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7-09 12:11:27| 人氣3,8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暑閱讀:李清志《靈魂的場所》


小暑閱讀:李清志《靈魂的場所》
書名:
《靈魂的場所: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Architectures of the Soul

作者: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酷愛旅行、攝影、電影。以都市偵探自許,定期發表著作。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taipeibatman
作者: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酷愛旅行、攝影、電影。以都市偵探自許,定期發表著作。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taipeibatman

內容介紹:
獨處的空間、靈魂的場所,
李清志帶你一探全球33所淨化人心的經典建築!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是極簡主義現代建築大師密斯的名言。
然而網路時代資訊紛雜,台灣人又習慣喧囂、誇張、充滿裝飾的表現形式,使得人們幾乎很難靜下心來思索。
 
建築人文學者李清志多年來走遍世界各地探訪經典建築,有些建築或場所不僅外觀特出或結構巧妙,更能產生奧妙的空間氛圍,讓身處其中的人內心獲得安慰、靈魂沉澱安定。
 
本書以七個人生重要課題(孤獨、思考、信仰、死亡、歸零、內省、和解)切分, 15篇文章搭配一百多幀精采照片,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世界各地33所「靈魂建築」:從挪威山上結合高科技和傳統手工藝的野生馴鹿中心、瑞士洛桑的漂浮圖書館(Rolax學習中心)、啟蒙安藤忠雄的法國廊香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瑞典森林墓園、像美術館般漂亮的片山津溫泉街湯、伊利諾州森林中的絕美玻璃屋,到只限期存在一年的京都玻璃茶屋「光庵」⋯⋯每一處無不令人驚嘆而神往。
 
透過這些建築,作者希望帶領讀者們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進而體會簡單生活的美好。

本書特色
•介紹9國33處經典建築/場所:橫跨美國、芬蘭、日本、瑞士、奧地利、法國、瑞典、德國、丹麥。
•超過100幀第一手精采照片。
前言 
Part 1 孤獨的場所
1-1 孤獨的必要性
(諾頓小屋|野生馴鹿中心)
1-2 獨處的天堂
(軍艦島|犬島|豊島)
 
Part 2 思考的場所
2-1 哲學家與禪學家的空間漫步
(西田幾多郎哲學紀念館|鈴木大拙紀念館)
2-2 圖書館未來式
(海之未來圖書館|瑞士理工大學ROLEX學習中心)
 
Part 3 信仰的場所
3-1 神與人相遇的地方
(光之教堂|馬丁.路德教堂)
3-2 天使的舞動
(廊香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3-3 在潔淨的水域裡
(水御堂|水之教堂)
 
Part 4 死亡的場所
4-1 沉睡的森林
(森林墓園|櫻花靈園)
4-2 面對死亡的智慧
(冥想之森|柏林火葬場)
 
Part 5 重新歸零的場所
5-1 修道院與玻璃屋
(拉托雷修道院|芳斯渥思宅)
5-2 侘寂的茶屋
(高過庵|飛空泥舟|方舟美術館|光庵)
 
Part 6 探照心靈的場所
6-1 湯屋小宇宙
(直島錢湯|片山津溫泉街湯)
6-2 寂靜的綠洲
(芬蘭寧靜禮拜堂|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Part 7 和平的場所
7-1 意識與悲劇的紀念碑
(歐洲受難猶太人紀念碑|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
7-2 和好的藝術
 
前言: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多元,卻又繁雜混亂的世代。所有資訊藉著網際網路、手機、平板電腦,入侵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且試圖操控佔據我們所有的目光、時間與生命。這種入侵行動並不是用暴力的方式進行,而是以一種幾近豢養的方式緩慢呈現,以至於我們不知道要抗拒,慢慢地就沉溺在許許多多垃圾訊息之中,讓這些訊息充斥在我們的生命裡。
 
我們甚至忙碌地製造訊息,彼此餵養,似乎這許多訊息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 讓我們的生命感到喜樂滿足;但是真實的情況並不是如此,過多的網路訊息、社群連結並未帶給我們豐富滿足的內心,反倒讓我們的靈魂枯乾、焦躁、失去安靜的力量。最可怕的是,我們已經失去了獨處的能力,不敢面對孤獨,只能不斷地追求各種虛浮的事物。
 
身為建築研究學者,我發現建築對人們心靈有極大的影響。可惜的是,這些年來,我們比較強調所謂的永續建築、綠建築,以及建築工程的技術面,鮮少談論建築對於心靈的影響。因此這些日子以來,我除了旅行尋找影響心靈的建築空間之外,也開始在這些建築空間中,體會孤獨的況味。
 
孤獨是迷人的
我一度很著迷美國女詩人艾蜜莉.狄瑾蓀(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的詩句。她是一位孤獨的詩人,有些人甚至稱她是「自閉症詩人」。她十分戀家, 終生獨身未嫁,住在麻塞諸塞州的家中,不常出外旅行,但是她的詩句卻向我們分享了關於永恆、自然、愛與死亡的哲學,令人十分驚豔。她與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被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兩顆明亮的雙子星。
 
我們總以為孤獨是貧乏蒼白的,我們以為孤獨是有害生命靈魂的,但是在艾蜜莉的詩句中,卻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細膩、美好與歌頌的世界。艾蜜莉不僅寫詩,她同時也是很好的廚娘,她做麵包、甜點,甚至冰淇淋;她也是很棒的手工藝達人,喜歡製作壓花作品。
 
寫詩對於艾蜜莉而言,是孤獨人生的救贖!她曾描述說:「晚餐後我躲進詩裡, 它是苦悶時刻的救贖。一旦完成一首詩,我覺得放下了一個負擔。晚上詩句常會吵醒我,韻腳在我的腦中走動著,文字佔領了我的心。接著我就能明瞭世界所不知道的,那是愛的另一個名字。」
料理製作甜點也是她孤獨人生的療癒方式,她曾說:「對於一個受創的身體或靈魂,吃點糖可能會有所幫助。巧克力與奶油對舌頭很有吸引力。同樣的,字句加熱沸騰也會有甜美的口感。」對於熱愛甜點咖啡的我而言,艾蜜莉這段話讓我猶如找到知音。
 
艾蜜莉的生命詩篇讓我們看到,其實孤獨並不可怕,不懂得享受孤獨才是生命的損失。孤獨讓我們看到生命細膩的部分,也讓我們認真思考生命的本質。

寫作就是獨處,作家都是孤島
我喜歡寫作,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享受寫作過程中的孤獨世界。當我進入寫作的世界裡,沒有人可以干擾我,沒有人可以在其中要我配合他、注意他,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一個人世界的美妙;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深深感覺, 可以一個人坐在咖啡店裡寫文章,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雖然我的寫作地點可能是在嘈雜的咖啡店、疾駛的火車,抑或是公園水池邊, 但是當我進入寫作的世界,周遭事物就無法干擾我,我等於處於一種孤獨的狀態。每一個作家都會有這種經驗,就是在寫作中的孤獨感與幸福感;每個作家都像是在一座孤島上,各自創造建構自己的王國,沒有人可以協助或分享,直到作品終於完成。
 
咖啡館就是我的修道院,我喜歡早晨來到我最喜歡的咖啡館,在明亮的光線下, 坐在我習慣坐的位置,服務生知道我會先點一杯Flat White 咖啡,那是一種每天進行的生活儀式,同時也是我跟咖啡館的默契。
 
在啜飲Flat White 咖啡中的雙倍Espresso 之後,我就開始著手寫作。早晨的咖啡館人並不多,我喜歡這種孤獨的感覺。有如置身在修道院一般,孤寂、安靜、平穩。或許這個時刻是我內心最平靜,也最清醒,最接近上帝的時刻吧!咖啡館果真是我的修道院啊!
 
在咖啡館的寫作當中,我也似乎進行著我的「一個人的旅行」,孤獨地走遍世界各個城市街巷,飛過沙漠與海洋,進入每個經典或前衛的地標建築裡。好的咖啡館老闆懂得作家的孤獨喜好,他們永遠不會隨便干擾作家的孤獨狀態,不過他們會察言觀色,適時地添加水杯裡的水,或幫你收拾桌上的混亂空盤,好讓我繼續進行「一個人的旅行」。
 
聽見內心微小的聲音
今年我規劃了一次旅行,將在暑假帶著朋友們,前往南法里昂近郊,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所設計的拉托雷修道院(Couvent Sainte-Marie dela Tourette),入住其中,體驗修道院簡樸靜默空間的魅力。拉托雷修道院是柯比意最鍾情的靈性空間,他曾經表示他人生的最後一夜,要在這座修道院度過。因此1965 年他去世那天,人們便將他大體移至修道院停放一晚。
 
修道院的夜晚是孤寂的,雖然有許多修道士入住其間,但是彼此卻不准交談, 所有人都必須遵守規定與紀律;住宿的房間十分簡單,狹小的房間只有一張桌子、一張床,沒有電視、收音機,或電腦等擾亂思緒的東西。修道院的清水混凝土牆面、簡單樸實的早餐,讓人聯想到電影中監獄的畫面,事實上,修道院與監獄具有某種的相似性,唯一的差別在於,修道院內的修士追求的是內心的自由,監獄裡的罪犯渴望的是肉體的自由。
 
現代都市人初次來到修道院,可能會因為沒有網路、沒有電視,甚至不能說話, 感到慌張與焦躁。但是慢慢地,你會感到一種輕省,因為沒有資訊的干擾、沒有混亂的裝飾,只有單純的房間、寂靜的夜晚,然後你突然覺得可以聽到許久未曾聽到,內心微小的聲音。
 
簡單生活的操練
我們的生活中,很需要有可以讓自己獨處安靜的場所,讓你的心靈可以沉澱下來,讓自己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並且與神對話。重要的是,去除生活中和心靈中,不需要、不能用的物件,過個簡單的生活。這對許多人而言,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代建築大師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很早就提出極簡主義的名言: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句話在過去當學生時很難領會,如今年紀漸長才慢慢了解。過去認為密斯所設計的極簡主義玻璃屋,或是安藤忠雄設計的住吉長屋,根本不適合人居住,如今卻覺得住在這種空間裡,雖然在物質上可能東西很少,但卻可能擁有更豐足的心靈。
 
台灣人長久習慣於喧囂的生活美學,習慣於誇張吵鬧的表現形式,因此許多事物的探討流於浮面,很難有深刻的思慮。因此我們喜歡高跟鞋教堂、喜歡流行、裝飾性強烈的事物,我們不甘寂寞、無法忍受孤寂,也不懂得去欣賞簡約低調的設計風格。
 
寫這本書,不只是要介紹建築大師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跟讀者們分享我所體驗的心靈建築,那些讓我靈魂沉澱安定的場所。一方面希望藉著這樣的分享,讀者們可以開始去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另一方面,也一起來學習過著在物質上簡單,但是心靈卻富足的生活。
 
這本書的出版,一波三折,充滿意外,感謝大塊湯皓全及編輯們的堅持與努力。人生不也是如此,總是充滿著混亂與不安,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其中找到讓自己心靈沉靜的所在。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6753?loc=P_004_008&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6

 
書摘:Part 3信仰的建築 

3-2 天使的舞動 
廊香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建築師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間些微變化的人,他們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光線的移轉,以及溫度的變化。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幾乎都懂得這些細微的「天使動作」。
 
天使的光影 
猶太傳說中,位於耶路撒冷的畢士大池(Bethesda)是個具有療癒功效的神奇池子。平日平靜無奇的池水,一旦被天使撩動,第一個跳進池子裡的人,不論患的是何種疑難雜症,皆可痊癒。因此池邊總是人滿為患, 躺臥著瞎眼、瘸腿、血氣枯乾等病人。
 
聖經上描述一位被病魔纏身38 年的病患,千里迢迢來到畢士大池,索性拿著被褥在池邊住下。只是即使他看到池水被天使攪動,卻無力自進入池裡,也沒有人願意幫助他,所以多年來一直未能得到醫治。耶穌來到當地,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命令他:「起來!拿著你的褥子走吧!」那人就得著痊癒,起身拿著褥子離開。
 
猶太人並不崇拜天使,他們認為天使只是「服役的靈」;那位瘸子並非因天使而痊癒,主要還是因為耶穌的神蹟。但是天使的出現與形象,逐漸被美化為純白與聖潔的使者,並且擁有療癒的能力或助人的力量。 
 
那位臥病畢士大池邊的病人,或許真的看過天使降臨;或許他其實也看不見,但他感受得到天使從天而降時的細微變化──明亮的天光照耀, 清新的空氣鼓動,水面激起些許漣漪⋯⋯這些變化一般人無法察覺,但是對這個躺臥池邊多時的病人,時間猶如靜止,他早已經習慣觀察水池,即便是再小的改變,都能引起他的注意!
 
現代人太講求效率,養成了一種積極卻忙碌的生活節奏。但是有時人會遇到不可控制的意外,就像畢士大池旁的病人一樣,逼得我們不得不放下一切,讓心靈學習安靜。然後你將發現,你逐漸可以看見那些原本視而不見的事物,看見只有靜心的人可以看見的細微處。
 
建築師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間細微變化的人,他們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光線的移轉,以及溫度的變化。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幾乎都懂得這些細膩的「天使動作」(Angle´s Movement):不論是柯比意、路易.康(Louis Kahn)、安藤忠雄,或是丹下健三,都曾在他們的經典作品中表現出所謂的「天使動作」。
 
路易.康曾說:「每一道光都不同於前一道光。」他就是可以感受到些微光線變化的人。在他的建築中,人們試圖去感受他神奇的光影感應能力,不論是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或是沙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見P220),人們都驚奇於光線的奇妙與震撼效果。但這些光線不就是我們天天都看得到的光線嗎?只是善於體會幽微的建築師,努力將這些細緻但美妙的事物呈現給一般大眾,讓我們也可以體驗這些微妙的天使光影。
 
法國廊香
廊香教堂
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 
 
 
建築人的聖地 
日本《Casa Brutus》雜誌封面專題曾出現「死前一定要看的一百棟建築」這樣的聳動字句,雜誌中介紹一百棟世界各地的經典建築,推薦建築迷要把握人生,在可以到處旅行的年日,好好將這些經典建築看完! 
 
在「死前一定要看的一百棟建築」名單中,不乏現代建築大師萊特、密斯、柯比意等人的經典建築作品,建築大師柯比意的馬賽公寓、薩維亞別墅,以及廊香教堂也必然都在名單之中。不過對於建築人而言,廊香教堂可以說是所有建築作品中,最經典也最神聖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建築師們的聖地,是一輩子一定要去朝聖的重要建築!
 
位於法國南部的廊香教堂,交通並不方便, 必須搭乘地方鐵道到達小鎮,再徒步走上小山丘;漫長的旅程,更讓人有朝聖般的期待心理。所謂的「朝聖」之路,本來就是漫長而坎坷的,歷經千辛萬苦的過程,其實正是修煉建築靈魂的苦路,這條路過去有千千萬萬的建築人曾經走過,其中一位最有名的就是建築師安藤忠雄,這段朝聖之旅造就了後來的建築大師,甚至我們可以說,沒有柯比意的廊香教堂,就不會有之後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p.90)與其他作品。
 
廊香教堂是柯比意晚年的作品,早期的柯比意作品呈現理性的純粹主義風格,白色乾淨的幾何構成,影響了後來的白派建築師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不過晚年的柯比意似乎反樸歸真,呈現出感性的粗獷主義風格,而廊香教堂更是充滿了雕塑風格,充滿了各種有趣的隱喻。
 
有人說廊香教堂的造型猶如帶著修女帽的修女,或是一雙禱告的手,也有人覺得廊香教堂根本就是一艘大輪船。最有趣的是教堂後方兩座塔, 一高一低的塔樓,有如大小修女在講笑話,小修女聽了笑不可止,大修女馬上伸手摀住小修女的嘴⋯⋯
 
無論如何,廊香教堂至今仍是建築人的朝聖之地,是建築靈感的啟發聖地,死前一定要來此一探究竟!我幾次來到廊香教堂朝聖,登上小山丘,進入方舟般的教堂內,細細地去體會那些光線的移動與漫射,這些觀察讓人心境緩慢安靜下來,我就像是畢士大池畔的病人般,可以看到天使緩緩地降臨其間。
 
data 
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
Open hours:全年(元旦公休)
冬日開放時間略短,請上網確認。
collinenotredameduhaut.com
  
日本東京
聖瑪利亞大教堂
カトリック東京カテドラル関口教会
 
巍峨的金屬十字 
丹下健三所設計的聖瑪利亞大教堂,位於東京市區四季飯店椿山莊的對面,這附近十分幽靜,接近知名的早稻田大學校園,當年作家村上春樹就是住在附近的學生宿舍,周圍的樹林也成為他書寫《挪威的森林》的靈感來源。 
 
聖瑪利亞大教堂建於1964 年,當年丹下健三剛完成東京奧運會巨大的主場館建築,擁有承建巨大結構體的技術和經驗,因此設計建造了這座巨大的天主教堂。教堂巨大的屋頂以格子樑的方式構成,讓這座教堂內部可以沒有任何巨大柱子,外牆則是包覆著金屬板,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一位雙手抬起、翩然降臨的明亮天使。
 
聖瑪利亞大教堂如果從高空俯瞰,整座建築呈現拉丁十字的形狀。天主教堂基本上多以十字平面為主,象徵著基督的身體,而其巨大宏偉的內部空間,呈現出一種威嚴的寧靜感。許多參觀者進入會堂內,都不由自主地禁聲不語,靜靜地觀察室內神祕的光線,特別是那些光線灑在質樸的清水混凝土上,更顯得神聖與純淨。
 
聖瑪利亞大教堂平日都開放一般民眾參觀,參觀者可以入內坐在會堂內安靜默想,沐浴在神聖的光線之下,享受現代城市生活忙亂中難得的安靜與緩慢。建築師丹下健三2005 年逝世,其追思聚會也在聖瑪利亞大教堂舉行;當天冠蓋雲集,人潮擠爆整個大教堂。大家聚集在此,不僅追憶建築師的偉大,同時也感受他所創造的神聖光影空間。

在柯比意的廊香教堂、丹下健三的聖瑪利亞大教堂裡,兩位大師都企圖在建築設計裡展現出「天使的動作」。特別是那些在混凝土牆面上移動的光影,更是炫目得令人屏息!安藤忠雄曾經多次前往廊香教堂,去感受那種神祕的光影變化;丹下健三也受柯比意「粗獷主義」的影響,在聖瑪利亞大教堂裡粗壯質樸的混凝土牆上,灑下柔和的光線,感受到一種寧靜神聖的氛圍。
 
data 
聖瑪利亞大教堂
カトリック東京カテドラル関口教会

台長: 讀.冊.人
人氣(3,895) | 回應(0)| 推薦 (16)| 收藏 (0)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人生:天涯海角 |
此分類下一篇:立冬閱讀:珍‧雅各《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
此分類上一篇:芒種閱讀:公東聖堂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