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23 17:03:29| 人氣3,2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立秋閱讀:岸見一郎《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


立秋閱讀:岸見一郎《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
書名: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生きづらさからの脱却: アドラーに学ぶ

作者:岸見一郎(Kishimi Ichiro)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學系博士課程(主修西洋哲學史)修畢,主修哲學,同時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曾在以下學校擔任兼任講師,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院教授古典希臘語、京都聖卡塔琳娜高中護理專科教授心理學、明治東洋醫學院專門學校教授教育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也曾於前田醫院任職。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學系博士課程(主修西洋哲學史)修畢,主修哲學,同時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曾在以下學校擔任兼任講師,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院教授古典希臘語、京都聖卡塔琳娜高中護理專科教授心理學、明治東洋醫學院專門學校教授教育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也曾於前田醫院任職。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譯者:葉小燕
人生中的困境不知凡幾,有阿德勒為伴自能勇氣飽滿。
目前為專職譯者、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
yen0407@yahoo.com.tw

 內容介紹:
你是否常覺得人生苦不堪言?
彷若生存於世就肩負著難以承受的負擔?
阿德勒說:「你其實可以輕鬆放下。」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從正面角度直視人生難題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本書中統合了自己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華,從人生的困境談起,教我們如何放下痛苦、面對自我的「自卑」或「優越」情結,並與社會產生良好連結,積極地活在當下。
本書揭示了人生在世每個階段的痛苦或課題:從進入社會後如何與每個不同的個體相處、面對親子教養的問題、面對年老、病痛與死亡等,並教導我們以「勇氣」面對種種課題。勇氣,就是面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阿德勒心理學是這麼說的:我們覺得苦不堪言的重擔其實可以輕易解決,因為「苦不堪言、難以承擔」這件事,實際上只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關卡而已。

人類的行動,看似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然而不是有同樣經驗的人都會有同樣的行為——這是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學說的分歧點,相較於佛洛伊德,阿德勒更為「務實」、「入世」,他認為「過去的事情雖無法挽回,我們還是能夠透過自由意志改變自己的人生」。

本書所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是以正面的角度讓我們直視生而為人會產生的種種艱難,並帶領我們輕鬆越過——在這看似每個人皆有高度壓力的現代社會之中,相信是最適合引導人們改變困境、走向幸福的寶典。

本書特色:
★ 面對人生的痛苦與重擔該如何自處
★ 我們並非受控於情感,而是情感隨著意志出現
★ 「自卑」與「優越感」對我們的影響
★ 我們如何從個人進入到社會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活著很痛苦」的真相
大力士/卡珊德拉的叫喊/執意背負重擔/垂頭喪氣/接連不斷的噩運/尋找困難

第二章 原因論和目的論──喚醒自由意志
真正的原因/蘇格拉底的悖論/人人都渴望幸福/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原因論」/阿德勒的「原因」論/目的論/操控情感/拯救自由意志/內發的動機/作為善的「目的」

第三章 自卑情結──探討精神官能症人生風格
生活型態的意思/認知偏差的生活型態/被定義的世界/性格/社會性的概念/解決問題的模式/自己選擇的生活型態/何時選擇了生活型態/人際關係之中/為了不要向前邁進的「那隻手」/視他人為仇敵/不能喜歡自己的人/協助對方認為自己有價值/精神官能症的生活型態特徵/容易形成精神官能症生活型態的人/自卑情結的精神官能症思考邏輯/表面上的因果律/人生的謊言/拘泥小節的人/害怕無法掌控的事物/停留在熟悉的環境裡

第四章 優越情節──探討虛榮心
追求優越的普遍需求/追求個人的優越性/在支戰場上戰鬥/所有精神官能症,都是虛榮心/貶低價值的傾向/任何人都有虛榮心/戰爭.歧視.霸凌/仰賴他人的權威/擺脫虛榮心獲得自由/溺愛/與他人的羈絆

第五章 社會興趣──與他者建立關係
無法獨自一人存活/阻擋去路的他人/光憑力氣成不了事/他人眼中的他人/賦予屬性/所謂的理解/理想中的他人/交談/如何看待他人/夥伴的存在/對他人的貢獻/全體的一部分/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這個譯詞/對他人的關心/同理心/戰爭/治療的方向/視為理想的社會興趣/事前論述與事後論述/戰爭精神官能症/共鳴/對等的關係

第六章 記住(你將會)死亡──生老病死
人並非不死之身/無法免於老去/關於價值的問題/年老並非不幸的原因/擁有貢獻感/接納疾病/由病中康復/與身體建立新關係/夥伴的存在/病患對他人的貢獻/沒有時間的岸邊/好好活著/第一次意識到死亡時/屬於生命一部分的死亡/不安的意義/不要抹滅死亡/有些事具不可抗力/對他人而言的死亡/屬於生命一部分的死亡/死亡是可怕的嗎?/無論死亡是什麼/依然要活下去/不死的形式之一

第七章 克服「活著很痛苦」
莫以「不是我的錯」便輕鬆放過/要看優點而不是缺點/貢獻而感受到的價值/擺脫認同的需求/擁有貢獻感,認同需求便會消失/不去滿足他人的期待/不要活在可能性之中/超越自卑感/努力吧!/擁有一點點勇氣/失敗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身為普通人的勇氣/承認錯誤的勇氣/信賴他人/無法信賴時/信賴遭受背叛時/為何需要信賴/構築信賴關係/信賴進而溝通/著眼於良好的意圖/分離課題/自己決定/依賴與自立/不會察言觀色/努力取得諒解/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他人並非如此在意/「為什麼」在意他人的目光/並非位居共同體的中心/為閃避對方的自我認定/比他人看法更重要的事/無法與所有人關係良好/擺脫過去獲得自由

第八章 活在當下
活著便是辛苦/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命運/人無論置身任何狀況都能自由/活在當下/不必刻意讓自己看起來更好/不以理想目標看待他人與自己/不要空等任何事物的實現/變動與實現/當下的幸福/實現式的人生/認真地活著/成為夢想家/做為導引之星的理想/樂觀主義/悲觀主義/兩隻青蛙/無法逃離人生課題/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

後記
推薦文:
自從阿德勒的日本信徒,岸見一郎先生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譯介成中文,鼓舞了千千萬萬的台灣讀者,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從「自卑與超越」出發,強調社會興趣,對他人保持關心的個體心理學,能在二十一世紀的東方又成為顯學,岸見先生精闢又親切的詮釋功不可沒。例如「認同的需求要仰賴別人,貢獻感卻無需他人的認同」等,使讀者既敢和別人不一樣,由同時體會人無法獨自一個人獲得幸福,必須維持適切的群體歸屬感。
 
請留意書中引用阿德勒分析精神官能症部份,須參酌百年來身心醫學與心理學的進展稍加修正。多數論點即今思之,反而更加感受到阿德勒穿越時空的智慧。
 
推薦文:
人人都渴望幸福,沒有人希望自己遭遇痛苦。人生旅程有高峰也有低谷,有人經歷逆境一蹶不振,甚至傷害自己、別人;有人即使處境艱難,也能試圖感受幸福。本書作者運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引領我們瞭解每個人如何使用自己的「生活型態」來觀看世界、賦予經驗意義,同時釐清自己覺得「有用」但其實對自己不利的錯誤判斷。例如,認定世界很危險,就選擇待在家裡來保護自己,看似「有用」,卻反而限制自己的發展。作者提供許多具體的方式,闡明了如何突破困境、看見自己的價值與能面對改變的勇氣;並重新選擇生活型態、學習安頓自己與關懷他人,就能很快再找回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幸福,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自大學即喜愛阿德勒,碩士、博士階段,皆以阿德勒心理學為研究主題。在大學任教至今,也以阿德勒心理學作為教學、研究、輔導服務的基礎,這本書淺顯易懂同時融合作者自己的人生經驗,以貼近生活的敘說方式,幫助我們認識阿德勒心理學可以如何用來幫助自己或他人離苦得樂,在此推薦,希望你也能從中受惠。
 
推薦文:
阿德勒說:故事即人生,每個人都在潛意識裡有一套個人對於自己、對於人我關係、對於人生與生活是什麼的故事。這組故事是人生的總指揮,即所謂的生命風格。生命風格反映出個體的自卑感與優越目標之所在,以及他如何克服自卑以滿足優越感的行為動向模式。

本書引用阿德勒的論述和案例,來說明精神館官能症者的行為動向,無非在逃離自卑感,以自我保護。表面上看起來自我保護乃你我的共同模式,然而精神官能症者對於自我保護,是用他的私人邏輯來定義,不合人生常識,亦即不合於社群生活的遊戲規則。他們誇大了人生責任的痛苦,人生責任對他們而言是承受不起的壓力,於是以「我也想努力,但是我生病了,不是我不願意啊」,來躲避可能會有的失敗。阿德勒說「是的——但是——」是精神官能症者逃離人生任務的典型藉口。

正常的人和不健康的人都循相同的規則,克服自卑和追求優越。兩種人的差異,在於社會情懷的多寡。前者不會從個人的辛苦與否來考量,而是以是否對大眾有利益,是否對人群有貢獻來思考該如何做。
 
阿德勒說人生的如實樣貌是有自在的部分,也有不自在的部分;有覺得舒適的,也有不舒適的。人生的遊戲規則是好壞需照單全收,就如我們的俚語: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作者延伸阿德勒的觀點,將之運用到人生無法避免的家人相處,年老,病痛,與死亡等人生難題,如何能以接受的態度和勇氣來克服關卡。

我知道任何人只要打開關於阿德勒的書,都會有驚喜之感,有種醍醐灌頂的震撼。當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能接收到阿德勒生活化的心理學,社會將會愈來愈祥和,每個人的幸福指數也會提升。

作者序:
有位年輕人無法忍受未來四十年都將過著同樣的生活而自殺了。如今這個連一年後會發生什麼事都難以預料的社會,竟有人認為往後四十年也將如同現在一般持續過著相同的日子,令我感到驚訝。
 
他恐怕不是對現狀特別不滿吧。每天都過得很辛苦的人,是連煩惱的閒工夫都沒有。只是說歸說,他也沒有十分滿意眼前的生活,總覺得好像有些什麼沒法被填滿似的。或許是伴隨著這樣的想法,讓他對於今後也將要繼續同樣的生活,感到不安。

事實上,就算覺得自己能夠預見未來人生發展,也不見得就會完全照著那樣的路走。就算頂著高學歷並任職於頂尖大企業,也不代表人生從此一帆風順。因為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即便一時取得勝利,還得確保之後總能立於不敗之地。生活中唯恐出現敵手,擔心自己哪天也將成為社會競爭下的敗將。這樣的勝利者,實在稱不上是真正的贏家。那麼所謂的勝利,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難道我們就真的非贏不可嗎?

有些人,不僅只是對人生隱隱覺得不安,他們非常強烈地感受到眼前艱難的困境。也有年輕人眼神呆滯空洞地來到我這裡,說自己:「又那麼做了。」讓我看他手上自殘的傷口。他們唯有藉著傷害自己、感受痛苦,才能真切體會生命的存在。到最後,他們將不只是割腕自殘,而是一心求死。

也有人是凌虐孩子到無法罷手的地步。他們大多數也是在父母的凌虐下成長,而且不論遭受過如何殘忍的虐待,依然選擇相信父母應該是疼愛自己的。因此當他們自己成為了父母,便將過去父母曾對自己做過的事同樣加諸在孩子身上。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還能更加疼愛孩子的話,就能確信當時父母是真的疼愛自己的。他們並非不愛孩子。毋寧說,正因為他們比誰都疼愛孩子才會動手。與那些只因孩子不聽話就破口大罵的父母相比,他們所承受的苦,完全是不同的境界。

也有人感受到的困境,與前面所說的例子都不同。歌德說:「人,只要在努力之中,必然陷入迷惘與徬徨。」有些人對世間的不公不義感到憤慨,高舉著夢想與理想,認真生活。他們與一開始便打算放棄人生的人不同,心中有著無窮盡的迷惘和煩惱。對這樣的人而言,人生必然是艱困的。

有一些看慣人情世故的人們會出現在他們面前,談論現實有多麼嚴苛,叫他們要「實際一點」。然而就算是這樣,他們一樣無動於衷,不做任何回應。直到有一天,自己也遭受現實的洗禮,終將卸下過去標榜的理想而沒入現實的洪流中。

有人即使處境艱難也試圖感受幸福,大聲宣揚要隨心所欲過日子。但不久便發現,人無法獨活於世。無論你願不願意,都免不了涉入人際關係,甚至可以說,只要人際關係是煩惱的根源,人生就脫離不了痛苦。

有一天,一名年輕人來到我這裡。他拒絕與人接觸,已經繭居家中十年以上。
「我了解到,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過日子。所以想請教你,今後我到底該如何度過人生。」
無論之前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都無法決定當下還有未來的人生。我和這名開始思考該如何度過人生的年輕人談了好幾次。這種「該如何度過人生才好」的疑問,原本就不像從自動販賣機掉下一瓶飲料那般可以輕鬆解答,但卻是人打算認真活出自己的人生時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本書中,我將先以目的論的觀點來釐清所謂人生困境的真面目,並嘗試以具體的方式來闡明該如何擺脫人生的困境。其中,我主要的立論根據是來自於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ie, individual psychology),其心理學在日本是以創始者為名,稱之為「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曾經是佛洛伊德所主持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中的核心人物。但後來因學說上的對立,尤其是剛才所提到的,以目的論來說,過去的經驗並無法決定當下與未來的人生,還有基於人類無法以意識與潛意識來分割的觀點(individual的原意就是「無法分割」),最後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

阿德勒心理學是悖離常識的反命題,對於既定的價值觀、以及我們潛意識裡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也都貫徹批判的立場,所以有許多人不願了解或實行其主張,但本書若能成為各位擺脫人生困境,獲得幸福的開端,實屬萬幸。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22110?loc=P_003_03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7

  
書摘:超越自卑感
上小學之前,祖父總是一有機會便對我說:「長大了去讀京都大學!」當時的我,還不懂祖父所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才隱約知道,如果可以進去,就可以得到大人的稱讚。雖然不見得了解具體的意義是什麼,唯獨有一件事情非常確定,那就是:要考上京都大學,必須頭腦很好。

但是,進入小學一段時間之後,我就注意到自己的算術好像不太行。暑假結束前拿到的成績單上,算術的評分是「3」。從學校走回遠離校區外的家裡之前,三十分鐘的路程上,我好幾次放下書包,從裡面拿出成績單來確認,可是,不論我反覆看過幾遍,算術的評分還是「3」。我心想:「糟了!這樣的話就進不了京都大學了。」在五等級評分之中拿到「3」,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可是,所謂的自卑感不是實際狀況中不如人,而是感覺到自己不如人。所以,當自己覺得不行時,就是不行。

阿德勒說,任何人都有自卑感,那是「對於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而正常的刺激」。正因有了自卑感,才會努力向上發展。只不過,那並非與他人比較而來的自卑感。如果現在的成績是「3」,那麼,不是為了與任何人競爭,而是只要為了讓自己更向前一步去努力就行。

努力吧!
無論是否受到肯定,讀書也好、工作也罷,為了達到熟練,唯有努力。但是,公開表明自己的努力或勤勉有時似乎不受大家贊同,反而看起來是不太用功的人能博得他人好感。甚至,也有人不認為讀書是好事,他們主張不要讀書,而要從經驗中學習,應丟下書本,向外發展。雖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表示:「幾乎一到可以脫離師長們教導的年紀,我便完全放下由書本上獲得學問的方法。」(《談談方法》〔Discours de la méthode〕)這並非完全不再讀書的意思,而應解釋為,不再認定讀書才是唯一能發現真理,且最有效的方法。笛卡爾不再讀書這件事讓人難以想像,因此,這句話不該只依照字面上的解釋。

要讓他人覺得自己看起來並非那麼勤奮認真,有其目的。因為失敗時,就能以沒有盡全力為藉口。
自尊心強的人害怕受傷,所以不是故意不付出應有的努力就去考試,就是乾脆不參加考試。這麼一來,萬一結果不如自己所預期時便有藉口。但其實原本只要多努力用功,就會有好成績。

那樣做,就如同「走鋼索的人,知道自己下方已經張好網子」,即使不慎掉落,也可以輕鬆著地,不受重傷。(《阿德勒教育心理學》)
不必限制飲食或不運動也能瘦之類的減肥法,許多人趨之若鶩。光聽就學會說英語的學習法也一樣。就算真的減肥成功、真的只是聽聽就學會了英語,但為了維持體重或保有英語能力,還是需要努力,否則成功不會持久。還是必須要說,那些期待不必格外付出努力就能成功的人,認真度不足。

有一天,一位計程車司機對我說了下面這段話。
「車上載著客人還說這些,似乎有點失禮,不過一旦客人上了車,我只要負責安全開到目的地就行。對我來說,這段時間並不算在『工作』。那麼,說到什麼時間才算在『工作』,其實是客人下了車以後,直到下一位客人上車為止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內,我不能只是漫無目的隨便亂開,必須先打聽、蒐集資料,知道在什麼時間、在哪裡可以載到客人。只要像這樣開計程車開個十年左右,往後十年的景況將會完全不同。如果只是想著:『今天(客人很少)運氣真不好。』這份工作是無法持續下去的。」

即使是短程的客人,只要載得夠多,應該也可以有不錯的收入。但是,如果接連一直載到那樣的客人,或者客人少時就說自己運氣不好,這樣的人不會設法去改善狀況,可以想像他們的人生如果不是沒有轉變,就是因什麼也不做而變得更糟糕。

雖然沒有必要特別強調自己的努力與用功,但還是希望可以盡己所能去努力。當然有時候那麼做了依然拿不到好成績,甚至考試也過不了關,令人感到遺憾。不過,也只有坦然接受,寄望下一次的挑戰。

萬事起頭難。沒有人天生就會騎腳踏車、會游泳。不論再怎麼難,自己要面對的事,只能自己去做,誰也無法替代。只要有毅力,耐著性子去進行,即使開頭認為自己辦不到,一段時間之後,真的就可以做到。
我曾經教一位以鋼琴家為志向的高中生學英語。問了一下,知道她是從三歲開始學鋼琴。有一次,我這麼問她。

「曾經想過要放棄彈鋼琴嗎?」
「一次也沒有。」

「覺得練琴很辛苦嗎?」
「從來沒有過。」

是的,就是這麼斬釘截鐵。
她處在一個從來沒有人逼迫、可以開心彈琴的環境下,並在過程中下定決心成為鋼琴家。如果是自己所喜愛的,努力就不會是一件痛苦的事。在師長看來,課業加上音樂課程,都必須咬緊牙關去面對,一定很辛苦,卻不知道她樂在其中。儘管為了學習自己不懂的事物必須要努力,但那同時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失敗的勇氣
阿德勒對於幾種勇氣,提出了說明。
雖然一再反覆同樣的失敗是有問題的,但也不可能連一次失敗都沒有。與其說成功時什麼也學不到,不如說失敗才能學習更多、獲得成長。可以說,只能從失敗中學習,一點也沒錯。失敗並非讓勇氣受挫,重要的是失敗之後怎麼做。
 
具體而言,如果因失敗使得東西受損毀壞,必須盡可能將它恢復原狀,同時檢討今後該如何不再犯下同樣的錯誤。如果因此傷了人,賠罪道歉也是負起失敗的責任。失敗之後什麼也不做,同樣的事必然再犯,也無法從中學得任何經驗。

有時候不想承認失敗,所以掩蓋了事實。然而,這樣的事情根本不可能隱瞞,所以,我們會在電視上見到某些企業的幹部召開記者會,低頭賠罪道歉,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難堪了。
 
害怕失敗的人、一有機會就想掩藏失敗的人,對於課題本身並不在意。甚至可以說,他們只在意圍繞在課題周遭的人際關係。如果擔心自己失敗,不知道別人會怎麼想,或是害怕會被批評等等,而放棄了課題,那樣的人只想到他自己。

雖然不是說失敗了就必定能從中學習些什麼,但有些人會以失敗為理由,放棄之後應處理面對的課題。
掩蓋失敗的事實,等到曝光才低頭認錯的人,當然沒有從中學到東西。這樣的人心中只想著自己。重要的關鍵是,失敗後不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應挽回所失去的,再度面對挑戰。

不完美的勇氣
這是容許失敗的勇氣。如果認定絕對不可失敗,一旦預料有可能失敗時,就會完全不碰觸課題。如前面提到一位學生害怕說錯,所以不回答希臘語課堂上的問題。在進入大學之前,大多數學生已經有過無數次成績很糟而失敗的經驗,但表現優異的學生幾乎沒有經歷那樣的辛苦就上了大學,不知該說是幸還是不幸。偏偏我所教授的希臘語並不是那麼簡單易學的語言,想必那名學生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遇上不會的經驗。在這樣的狀況下,沒有料想到高材生竟是如此脆弱。

運動,就是必須與他人進行競賽,如果知道不可能勝利就放棄挑戰,就會是個大問題。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必定拿得到好成績,就算無法完全解決某個課題,至少也應該從做得到的部分開始處理。如果不面對課題著手處理,永遠不會有開始。這就是所謂的勇氣,也是阿德勒所說的「不完美的勇氣」。(Adler Speaks)。

阿德勒以「全有或皆無」這句話,說明課題難以達成時便試圖逃脫的生活型態。(《阿德勒教育心理學》《人為何罹患精神官能症》)其實,即使只達得到五十分,也遠比零分還好。

身為普通人的勇氣
關於這個勇氣在前面已經提過,所謂的普通並不是平凡庸碌,而是認為自己只要存在,就能對他人有所貢獻。如果一定要做些什麼才能有所貢獻,那些做不了什麼的人,就無法擁有貢獻感。當身體還健壯時,可以做些什麼付出貢獻,一旦老了,或即使年輕卻罹患疾病,就不可能做些什麼事以達成貢獻。到了這時候,還要認為自己有價值,是需要勇氣的。

阿德勒舉了一個例子,是一名行為上有問題,而且嚴重到連他父親都覺得應送去觀護所的少年。有一次,這名少年罹患了結核性髖關節炎,將近一年的時間都臥病在床。這位少年過去一直認定自己不受重視,覺得連父母都對他很冷淡,結果,他卻親眼見證了不斷有許多人對他付出關懷,並盡力照顧他的事實。於是,他領悟到自己的想法錯誤,知道自己受到疼愛。這位少年出院再度復學之後,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成了一個非常令人喜愛的人。(《難以教育的孩子們》)

人如果對於自己「維持原貌」沒有基本的信賴感,就會試著想要表現得特別傑出。如果辦不到,就會變得更差。希望各位不要想要變得更好或更差,而是一開始就要擁有身為普通人的勇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22110?loc=P_003_03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7

 

台長: 讀.冊.人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