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1-12 08:35:53| 人氣8,7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松浦彌太郎: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30雜誌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摘錄30雜誌 103/8

 

風靡亞洲理想生活實踐家

松浦彌太郎: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說起松浦彌太郎,他大概是亞洲最懂工作也最懂生活的人,也是亞洲最受歡迎的工作生活哲學家。

 

18歲,他把自己從東京抽離,放到地圖上一個遙遠的地方,從完全陌生中開始追尋自己真正的身分。

 

18歲前的松浦彌太郎,某種程度代表著亞洲工作者的苦悶,追逐別人眼中的身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努力卻不知為何而努力,生活夢想變成不可承受之重,在一連串的問號下,看著不解的生命在秒針下消逝。

亞洲社會有多苦悶?

根據美國蓋洛普公司針對亞洲22國勞工工作滿意度調查,臺灣、日本、香港、南韓、中國分別居第1314151921名。傳統認為競爭力愈高的國家,工作不滿意度卻相對較高,出了什麼事?

原因出在忙、茫、盲。

亞洲國家的工作者工時向來高於歐美,企業倡導的工作文化,大多強調只要上班、不重生活;推崇成就組織、忽略個人,呈現的工作風格其實就是“工蟻”精神。

面對苦悶,松浦彌太郎溫暖而堅定地說“沒關係,走自己的路!”某種程度,亞洲“松浦風”的掘起,代表了被框架住的“123木頭人”,心開始柔軟,想要有眼淚、有思考、有風格、有決定權。

松浦為自己訂了《100個基本》,一周買一次花;一年4次,享受當季美食;不說沒錢、沒時間;永遠提早15分鐘,別小看這些看起來的小事,這些都是“松浦學”對亞洲職場現象的反思。

很多人生都在習以為常中度過,但是松浦總是為自己點根蠟燭,在火光中重新沉淀思索,最糟的時刻是不是最棒的時刻?有沒有可能“只工作,不上班”?如果沒得選擇,是不是就去創造新選擇?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不管怎麼過都可以,是不是就是所謂的自由?

松浦的火光,總是照亮心中最珍惜的事物,那些都是被每個人遺忘的美好。

他的每個生活問號,都有滴水穿石的能力。嚴以律己的紀律,必須說是松浦更迷人的實踐哲學。“記錄這些事,是因為自己想變成那樣的人,”松浦彌太郎說,把感受留在腦海中,通過實踐,就能漸漸變成自己發自心底認同的事

閱讀他的文字,也會自動產生一種魔力,讓人不知不覺把自己也掏出來,赤裸裸地重新省視。松浦彌太郎既像倒影也像面鏡子,時時映照出每個人心中渴求的模樣,如果要說他是人生的某種指南也不為過。

 

 

工作的價值是什麼?

透過工作讓別人幸福

 

每個人都有向往憧景的生活方式,重點是該如何活出自己?

很少人一開始就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松浦彌太郎也是,要解讀他,得從18歲的出走說起。因為感受到跟周遭格格不入,即使身在集體意識強烈的日本,就讀高二的他仍然勇敢輟學,只身赴美。他形容自己是逃離現狀的“避難之旅”。

一個人離家,語言不通、沒有朋友,為了生活去做初階的勞力工作。孤獨加上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很能明白不被需求的恐懼。

或許是高中輟學,松浦一直認為自己是“被社會淘汰”的人,為了找尋自己存在的理由,他思考的不是“我想做什麼”,而是“如何透過工作讓別人幸福”。對他人有幫助、讓自己有用的真實感覺,成了他後來的工作觀。

“那時,我第一次認識自己的內在,第一次認真思考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在《最糟也最棒的書店》中回想年輕的自己。就像德國導演溫德斯的公路電影,孤單帶來自我追尋的思索,更能看透人的本質與意義,以及人與人離合關係中的微妙悲喜。

松浦彌太郎體驗過多種身分,18歲輟學後,做過工地工人;往來日本、美國從事舊書買賣工作,做過自由工作者;創立日本最具個性的書店“Cow Books”,是最受註目的靈魂人物;他多年來獨立工作,一直到41 歲接手讓讀者擁抱幸福感、殿堂級生活雜志《生活手帖》總編輯後,才算正式進入組織就業;現在的他更是多本暢銷書的作家;不過,一旦把這些身分抽離,他其實就是一個理想生活的實踐家。

 

理想的生活是什麼?

最棒與最糟的平衡

 

閱讀松浦的語言,常常是奇妙的對比,不多不滿,又有峰迴路轉的喜悅,像“猶豫時,選擇最辛苦的事”、“享受麻煩”、“品嘗能溫暖人心的食物”、“交際應酬適可而止”等等,在信奉成功、競爭至上的亞洲社會中,成為紓解苦悶生活的一道強而有力的治癒力量。

松浦彌太郎從年輕時就向往“不上班”的生活,整個社會也充斥“能不及格”、“往上再往上”的競爭氛圍,曾經讓他很困惑:人生真的要不斷追求第一才會幸福嗎?

“不管什麼事情,在最棒的一面之外,也會有最糟的一面。”他領悟到事情並非只有一個面向,在看不到的地方,還會有另一個意義存在。

於是,不愛上班的他,選擇賣舊書養活自己,雖然經營二手書看起來不是主流價值觀下賺大錢的工作,他卻認為,“賣舊書除了收入外,還能獲得知識,是比較理想的求生方式。”

即使大多數人為了比別人更有競爭力,都會先找出不好或欠缺的部分,再想盡辦法隱藏、改善,讓自己更強大。松浦卻認為,不必武裝,赤裸裸也沒關係,只要在最好與最壞間取得平衡就好,“當確認完美不是我的目的時,許多煩惱就都解決了。”

 

 

幸福的要件是什麼?

孤獨、規律是幸福的兩只腳

 

生活中,要理解他人是困難的,理解自己更不容易,松浦彌太郎每10 天會為自己留下半天獨處時間,他認為“只有正視自己的孤獨與脆弱,才是獲得強大內心的途徑。”這就是松浦的生活美學,雖然經常與大眾主流思想逆向而馳,往往能迸發更深層的意義。

論孤獨,他主張與同事保持距離、3個人以上的聚會,盡可能不參加、派對飯局一概婉拒。看似孤僻,卻是為了留出獨處思考的時間,也為專注在為數不多的交流機會,保持一種既疏離又親密的人際空間。

此外,松浦彌太郎也用規律,為理想生活寫下註腳。他每天早上5 點起床跑馬拉松,晚上5 點半結束工作,7 點和家人一起用餐,10 點準時睡覺,盡管身兼數職,多年來都過著規律的生活。

他不僅要求自己,也規定員工準時下班,去體驗生活、發現日常趣味。在他看來,充實的生活才會化成工作創意,工作不是“犧牲小我來完成大我”,而是“提升小我來為大我服務。”

松浦彌太郎透過各種簡單小事,想把那個“123木頭人”從組織中找回來,正巧對中現代人對工作的反思,不被體制現實束縛,重新找出工作的好感覺,才能每天用心過生活。

 

 

 

(圖片摘錄網路)

 

跟松浦彌太郎學生活工作平衡

準備1個「不知道箱子」,1天一定思考2

 

/王妍文

 

  人生像是一首華爾茲,每個人心中都有向往的舞動方式,卻常在工作與生活失衡中,慢慢忘記理想的節奏。

  當我們覺得迷失方向時,不一定要隨波逐流,不妨停下腳步看看亞洲崛起的“理想生活實踐家”松浦彌太郎,如何思考在工作、生活、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節奏。

人生,最怕瞎忙,在最糟與最棒之間、上班時與下班後,我們常常忘了重新 reset

什麽是你不想錯過而不小心錯過的?

什麽是你的理想卻被遺忘了的角色?

人生不是只有職場直線大道,常常需要轉個彎找到屬於你的幽徑,找到一種屬於你心儀的風格,還有愈老愈值得咀嚼的況味。如何安排這個節奏呢?

  松浦彌太郎有一套自己的工作生活哲學,工作時,你可以準備一個“不知道箱子”,確保一天 2 次“思考時間”,學會說 3 國語言,制定 4 張表跟時間做朋友,還有 50%工作、50%玩樂,讓你找到工作好感覺。

  下班後,也要每天認真過生活,準備讓自己從容的 1 小時,寫 1 本“親身經歷筆記本”,奉行加一減一生活學,利用假日訓練自主性,讀 100 本書,不如 1 本好書讀 100 遍。

  試著停下來,跟著松浦彌太郎一起調整頻率,讓自己成為明天比今天更好的人,創造理想生活的可能性。

 

準備 1個“不知道箱子”

 

  松浦彌太郎說,在工作上如果自以為“已經學會了!”就無法進步,因此,他會準備 1 個“不知道箱子”,只要在閱讀書本或報紙時,或者與人談話時,遇上看不懂的新名詞、新信息,統統都會記在紙張,把問題存在“不知道箱子”,每個月整理一次。

  “不知道箱子”可以顯示出自己哪些事不清楚,什麽是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通過定期整理、解答,就能隨時保持精進,有時也可能引發更多疑問,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箱子裏頭,是開發新可能的種子。

 

確保一天 2 次“思考時間”

 

  做一個凡事思考的人,而不是無所不知的人。不斷問自己“為什麽?什麽?到底是為了什麽?”,松浦彌太郎提出,反覆思考與發想,才是了解自己、更新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好方法。

  深度思考,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有意識地進化。但是,思考不是一心二用的作業過程,也不是沒來由就能完成的事,因此應該確保每天都有“思考專用的時間”。

  松浦彌太郎會上、下午各撥出 1 小時作為思考時間,上午的 1 小時,因為有了前一天的休息,此時人的精神處於歸零狀態,適合在腦袋裏整理待辦事項、思索新東西,決定下來後,工作順序、方式也能跟著改變;下午的 1 小時則是用來思考上午未能思考完畢的必要事項,但是這部分也沒必要勉強自己繼續思考,若這一天不需要就不做,這是一段以備不時之需的額外時間。

 

學會說 3 國語言

 

  追求“世界基準”的全球化浪潮,早已經席卷而來,要因應全球化帶來的變化與競爭,松浦彌太郎建議,要學會 3 種語言,把自己當作選手,而非員工來工作。

  要看懂世界的變化,一開始,英文能力是最基本的條件,但未來的時代,全球共同語言將不再只有英文,反而應該多學幾種語言,從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出發,拓展國際視野,學會跟不同國籍的人溝通,才能從容不迫地將世界都變成自己的工作版圖。

  此外,在工作中,不論身處什麽立場,都要經常抱持著經營者意識,擁有“自行決定”的能力,而不是只要“和大家一樣”的員工心態,才能跟今後世界的年輕族群交鋒。

 

制定 4 張表 跟時間做朋友

 

  現代人腳步匆忙,時常被時間追著跑,松浦彌太郎認為,保有日常的生活方式、想法與自己的規矩,是把工作做好、把握機會所需的必要條件,因此需要有意識地覺察“現在,我為了什麽目的在使用時間”,不僅工作如此,用在日常的遊玩、休息時也一樣。

  “我如何生活”等於“我如何與時間相處”,為了可以專注在自己喜歡做的事上,他提出 4 張“時間表”的概念,以每天、每周、每月、每季為單位,用倒推的方式安排行程,讓自己清楚意識時間的用途,善加分配放鬆與專注的時間,進而改善工作品質。

  有時,可能會無法在時間規劃內完成工作,但只要一到休息時間,就要立刻放下工作,不可一再拖延。松浦彌太郎說,加班,完全是沒有做好自我管理、工作質量低下的證據,如果一直無法掌握時間,就要提升專注程度。

 

50%工作、50%玩樂

 

  很多人對工作沒有熱誠,認為若非為了拿工作的薪水去玩樂,根本就不想工作。松浦彌太郎卻不這麽想,他認為,要做好工作,就應該常常玩,並從玩中獲得經驗,這些通過經驗獲取的感受、信息,將會化為提升工作質量的養分。

  你可以想成,薪水中有 50%是付出勞力的報酬、另外 50%是就算不工作也能獲得的“自我投資資金”。比起埋頭工作的人,充實生活的人更能做好工作,也更有同情心和想像力,因為人的想像、信念才是推動工作的驅策力。

  不是工作如何成就人,而是人如何成就工作。在松浦彌太郎的想法裡,所謂工作,並不是完成許多事情,加快速度或是迎頭趕上什麽,而是打造出自己的模式,讓自己每一天都能樂在其中地持續下去。

 

用心過生活

 

讓自己從容的 1小時

 

  將鬧鐘的時間設定提早 1 小時。比平常早起 1小時,早上就能過得格外從容,松浦彌太郎認為,現代人每天都得面對一連串的時間競賽,尤其踏進辦公室後,時間就滴答滴答開始計時。

  有緩衝時間,就有餘力下功夫。早上給自己從容的 1 小時,可以用來品嚐用心烹調的早餐,也能充滿餘裕地做好上班準備,讓生活更愜意。

 

1 本“親身經歷筆記本”

 

  網絡時代,1 秒鐘就可以通過計算機前往遙遠異國的沙漠盡頭;10 分鐘就可以在短頻裡看完一幅世界名畫的介紹,信息取得便利又好用。

 

  松浦彌太郎卻認為,不接觸實物,仰賴快餐知識的結果,會讓自己的感覺機能一點一滴地鈍化,因此,他會為自己準備一本筆記本,專門記下看到實物或聽到某句話的瞬間,用親身經歷搜集對生活、對世界的感動。

 

奉行加一減一生活學

 

  每多一件物品,就要減少一件東西,這是松浦彌太郎用心過生活的祕訣。

  生活減法,可以讓自己的心保持通風良好。松浦彌太郎認為,擁有一個東西、培養一個興趣,都必須抱持著跟談戀愛一樣的心情,把生活裡的每一樣東西都當作寶貝來珍惜。如果有一樣東西一年沒碰過半次,就可以考慮處理掉。

 

利用假日訓練自主性

 

  你的假日怎麽過?在沒有義務“一定要做什麽”的假日,想要做什麽事,百分百都是自己決定;相反的,如果自己不決定,那就什麽也做不了。

  松浦彌太郎認為,能夠享受假日的人,會自己決定主題,思考該如何滿足自己,並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實踐,這是認同自己工作方式、生活風格的必要條件;若無法決定自己該做什麽事,久了即使不是出自本意,也會變成只會遵循主管或客戶已經決定好的事情,成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人。

 

100 本書,不如 1 本好書讀 100

 

  用心過生活不需要“紀錄”的標簽。以讀書為例,有人看書求多,當你說“我讀過這麽多書”時,到底學到了什麽?留下什麽?還是純粹只有“讀完100 本書”的紀錄罷了?

  松浦彌太郎建議,讀完 100 本書,不如找到一本好書反覆閱讀 100 遍。專心地與即使已經讀了100 遍仍有新意、深度的好書相處,就能夠學到更多。

  這個道理跟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一樣,與其和 100 個人往來,不如與真正喜歡的人約會 100 遍,更能夠了解對方與自己的本質。 

 

 

 

(圖片摘錄網路)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