濟上大力崛起的中國提出觀察,也在權衡美國與中國的競合關係上精闢著墨。本書亦分章論述印度的未來、伊斯蘭極端主義、經濟成長、地緣政治和全球化、民主的未來等議題;並針對多元文化、福利國家、教育和自由市場,提供坦率意見;也揭露了李光耀的自我定位與對權力本質的核心批判。
作者簡介: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國國防部特別顧問。
羅伯特.布萊克維爾(Robert D. Blackwill)
  外交官、政治學者、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理事會和董事會成員,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
艾利.韋恩(Ali Wyne)
  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譯有《台灣的未來 : 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宋美齡新傳:風華絕代一夫人》、《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蔣經國傳》、《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等。
 
推薦序  亨利.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
  我有幸在過去五十年結識許多世界領袖,可是沒有人比新加坡開國總理、且一直是其人民指導精神的李光耀,惠我良多。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在李光耀這位聰明才智與判斷力無與倫比的偉人身上,答案是不問自明。
  新加坡一直是東南亞最小的國家,它是否能夠維持獨立地位,不無疑問,似乎註定要成為更強大的鄰國之附庸國家。李光耀絕不妄自菲薄;他預見到的,不只是一個勉強存活的國家,還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國家。高超的智力、紀律和創造力,可以取代資源。他號召國人承擔起從未想像到的職責:先將城市整頓乾淨,其次專心致志以高超的表現克服鄰國的敵意及自身內部的種族分裂。
  李光耀接篆時,新加坡人民每年人均所得約四百美元,現在卻超過五萬美元。他鼓勵其通曉多國語文的人民成為亞太地區知識和技術中心。由於他的卓越領導,一個中型城市已成為重要的國際及經濟主角,善於培養多邊的泛太平洋關係。
  一路走來,不只是因為他代表的力量,更因為他思想的超卓,李光耀已成為美國不可或缺的友人。他的分析鞭辟入裡,以致交手方認為和他一談,受惠良多。過去三個世代,李光耀屢屢前往華府,廣交美國政府及外交政策高階人物。他的會談受到高度重視,加之他經驗豐富,總是在罕有的坦誠氣氛下進行。每一位和他交往的美國總統,都因為他相信新加坡國運要堅守民主陣容而受惠。尤有甚者,李光耀洞悉該地區思維,能指點我們所面對的世局。
  李光耀的分析照亮了美國長期以來所面對的最重要挑戰:如何與中國在內的亞洲建構根本的、有機的關係。沒有人比李光耀更能就這方面教導我們,使我們了解其性質與範圍。然而,本書證明他的真知灼見不僅限於美中關係,更環繞著國際關係上的每一項挑戰。讀者很快就會發現為什麼李光耀不僅是我們這一代精明的領導人,也是公認的戰略思想家。
全球推崇的政治老師──李光耀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新加坡乃是近代亞洲的奇蹟。
  新加坡於1956年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16個會員國。但自獨立前後,這個國家即亂成一團,外有對它極不信任的馬來聯邦,對內則是新加坡共黨(社會主義極權)猖獗,使得這個蕞爾小島風雨飄搖。為了國家的安定,於是1950年代,新加坡遂大力整肅共黨,這也使得新加坡有了威權國家的惡名。但新加坡的威權並沒有走到壓迫的方向,而是致力於政府的領導改革。於是這個人口只有台灣7/1、土地面積只有台灣60/1鼻屎大的國家遂日益欣欣向榮,使得這個毫無資源的小國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及至到了1990年代進入全球化的時代後,新加坡乃是全球第一個理解到開放的重要性的國家,於是新加坡在開放中引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發揮了高度的創意與活力,一個蕞爾小島在亞洲已成了與它的疆域完全不能對稱的活力中心。
  而這種巨大的改變,乃是李光耀所一手促成的。在1959年新加坡還是一個自治邦時,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贏得大選,他成為第一位總理。當時的新加坡人均所得只約為四百美元,乃是個不穩定的貧窮地方,但在他的傑出領導下,現在的新加坡已成了人均所得五萬美元的富裕國家。在進入廿一世紀後,全球論競爭力、論國家創意,新加坡不是排名第一也是第二。新加坡這種快速的持續進步是怎麼造成的?
  根據我的有限知識,我認為原因如下:
  一、李光耀在近代亞洲史,甚至世界史上,已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治理模式,政府以知識和責任為基礎,扮演著國家的火車頭,也重塑了社會的行規和紀律。政府的清廉有效、社會的知法守紀、國家方向的確定,使得新加坡不會有太大的摩擦成本。卓越的領導,有助於社會的團結進步,新加坡以領導為核心的治理模式,已替世界豎立了典範。
  二、新加坡已重塑了它的歷史認同和國家認同:它不以種族的起源為終極認同,而是以國家的現在和未來為新加坡的認同。人們都知道,東南亞的華人普遍都有中國文化的認同,這種中國文化的認同經常又和對中國的認同綁在一起,這也是東南亞國家普遍都對華人社會有疑忌的原因。1950和1960年代,中國對東南亞革命輸出,印尼共黨、馬來西亞華人為主的馬共和新加坡的新共,都和中共有關。東南亞華人的中國認同,對他們的發展其實是弊大於利。因此在李光耀當政下,遂肅清共黨,逐步發展新加坡的新認同,不以華人為主的中華文化為認同目標,而以新加坡的進步繁榮為新的認同,這種新加坡認同亦有利於多種族的新加坡的團結。新加坡以國家的進步繁榮做為新的認同取代了舊式的華人認同,使得新加坡沒有了舊文化的包袱,而可以大步前行,新加坡甚至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加快進入世界的主流文化。近代國家裡,不以歷史作為認同目標、而以現在和未來作為認同目標的,過去只有美國。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曾說過:「所謂歷史只不過是一堆夢話,我們活在現在,唯一有意義的歷史,乃是我們今天所寫的歷史。」這種不以歷史作為認同對象,而以現在和未來作為新認同的,廿世紀的亞洲又多了一個例證,它就是新加坡。由於有了新認同,新加坡的進步遂能格外加速!
  三、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李光耀最早體會到世界的競爭已由軍事轉移到了經濟,他不但強化新加坡的競爭力,也在傳布這種變化的趨勢和亞洲的和平競爭概念。他支持中國在經濟、科技和民主上的進步,但因為對中國有深入的理解,他也了解到中國壯大後,必然會以它的經濟力收編亞太秩序,使別的國家均「自藩屬化」,因此為了亞洲的共同利益,他支持美國繼續留在亞洲,也期望印度的強大做為制衡中國的勢力。他這種對中國有期待,但也有警惕的態度,不但成了亞洲的新共識,新加坡自己也致力於亞太地區的安全對話。新加坡每年的香格里拉論壇已成了亞太地區的最重要戰略對話平台。李光耀已成了這個和平競爭時代亞洲戰略思想的共主。
  因此,季辛吉以前推崇李光耀:「他的能力超過了他的國家規格。」這真是對李光耀最真誠的推崇。李光耀治理新加坡這個蕞爾小國,他不但使新加坡日新又新、成了世界上一顆耀眼明珠,他更發揮了高度的思考力,替亞洲的和平競爭擘劃出了藍圖,一個極小的國家,而能發揮那麼大的作用,在人類史上從未曾見。
  而艾利森教授及布萊克維爾教授合編的這本《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實在是想要理解他這個人,以及他的思想之入門磚。本書我詳細的讀了兩次,對於他這個人理性、務實、追求卓越而又器宇宏大的格局,實在萬分景仰。尤其是最近「習歐會」閉幕,整個「習歐會」可以說都在李光耀的預估之中。
  本書值得全球政治人物閱讀,尤其對台灣的政客格外有暮鼓晨鐘之效,我認為本書對台灣最重要的意義有三:
  一、李光耀說:「我沒把自己歸類成政治家,我自認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就是這樣而已。……任何人自己為是政治家,需要去見心理醫師。」他的這句話簡直就是在寫台灣那些應該去看心理醫師的政客!
  二、他堅信社會成功需要三個基本要素:堅定的領導、有效率的政府、社會紀律。如果一個領導人只想連任,只想討好選票,他就會施政沒有重點,問題愈搞愈糟。
  三、他對美國有信心,對中國有期望,因此他在中美兩大之間沒有去抱哪個大腿,而是扮演公正的第三者,這是真正有益於亞洲的發展策略。他成了中美之間的諍友,北京尊敬他,華府也尊敬他。這是機會主義的台灣所無法理解的。
  因此,李光耀把一個超小國家玩成了超級大國的國際地位,這是不世出的勛業。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於他有能力,有能力的人,始能得到尊敬,無能耍弄權術的人是不可能受人尊敬的!
台灣觀點  戰略縱深.哲學素養.權力本質
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身為全球最資深的政治家之一,有長達半世紀以上的政務經驗,能夠敏銳地與時俱進發表洞若觀火的評論,而且具有宏觀性戰略、哲學性的素養,徹底掌握人性與權力的本質,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放眼於當今全球,仍然是佼佼者之一。
  政治就是實力,談到實力,邏輯與感情都必須退場。新加坡從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與軍港蛻變為全球競爭力排行前幾名的國家,李光耀的願景、目標、價值、信仰發揮了領導力作用。英語「政府」的原意就是「舵手」,在伊斯蘭文明「一片綠海」中獨樹一幟、乘風破浪,李光耀扮演稱職船長的角色;正如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臘城邦文明,新加坡也在東亞儒家文化圈再造城邦文明,並把印度、馬來、伊斯蘭文明加以適度融合。本書不是政治理論的玄奧論述,是一位實力人物年過九旬的邏輯、理性分析,對目前全球最熱門議題一一點評,觸及中國崛起、美國霸權、印度興盛、全球金融、伊斯蘭極端主義、民主的未來、新加坡的生存之道,乃至李光耀的自我定位與探究權力本質。我們未必完全同意李光耀的論點,甚至想駁斥其主觀武斷之處,但我們仍被李光耀的分析力道所折服,至少產生「創造性破壞」的省思作用。
  李光耀首先指出一個政治現實,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崛起已是一個不可逃避的現實,正如明清帝國的東亞朝貢體系,中國挾其「世界工廠」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在「現金為王」的全球優勢下,以龐大的外匯存底與國家資本主義向外大肆擴張,與美國已成為G2大國。李光耀一方面建議世界各國領袖了解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頓挫與昂揚,以國際經貿遊戲規則與中國打交道;但他也勸誡中國領導者不要重蹈上個世紀德國、日本由盛而衰引發戰亂之覆轍。正如康德所言:「追求永久和平是理性的最高目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了解東西文明,具有全球眼光的李光耀扮演「公道伯」的角色,用心可謂良苦。
  李光耀會引起爭端的觀點,是他對中國民主的發展持負面態度。在他觀察,中國若走向民主開放,就會走向動亂崩潰,就像歷代的朝代更替或者民國初期的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這也是為什麼他不會反駁鄧小平觀點的原因:寧願槍斃二十萬個大學生,以此來換取中國的百年和平;這也是為什麼他不會指控鄧小平是「天安門屠夫」的心理因素。李光耀這一代人歷經殖民統治、日軍侵略與新加坡建國初期的鬥爭,深知「穩定壓倒一切」的生存理念,他因此提出了有別於西方文明的「亞洲價值」,並以自身經驗投射到中國的民主未來,認為中國需要的是一個超穩定的中央政治秩序,至於西方人所追求的民主、法治、資本主義、公民社會並非主調,雖然李光耀對中國的威權文化、帝制思想、貪汙橫行、缺乏法治大加批判,但他仍下了論斷:「中國不會成為自由民主國家;它若成為民主國家,它會崩潰。」但又說:「現行制度在未來五十年不會不變。」我們無從預測未來五十年中國的民主發展,但光回顧過去五十年,你能斷言中國如今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嗎?
  從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經驗顯示,包括漢廷頓教授所提出的「第三波民主」,民主、法治、資本主義與公民社會成熟到一個階段,民主自由如同「葉公好龍」般就會出現,台灣民主化在1980年代出現「基因突變」,打破了一黨專政與「中國文化不可能有民主體制」的政治神話,就是一個經典例子。在探求中國未來的民主發展,李光耀顯然仍停留在他的世代經驗,以新加坡自身的統治經驗強加在中國身上。「民主會帶來中國的崩潰」不但失之武斷,這種「威權君父」式的指導觀點,恐怕不易為深受自由民主人權洗禮的讀者所接受。
  李光耀的論述令人折服之處,是他對美國國力的分析,美國的創新、科技、企業、教育、移民,均是美國國家競爭力的底蘊,包括美國人的「邊疆開拓精神」與建立全球最大軍事機器,尤其是英語與網路的運用,均是美國不會淪為「美國帝國的衰亡」的支撐因素。但是李光耀也對美國的預算赤字、國債、高失業率與社會治安深感憂慮,在這個面向,李光耀又回到他所篤信的馬基維利與霍布斯式的權力觀點,他對美式個人主義、多元移民社會深不以為然,他像一個說教的孔孟信徒,又回防成儒教統治菁英,對美式社會嚴加批判。李光耀選擇性地尊重美國的「硬實力」,卻對「軟實力」不加恭維,如果兩相比較他對中美兩國看法,他在乎國家「強大」,對公民社會的養成卻疏少關照,可說是有趣的對比。
  在本書唯一透露感情之處,是李光耀以「護國主」、「監護人」的口氣對新加坡的治理有非常完整的論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是本書的精華篇,值得有志者詳加研讀。李光耀談及政府的角色、領導人的意義、權力的本質與邏輯、菁英決策模式、清晰表達理念,乃至「直昇機品質」,都是一流治國者的肺腑之言,而且言必有中,是教科書學習不到的治國理念與經驗。
  李光耀最佩服的政治領導人是誰?戴高樂、邱吉爾、鄧小平,原因是他們是有膽識之人,李光耀何嘗不以此自況?難得的是李光耀以儒家式的謙虛自稱不是政治家,他認為自稱政治家的人都應去看心理醫生。李光耀的自我定位才是深知「我是誰」的個中三昧:「我自認為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既謙虛又自信,既宏觀又自省,這就是李光耀特立獨行的領導風格與品質;曾國藩說大丈夫要「志、識、恆」,李光耀都具備了。
前言
  李光耀是過去半個世紀非常獨特的一位政治家。身為新加坡「國父」及過去五十多年的主導人物,他把一個貧窮、貪腐的城市國家建設為現代國家,人民所得現在已高過於大多數美國人的水平。他不僅是思想家,也是行動家,精於轉型、改造。
  在國際事務上,沒有任何人比這位「新加坡智者」更經常受到一個世代的美國、中國及其他世界領袖的熱切詢問、定期請教和仔細聆聽。從尼克森、季辛吉1971至1972年間設計的「向中國開門」政策,以至日後每位白宮主人,包括歐巴馬在內的每位美國總統都親赴新加坡,或邀請李光耀到白宮交換意見。從鄧小平開始積極思考走向市場經濟,進而啟動三十年的兩位數成長,而後到胡錦濤以及內定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李光耀都是他們在中國之外最有影響力的諮商對象。
  除了大國之外,像以色列這樣的小國家,需對國境之外的趨勢十分警覺,才得以生存,也從李光耀身上尋求啟示。哈薩克總統納札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發現自己忽然成為從前根本不存在的新興獨立國家元首,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賓.札義德(Sheikh Khalifa bin Zayed)、盧安達的保羅.卡加米(Paul Kagame),和其他數十個面臨重大挑戰的領導人,無不從李光耀身上得到戰略指引,幫助他們應付國際挑戰。
  這本書的目的不在回顧過去五十年來李光耀的重大貢獻,我們的焦點擺在未來,以及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美國將會面臨的特定挑戰。我們設想2013年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的這位領袖最有興趣的問題,然後摘錄李光耀自己講述的話提出最直接的答覆。我們相信這些答覆不僅對擬定美國外交政策的人士極具價值,對於美國企業界及公民社會的領導人也極富參考價值,因為他們高度依賴他們對廣大世界重要趨勢的預測來投資其寶貴的金錢與時間。我們十分感謝Anthony Tan和Yeong Yoon Ying協助安排我們與李光耀的訪談。
  本書共分十章,以中國崛起做為起始;李光耀對這個議題的了解,毫無疑問遠勝過外界其他任何觀察家或分析家。中國會挑戰美國在亞洲、乃至在全世界做為領導大國的地位嗎?大部分決策者和評論家回答這個核心問題時都含糊其詞。李光耀卻直截了當地答說:「當然啦!為什麼不呢?這種重新喚醒的天命感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中國有意成為全世界最大強國。中國要當中國,要大家接受它是中國,不是西方的榮譽會員。」
  其次我們請教將影響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的與美國以及美中關係有關的問題。李光耀在這兩大國之間,看到衝突對峙的因子:「(中、美)會為了影響力而鬥爭,他們之間的競爭無可避免。」但是他和悲觀論的現實主義者大不相同,只要雙方領導人有理性的判斷,他不認為衝突是無可避免的。
  接下來的篇章探討印度、伊斯蘭極端主義、地緣政治和全球化以及民主等問題。每一章都以關鍵問題做為開端,然後摘要提出李光耀簡潔的回答。這些答案有些頗有尖銳,因為他先天就抗拒「政治正確」,從來不迴避爭議。身為本書的作者和規劃人員,我們避免發言評論或陳述己見,謹守本分,因為想從李光耀的意見受惠的各國總統和他們最親信的幕僚,要聽的是李光耀怎麼說,而不是我們怎麼說。
  我們已經萃取李光耀的精闢見解和核心論述,以便讀者得以迅速瀏覽。請勿誤解,我們的確深信本書每一頁的每一句都值得細加品味,但是讀者可以自己做判斷。我們預測,想要快速瀏覽的讀者可能花上比預期更多的時間,被李光耀的話語牽繫住,細細咀嚼他那些令人驚訝、甚至困擾,但又頗有啟發的主張。
  我們有幸花了許多時間聆聽李光耀大話天下,以及爬梳整理他豐富的作品、訪談錄和演講稿,其收穫超乎我們預期。如果我們能讓讀者分享此一知識饗宴,就不負使命了。
第十章  精闢觀點節錄
◎中國有意成為全世界最大強國。各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尤其是中國的鄰國,已經把這一點列入考量。這些政府正在重新調整定位,因為他們曉得若是妨礙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後果不小。中國只要不讓進入所得及購買力與日俱增的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就足以實施經濟制裁了。
◎中國將來表現其優勢地位的方式,毫無疑問會與以前的時代大為不同。以東亞現今狀況為例,中國已經很明顯地與其鄰國建立主宰的經濟地位關係,也運用這個優勢地位(包括鄰國可以進入十三億人的大市場,以及中國對其他國家進行重大投資)為本身爭取利益。如果國家或企業不接受中國的地位,沒有對其適度的順從,將面臨被封殺於快速成長的十三億人大市場之外的威脅。
◎從中國的輝煌紀錄直線推演並不實際。中國的前途面臨的內外障礙,遠遠超過大多數觀察家所認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治理問題:缺乏法治。今天的中國可說是接近於帝治;這個巨大的國家裡有些小皇帝在一大塊地區施展極大的地方勢力;文化習慣限制想像與創意、鼓勵墨守成規;中文透過雋語影響思想,而四千年積累的古籍經典,能說的都說了,而且古聖先賢說得更好;中文非常難學,使得外國人無從擁抱中國或被其社會接納,並且嚴重限制了中國吸引、融合外來世界的才智之能力。
◎習近平很內歛。不是說他不會跟你交談,而是說他喜怒不形於色。不論你是否說了什麼話惹惱他,他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他有鋼鐵般的意志,比胡錦濤堅強。胡錦濤登上大位,沒有經歷過習近平那樣的考驗和磨難。
◎中國不會成為自由民主國家;中國若成為民主國家,則會崩潰。關於這一點,我很肯定,中國知識分子也了解。如果你認為中國會出現某種革命以爭取民主,那你就錯了。天安門廣場的學生今天都到哪裡去了?他們完全不相干了嘛。中國人民要的是復興起來的中國。
◎鄧小平說:如果必須槍斃二十萬學生,那就槍斃他們吧。我了解這是什麼意思。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中國就要亂上一百年……鄧小平很清楚,因此他分階段開放。沒有鄧小平,中國會從內部爆炸。
◎美國因為國債與赤字而焦頭爛額,但是我堅信,美國絕對不會淪為二等國家。從歷史看,美國已展現出很大的更新、復興能力。美國的實力包括思想不落窠臼,不論想像或務實,都涵蓋廣泛;擁有多元化的卓越核心,能競逐創新,擁抱新理念和新技術;美國社會從世界各國吸引才智之士,將他們同化為美國人;美語形同開放系統,是科技、發明、企業、教育、外交界領袖及全球各國菁英的共同語言。
◎ 如果給老百姓下猛藥,總統不會當選連任。因此就出現推拖懈怠傾向,拖延不受歡迎的政策以爭取勝選。所以,預算赤字、債務、高失業率等等問題就一任接著一任傳下去。
◎美國人權團體抨擊中國,以及美國國會及政府以違反人權及飛彈技術轉移為理由威脅要取消中國最惠國地位及祭出其他制裁措施……忽視了文化、價值和歷史的差異,把中、美關係的戰略思考放在美國國內議題的層次去思考。這種隨便的作法會有把中國推向美國長期敵人之虞。不要太敏感、對中國的文化現實多幾分理解,可以促成較不對峙的關係。
◎美國人似乎以為亞洲像是電影,美國只要在世界其他地方忙不過來了,就暫停亞洲事務。事情不能這樣辦。如果美國希望對亞洲的戰略發展有實質影響,不能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印度浪費數十年時間搞國家計畫和控制,使之深陷官僚作風和貪瀆腐敗。去集中化的制度將允許班加羅爾和孟買等更多中心也能成長和繁榮……種姓制度一直是論功行賞制的敵人……印度是個未臻完善的偉大國家。其潛力沒有充分開發、利用。 
◎印度憲政制度有其局限性,印度的政治制度不允許其以高速度前進……不論政治領導人想做些什麼,必須在中央通過非常複雜的系統,然後到了個省,還要經歷更加複雜的系統……印度人必須以他們的憲法、他們的種族組合、他們的投票模式及其產生的聯合政府所決定的步調動作,其決策過程相當困難。
◎過去的伊斯蘭不是問題。可是,當代的伊斯蘭或伊斯蘭主義卻是問題;有石油而無伊斯蘭主義會是問題,但是伊斯蘭主義加上石油,變成有揮發性的混合劑。伊斯蘭主義加上石油加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等於威脅……具有核子能力的伊朗將大大改變地緣政治的平衡……
◎戈巴契夫在莫斯科向群眾疾呼,不要怕特務機關KGB那一天,我深深吸了一口氣。我告訴自己,這個人真的是天才……他坐在一具恐怖機器頂端,手上一大堆棘手困難,而他卻說:不要害怕。他一定有非常不得了的民主化妙方。直到我和他見面,我發現他完全搞不清周遭事務。他不懂游泳就跳進游泳池深水區。
◎俄羅斯的人口在下降。我們不清楚為什麼,但酗酒一定是重要因素;悲觀心態、低生育率和壽命期縮短,也都有關係……西伯利亞和海參崴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中國人。黑龍江畔的土地將有更多中國人移入定居。俄羅斯人或許有一天突然覺得未來值得活下去,願意多生些子女來扭轉此一人口趨勢,但是我不以為在近期的未來會出現這種變化。
◎歷史上沒有先例告訴我們如何在一百六十個民族國家的社會維持和平與穩定,並確保彼此合作。即時通訊及快速交通的時代,科技快速成長,使這個問題更形複雜。在一個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世界,兩大陣營的領導人相對主宰力量衰退,增加多極世界的可能性,多邊合作的困難也因而升高。
◎ 全球整合已經別無任何其他選擇。以區域主義名目掩飾的保護主義,遲早將會導致區域集團之間的衝突與戰爭,因為他們將在非集團的地區(如波斯灣的產油國家)爭逐優勢。全球主義是唯一的解答,因為公平、可被接受,也將支持世界和平。
◎他們(金磚四國)是在不同洲的不同國家,湊巧比這些洲的其他國家組合成長得更快,因此有些人就說:為什麼不把他們糾集起來,成為一股全球勢力?……可是中國人和印度人肯定同床異夢。
◎西方人已經放棄社會的倫理基礎,認為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由好政府予以解決……在西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政府被認為萬能,可以實現在較不現代化的社會裡由家庭所實現的一切義務……在東方,我們先求自立更生。今天的西方,恰恰相反。政府說:賦我權力,我會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
◎任何一個社會,生下一千個嬰兒,其中有若干人近乎天才,若干人資質一般,也有若干人為低能者……近乎天才和超出平均的人最後將決定大勢走向……我們希望有個平等的社會。我們希望讓人人有平等的機會。但是我們腦子裡從來沒有自欺欺人,相信有哪兩個人脾氣、性情、驅力、盡責任及天賦能力會一模一樣。
◎我不想被認定為政治家。首先,我沒把自己歸類為政治家。我自認為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就是這樣而已……任何人自以為是政治家,需要去見心理醫師。
(105.2.10)
曾經在《梅克爾傳》讀後心得中註記,
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如果能夠整合、取其優點
拉些資本主義的人權、制度的過度自由
補強共產主義的善待人權和調整同酬缺乏的競爭力…
應該是最適合這個世紀
李光耀領導的新加坡是這奇蹟的印證
向世界開放,全英文環境,在列強環伺中成為經濟樞紐

喜歡《去問李光耀》一書的答問敍述
實際關心,這全球政治、經濟,快速變遷
國與國的緊密連結,任何牽動對你我皆有干係
歷史不斷重演,且快速的用你我不曾洞悉的方式演繹著
美國、中國、印度、東協….
面對未來我們預見未來、順勢而為,快速的適應和預備~

隨筆摘錄~
序文中,南方朔、胡忠信提出自己的觀點
凡事都有正反評價,牽引出不同的論想~
李光耀洞悉的論點,仍值得借鏡

第十章  結論  是本書的重點摘錄,可參考

第一章    中國的未來
*中國有意成為全世界第一強國,和別的新興國家不一樣,中國要當中國,要大家接受它是中國,不是西方的榮譽會員
*重視是整體國內生產毛額,非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從共產改變市場制度(避免德.日錯誤)
(俄的錯誤,是投注偌大軍事經費,忽略了民間科技,以致經濟崩落)
(美是軍事強國,中不碰硬)
*中國,透過經濟擴張勢力,東南亞漸吸納進它的經濟勢力
平衡一國獨大,將美國留在亞太地區
*文化、語言突破才能吸引整合其他國家人才
反貪、貧富不均、基礎建設、制度建立(帝治→法治)
*新加坡和中國一樣有儒家核心哲學思想,過去40年努力以英文為第一語文、中文第二,原由要向世界開放,允許我們與發現和創意的主力交流
*G20為基礎,不躁進成為第一「和平崛起」,只在經濟和科技上爭當第一
*中國不會成為民主國家,人多,權力穩控,仍是中央集權

第二章    美國的未來
*美國的創意、堅韌、創新,足以克服經濟上的困難
未來20-30年仍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軍事強大,經濟成長引擎
*美國的文化,是我們從零開始,打敗你,在隨機行為中抓到極端創意
個人利益至上,英文環境,兼容並包的社會,是實力的所在
*其問題:槍枝.毒品.暴力犯罪等….個人至上超過危害秩序
個人權利過大損及公共利益.人權保障過度
多元文化大量移民文化 失控將是隱憂

第三章    美、中關係的未來
中國現依存美科技.市場.生意,滿足內需的茁壯
但30年內的成長足以挑戰美國霸權

第四章    印度的未來
*因種姓階級受限,數十年著墨國家建設和控制,經濟發展受限
未來人口紅利超中,但經濟未自由化,並不動搖中地位
長期法治.民主比中占優勢,但中快速改革不容忽視
建議印度發揮軍事長才,未來有機會成為亞洲反制力量(防中一國獨大

第五章    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未來
*穆斯林極端,旨在趕走西方,美國,不受壓制
激進聖戰士.老師教導其奮鬥,為大業犠牲性命,激進派教導需要溫和派願意介入和導正
美退出伊拉克,軍事更難控制
需要協同別的國家盟軍以復興阿拉伯與伊斯蘭榮耀, 溫和派穆斯林導正紮根

第六章    國家經濟成長的未來
*新加坡─全英文教育訓練,人人守法,
世界級的基礎建設.支援幕僚.網際網路.交通傳播
創業.創新.管理 三大競爭特性
科技與創新是經濟成功因素,重視精密技術,不只是降低成本,
關鍵是人才(全球覓才和機會)

第七章    地緣政治和全球化的未來
*歐元區.希臘債.傷歐經濟,亦傷美.中
北朝鮮 金正恩和歷代主政一樣大膽,敢冒險
日本停滯.老化.間接影響亞太
中東.伊朗發展核彈,衝突,可能擴展全球市場
俄 人口下降,崩潰時悲觀心態,前景仍未走出不靠能源.天然資源.經濟體
金融危機,源自由市場過度自由,對美的市場模式不再信任,
中.印相信由政府控制.管理經濟,緩步開放避免投機炒作

第八章    民主的未來
法治講究人身保護.自由.集會.結社…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允許這些權利不受限制就實行,或盲目適用,任何法律制度最好的測試,不在於它的理想概念多偉大,而是事實上能否在人與人.國與國之問關係產生秩序與公正
共產主義,同酬沒人會力求卓越,社會不會繁榮.進步
資本主義,頂尖和底層懸殊,也有社會問題要解決
新加坡取中間值(1965-1990)我們需要強大的政府,有最能幹.強悍.盡責領導人
物色人才予以責任,維持經濟增長,產生稅收以支付第三代新加坡武裝部隊所需材設和訓練,保障人民.投資人安全和信心,擔保我們有自衛能力,沒有安全没有投資,等於人民更窮.社會不安
為維持社會團結,20-25%額外收入支持低所得勞動者,目標公正.公義

第九章  李光耀是如何思考的
傲慢.自滿.拒絕學習是停滯.衰退的開端
英文是全世界網際網路的共同語言
 

 


《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作者: 格雷厄姆.艾利森、羅伯特.布萊克維爾、艾利.韋恩  
原文作者:Graham Allison、Robert D. Blackwill、Ali Wyne
譯者:林添貴


內容簡介

全球領導人都該看這本書
李光耀評析全球國際政經趨勢訪談集

  李光耀說話,全球要人都在傾聽!
  歐巴馬、柯林頓、習近平,一致請益

  李光耀是現代新加坡的開國元勳,於1959年至1990年擔任新加坡總理,在世界舞台超過五十年的歷練造就了他的智慧,一肩承擔新加坡轉變成為現代西方經濟體的重任。他的觀點與言論,全世界的政經要人都在傾聽。

  本書整理李光耀的訪談、演講和其著作的精華,以問答集的方式呈現,逐一點評全球各國的政經分析與未來預言,並為目前在經濟上大力崛起的中國提出觀察,也在權衡美國與中國的競合關係上精闢著墨。本書亦分章論述印度的未來、伊斯蘭極端主義、經濟成長、地緣政治和全球化、民主的未來等議題;並針對多元文化、福利國家、教育和自由市場,提供坦率意見;也揭露了李光耀的自我定位與對權力本質的核心批判。

作者簡介: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國國防部特別顧問。

羅伯特.布萊克維爾(Robert D. Blackwill)
  外交官、政治學者、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理事會和董事會成員,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
艾利.韋恩(Ali Wyne)
  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譯有《台灣的未來 : 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宋美齡新傳:風華絕代一夫人》、《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蔣經國傳》、《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等。


 
推薦序  亨利.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

  我有幸在過去五十年結識許多世界領袖,可是沒有人比新加坡開國總理、且一直是其人民指導精神的李光耀,惠我良多。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在李光耀這位聰明才智與判斷力無與倫比的偉人身上,答案是不問自明。

  新加坡一直是東南亞最小的國家,它是否能夠維持獨立地位,不無疑問,似乎註定要成為更強大的鄰國之附庸國家。李光耀絕不妄自菲薄;他預見到的,不只是一個勉強存活的國家,還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國家。高超的智力、紀律和創造力,可以取代資源。他號召國人承擔起從未想像到的職責:先將城市整頓乾淨,其次專心致志以高超的表現克服鄰國的敵意及自身內部的種族分裂。

  李光耀接篆時,新加坡人民每年人均所得約四百美元,現在卻超過五萬美元。他鼓勵其通曉多國語文的人民成為亞太地區知識和技術中心。由於他的卓越領導,一個中型城市已成為重要的國際及經濟主角,善於培養多邊的泛太平洋關係。

  一路走來,不只是因為他代表的力量,更因為他思想的超卓,李光耀已成為美國不可或缺的友人。他的分析鞭辟入裡,以致交手方認為和他一談,受惠良多。過去三個世代,李光耀屢屢前往華府,廣交美國政府及外交政策高階人物。他的會談受到高度重視,加之他經驗豐富,總是在罕有的坦誠氣氛下進行。每一位和他交往的美國總統,都因為他相信新加坡國運要堅守民主陣容而受惠。尤有甚者,李光耀洞悉該地區思維,能指點我們所面對的世局。

  李光耀的分析照亮了美國長期以來所面對的最重要挑戰:如何與中國在內的亞洲建構根本的、有機的關係。沒有人比李光耀更能就這方面教導我們,使我們了解其性質與範圍。然而,本書證明他的真知灼見不僅限於美中關係,更環繞著國際關係上的每一項挑戰。讀者很快就會發現為什麼李光耀不僅是我們這一代精明的領導人,也是公認的戰略思想家。


全球推崇的政治老師──李光耀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新加坡乃是近代亞洲的奇蹟。

  新加坡於1956年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16個會員國。但自獨立前後,這個國家即亂成一團,外有對它極不信任的馬來聯邦,對內則是新加坡共黨(社會主義極權)猖獗,使得這個蕞爾小島風雨飄搖。為了國家的安定,於是1950年代,新加坡遂大力整肅共黨,這也使得新加坡有了威權國家的惡名。但新加坡的威權並沒有走到壓迫的方向,而是致力於政府的領導改革。於是這個人口只有台灣7/1、土地面積只有台灣60/1鼻屎大的國家遂日益欣欣向榮,使得這個毫無資源的小國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及至到了1990年代進入全球化的時代後,新加坡乃是全球第一個理解到開放的重要性的國家,於是新加坡在開放中引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發揮了高度的創意與活力,一個蕞爾小島在亞洲已成了與它的疆域完全不能對稱的活力中心。

  而這種巨大的改變,乃是李光耀所一手促成的。在1959年新加坡還是一個自治邦時,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贏得大選,他成為第一位總理。當時的新加坡人均所得只約為四百美元,乃是個不穩定的貧窮地方,但在他的傑出領導下,現在的新加坡已成了人均所得五萬美元的富裕國家。在進入廿一世紀後,全球論競爭力、論國家創意,新加坡不是排名第一也是第二。新加坡這種快速的持續進步是怎麼造成的?

  根據我的有限知識,我認為原因如下:

  一、李光耀在近代亞洲史,甚至世界史上,已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治理模式,政府以知識和責任為基礎,扮演著國家的火車頭,也重塑了社會的行規和紀律。政府的清廉有效、社會的知法守紀、國家方向的確定,使得新加坡不會有太大的摩擦成本。卓越的領導,有助於社會的團結進步,新加坡以領導為核心的治理模式,已替世界豎立了典範。

  二、新加坡已重塑了它的歷史認同和國家認同:它不以種族的起源為終極認同,而是以國家的現在和未來為新加坡的認同。人們都知道,東南亞的華人普遍都有中國文化的認同,這種中國文化的認同經常又和對中國的認同綁在一起,這也是東南亞國家普遍都對華人社會有疑忌的原因。1950和1960年代,中國對東南亞革命輸出,印尼共黨、馬來西亞華人為主的馬共和新加坡的新共,都和中共有關。東南亞華人的中國認同,對他們的發展其實是弊大於利。因此在李光耀當政下,遂肅清共黨,逐步發展新加坡的新認同,不以華人為主的中華文化為認同目標,而以新加坡的進步繁榮為新的認同,這種新加坡認同亦有利於多種族的新加坡的團結。新加坡以國家的進步繁榮做為新的認同取代了舊式的華人認同,使得新加坡沒有了舊文化的包袱,而可以大步前行,新加坡甚至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加快進入世界的主流文化。近代國家裡,不以歷史作為認同目標、而以現在和未來作為認同目標的,過去只有美國。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曾說過:「所謂歷史只不過是一堆夢話,我們活在現在,唯一有意義的歷史,乃是我們今天所寫的歷史。」這種不以歷史作為認同對象,而以現在和未來作為新認同的,廿世紀的亞洲又多了一個例證,它就是新加坡。由於有了新認同,新加坡的進步遂能格外加速!

  三、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李光耀最早體會到世界的競爭已由軍事轉移到了經濟,他不但強化新加坡的競爭力,也在傳布這種變化的趨勢和亞洲的和平競爭概念。他支持中國在經濟、科技和民主上的進步,但因為對中國有深入的理解,他也了解到中國壯大後,必然會以它的經濟力收編亞太秩序,使別的國家均「自藩屬化」,因此為了亞洲的共同利益,他支持美國繼續留在亞洲,也期望印度的強大做為制衡中國的勢力。他這種對中國有期待,但也有警惕的態度,不但成了亞洲的新共識,新加坡自己也致力於亞太地區的安全對話。新加坡每年的香格里拉論壇已成了亞太地區的最重要戰略對話平台。李光耀已成了這個和平競爭時代亞洲戰略思想的共主。

  因此,季辛吉以前推崇李光耀:「他的能力超過了他的國家規格。」這真是對李光耀最真誠的推崇。李光耀治理新加坡這個蕞爾小國,他不但使新加坡日新又新、成了世界上一顆耀眼明珠,他更發揮了高度的思考力,替亞洲的和平競爭擘劃出了藍圖,一個極小的國家,而能發揮那麼大的作用,在人類史上從未曾見。

  而艾利森教授及布萊克維爾教授合編的這本《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實在是想要理解他這個人,以及他的思想之入門磚。本書我詳細的讀了兩次,對於他這個人理性、務實、追求卓越而又器宇宏大的格局,實在萬分景仰。尤其是最近「習歐會」閉幕,整個「習歐會」可以說都在李光耀的預估之中。

  本書值得全球政治人物閱讀,尤其對台灣的政客格外有暮鼓晨鐘之效,我認為本書對台灣最重要的意義有三:

  一、李光耀說:「我沒把自己歸類成政治家,我自認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就是這樣而已。……任何人自己為是政治家,需要去見心理醫師。」他的這句話簡直就是在寫台灣那些應該去看心理醫師的政客!

  二、他堅信社會成功需要三個基本要素:堅定的領導、有效率的政府、社會紀律。如果一個領導人只想連任,只想討好選票,他就會施政沒有重點,問題愈搞愈糟。

  三、他對美國有信心,對中國有期望,因此他在中美兩大之間沒有去抱哪個大腿,而是扮演公正的第三者,這是真正有益於亞洲的發展策略。他成了中美之間的諍友,北京尊敬他,華府也尊敬他。這是機會主義的台灣所無法理解的。

  因此,李光耀把一個超小國家玩成了超級大國的國際地位,這是不世出的勛業。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於他有能力,有能力的人,始能得到尊敬,無能耍弄權術的人是不可能受人尊敬的!


台灣觀點  戰略縱深.哲學素養.權力本質
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身為全球最資深的政治家之一,有長達半世紀以上的政務經驗,能夠敏銳地與時俱進發表洞若觀火的評論,而且具有宏觀性戰略、哲學性的素養,徹底掌握人性與權力的本質,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放眼於當今全球,仍然是佼佼者之一。

  政治就是實力,談到實力,邏輯與感情都必須退場。新加坡從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與軍港蛻變為全球競爭力排行前幾名的國家,李光耀的願景、目標、價值、信仰發揮了領導力作用。英語「政府」的原意就是「舵手」,在伊斯蘭文明「一片綠海」中獨樹一幟、乘風破浪,李光耀扮演稱職船長的角色;正如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臘城邦文明,新加坡也在東亞儒家文化圈再造城邦文明,並把印度、馬來、伊斯蘭文明加以適度融合。本書不是政治理論的玄奧論述,是一位實力人物年過九旬的邏輯、理性分析,對目前全球最熱門議題一一點評,觸及中國崛起、美國霸權、印度興盛、全球金融、伊斯蘭極端主義、民主的未來、新加坡的生存之道,乃至李光耀的自我定位與探究權力本質。我們未必完全同意李光耀的論點,甚至想駁斥其主觀武斷之處,但我們仍被李光耀的分析力道所折服,至少產生「創造性破壞」的省思作用。

  李光耀首先指出一個政治現實,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崛起已是一個不可逃避的現實,正如明清帝國的東亞朝貢體系,中國挾其「世界工廠」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在「現金為王」的全球優勢下,以龐大的外匯存底與國家資本主義向外大肆擴張,與美國已成為G2大國。李光耀一方面建議世界各國領袖了解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頓挫與昂揚,以國際經貿遊戲規則與中國打交道;但他也勸誡中國領導者不要重蹈上個世紀德國、日本由盛而衰引發戰亂之覆轍。正如康德所言:「追求永久和平是理性的最高目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了解東西文明,具有全球眼光的李光耀扮演「公道伯」的角色,用心可謂良苦。

  李光耀會引起爭端的觀點,是他對中國民主的發展持負面態度。在他觀察,中國若走向民主開放,就會走向動亂崩潰,就像歷代的朝代更替或者民國初期的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這也是為什麼他不會反駁鄧小平觀點的原因:寧願槍斃二十萬個大學生,以此來換取中國的百年和平;這也是為什麼他不會指控鄧小平是「天安門屠夫」的心理因素。李光耀這一代人歷經殖民統治、日軍侵略與新加坡建國初期的鬥爭,深知「穩定壓倒一切」的生存理念,他因此提出了有別於西方文明的「亞洲價值」,並以自身經驗投射到中國的民主未來,認為中國需要的是一個超穩定的中央政治秩序,至於西方人所追求的民主、法治、資本主義、公民社會並非主調,雖然李光耀對中國的威權文化、帝制思想、貪汙橫行、缺乏法治大加批判,但他仍下了論斷:「中國不會成為自由民主國家;它若成為民主國家,它會崩潰。」但又說:「現行制度在未來五十年不會不變。」我們無從預測未來五十年中國的民主發展,但光回顧過去五十年,你能斷言中國如今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嗎?

  從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經驗顯示,包括漢廷頓教授所提出的「第三波民主」,民主、法治、資本主義與公民社會成熟到一個階段,民主自由如同「葉公好龍」般就會出現,台灣民主化在1980年代出現「基因突變」,打破了一黨專政與「中國文化不可能有民主體制」的政治神話,就是一個經典例子。在探求中國未來的民主發展,李光耀顯然仍停留在他的世代經驗,以新加坡自身的統治經驗強加在中國身上。「民主會帶來中國的崩潰」不但失之武斷,這種「威權君父」式的指導觀點,恐怕不易為深受自由民主人權洗禮的讀者所接受。

  李光耀的論述令人折服之處,是他對美國國力的分析,美國的創新、科技、企業、教育、移民,均是美國國家競爭力的底蘊,包括美國人的「邊疆開拓精神」與建立全球最大軍事機器,尤其是英語與網路的運用,均是美國不會淪為「美國帝國的衰亡」的支撐因素。但是李光耀也對美國的預算赤字、國債、高失業率與社會治安深感憂慮,在這個面向,李光耀又回到他所篤信的馬基維利與霍布斯式的權力觀點,他對美式個人主義、多元移民社會深不以為然,他像一個說教的孔孟信徒,又回防成儒教統治菁英,對美式社會嚴加批判。李光耀選擇性地尊重美國的「硬實力」,卻對「軟實力」不加恭維,如果兩相比較他對中美兩國看法,他在乎國家「強大」,對公民社會的養成卻疏少關照,可說是有趣的對比。

  在本書唯一透露感情之處,是李光耀以「護國主」、「監護人」的口氣對新加坡的治理有非常完整的論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是本書的精華篇,值得有志者詳加研讀。李光耀談及政府的角色、領導人的意義、權力的本質與邏輯、菁英決策模式、清晰表達理念,乃至「直昇機品質」,都是一流治國者的肺腑之言,而且言必有中,是教科書學習不到的治國理念與經驗。

  李光耀最佩服的政治領導人是誰?戴高樂、邱吉爾、鄧小平,原因是他們是有膽識之人,李光耀何嘗不以此自況?難得的是李光耀以儒家式的謙虛自稱不是政治家,他認為自稱政治家的人都應去看心理醫生。李光耀的自我定位才是深知「我是誰」的個中三昧:「我自認為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既謙虛又自信,既宏觀又自省,這就是李光耀特立獨行的領導風格與品質;曾國藩說大丈夫要「志、識、恆」,李光耀都具備了。



前言

  李光耀是過去半個世紀非常獨特的一位政治家。身為新加坡「國父」及過去五十多年的主導人物,他把一個貧窮、貪腐的城市國家建設為現代國家,人民所得現在已高過於大多數美國人的水平。他不僅是思想家,也是行動家,精於轉型、改造。

  在國際事務上,沒有任何人比這位「新加坡智者」更經常受到一個世代的美國、中國及其他世界領袖的熱切詢問、定期請教和仔細聆聽。從尼克森、季辛吉1971至1972年間設計的「向中國開門」政策,以至日後每位白宮主人,包括歐巴馬在內的每位美國總統都親赴新加坡,或邀請李光耀到白宮交換意見。從鄧小平開始積極思考走向市場經濟,進而啟動三十年的兩位數成長,而後到胡錦濤以及內定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李光耀都是他們在中國之外最有影響力的諮商對象。

  除了大國之外,像以色列這樣的小國家,需對國境之外的趨勢十分警覺,才得以生存,也從李光耀身上尋求啟示。哈薩克總統納札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發現自己忽然成為從前根本不存在的新興獨立國家元首,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賓.札義德(Sheikh Khalifa bin Zayed)、盧安達的保羅.卡加米(Paul Kagame),和其他數十個面臨重大挑戰的領導人,無不從李光耀身上得到戰略指引,幫助他們應付國際挑戰。

  這本書的目的不在回顧過去五十年來李光耀的重大貢獻,我們的焦點擺在未來,以及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美國將會面臨的特定挑戰。我們設想2013年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的這位領袖最有興趣的問題,然後摘錄李光耀自己講述的話提出最直接的答覆。我們相信這些答覆不僅對擬定美國外交政策的人士極具價值,對於美國企業界及公民社會的領導人也極富參考價值,因為他們高度依賴他們對廣大世界重要趨勢的預測來投資其寶貴的金錢與時間。我們十分感謝Anthony Tan和Yeong Yoon Ying協助安排我們與李光耀的訪談。

  本書共分十章,以中國崛起做為起始;李光耀對這個議題的了解,毫無疑問遠勝過外界其他任何觀察家或分析家。中國會挑戰美國在亞洲、乃至在全世界做為領導大國的地位嗎?大部分決策者和評論家回答這個核心問題時都含糊其詞。李光耀卻直截了當地答說:「當然啦!為什麼不呢?這種重新喚醒的天命感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中國有意成為全世界最大強國。中國要當中國,要大家接受它是中國,不是西方的榮譽會員。」

  其次我們請教將影響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的與美國以及美中關係有關的問題。李光耀在這兩大國之間,看到衝突對峙的因子:「(中、美)會為了影響力而鬥爭,他們之間的競爭無可避免。」但是他和悲觀論的現實主義者大不相同,只要雙方領導人有理性的判斷,他不認為衝突是無可避免的。

  接下來的篇章探討印度、伊斯蘭極端主義、地緣政治和全球化以及民主等問題。每一章都以關鍵問題做為開端,然後摘要提出李光耀簡潔的回答。這些答案有些頗有尖銳,因為他先天就抗拒「政治正確」,從來不迴避爭議。身為本書的作者和規劃人員,我們避免發言評論或陳述己見,謹守本分,因為想從李光耀的意見受惠的各國總統和他們最親信的幕僚,要聽的是李光耀怎麼說,而不是我們怎麼說。

  我們已經萃取李光耀的精闢見解和核心論述,以便讀者得以迅速瀏覽。請勿誤解,我們的確深信本書每一頁的每一句都值得細加品味,但是讀者可以自己做判斷。我們預測,想要快速瀏覽的讀者可能花上比預期更多的時間,被李光耀的話語牽繫住,細細咀嚼他那些令人驚訝、甚至困擾,但又頗有啟發的主張。

  我們有幸花了許多時間聆聽李光耀大話天下,以及爬梳整理他豐富的作品、訪談錄和演講稿,其收穫超乎我們預期。如果我們能讓讀者分享此一知識饗宴,就不負使命了。


第十章  精闢觀點節錄 (本書的重點摘錄,可參考

◎中國有意成為全世界最大強國。各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尤其是中國的鄰國,已經把這一點列入考量。這些政府正在重新調整定位,因為他們曉得若是妨礙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後果不小。中國只要不讓進入所得及購買力與日俱增的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就足以實施經濟制裁了。

◎中國將來表現其優勢地位的方式,毫無疑問會與以前的時代大為不同。以東亞現今狀況為例,中國已經很明顯地與其鄰國建立主宰的經濟地位關係,也運用這個優勢地位(包括鄰國可以進入十三億人的大市場,以及中國對其他國家進行重大投資)為本身爭取利益。如果國家或企業不接受中國的地位,沒有對其適度的順從,將面臨被封殺於快速成長的十三億人大市場之外的威脅。

◎從中國的輝煌紀錄直線推演並不實際。中國的前途面臨的內外障礙,遠遠超過大多數觀察家所認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治理問題:缺乏法治。今天的中國可說是接近於帝治;這個巨大的國家裡有些小皇帝在一大塊地區施展極大的地方勢力;文化習慣限制想像與創意、鼓勵墨守成規;中文透過雋語影響思想,而四千年積累的古籍經典,能說的都說了,而且古聖先賢說得更好;中文非常難學,使得外國人無從擁抱中國或被其社會接納,並且嚴重限制了中國吸引、融合外來世界的才智之能力。

◎習近平很內歛。不是說他不會跟你交談,而是說他喜怒不形於色。不論你是否說了什麼話惹惱他,他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他有鋼鐵般的意志,比胡錦濤堅強。胡錦濤登上大位,沒有經歷過習近平那樣的考驗和磨難。

◎中國不會成為自由民主國家;中國若成為民主國家,則會崩潰。關於這一點,我很肯定,中國知識分子也了解。如果你認為中國會出現某種革命以爭取民主,那你就錯了。天安門廣場的學生今天都到哪裡去了?他們完全不相干了嘛。中國人民要的是復興起來的中國。

◎鄧小平說:如果必須槍斃二十萬學生,那就槍斃他們吧。我了解這是什麼意思。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中國就要亂上一百年……鄧小平很清楚,因此他分階段開放。沒有鄧小平,中國會從內部爆炸。

◎美國因為國債與赤字而焦頭爛額,但是我堅信,美國絕對不會淪為二等國家。從歷史看,美國已展現出很大的更新、復興能力。美國的實力包括思想不落窠臼,不論想像或務實,都涵蓋廣泛;擁有多元化的卓越核心,能競逐創新,擁抱新理念和新技術;美國社會從世界各國吸引才智之士,將他們同化為美國人;美語形同開放系統,是科技、發明、企業、教育、外交界領袖及全球各國菁英的共同語言。

◎ 如果給老百姓下猛藥,總統不會當選連任。因此就出現推拖懈怠傾向,拖延不受歡迎的政策以爭取勝選。所以,預算赤字、債務、高失業率等等問題就一任接著一任傳下去。
◎美國人權團體抨擊中國,以及美國國會及政府以違反人權及飛彈技術轉移為理由威脅要取消中國最惠國地位及祭出其他制裁措施……忽視了文化、價值和歷史的差異,把中、美關係的戰略思考放在美國國內議題的層次去思考。這種隨便的作法會有把中國推向美國長期敵人之虞。不要太敏感、對中國的文化現實多幾分理解,可以促成較不對峙的關係。

◎美國人似乎以為亞洲像是電影,美國只要在世界其他地方忙不過來了,就暫停亞洲事務。事情不能這樣辦。如果美國希望對亞洲的戰略發展有實質影響,不能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印度浪費數十年時間搞國家計畫和控制,使之深陷官僚作風和貪瀆腐敗。去集中化的制度將允許班加羅爾和孟買等更多中心也能成長和繁榮……種姓制度一直是論功行賞制的敵人……印度是個未臻完善的偉大國家。其潛力沒有充分開發、利用。 

◎印度憲政制度有其局限性,印度的政治制度不允許其以高速度前進……不論政治領導人想做些什麼,必須在中央通過非常複雜的系統,然後到了個省,還要經歷更加複雜的系統……印度人必須以他們的憲法、他們的種族組合、他們的投票模式及其產生的聯合政府所決定的步調動作,其決策過程相當困難。

◎過去的伊斯蘭不是問題。可是,當代的伊斯蘭或伊斯蘭主義卻是問題;有石油而無伊斯蘭主義會是問題,但是伊斯蘭主義加上石油,變成有揮發性的混合劑。伊斯蘭主義加上石油加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等於威脅……具有核子能力的伊朗將大大改變地緣政治的平衡……

◎戈巴契夫在莫斯科向群眾疾呼,不要怕特務機關KGB那一天,我深深吸了一口氣。我告訴自己,這個人真的是天才……他坐在一具恐怖機器頂端,手上一大堆棘手困難,而他卻說:不要害怕。他一定有非常不得了的民主化妙方。直到我和他見面,我發現他完全搞不清周遭事務。他不懂游泳就跳進游泳池深水區。

◎俄羅斯的人口在下降。我們不清楚為什麼,但酗酒一定是重要因素;悲觀心態、低生育率和壽命期縮短,也都有關係……西伯利亞和海參崴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中國人。黑龍江畔的土地將有更多中國人移入定居。俄羅斯人或許有一天突然覺得未來值得活下去,願意多生些子女來扭轉此一人口趨勢,但是我不以為在近期的未來會出現這種變化。

◎歷史上沒有先例告訴我們如何在一百六十個民族國家的社會維持和平與穩定,並確保彼此合作。即時通訊及快速交通的時代,科技快速成長,使這個問題更形複雜。在一個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世界,兩大陣營的領導人相對主宰力量衰退,增加多極世界的可能性,多邊合作的困難也因而升高。

◎ 全球整合已經別無任何其他選擇。以區域主義名目掩飾的保護主義,遲早將會導致區域集團之間的衝突與戰爭,因為他們將在非集團的地區(如波斯灣的產油國家)爭逐優勢。全球主義是唯一的解答,因為公平、可被接受,也將支持世界和平。
◎他們(金磚四國)是在不同洲的不同國家,湊巧比這些洲的其他國家組合成長得更快,因此有些人就說:為什麼不把他們糾集起來,成為一股全球勢力?……可是中國人和印度人肯定同床異夢。

◎西方人已經放棄社會的倫理基礎,認為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由好政府予以解決……在西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政府被認為萬能,可以實現在較不現代化的社會裡由家庭所實現的一切義務……在東方,我們先求自立更生。今天的西方,恰恰相反。政府說:賦我權力,我會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

◎任何一個社會,生下一千個嬰兒,其中有若干人近乎天才,若干人資質一般,也有若干人為低能者……近乎天才和超出平均的人最後將決定大勢走向……我們希望有個平等的社會。我們希望讓人人有平等的機會。但是我們腦子裡從來沒有自欺欺人,相信有哪兩個人脾氣、性情、驅力、盡責任及天賦能力會一模一樣。

◎我不想被認定為政治家。首先,我沒把自己歸類為政治家。我自認為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就是這樣而已……任何人自以為是政治家,需要去見心理醫師。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