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0.5)紀錄片》 「老鷹想飛」猛禽保育 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
老鷹就是黑鳶的俗稱,也是基隆市的市鳥,經常可以看到在基隆港上空盤旋
環境迅速改變,導致黑鳶族群急速減少
沈振中老師用20年的生命為黑鳶寫傳記
梁皆得導演,記錄著這位「老鷹守護者」
在我的記憶中,老鷹總孤傲在天際飛翔
影像分享黑鳶到垃圾場覓食、撿拾人類丟棄的物品作為巢材,是環境清道夫
捕捉覓食、玩樂嬉戲、繁殖養育、幼鷹的物競天擇求生或無助死亡,
紀錄片真實呈現,心裡有些毫無準備的驚愕和憂傷
但不可避免的,這就是自然的演進!
也和人們的生活緊密連結!
影像記錄,希望讓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更了解黑鳶,喚起對生活環境的重視。
沈振中老師在1992年初遇見基隆外木山的一群老鷹,看著該族群因獵捕和棲地破壞而遷離、凋零,1993年6月創立基隆市野鳥學會並辭去教職,全心投入黑鳶調查研究與保育的工作。
從北到南、甚至到香港、日本、印度、尼泊爾,觀察不同環境下的黑鳶生存方式
電影中,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沈老師儉僕生活,只見他專注整理他紀錄的觀察表
滿盈的眼神,生活的其他似乎不重要了,更無減沈振中老師的堅持,只是頭髮已花白,但是對全台黑鳶滅絕原因,仍沒發現確切的實證。
被視為沈老師的接班人林惠姍受到沈老師的啟發亦投入黑鳶的保育研究
進步發現,農藥、滅鼠藥的危害、棲息地滅少,是導致黑鳶族群減少的原因之一
「老鷹想飛」,紀錄全台灣黑鳶瀕臨絕種的困境
梁皆得說, 11月20日電影院上映,
希望能讓更多台灣人知道老鷹的故事與「友善農業」的重要。
*********
(摘錄商周)
消失的老鷹
2015-07-20 商周
序幕:在颱風夜騎車奔馳??
一個颱風即將來襲的傍晚,當年53歲的沈振中,獨自一人騎著野狼125機車,在山間裡奔馳,朝著老鷹飛去的方向,一心尋找牠們的夜棲地。
一個大轉彎,他重摔在地,頓覺呼吸困難、左胸疼痛,卻仍騎上機車追去,直到老鷹完全隱沒夜色之中。那天,他摔斷四根肋骨,卻為了守護老鷹,他忘了痛。
這是老鷹先生沈振中過去每一天的生活寫照。
第一幕:和老鷹相遇清晨守到日落,整天吃一顆蘋果
故事,要從23年前的澳底漁村開始說起。
1992年時的台灣,年經濟成長率超過8%,正以亞洲四小龍之姿,快速邁開建設的腳步。當時北海岸連快速公路都還沒有開始興建,但開發的怪手總出其不意的現身山林之間。
人稱「老鷹先生」的沈振中,原是生物老師,當時38歲的他坐在基隆大武崙沙灘堤防上,看到老鷹陸續飛到山頭盤旋,像閱兵一樣的滑翔,一隻、兩隻、三 隻….,最多十四隻。這像是一場族群的「晚點名」,總是一隻在較高的天空滑翔,其餘仍依依不捨的在另一區追逐、玩耍,最後終於聚集在一起,朝同一個方向, 滑向海上,一個轉身,再滑回風口,如此反覆兩、三次,高度逐漸上升。
後來他在書中寫下當時心情:「真的好想給牠們掌聲」他為大自然巧妙的無聲融合,深深感動。從那時起,老鷹擄獲了他,將他帶入守護牠們的二十年大夢。
澳底小漁村,一邊臨著外木山海岸線,一邊依傍高聳的山林峭壁。每天,他總起個大早,爬上超過一百公尺高的巨岩,帶著簡單的望遠鏡,從清晨到日落,守在東北風狂吹的山頭,一整天只吃一個蘋果,喝一瓶水。
他用最原始、最笨的方法,用筆記下老鷹的「一言一行」。按照老鷹身上的特徵,一一取名。比如右翼翅膀有根羽毛翹起來的母鳥,他叫牠「叉翅」;羽翼有明顯白 斑的母鳥,叫作「白斑」。有一天,公鳥「浪先生」與母鳥「白斑」結婚了,「叉翅」也嫁給「郝先生」,他開始觀察兩對「戀人」辛勤為下一代築巢,也成為台灣 發現鷹巢的第一人。在這裡,他第一次驚喜的聽到老鷹「ㄈㄧㄡ、ㄈㄧㄡ」的叫聲,有時母鳥顫抖的尾音「ㄡ」,像是撒嬌。
1992年農曆大年初一,在澳底漁村雜貨店,他開始寫《老鷹的故事》,提筆寫下第一句:
「與其說是我發現牠們,倒不如說是牠們擄獲我,要我為牠們記下這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事。」
在生態作家劉克襄印象中,當時「我發現,我遇到了一個很會賞老鷹的菜鳥。」多年後,劉克襄記憶猶新,因為當時台灣沒有人找到老鷹的巢,也沒人看過老鷹交配行為。
說來巧合,劉克襄投入生態寫作的第一篇創作也是老鷹。他說:「老鷹的眼神,牠飛過來,一閃過去,不只眼神而已,有一種大自然的東西在裡面,會震驚你,你會覺得,好像看到另外一個世界。」
不管是「老鷹抓小雞」的農村記憶,還是出現在美式足球隊或NBA籃球隊隊徽的圖騰,老鷹與人的關係可以遠溯數千年。《詩經》記載「鳶飛戾天」;《舊約聖經》先知以賽亞寫著「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證明牠們盛載著古老的智慧,一代又一代在人類眼前滑過。
老鷹在台灣最早的紀錄,出自1863年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本種在福爾摩沙南北各地都很普遍??。」台灣有三十三種隼形目猛禽,老鷹住的地方離人不遠,甚至會用人類垃圾「炫富」。老鷹巢中,充滿人類生活用品,塑膠袋、棉布手套到女性內衣褲,琳琅滿目。
在國際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網站,老鷹被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全球估計多達一百萬到六百萬隻,這是一種可以很輕易見到的飛禽。
沈振中整理1970年代以來的資料發現,南投梅峰、日月潭、新竹香山、台中港、台東卑南等地都留有老鷹的紀錄,但截至2014年秋冬的全台普查,只剩台灣北部、嘉南、高屏三大穩定族群,其餘似都成歷史,並只剩下354隻。
泛起畢生疑問:老鷹為何消失?
老鷹為什麼消失?牠們究竟到哪裡去了?沈振中投入生命中最精華的二十年,開始追尋這個答案。
任教時,同事管沈振中叫「阿呆」。平日話不多的他,在台灣環保觀念尚未普遍時,就不厭其煩提醒大家節水、節電。昔日同事高員仙說:「他自己去印一個小條子,洗手台一定貼,幾乎每一個龍頭,洗手的時候,提醒你80%的水從指尖流過。」每天中午吃便當,配菜只有豆腐與一根黃瓜,上面撒著鹽吃,同事好心問:「你要不要放點醬油?」他竟回:「浪費能源。」
「愈痴愈真摯,愈呆愈真實」,這是他在學生畢業紀念冊的題字,就像對自己的註解。雙親過世之後,從此沈振中的生活只有「減法」,逐步送走電視、冰箱、冷氣、熱水器、音響等電器用品,厲行三原則:減少身心不必要負擔、減少地球資源使用、回歸自然。
他開始獨步山林,讓老鷹進入了他的生命。
第二幕:展開23年的追尋為了找答案,39歲辭去穩定教職
當他從四十倍望遠鏡中,親眼看到「白斑」生命最後的掙扎,讓他震驚、憤怒。白斑不斷拍動翅膀,想掙脫夾住牠的獸夾。他記下:「公鳥浪先生在牠身邊不停又衝 又叫來回二十二圈——各種叫法混合(類似人類哀嚎),偶爾停一下又繼續,持續了三十分鐘。」於是,他明白「動物與人類一樣,在形影不離所形成的緊密感情外,其實也包含了死別所帶來的傷痛。」
一連串老鷹失蹤事件,彷彿織起命運的網,將他緊緊纏繞,深受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與黑猩猩生活二十年的影響,他決定辭去十二年的教職,成立基隆鳥會。
當時他才39歲,辭去鐵飯碗,代表放棄安穩收入與退休後無虞生活,但「在一個物種與一條命之間做抉擇」,沈振中立志投入二十年,全心記錄。
這令一般人不解的「放棄」,其實回應著他重返自然的深沉反思。正如他遇見老鷹之前就寫下的土地倫理宣言:「我,宣布自己為土地國的一個國民,將永不停止的尊重土地國中的其他份子,如土壤、水源及各種動、植物??。」他曾將這段話印在名片。
極簡度日,「曬太陽就會飽!」
許多人問,二十年,沒有工作,生活怎麼辦?沈振中的回答總是很乾脆:「反正只有一個人,節衣縮食,隨便都過得去。」
他生活極簡,無論吃、住、禦寒衣物或是機車、電腦,都由熱心朋友提供。長期一同記錄老鷹的生態導演梁皆得說,他的背包用到「黑到不能再黑」,甚至整天觀察不進食,竟說「曬太陽就會飽了!」
在那快速發展的年代,台灣處處是經濟與保育的角力。儘管沈振中四處奔走,爭取為老鷹設立保護區,終究沒擋住東北角開發腳步;外木山的老鷹離開了,在澳底小山頭他親手搭建的觀察屋,也被濱海道路工程挖毀。
他繼續找尋老鷹可能的棲地,將定點觀察從基隆延伸至台北縣(現升格為新北市)。有時夜宿在海岸的礁岩上,任憑日曬雨淋,才終於在離外木山至少20公里外的台北縣看到小老鷹飛翔。
這二十年,他的對話對象,始終只有老鷹。
一步步的,沈振中揭開老鷹消失的秘密。他與夥伴們在密林陡坡之間尋找巢位,先後在五隻幼鳥腹部染色並套上腳環,一一為牠們取名。從此,穿梭各地,追尋小老鷹蹤影。對他來說,「老鷹」不是集合名詞,每一隻都是獨立個體。
他更發現,老鷹能夠玩遊戲,擅長「抓枝丟枝」:用腳抓樹枝從高處丟下來,再如籃球隊員一樣,快速移位,在樹枝落地前,靈巧的接起來。有時候,「玩具」變成了人類的香菸盒、衛生紙,小老鷹在天空輪流丟擲玩耍。「會遊戲的生物是有智慧的」他肯定的說。
然而,這古老又有智慧的物種,在五十多年內,竟從大多數台灣人民的生活中急速消失,令他百思不解。
沈振中循鳥友提供線索往南方追尋。騎著野狼125機車,他從曾文水庫到屏東,一趟約一百公里、2.5小時,例行調查兩天,再回北部休息、調查,之後再回屏東,騎車到曾文水庫??,每月固定,周而復始。
為了追尋答案,2001年,他與導演好友梁皆得兩個人扛著重重的攝影器材,走訪世界各地。在日本,他們看到友善老鷹的環境,市民在定點、定時拋食物,老鷹甚至在田邊築巢。在高度都市化的香港,更驚喜的看到,天空一次飛舞著五百到七百隻的老鷹聚集。他不解,香港僅約台北大,卻有超過一千隻老鷹在冬季與人們一起生活,甚至在被大樓包圍的小公園裡築巢?
「雖然人多大樓多,全香港卻有近40%被劃為郊野公園。」他思索著台港兩地的差異:「是否與對待有關?」台灣在都市化過程中,是否遺忘了與環境萬物共存的友善?
斷了四根肋骨後,不得不緩下腳步
為了老鷹生存處境,他拚上了所有,也出過大大小小意外。他在網誌中一筆筆記錄著:
巡查黑鳶(編按:老鷹學名為黑鳶)連人帶車摔落山谷連翻兩圈——花四千吊車,人沒事。
巡查黑鳶被大客車撞倒造成右手肘骨裂——綁三角巾1.5個月。
巡查黑鳶與突然從對面轉過來的機車擦撞——腿擦傷皮膚。
最嚴重的是2007年夏天的颱風季節,在屏東北部山區,摔斷四根肋骨。那一年,他53歲,已調查十五年。在網誌中,他寫下:
「接受,好像是這次斷四根肋骨的禮物。接受自己已上了年紀,隨時有嚴重意外發生。接受自己調查記錄老鷹十五年確實已顯露疲態、精神不濟,需要重新省視調查腳步、方向、頻度。….」
一場車禍,讓他接受身心需要調養的事實,已經進入中年的「老鷹先生」在等待,有沒有年輕世代可以為守護老鷹,接棒傳承。
第三幕:遇見渾身是膽的女孩被他的書影響,也把追鷹當天命
像是冥冥中寫好的劇本,在預定退休的前一年,56歲的老鷹先生遇到了29歲的林惠珊,兩人的生命,展開一場世代交替的傳奇。
從小家裡養鳥的林惠珊,是台北女孩,高中就加入生物研究社,高二時,無意間讀到沈振中《老鷹的故事》,情節描寫白斑、叉翅的求偶互動,讓青少年情竇初開的她讀起來像「愛情故事」,當「女主角」慘死,她在書店就哭了。那時還不知,這一本書,將改變她的一生。
個頭小小的林惠珊,活潑又愛笑,考上基隆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後,最喜歡到基隆港等老鷹,一隻、兩隻、直到最多隻才離開。畢業後,參與台北鳥會,替民眾解說鳥類,心中想成為鳥類研究員的想法日趨清晰。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孫元勳,是台灣唯一研究猛禽並在收學生的老師,她因此立志要考上,在2005年如願。
一天在課堂上,她興匆匆對著班上同學與老師說,想要研究老鷹南北食性差異。老師心想,好大的口氣,於是對她說:「研究猛禽要爬樹,很辛苦,妳能夠勝任野外調查工作嗎?」
孫元勳當時沒理會她,心想:「北部女生下來,有一個大的志向。」直到林惠珊就讀野保所博士班,才有真正研究老鷹的機會。她上網查《老鷹的故事》、沈振中, 心中難免忐忑:「我看他的故事,看了這麼多年,想要知道他的為人怎麼樣?一Google,打赤腳,不開燈,沒有帶手機,屬於『魔人』等級的,真是有一點害怕。」她鼓起勇氣,寫e-mail給沈振中,沒想到當晚他立刻回信同意。
用先進科技,追出可怕的真相
2010年底,他們第一次見面,他毫不藏私的帶著她探訪每個棲地與繁殖點,經過屏東北部山區特定地點,他會特別提醒:「這裡要小心,我在這跌斷幾根肋 骨。」真正走進老鷹棲息地,她才體悟之前老師的「恐嚇」確實是真的。她因長期調查曾得過尿道炎。爬樹,更是人生一大挑戰:「有一次上了老鷹的巢,我就再也不敢了,雙腳都在抖!」
如同老鷹成鳥帶領幼鳥一樣,沈振中以「身教」傳承技能。「一開始帶我去巢位的時候都會考我,我們上次在這邊,巢在哪裡?因為我路癡,東西南北搞不清楚,我 一定要到特定的電線杆,看特定的方位,才會知道。」所以當沈振中問林惠珊:「這裡的巢在哪裡?」她答:「要再去前面三根電線杆以後,我才能告訴你。」說到這裡,林惠珊不禁大笑,但笑容下藏著性別的限制與心酸。
客觀來說,林惠珊絕不是研究野外的好材料,但聰明、熱情、能言善道,更善於打團體戰,研究室的學弟們都是她的左右手。他們在幼鳥身上繫無線電發報器,用先進科技,追蹤老鷹蹤跡。
但研究老鷹並沒有經費支持,連買無線電發報器一個七千多元,都必須先跟老師借。沒有經費,只有情誼,她說:「學長或者是同學幫忙爬樹,下來我們一起去吃冰吧!」這還不包括幫忙保險、買上樹的材料,又是兩、三千元,都得自掏腰包。
第四幕:猶如死諫的答案老鷹接連慘死,體內竟有農藥
2012年10月在雪山調查時,她接到研究室的電話,一隻由他們上標繫放的「白三號」中毒而死;七、八天之內,又一隻翅膀沒有研究標示的老鷹中毒死亡。「牠們活得好好的,為什麼會死?」她眼中泛淚。
解剖的結果令人震驚,兩隻體內都含有高濃度的農藥「加保扶」!老鷹消失的答案,越來越近了。
她開始往農地找答案。2013年秋天,她與學弟們調查屏東共九十七塊田地,此時紅豆冒著新芽,農民為了防止蟲害、鳥害,於是大量噴灑農藥,讓調查一整天的林惠珊意外中毒,回去後嘔吐不已、眼睛紅腫,被送去急診。
更驚人的是,他們在屏東十八公頃的大片紅豆田中,發現超過三千隻死鳥,解剖後發現,死亡紅鳩體內,竟有一粒粒稻穀,驗出也是加保扶。同年11月,林惠珊生日這天,東港又送來一隻垂死老鷹,死後檢驗結果是:老鼠藥中毒。
老鷹中毒事件如浪潮般湧來。孫元勳認為:「牠是一個指標,你看到牠的變化,就知道我們的環境變了。」
老鷹,就像是穿梭於農村與森林之間的大使,傳達著台灣多年來農業種植習慣的警訊。牠們的消亡,猶如給人類的死諫。
屏科大解剖大量被毒害的麻雀與紅鳩之中,大約八成胃裡有毒稻穀,也就是農民用穀粒浸泡農藥,防除「鳥害」;但是也有少數腹中無稻穀,孫元勳推測,可能農民噴藥逸散到其他種子,使鳥中毒。
老鷹位於食物鏈上層,吃下胃中有毒稻穀的麻雀或紅鳩,成為受害者,我們不禁擔心,位於食物鏈最上層、吃著同樣土地出產食物的人類,將會如何?
被視為「環保聖經」的《寂靜的春天》一書,至今影響深遠。早在1958年,作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就警告人類,使用農藥等化學物質毒害地球的嚴重危機,她擔憂:「鳥兒不再歌唱,小溪的魚兒不再跳躍,樹葉覆上一層致命的薄膜,藥劑留在土壤裡久久不散,儘管要殺的只不過是幾根草或幾隻蟲罷了。布下這層毒幕,可能對生物無害嗎?它們應該叫作『殺生劑』,而非『殺蟲劑』。」
去年十月,林惠珊與學弟們進一步在臉書成立「寂靜的秋天|農地毒鳥回報社團」,各地鳥友陸續回報鳥類中毒訊息,顯示屏東發生的事並非特例。於此,老鷹消失的答案呼之欲出。
老鷹先生沈振中23年的守候,在年輕一輩的林惠珊身上,也逐漸找到答案。
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歲月裡,沈振中不是沒有遇過其他年輕研究者,但多半都是帶著明確的研究題目,甚至實地調查一、兩次就知難而退,唯有林惠珊,「只說要研究黑鳶」,直覺就是接棒的不二人選。
窮盡一生的守護,喚醒人類貪瞋
對林惠珊來說,沈振中的背影和堅持仰望像是「神人」,自己是普通人,「只是不約而同的,老鷹和土地有故事想要透過我們傳達」,她說:「追鷹可能是我們的天命。」
四十年的經濟發展之後,台灣走到發展的十字路口,得到許多,也失去許多。在現今社會充滿短線算計、貪婪炫耀的滔滔湧浪中,誰會相信有兩個人捨棄一切,傻到把追鷹當成一輩子的天命?
沈振中與林惠珊,這兩代老鷹守護人,輪流以自己的生命譜出「愈痴愈真摯,愈呆愈真實」的樂曲,猶如一道喚醒愚昧貪瞋的清流,也提醒著我們重新省思「唯我獨生」的人類本位心態,下一代才得以永續生活在這片與鷹共享的土地上。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老鷹
最接近人類的猛禽:正式名稱為「黑鳶」,屬於台灣可見的33種日行性猛禽之一,俗稱來葉、厲翼。以撿拾動物內臟、肉塊以及死掉的小動物為主食。
在台灣列為稀有:廣布於歐、亞、非、澳,無滅種之虞,但目前在台灣卻是數量最稀少的猛禽,僅剩300多隻,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
【延伸閱讀】誰殺了台灣老鷹?
現場1稻穀泡農藥為了防止鳥害,農民在田埂灑上泡過農藥「加保扶」的稻穀
現場2 鳥禽中毒當麻雀、紅鳩吃下有毒的稻穀而死,腐屍再被老鷹吃下肚,也跟著中毒死亡
南台灣直擊!紅豆田裡的農藥危機
2015-07-19 商周
「啊,掉下來了!」一隻小鳥從電線杆上墜落,黃褐色身軀不斷抽搐,接著口吐白沫、雙腿挺直,不到三分鐘,死在腳前。在南台灣紅豆田旁的產業道路上,我們親眼目睹一隻麻雀死於非命。
若是不知情的車輛就此輾過,牠的死,看來就像一般常見的「路殺」;但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季不尋常死亡的開端。
台灣的老鷹為什麼消失?猛禽研究員林惠珊接下「老鷹先生」沈振中的棒子後,第一個調查線索來自屏東的紅豆田。2013年10月,她與屏科大老鷹研究團隊發現,秋天的紅豆田猶如殺戮戰場。
紅豆生南國,大部分生長在南台灣,不僅甜品點心少不了它,鳥類、蟲類也愛吃。但它是農藥依存度很高的作物,平均種植90到100天,須灑五到七次農藥。每年十月,田裡栽下不久的紅豆長出新葉,農民更要加強防備。
事主,竟是神農獎得主省錢趕鳥法:用加保扶拌稻穀
這就像老鷹的「食安危機」,因為老鷹在食物鏈的上層,當農民用農藥防除鳥害,造成大量麻雀、紅鳩死亡,接著被老鷹誤食,老鷹也死亡。那年的驚人發現,成為新聞事件,農業主管單位會勘發現,農地主人是曾獲神農獎的林清源。
開著賓士280的林清源,是屏東農業大戶,推廣純種高雄九號紅豆,據估計,全台3/1的紅豆田,由他經手。他種的稻米曾獲十大經典好米;又發明在田埂間種植「蠅翼草」以減少雜草,並減用殺草劑,為什麼一夕之間,背上毒鳥污名?
談起毒鳥事件,他黝黑帶點憨厚的臉上難掩尷尬的說:「之前都沒有灑,去年是我那個管理的人自己灑下去,(知道)就太慢了,都來不及了。其實電視有播,我也知道是我的,怎麼會不知道,在我的田怎有可能不知道。」
他告訴我們,紅豆發出幼苗後,最怕就是麻雀及害蟲薊馬。以前農民「用粒劑『好年冬』撒整區的,鳥會死,也會殘留。」「噴了之後,一些生態都死光了,蛇、鳥全部都死。」因此,即使有人教導這樣做,他仍覺不妥:「那個太毒,又怕殘留在紅豆,後來我跟他們說,這太毒了不要噴。」
曾經有四年,他放鞭炮趕鳥,十八公頃田地「光鞭炮錢大概六、七萬元;工錢一個人差不多要顧一個月,要三、四萬元,光是放鞭炮要花十幾萬。」成本太高,效果也不好。隔年,管理員聽說,可用稻穀毒鳥:「最省的方法,把稻子拌一種『加保扶』,成本差不多兩百多塊。」萬萬沒想到,跟著做就出事了。
轉念,他決定不再毒鳥「我一分地播種十五斤,隨牠們吃」
我們與林惠珊走在綠意盎然的田埂間,留意細看,處處鳥屍。襯著灰撲撲天色,第一次覺得鄉間的靜謐,竟透著沉重。
一隻在我們眼前猝死的麻雀,解剖後發現腹中有穀粒。接下來,屏科大鳥類研究室陸續收到兩隻老鷹中毒死亡,一隻掛著腳環「H03741」,是三年前救活野放的傷鳥;另一隻是胸肌飽滿健壯的幼鳥,死時口吐白沫。從解剖的胃中,發現另一個小鳥的胃,裡面也有稻穀。
老鷹連續中毒事件,驗出致命元兇之一是農藥加保扶(台語俗稱「好年冬」),生物誤食這種急毒性農藥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嘔吐、抽搐等症狀。國外文獻中發現, 一錠阿斯匹靈大小的加保扶,可毒死超過兩萬隻奎利亞雀;它是全球已註冊的殺蟲劑中,對鳥類毒性最高者。於是,在一、二期稻作之間栽種的紅豆,豆苗長到十公分之前,它就可能成為「藥效強大」的鳥界殺手。
去年六月,消基會公布檢驗市售常見豆類食物等農藥殘留情況,三件超標中有兩件是紅豆;在高雄採樣驗出三種超標農藥,裡面也有加保扶。所以,它不僅威脅鳥類,人類也有食用風險。
為了守候日漸減少的老鷹,去年十一月中,林惠珊與地方農政官員一起說服林清源,改變耕種習慣——不毒鳥,紅豆收穫時也不用落葉劑。一開始聽到這提議,林清 源顯得為難,「清仔,跟你說啦,我們已經吃到這歲數了,我們也沒有再追求什麼」此時,東港鎮農會總幹事蘇碧月喚著他的小名說,以朋友的口吻說服他,轉成友善紅豆示範區,一起為環境盡一點力。之後,他爽快答應。
畢竟人心都是肉做的,鳥屍遍野,看到也難過,林清源決定不再毒鳥。他說:「我今年啊,想說乾脆隨牠們吃,比如說一分地的紅豆(播種)是十二斤,現在撒到十五斤,讓牠吃。」
林惠珊想,如果林清源能帶頭示範,老鷹就有救了。她不放棄任何機會,總帶著「救救老朋友:正在快速消失的黑鳶」的DM,四處走訪農民,但她在探訪過程中發現,問題不只是毒鳥。
每年一月,紅豆自然熟成前,農民為配合機器採收,噴灑落葉劑讓葉子集體枯黃,如此收割機才可按照排程作業。一種稱作「巴拉刈」的急毒農藥,是高屏地區紅豆 田常用的落葉劑。農民告訴我們,這種藥只要噴兩個小時,主幹就完全乾枯,不容易被植株吸收,紅豆有豆莢保護也不易殘留。
但,實際走一趟噴過落葉劑的紅豆田,觸目盡是枯槁,完全聽不到蟲鳴鳥叫。市售多數紅豆,都是這樣產製而來。
農藥之外,還有除草劑「這個草拔不完,瘋子才自己拔」
跟著研究人員腳步,我們發現,老一輩農民不見得都這樣做。75歲的黃姓阿嬤種了一輩子紅豆,她的腳踏車隨時帶著幾串鞭炮,到田裡施放趕鳥,滿臉皺紋的她說:「做事人(種田人)沒這樣做,就沒得吃。」
同鄉55歲的紅豆農黃玉也成天與雜草奮戰。她說,草長得比豆子快,「若是常下雨,你沒有看到紅豆,只看到這個草啊,拔不完,瘋子才自己拔!」但因家中長輩不敢吃噴農藥的紅豆,她成了自己說的「瘋子」,天天在田裡拔草。
這一帶,毒鳥、噴除草劑很普遍,她卻有不同的哲學:「你看,那風倒的,老鼠隨後就來。我說,沒關係,吃剩的就是咱ㄟ。我攏是,吃剩的就是咱ㄟ,靠天公伯,卡好價,就好啦!」
盤商收購的紅豆產地價每台斤若在四十元以上,收入還算可以;若價格不好,一百天都做白工。黃玉與七十七歲的母親總共種了七分地,收成不用落葉劑,親友「呷好逗相報」,家旁小塊田地種的幾乎都自己吃,她說:「沒有在賣,都是送親戚朋友。(市售的)都說不敢吃!」
友善紅豆每斤貴四成消費者埋單,才能改變種植習慣
為了守護老鷹,林惠珊一路發現的問題,只是台灣農業種植系統性問題的縮影,做為消費者的我們,其實無從了解種植過程中的全貌。
不過,好消息是,林清源已轉成友善紅豆示範區的18公頃田地,景象與往年大不相同。去年12月中,附近不遠的紅豆田一片油綠,但這片田地卻是綠葉交雜著枯黃,這是任憑鳥兒吃後的印記。這一季慷慨後,收成勢必減少。
要等紅豆自然熟成,比起其他人的收穫時間,它整整晚了19天。田裡乍看仍是雜草與紅豆相間,細看卻生意盎然。
多雲的早晨,微風陣陣,收割機緩慢翻攪著割刀,掀起原本藏身枝葉裡的小蟲、種子,數十隻燕子、麻雀在低空飛舞覓食;五名不請自來的農婦尾隨在後,撿拾機器 未割盡的豆莢。此情此景宛如米勒經典畫作《拾穗》——大地、物產、人、鳥,和諧而共享,讓田地主人林清源臉上不禁掛著微笑說:「這是台灣農田很少看到的景象。」
這批友善紅豆,比往年每分地收成少了一百台斤,售價勢必提高。林清源估算,每台斤可能要定到120元,比原本每台斤85元,足足貴四成。如果把這多出來的35元稱為「生態價值」,接下來消費者願不願意埋單?這不僅關乎這批紅豆的銷路,也是更多農民是否願意跟進改變種植習慣的指標。
這只是一個起步。屏東縣政府、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與林清源,決定在今年十月起,邀請更多農戶加入友善紅豆耕種,翻轉原本毒鳥農業。農委會也在去年底公 告,兩年後全面禁用高濃度加保扶水懸劑;最近更宣布取消實施三十多年的滅鼠週,分散投藥,降低猛禽中毒風險。其中,加保扶雖自2013年就被列為第一波政 策檢討目標,但防檢局副局長馮東海承認,來自保育界的力量,仍是禁用的推力之一。
這場保育與農業的衝突,涉及台灣以小農為主的結構面因素,問題盤根錯節,但用老鷹先生沈振中的23年,加上林惠珊的五年,終於換來了這一小步。
當人類以疾速法魯莽除去田中的鳥害,傷害卻猶如兩面刃,誰敢斷言只有禽類受害?追查老鷹之死,已燃起共生農業的點點星火。轉機,或許就從這一季的紅豆開始。
救老鷹 就是救自己
2015-07-20 商周
老鷹想飛》,與其說是一部「救老鷹」的紀錄片,「應該是救救自己,去觀察一個象徵性的東西,看看自己所處的環境。你救牠,事實上是救整個環境,也是救自己。」名導演吳念真說。
吳念真傷後復出配音遇感冒,卻六小時不休息完成
這是他今年二月底歷經致命一摔,康復後首次為紀錄片配音。五月中天氣略顯燠熱,感冒的他,六個多小時不休息完成錄音後,臉色發白。「你知道他(沈振中)付出那麼多努力吧??,有時候心裡面想支持,也做不到什麼,有機會做到,自己能做得到的,那就做吧!」他解釋。
吳念真的故鄉在瑞芳,不只常見老鷹,更曾親眼目睹老鷹飛下來抓走小鴨。他記得,阿公說過,有老鷹的地方,代表這裡有「氣」,因為老鷹不會活在底下沒有動物的地方。
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超過23年,打破台灣電影史上拍攝時間最長紀錄。開始跟著沈振中拍老鷹,導演梁皆得才二十多歲,現在年屆半百,臉上招牌的大鬍子也已花白。
導演搬器材爬山追鷹為一個老鷹遊戲畫面,等逾三年
他的每一個鏡頭,背後都是長時間等待的凝鍊,重裝備攝影器材更是體力的考驗。他說,台灣老鷹數量太少,非常難拍,築巢又在人跡罕至的深山,有時得爬過一個山谷才走到拍攝地點,「光搬器材走進去,可能要走兩趟,兩、三個小時就沒了。」
總是沈振中發現巢位,帶他去觀察;之後,他一有空就去等。早年,以十六厘米(編按:早期電影膠片的一種格式)影片拍攝,最怕等到精彩時刻,卻沒底片。就如那天在屏東的正午,炙熱烈陽下,一群老鷹在樹上曬翅膀、做日光浴,他趕緊扛著腳架與攝影機衝過一整片石礫地,「衝到的時候,拍不到幾秒鐘,沒底片!然後又衝回來拿底片,過去還好牠還在,我手都軟了。」
「沒有剛剛好的,剛剛好,都有理由的。」電影《聶隱娘》監製、台灣剪接大師廖慶松應邀擔任剪接指導,初次看到此片,就體會到每個鏡頭的難。他說:「最棒的就是,鳥像人一樣,牠們在玩,我突然發現,《哈利波特》不就是照這個拍的嗎?」
這精彩鏡頭,就是老鷹最擅長的「抓枝丟枝」遊戲,單單為了這個畫面,梁皆得等了超過三年。回想這個過程,他說得直白:「今天去,沒有,明天再去。就是一直等、一直等,就是為了想要拍那個鏡頭。」
林強暌違15年開口配唱歌聲沒控訴、激昂,只有自然和諧
甫獲坎城電影原聲帶獎的林強,不僅為影片配樂,更在片頭、片尾開口配唱。自從2000年轉到幕後,很少聽到他在公開場合唱歌。不再唱歌,是因不想再直接面對人,「所以主角是老鷹,就無所謂,就有一種距離就出來了。」他說。
老鷹的英文名稱是Black Kite,直譯是「黑色的風箏」。林強以白雲、風吹(台語風箏之意)為喻,歌聲裡沒有控訴、沒有激昂,唱出期待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淡淡情懷:
靠天公吃飯天頂的 天頂的白雲你在上面干住得安穩天頂的 天頂的白雲我是你的子孫 我是你的子孫風吹何處逢春?風吹何處逢春?
二十多年來,梁皆得大多獨立拍攝,幕後卻少不了各界有形、無形的支持。一群對猛禽癡迷的研究者組成「台灣猛禽研究會」,2004年正式以組織力量推動「黑鳶保育行動綱領」,梁皆得是其中重要的成員。此行動雖獲一些民間捐款,但難以支持影片製作完成。眼看沈振中守護老鷹二十年就要退休,才找到一家本土企業, 因為老闆年輕時就聽過沈振中的名號,一口氣同意贊助五百萬元。
今年秋天《老鷹想飛》將走上電影大銀幕,這群愛鳥人最近開始發起網路群眾募資,一同為保育「集氣」。不管你是否曾仔細看過老鷹,做為反思人與環境的一種象徵,這一切的努力,絕不止關乎老鷹,也關係到我們自己。
【延伸閱讀】1分鐘看《老鷹想飛》紀錄片
台灣影史上拍最久的紀錄片
吳念真重傷後復出首次獻聲的紀錄片
幕後團隊有金馬、金鐘獎生態導演梁皆得
坎城電影原聲帶獎林強配樂
《聶隱娘》監製廖慶松剪接指導、錄音泰斗杜篤之團隊混音
(104.10.5)紀錄片》 「老鷹想飛」猛禽保育 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
老鷹就是黑鳶的俗稱,也是基隆市的市鳥,經常可以看到在基隆港上空盤旋
環境迅速改變,導致黑鳶族群急速減少
沈振中老師用20年的生命為黑鳶寫傳記
梁皆得導演,記錄著這位「老鷹守護者」
在我的記憶中,老鷹總孤傲在天際飛翔
影像分享黑鳶到垃圾場覓食、撿拾人類丟棄的物品作為巢材,是環境清道夫
捕捉覓食、玩樂嬉戲、繁殖養育、幼鷹的物競天擇求生或無助死亡,
紀錄片真實呈現,心裡有些毫無準備的驚愕和憂傷
但不可避免的,這就是自然的演進!
也和人們的生活緊密連結!
影像記錄,希望讓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更了解黑鳶,喚起對生活環境的重視。
沈振中老師在1992年初遇見基隆外木山的一群老鷹,看著該族群因獵捕和棲地破壞而遷離、凋零,1993年6月創立基隆市野鳥學會並辭去教職,全心投入黑鳶調查研究與保育的工作。
從北到南、甚至到香港、日本、印度、尼泊爾,觀察不同環境下的黑鳶生存方式
電影中,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沈老師儉僕生活,只見他專注整理他紀錄的觀察表
滿盈的眼神,生活的其他似乎不重要了,更無減沈振中老師的堅持,只是頭髮已花白,但是對全台黑鳶滅絕原因,仍沒發現確切的實證。
被視為沈老師的接班人林惠姍受到沈老師的啟發亦投入黑鳶的保育研究
進步發現,農藥、滅鼠藥的危害、棲息地滅少,是導致黑鳶族群減少的原因之一
「老鷹想飛」,紀錄全台灣黑鳶瀕臨絕種的困境
梁皆得說, 11月20日電影院上映,
希望能讓更多台灣人知道老鷹的故事與「友善農業」的重要。
(平面傳媒不遺餘力,104/7已先行呼籲,摘錄商周1444期)
消失的老鷹
2015-07-20 商周
序幕:在颱風夜騎車奔馳??
一個颱風即將來襲的傍晚,當年53歲的沈振中,獨自一人騎著野狼125機車,在山間裡奔馳,朝著老鷹飛去的方向,一心尋找牠們的夜棲地。
一個大轉彎,他重摔在地,頓覺呼吸困難、左胸疼痛,卻仍騎上機車追去,直到老鷹完全隱沒夜色之中。那天,他摔斷四根肋骨,卻為了守護老鷹,他忘了痛。
這是老鷹先生沈振中過去每一天的生活寫照。
第一幕:和老鷹相遇清晨守到日落,整天吃一顆蘋果
故事,要從23年前的澳底漁村開始說起。
1992年時的台灣,年經濟成長率超過8%,正以亞洲四小龍之姿,快速邁開建設的腳步。當時北海岸連快速公路都還沒有開始興建,但開發的怪手總出其不意的現身山林之間。
人稱「老鷹先生」的沈振中,原是生物老師,當時38歲的他坐在基隆大武崙沙灘堤防上,看到老鷹陸續飛到山頭盤旋,像閱兵一樣的滑翔,一隻、兩隻、三 隻….,最多十四隻。這像是一場族群的「晚點名」,總是一隻在較高的天空滑翔,其餘仍依依不捨的在另一區追逐、玩耍,最後終於聚集在一起,朝同一個方向, 滑向海上,一個轉身,再滑回風口,如此反覆兩、三次,高度逐漸上升。
後來他在書中寫下當時心情:「真的好想給牠們掌聲」他為大自然巧妙的無聲融合,深深感動。從那時起,老鷹擄獲了他,將他帶入守護牠們的二十年大夢。
澳底小漁村,一邊臨著外木山海岸線,一邊依傍高聳的山林峭壁。每天,他總起個大早,爬上超過一百公尺高的巨岩,帶著簡單的望遠鏡,從清晨到日落,守在東北風狂吹的山頭,一整天只吃一個蘋果,喝一瓶水。
他用最原始、最笨的方法,用筆記下老鷹的「一言一行」。按照老鷹身上的特徵,一一取名。比如右翼翅膀有根羽毛翹起來的母鳥,他叫牠「叉翅」;羽翼有明顯白 斑的母鳥,叫作「白斑」。有一天,公鳥「浪先生」與母鳥「白斑」結婚了,「叉翅」也嫁給「郝先生」,他開始觀察兩對「戀人」辛勤為下一代築巢,也成為台灣 發現鷹巢的第一人。在這裡,他第一次驚喜的聽到老鷹「ㄈㄧㄡ、ㄈㄧㄡ」的叫聲,有時母鳥顫抖的尾音「ㄡ」,像是撒嬌。
1992年農曆大年初一,在澳底漁村雜貨店,他開始寫《老鷹的故事》,提筆寫下第一句:
「與其說是我發現牠們,倒不如說是牠們擄獲我,要我為牠們記下這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事。」
在生態作家劉克襄印象中,當時「我發現,我遇到了一個很會賞老鷹的菜鳥。」多年後,劉克襄記憶猶新,因為當時台灣沒有人找到老鷹的巢,也沒人看過老鷹交配行為。
說來巧合,劉克襄投入生態寫作的第一篇創作也是老鷹。他說:「老鷹的眼神,牠飛過來,一閃過去,不只眼神而已,有一種大自然的東西在裡面,會震驚你,你會覺得,好像看到另外一個世界。」
不管是「老鷹抓小雞」的農村記憶,還是出現在美式足球隊或NBA籃球隊隊徽的圖騰,老鷹與人的關係可以遠溯數千年。《詩經》記載「鳶飛戾天」;《舊約聖經》先知以賽亞寫著「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證明牠們盛載著古老的智慧,一代又一代在人類眼前滑過。
老鷹在台灣最早的紀錄,出自1863年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本種在福爾摩沙南北各地都很普遍??。」台灣有三十三種隼形目猛禽,老鷹住的地方離人不遠,甚至會用人類垃圾「炫富」。老鷹巢中,充滿人類生活用品,塑膠袋、棉布手套到女性內衣褲,琳琅滿目。
在國際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網站,老鷹被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全球估計多達一百萬到六百萬隻,這是一種可以很輕易見到的飛禽。
沈振中整理1970年代以來的資料發現,南投梅峰、日月潭、新竹香山、台中港、台東卑南等地都留有老鷹的紀錄,但截至2014年秋冬的全台普查,只剩台灣北部、嘉南、高屏三大穩定族群,其餘似都成歷史,並只剩下354隻。
泛起畢生疑問:老鷹為何消失?
老鷹為什麼消失?牠們究竟到哪裡去了?沈振中投入生命中最精華的二十年,開始追尋這個答案。
任教時,同事管沈振中叫「阿呆」。平日話不多的他,在台灣環保觀念尚未普遍時,就不厭其煩提醒大家節水、節電。昔日同事高員仙說:「他自己去印一個小條子,洗手台一定貼,幾乎每一個龍頭,洗手的時候,提醒你80%的水從指尖流過。」每天中午吃便當,配菜只有豆腐與一根黃瓜,上面撒著鹽吃,同事好心問:「你要不要放點醬油?」他竟回:「浪費能源。」
「愈痴愈真摯,愈呆愈真實」,這是他在學生畢業紀念冊的題字,就像對自己的註解。雙親過世之後,從此沈振中的生活只有「減法」,逐步送走電視、冰箱、冷氣、熱水器、音響等電器用品,厲行三原則:減少身心不必要負擔、減少地球資源使用、回歸自然。
他開始獨步山林,讓老鷹進入了他的生命。
第二幕:展開23年的追尋為了找答案,39歲辭去穩定教職
當他從四十倍望遠鏡中,親眼看到「白斑」生命最後的掙扎,讓他震驚、憤怒。白斑不斷拍動翅膀,想掙脫夾住牠的獸夾。他記下:「公鳥浪先生在牠身邊不停又衝 又叫來回二十二圈——各種叫法混合(類似人類哀嚎),偶爾停一下又繼續,持續了三十分鐘。」於是,他明白「動物與人類一樣,在形影不離所形成的緊密感情外,其實也包含了死別所帶來的傷痛。」
一連串老鷹失蹤事件,彷彿織起命運的網,將他緊緊纏繞,深受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與黑猩猩生活二十年的影響,他決定辭去十二年的教職,成立基隆鳥會。
當時他才39歲,辭去鐵飯碗,代表放棄安穩收入與退休後無虞生活,但「在一個物種與一條命之間做抉擇」,沈振中立志投入二十年,全心記錄。
這令一般人不解的「放棄」,其實回應著他重返自然的深沉反思。正如他遇見老鷹之前就寫下的土地倫理宣言:「我,宣布自己為土地國的一個國民,將永不停止的尊重土地國中的其他份子,如土壤、水源及各種動、植物??。」他曾將這段話印在名片。
極簡度日,「曬太陽就會飽!」
許多人問,二十年,沒有工作,生活怎麼辦?沈振中的回答總是很乾脆:「反正只有一個人,節衣縮食,隨便都過得去。」
他生活極簡,無論吃、住、禦寒衣物或是機車、電腦,都由熱心朋友提供。長期一同記錄老鷹的生態導演梁皆得說,他的背包用到「黑到不能再黑」,甚至整天觀察不進食,竟說「曬太陽就會飽了!」
在那快速發展的年代,台灣處處是經濟與保育的角力。儘管沈振中四處奔走,爭取為老鷹設立保護區,終究沒擋住東北角開發腳步;外木山的老鷹離開了,在澳底小山頭他親手搭建的觀察屋,也被濱海道路工程挖毀。
他繼續找尋老鷹可能的棲地,將定點觀察從基隆延伸至台北縣(現升格為新北市)。有時夜宿在海岸的礁岩上,任憑日曬雨淋,才終於在離外木山至少20公里外的台北縣看到小老鷹飛翔。
這二十年,他的對話對象,始終只有老鷹。
一步步的,沈振中揭開老鷹消失的秘密。他與夥伴們在密林陡坡之間尋找巢位,先後在五隻幼鳥腹部染色並套上腳環,一一為牠們取名。從此,穿梭各地,追尋小老鷹蹤影。對他來說,「老鷹」不是集合名詞,每一隻都是獨立個體。
他更發現,老鷹能夠玩遊戲,擅長「抓枝丟枝」:用腳抓樹枝從高處丟下來,再如籃球隊員一樣,快速移位,在樹枝落地前,靈巧的接起來。有時候,「玩具」變成了人類的香菸盒、衛生紙,小老鷹在天空輪流丟擲玩耍。「會遊戲的生物是有智慧的」他肯定的說。
然而,這古老又有智慧的物種,在五十多年內,竟從大多數台灣人民的生活中急速消失,令他百思不解。
沈振中循鳥友提供線索往南方追尋。騎著野狼125機車,他從曾文水庫到屏東,一趟約一百公里、2.5小時,例行調查兩天,再回北部休息、調查,之後再回屏東,騎車到曾文水庫??,每月固定,周而復始。
為了追尋答案,2001年,他與導演好友梁皆得兩個人扛著重重的攝影器材,走訪世界各地。在日本,他們看到友善老鷹的環境,市民在定點、定時拋食物,老鷹甚至在田邊築巢。在高度都市化的香港,更驚喜的看到,天空一次飛舞著五百到七百隻的老鷹聚集。他不解,香港僅約台北大,卻有超過一千隻老鷹在冬季與人們一起生活,甚至在被大樓包圍的小公園裡築巢?
「雖然人多大樓多,全香港卻有近40%被劃為郊野公園。」他思索著台港兩地的差異:「是否與對待有關?」台灣在都市化過程中,是否遺忘了與環境萬物共存的友善?
斷了四根肋骨後,不得不緩下腳步
為了老鷹生存處境,他拚上了所有,也出過大大小小意外。他在網誌中一筆筆記錄著:
巡查黑鳶(編按:老鷹學名為黑鳶)連人帶車摔落山谷連翻兩圈——花四千吊車,人沒事。
巡查黑鳶被大客車撞倒造成右手肘骨裂——綁三角巾1.5個月。
巡查黑鳶與突然從對面轉過來的機車擦撞——腿擦傷皮膚。
最嚴重的是2007年夏天的颱風季節,在屏東北部山區,摔斷四根肋骨。那一年,他53歲,已調查十五年。在網誌中,他寫下:
「接受,好像是這次斷四根肋骨的禮物。接受自己已上了年紀,隨時有嚴重意外發生。接受自己調查記錄老鷹十五年確實已顯露疲態、精神不濟,需要重新省視調查腳步、方向、頻度。….」
一場車禍,讓他接受身心需要調養的事實,已經進入中年的「老鷹先生」在等待,有沒有年輕世代可以為守護老鷹,接棒傳承。
第三幕:遇見渾身是膽的女孩被他的書影響,也把追鷹當天命
像是冥冥中寫好的劇本,在預定退休的前一年,56歲的老鷹先生遇到了29歲的林惠珊,兩人的生命,展開一場世代交替的傳奇。
從小家裡養鳥的林惠珊,是台北女孩,高中就加入生物研究社,高二時,無意間讀到沈振中《老鷹的故事》,情節描寫白斑、叉翅的求偶互動,讓青少年情竇初開的她讀起來像「愛情故事」,當「女主角」慘死,她在書店就哭了。那時還不知,這一本書,將改變她的一生。
個頭小小的林惠珊,活潑又愛笑,考上基隆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後,最喜歡到基隆港等老鷹,一隻、兩隻、直到最多隻才離開。畢業後,參與台北鳥會,替民眾解說鳥類,心中想成為鳥類研究員的想法日趨清晰。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孫元勳,是台灣唯一研究猛禽並在收學生的老師,她因此立志要考上,在2005年如願。
一天在課堂上,她興匆匆對著班上同學與老師說,想要研究老鷹南北食性差異。老師心想,好大的口氣,於是對她說:「研究猛禽要爬樹,很辛苦,妳能夠勝任野外調查工作嗎?」
孫元勳當時沒理會她,心想:「北部女生下來,有一個大的志向。」直到林惠珊就讀野保所博士班,才有真正研究老鷹的機會。她上網查《老鷹的故事》、沈振中, 心中難免忐忑:「我看他的故事,看了這麼多年,想要知道他的為人怎麼樣?一Google,打赤腳,不開燈,沒有帶手機,屬於『魔人』等級的,真是有一點害怕。」她鼓起勇氣,寫e-mail給沈振中,沒想到當晚他立刻回信同意。
用先進科技,追出可怕的真相
2010年底,他們第一次見面,他毫不藏私的帶著她探訪每個棲地與繁殖點,經過屏東北部山區特定地點,他會特別提醒:「這裡要小心,我在這跌斷幾根肋 骨。」真正走進老鷹棲息地,她才體悟之前老師的「恐嚇」確實是真的。她因長期調查曾得過尿道炎。爬樹,更是人生一大挑戰:「有一次上了老鷹的巢,我就再也不敢了,雙腳都在抖!」
如同老鷹成鳥帶領幼鳥一樣,沈振中以「身教」傳承技能。「一開始帶我去巢位的時候都會考我,我們上次在這邊,巢在哪裡?因為我路癡,東西南北搞不清楚,我 一定要到特定的電線杆,看特定的方位,才會知道。」所以當沈振中問林惠珊:「這裡的巢在哪裡?」她答:「要再去前面三根電線杆以後,我才能告訴你。」說到這裡,林惠珊不禁大笑,但笑容下藏著性別的限制與心酸。
客觀來說,林惠珊絕不是研究野外的好材料,但聰明、熱情、能言善道,更善於打團體戰,研究室的學弟們都是她的左右手。他們在幼鳥身上繫無線電發報器,用先進科技,追蹤老鷹蹤跡。
但研究老鷹並沒有經費支持,連買無線電發報器一個七千多元,都必須先跟老師借。沒有經費,只有情誼,她說:「學長或者是同學幫忙爬樹,下來我們一起去吃冰吧!」這還不包括幫忙保險、買上樹的材料,又是兩、三千元,都得自掏腰包。
第四幕:猶如死諫的答案老鷹接連慘死,體內竟有農藥
2012年10月在雪山調查時,她接到研究室的電話,一隻由他們上標繫放的「白三號」中毒而死;七、八天之內,又一隻翅膀沒有研究標示的老鷹中毒死亡。「牠們活得好好的,為什麼會死?」她眼中泛淚。
解剖的結果令人震驚,兩隻體內都含有高濃度的農藥「加保扶」!老鷹消失的答案,越來越近了。
她開始往農地找答案。2013年秋天,她與學弟們調查屏東共九十七塊田地,此時紅豆冒著新芽,農民為了防止蟲害、鳥害,於是大量噴灑農藥,讓調查一整天的林惠珊意外中毒,回去後嘔吐不已、眼睛紅腫,被送去急診。
更驚人的是,他們在屏東十八公頃的大片紅豆田中,發現超過三千隻死鳥,解剖後發現,死亡紅鳩體內,竟有一粒粒稻穀,驗出也是加保扶。同年11月,林惠珊生日這天,東港又送來一隻垂死老鷹,死後檢驗結果是:老鼠藥中毒。
老鷹中毒事件如浪潮般湧來。孫元勳認為:「牠是一個指標,你看到牠的變化,就知道我們的環境變了。」
老鷹,就像是穿梭於農村與森林之間的大使,傳達著台灣多年來農業種植習慣的警訊。牠們的消亡,猶如給人類的死諫。
屏科大解剖大量被毒害的麻雀與紅鳩之中,大約八成胃裡有毒稻穀,也就是農民用穀粒浸泡農藥,防除「鳥害」;但是也有少數腹中無稻穀,孫元勳推測,可能農民噴藥逸散到其他種子,使鳥中毒。
老鷹位於食物鏈上層,吃下胃中有毒稻穀的麻雀或紅鳩,成為受害者,我們不禁擔心,位於食物鏈最上層、吃著同樣土地出產食物的人類,將會如何?
被視為「環保聖經」的《寂靜的春天》一書,至今影響深遠。早在1958年,作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就警告人類,使用農藥等化學物質毒害地球的嚴重危機,她擔憂:「鳥兒不再歌唱,小溪的魚兒不再跳躍,樹葉覆上一層致命的薄膜,藥劑留在土壤裡久久不散,儘管要殺的只不過是幾根草或幾隻蟲罷了。布下這層毒幕,可能對生物無害嗎?它們應該叫作『殺生劑』,而非『殺蟲劑』。」
去年十月,林惠珊與學弟們進一步在臉書成立「寂靜的秋天|農地毒鳥回報社團」,各地鳥友陸續回報鳥類中毒訊息,顯示屏東發生的事並非特例。於此,老鷹消失的答案呼之欲出。
老鷹先生沈振中23年的守候,在年輕一輩的林惠珊身上,也逐漸找到答案。
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歲月裡,沈振中不是沒有遇過其他年輕研究者,但多半都是帶著明確的研究題目,甚至實地調查一、兩次就知難而退,唯有林惠珊,「只說要研究黑鳶」,直覺就是接棒的不二人選。
窮盡一生的守護,喚醒人類貪瞋
對林惠珊來說,沈振中的背影和堅持仰望像是「神人」,自己是普通人,「只是不約而同的,老鷹和土地有故事想要透過我們傳達」,她說:「追鷹可能是我們的天命。」
四十年的經濟發展之後,台灣走到發展的十字路口,得到許多,也失去許多。在現今社會充滿短線算計、貪婪炫耀的滔滔湧浪中,誰會相信有兩個人捨棄一切,傻到把追鷹當成一輩子的天命?
沈振中與林惠珊,這兩代老鷹守護人,輪流以自己的生命譜出「愈痴愈真摯,愈呆愈真實」的樂曲,猶如一道喚醒愚昧貪瞋的清流,也提醒著我們重新省思「唯我獨生」的人類本位心態,下一代才得以永續生活在這片與鷹共享的土地上。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老鷹
最接近人類的猛禽:正式名稱為「黑鳶」,屬於台灣可見的33種日行性猛禽之一,俗稱來葉、厲翼。以撿拾動物內臟、肉塊以及死掉的小動物為主食。
在台灣列為稀有:廣布於歐、亞、非、澳,無滅種之虞,但目前在台灣卻是數量最稀少的猛禽,僅剩300多隻,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
【延伸閱讀】誰殺了台灣老鷹?
現場1稻穀泡農藥為了防止鳥害,農民在田埂灑上泡過農藥「加保扶」的稻穀
現場2 鳥禽中毒當麻雀、紅鳩吃下有毒的稻穀而死,腐屍再被老鷹吃下肚,也跟著中毒死亡
南台灣直擊!紅豆田裡的農藥危機
2015-07-19 商周
「啊,掉下來了!」一隻小鳥從電線杆上墜落,黃褐色身軀不斷抽搐,接著口吐白沫、雙腿挺直,不到三分鐘,死在腳前。在南台灣紅豆田旁的產業道路上,我們親眼目睹一隻麻雀死於非命。
若是不知情的車輛就此輾過,牠的死,看來就像一般常見的「路殺」;但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季不尋常死亡的開端。
台灣的老鷹為什麼消失?猛禽研究員林惠珊接下「老鷹先生」沈振中的棒子後,第一個調查線索來自屏東的紅豆田。2013年10月,她與屏科大老鷹研究團隊發現,秋天的紅豆田猶如殺戮戰場。
紅豆生南國,大部分生長在南台灣,不僅甜品點心少不了它,鳥類、蟲類也愛吃。但它是農藥依存度很高的作物,平均種植90到100天,須灑五到七次農藥。每年十月,田裡栽下不久的紅豆長出新葉,農民更要加強防備。
事主,竟是神農獎得主省錢趕鳥法:用加保扶拌稻穀
這就像老鷹的「食安危機」,因為老鷹在食物鏈的上層,當農民用農藥防除鳥害,造成大量麻雀、紅鳩死亡,接著被老鷹誤食,老鷹也死亡。那年的驚人發現,成為新聞事件,農業主管單位會勘發現,農地主人是曾獲神農獎的林清源。
開著賓士280的林清源,是屏東農業大戶,推廣純種高雄九號紅豆,據估計,全台3/1的紅豆田,由他經手。他種的稻米曾獲十大經典好米;又發明在田埂間種植「蠅翼草」以減少雜草,並減用殺草劑,為什麼一夕之間,背上毒鳥污名?
談起毒鳥事件,他黝黑帶點憨厚的臉上難掩尷尬的說:「之前都沒有灑,去年是我那個管理的人自己灑下去,(知道)就太慢了,都來不及了。其實電視有播,我也知道是我的,怎麼會不知道,在我的田怎有可能不知道。」
他告訴我們,紅豆發出幼苗後,最怕就是麻雀及害蟲薊馬。以前農民「用粒劑『好年冬』撒整區的,鳥會死,也會殘留。」「噴了之後,一些生態都死光了,蛇、鳥全部都死。」因此,即使有人教導這樣做,他仍覺不妥:「那個太毒,又怕殘留在紅豆,後來我跟他們說,這太毒了不要噴。」
曾經有四年,他放鞭炮趕鳥,十八公頃田地「光鞭炮錢大概六、七萬元;工錢一個人差不多要顧一個月,要三、四萬元,光是放鞭炮要花十幾萬。」成本太高,效果也不好。隔年,管理員聽說,可用稻穀毒鳥:「最省的方法,把稻子拌一種『加保扶』,成本差不多兩百多塊。」萬萬沒想到,跟著做就出事了。
轉念,他決定不再毒鳥「我一分地播種十五斤,隨牠們吃」
我們與林惠珊走在綠意盎然的田埂間,留意細看,處處鳥屍。襯著灰撲撲天色,第一次覺得鄉間的靜謐,竟透著沉重。
一隻在我們眼前猝死的麻雀,解剖後發現腹中有穀粒。接下來,屏科大鳥類研究室陸續收到兩隻老鷹中毒死亡,一隻掛著腳環「H03741」,是三年前救活野放的傷鳥;另一隻是胸肌飽滿健壯的幼鳥,死時口吐白沫。從解剖的胃中,發現另一個小鳥的胃,裡面也有稻穀。
老鷹連續中毒事件,驗出致命元兇之一是農藥加保扶(台語俗稱「好年冬」),生物誤食這種急毒性農藥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嘔吐、抽搐等症狀。國外文獻中發現, 一錠阿斯匹靈大小的加保扶,可毒死超過兩萬隻奎利亞雀;它是全球已註冊的殺蟲劑中,對鳥類毒性最高者。於是,在一、二期稻作之間栽種的紅豆,豆苗長到十公分之前,它就可能成為「藥效強大」的鳥界殺手。
去年六月,消基會公布檢驗市售常見豆類食物等農藥殘留情況,三件超標中有兩件是紅豆;在高雄採樣驗出三種超標農藥,裡面也有加保扶。所以,它不僅威脅鳥類,人類也有食用風險。
為了守候日漸減少的老鷹,去年十一月中,林惠珊與地方農政官員一起說服林清源,改變耕種習慣——不毒鳥,紅豆收穫時也不用落葉劑。一開始聽到這提議,林清 源顯得為難,「清仔,跟你說啦,我們已經吃到這歲數了,我們也沒有再追求什麼」此時,東港鎮農會總幹事蘇碧月喚著他的小名說,以朋友的口吻說服他,轉成友善紅豆示範區,一起為環境盡一點力。之後,他爽快答應。
畢竟人心都是肉做的,鳥屍遍野,看到也難過,林清源決定不再毒鳥。他說:「我今年啊,想說乾脆隨牠們吃,比如說一分地的紅豆(播種)是十二斤,現在撒到十五斤,讓牠吃。」
林惠珊想,如果林清源能帶頭示範,老鷹就有救了。她不放棄任何機會,總帶著「救救老朋友:正在快速消失的黑鳶」的DM,四處走訪農民,但她在探訪過程中發現,問題不只是毒鳥。
每年一月,紅豆自然熟成前,農民為配合機器採收,噴灑落葉劑讓葉子集體枯黃,如此收割機才可按照排程作業。一種稱作「巴拉刈」的急毒農藥,是高屏地區紅豆 田常用的落葉劑。農民告訴我們,這種藥只要噴兩個小時,主幹就完全乾枯,不容易被植株吸收,紅豆有豆莢保護也不易殘留。
但,實際走一趟噴過落葉劑的紅豆田,觸目盡是枯槁,完全聽不到蟲鳴鳥叫。市售多數紅豆,都是這樣產製而來。
農藥之外,還有除草劑「這個草拔不完,瘋子才自己拔」
跟著研究人員腳步,我們發現,老一輩農民不見得都這樣做。75歲的黃姓阿嬤種了一輩子紅豆,她的腳踏車隨時帶著幾串鞭炮,到田裡施放趕鳥,滿臉皺紋的她說:「做事人(種田人)沒這樣做,就沒得吃。」
同鄉55歲的紅豆農黃玉也成天與雜草奮戰。她說,草長得比豆子快,「若是常下雨,你沒有看到紅豆,只看到這個草啊,拔不完,瘋子才自己拔!」但因家中長輩不敢吃噴農藥的紅豆,她成了自己說的「瘋子」,天天在田裡拔草。
這一帶,毒鳥、噴除草劑很普遍,她卻有不同的哲學:「你看,那風倒的,老鼠隨後就來。我說,沒關係,吃剩的就是咱ㄟ。我攏是,吃剩的就是咱ㄟ,靠天公伯,卡好價,就好啦!」
盤商收購的紅豆產地價每台斤若在四十元以上,收入還算可以;若價格不好,一百天都做白工。黃玉與七十七歲的母親總共種了七分地,收成不用落葉劑,親友「呷好逗相報」,家旁小塊田地種的幾乎都自己吃,她說:「沒有在賣,都是送親戚朋友。(市售的)都說不敢吃!」
友善紅豆每斤貴四成消費者埋單,才能改變種植習慣
為了守護老鷹,林惠珊一路發現的問題,只是台灣農業種植系統性問題的縮影,做為消費者的我們,其實無從了解種植過程中的全貌。
不過,好消息是,林清源已轉成友善紅豆示範區的18公頃田地,景象與往年大不相同。去年12月中,附近不遠的紅豆田一片油綠,但這片田地卻是綠葉交雜著枯黃,這是任憑鳥兒吃後的印記。這一季慷慨後,收成勢必減少。
要等紅豆自然熟成,比起其他人的收穫時間,它整整晚了19天。田裡乍看仍是雜草與紅豆相間,細看卻生意盎然。
多雲的早晨,微風陣陣,收割機緩慢翻攪著割刀,掀起原本藏身枝葉裡的小蟲、種子,數十隻燕子、麻雀在低空飛舞覓食;五名不請自來的農婦尾隨在後,撿拾機器 未割盡的豆莢。此情此景宛如米勒經典畫作《拾穗》——大地、物產、人、鳥,和諧而共享,讓田地主人林清源臉上不禁掛著微笑說:「這是台灣農田很少看到的景象。」
這批友善紅豆,比往年每分地收成少了一百台斤,售價勢必提高。林清源估算,每台斤可能要定到120元,比原本每台斤85元,足足貴四成。如果把這多出來的35元稱為「生態價值」,接下來消費者願不願意埋單?這不僅關乎這批紅豆的銷路,也是更多農民是否願意跟進改變種植習慣的指標。
這只是一個起步。屏東縣政府、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與林清源,決定在今年十月起,邀請更多農戶加入友善紅豆耕種,翻轉原本毒鳥農業。農委會也在去年底公 告,兩年後全面禁用高濃度加保扶水懸劑;最近更宣布取消實施三十多年的滅鼠週,分散投藥,降低猛禽中毒風險。其中,加保扶雖自2013年就被列為第一波政 策檢討目標,但防檢局副局長馮東海承認,來自保育界的力量,仍是禁用的推力之一。
這場保育與農業的衝突,涉及台灣以小農為主的結構面因素,問題盤根錯節,但用老鷹先生沈振中的23年,加上林惠珊的五年,終於換來了這一小步。
當人類以疾速法魯莽除去田中的鳥害,傷害卻猶如兩面刃,誰敢斷言只有禽類受害?追查老鷹之死,已燃起共生農業的點點星火。轉機,或許就從這一季的紅豆開始。
救老鷹 就是救自己
2015-07-20 商周
老鷹想飛》,與其說是一部「救老鷹」的紀錄片,「應該是救救自己,去觀察一個象徵性的東西,看看自己所處的環境。你救牠,事實上是救整個環境,也是救自己。」名導演吳念真說。
吳念真傷後復出配音遇感冒,卻六小時不休息完成
這是他今年二月底歷經致命一摔,康復後首次為紀錄片配音。五月中天氣略顯燠熱,感冒的他,六個多小時不休息完成錄音後,臉色發白。「你知道他(沈振中)付出那麼多努力吧??,有時候心裡面想支持,也做不到什麼,有機會做到,自己能做得到的,那就做吧!」他解釋。
吳念真的故鄉在瑞芳,不只常見老鷹,更曾親眼目睹老鷹飛下來抓走小鴨。他記得,阿公說過,有老鷹的地方,代表這裡有「氣」,因為老鷹不會活在底下沒有動物的地方。
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超過23年,打破台灣電影史上拍攝時間最長紀錄。開始跟著沈振中拍老鷹,導演梁皆得才二十多歲,現在年屆半百,臉上招牌的大鬍子也已花白。
導演搬器材爬山追鷹為一個老鷹遊戲畫面,等逾三年
他的每一個鏡頭,背後都是長時間等待的凝鍊,重裝備攝影器材更是體力的考驗。他說,台灣老鷹數量太少,非常難拍,築巢又在人跡罕至的深山,有時得爬過一個山谷才走到拍攝地點,「光搬器材走進去,可能要走兩趟,兩、三個小時就沒了。」
總是沈振中發現巢位,帶他去觀察;之後,他一有空就去等。早年,以十六厘米(編按:早期電影膠片的一種格式)影片拍攝,最怕等到精彩時刻,卻沒底片。就如那天在屏東的正午,炙熱烈陽下,一群老鷹在樹上曬翅膀、做日光浴,他趕緊扛著腳架與攝影機衝過一整片石礫地,「衝到的時候,拍不到幾秒鐘,沒底片!然後又衝回來拿底片,過去還好牠還在,我手都軟了。」
「沒有剛剛好的,剛剛好,都有理由的。」電影《聶隱娘》監製、台灣剪接大師廖慶松應邀擔任剪接指導,初次看到此片,就體會到每個鏡頭的難。他說:「最棒的就是,鳥像人一樣,牠們在玩,我突然發現,《哈利波特》不就是照這個拍的嗎?」
這精彩鏡頭,就是老鷹最擅長的「抓枝丟枝」遊戲,單單為了這個畫面,梁皆得等了超過三年。回想這個過程,他說得直白:「今天去,沒有,明天再去。就是一直等、一直等,就是為了想要拍那個鏡頭。」
林強暌違15年開口配唱歌聲沒控訴、激昂,只有自然和諧
甫獲坎城電影原聲帶獎的林強,不僅為影片配樂,更在片頭、片尾開口配唱。自從2000年轉到幕後,很少聽到他在公開場合唱歌。不再唱歌,是因不想再直接面對人,「所以主角是老鷹,就無所謂,就有一種距離就出來了。」他說。
老鷹的英文名稱是Black Kite,直譯是「黑色的風箏」。林強以白雲、風吹(台語風箏之意)為喻,歌聲裡沒有控訴、沒有激昂,唱出期待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淡淡情懷:
靠天公吃飯天頂的 天頂的白雲你在上面干住得安穩天頂的 天頂的白雲我是你的子孫 我是你的子孫風吹何處逢春?風吹何處逢春?
二十多年來,梁皆得大多獨立拍攝,幕後卻少不了各界有形、無形的支持。一群對猛禽癡迷的研究者組成「台灣猛禽研究會」,2004年正式以組織力量推動「黑鳶保育行動綱領」,梁皆得是其中重要的成員。此行動雖獲一些民間捐款,但難以支持影片製作完成。眼看沈振中守護老鷹二十年就要退休,才找到一家本土企業, 因為老闆年輕時就聽過沈振中的名號,一口氣同意贊助五百萬元。
今年秋天《老鷹想飛》將走上電影大銀幕,這群愛鳥人最近開始發起網路群眾募資,一同為保育「集氣」。不管你是否曾仔細看過老鷹,做為反思人與環境的一種象徵,這一切的努力,絕不止關乎老鷹,也關係到我們自己。
【延伸閱讀】1分鐘看《老鷹想飛》紀錄片
台灣影史上拍最久的紀錄片
吳念真重傷後復出首次獻聲的紀錄片
幕後團隊有金馬、金鐘獎生態導演梁皆得
坎城電影原聲帶獎林強配樂
《聶隱娘》監製廖慶松剪接指導、錄音泰斗杜篤之團隊混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