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時間管理,提昇效能」
課程說明:如何妥善運用時間提升工作效能,儼然成為每個上班族皆應有的思維。組織運作中,每個人能支配的時間似乎很侷限,主管若能妥善管理、分配自己的時間,並能有效支配且能指導部屬善用工作時間,是現代主管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職能之一。 課程依管理循環設計而成,過課程訓練,瞭解其他人時間管理方式;並促進管理者對自己、對部屬的時間管理技能,有效提升工作執行力,進而強化工作效能。
課程效益:
強化參與者時間管理相關知識
工作期間內有效達成工作目標
引導參與者面對職場多變時代應有的工作態度
課程對象:
部門管理或經理人
企業中高階與相關幕僚
專案帶領者
對課程有興趣者
課程大綱:
何謂時間管理?
如何規劃工作時間 (Plan):
用目標來管理時間、
盤點時間有效管理、
分析工作的優先順序、
工作計劃的擬訂
有效進行時間管理 (Do):
找出干擾排出障礙、
例行事務標準化
確認規劃時間管理的適切性 (Check):
工作計劃vs實際狀況、
找出差異並思維改進對策
持續進行時間管理 (Act):
團隊的時間管理績效、
持續改進提升工作效能
Q&A
「時間管理」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指出,傳統時間管理,注重進度、危機優先,卻讓人從此陷入與時間賽跑的惡性循環中,追求更快、更賣力、更有效,做更多事的「急迫性偏執」,生活節奏完全取決於事情的緊急程度,忽略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
柯維以「時鐘」與「羅盤」做為比喻,
提醒所有人,一味地提高做事的效率,並不表示就能作時間的主人(時鐘),只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探索真心所願,才能創造均衡、圓滿的人生(羅盤)。因此,真正重要的是,你做了哪些事?為什麼做這些事?而不在於完成這件事情的速度有多快。
依循「30 / 10法則」,擬定周行事曆
為進一步說明分辨事情輕重緩急的重要性,柯維在《與時間有約》書中,以如何在一個罐子裡同時放進大石頭、小石子、沙、水做為例證,若是依序在罐子中放進大石頭、小石子、沙,最後再放水的話,則可順利填滿整個罐子,但若是先擺放小石子、沙、水,再擺放大石頭,最後不但無法填滿,過程中可能會一團亂。
柯維強調,重要的事情就好比大石頭,而小石子、沙和水就像無關緊要的小事,如果我們能事先知道大石頭在哪裡,並先擺放進罐子中,不但可以放非常多的大石頭,而且可以在縫隙中填入更多的小石子、沙和水,無論放進多少東西,先把大石頭放進去才是最重要的事,這就是柯維在「急迫/重要」4象限中,所提出的「要事第一」(first things first)的重要觀念,只有將「重要/不急迫」的事優先處理,才能重新取回時間的掌控權。
在分辨出重要的事情後,接著便可將重要的事情優先放進周行事曆中,然後再安排其他事項。柯維強調,安排周行事曆時可採用「30/10法則」,以每周花30分鐘的時間,先將重要的事情填入行事曆中,再安排其他次要的事項,並且每天花10分鐘時間,安排隔天的重要事情。
如此一來,就算突發事件發生時,也可依照內心的羅盤,決定時間與精力該如何安排最恰當。
時間管理3原則,發揮群己互補效益
做到了自己的時間管理還不夠,因為,對多數人而言,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與他人溝通、互動,不論是在時間管理與生活品質上,受到群己關係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柯維強調時間管理的核心就是有效的互賴,以互補方式考量每個人的特質與能力,彼此合作互賴,將潛能發揮到極致。
柯維並以自身時間管理的經驗為例指出,
時間管理中的互賴並不是改變行為,而是轉變思想,徹底改變參與行動的人。其做法共有3個原則:
1.從互賴角度思索當務之急:不論是扮演朋友、上司或同事,每一個角色都具有互補功能。因此必須從互賴的角度,重新定義當務之急,著眼於有效果、集思廣益的人際互動,而不只是有效率、機械式的管理事情。例如思索有效完成工作比較重要,還是花些時間授權給部屬比較重要?哪一種選擇會對你的時間、別人的時間、組織的時間產生較大的影響?
2.培養雙贏思維:在互動中建立對彼此的尊重,先試著了解對方,再設法讓對方了解你,才能產生統合綜效。例如當客戶訂單出貨來不及時,業務員必須與生產部門共同協調創造解決方法,而不是製造更多衝突。
3.練習充分授權:在一個充分授權、高信賴度的組織中,往往能在重要事情上投注更多心力,反觀在授權與信賴度低的組織中,由於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進行控制、監看與檢查,而無法將時間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例如官僚組織繁文縟節的規定,所造成的時間浪費。
柯維強調,決定如何安排時間的要素不是活動與會議,而是人和關係。不僅要講求時間的調度,還得研究到底該不該做。也就是「為什麼」「如何」和「何時」三個問題同樣重要,除了用羅盤瞄準方向外,還得以時鐘校正時間,才是要事第一的精髓。
「時間管理」4技巧
1.設定工作優先順序
工作的處理順序可分成4類:「重要且急迫的事」、「重要但不急迫的事」、「不重要但急迫的事」、「不重要也不急迫的事」。
「重要且急迫的事」,固然必須最優先處理,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因為處理不當,才會由「不急迫」變成「急迫」。因此,要避免工作做不完的情況,最好能讓事情都處在「重要但不急迫」的狀態下完成。
2.遵從艾偉李(Ivy Lee)法則
艾偉李法則指出,工作者應先列舉出6件隔天非做不可的事情,依照重要順序,並且從1編號到6。次日開始,就從1號開始工作,依序將工作處理完畢;隔天再做一次編號,不要受到當日未完成的工作影響。
扣除掉不重要的事情之後,剩下的就都是重要的事,從哪件開始都可以。把眼前的事情一一處理掉,就不需要擔心究竟什麼才是重要的事了。
3.70%的完成率最有效率
完美主義並不是負面的形容詞,但100%的完美主義,只會造成非加班不可的後果。舉例來說,就算你自認工作做得再完美,但主管可能還是會有別的意見或建議,終究還是得重新修正。
工作不像是學校的功課,不能任何事都要求100分,把完成度設定在70%左右,以能提出報告為主要目標。「先求有、再求好,」就能避開來不及的狀況。
4.打電話比e-Mail效率更高
電子郵件是非常花時間的溝通方式,在將郵件傳送後,還要擔心對方有沒有看到信,三番兩次確認信箱,反而花費更多時間。如果用電話直接連絡反而更快,應該把電子郵件定位在「詳細說明」的功能,而不是聯絡工具。
不加班的意義是為了讓上班族有更多「思考時間」和「成長空間」,如果把加班時間用在「想做的事」上,不管是遊樂、上課進修,甚至是睡覺補眠,轉換不同於工作時的心情,不但能增加對周遭事物的觀察,還有助於自己的工作表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