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春閱讀:第3選擇
書名:
第3選擇:解決人生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
The 3rd Alternative:Solving Life’s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作者:史蒂芬.柯維 Stephen R. Covey
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他是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創始人之一,曾協助眾多企業、教育單位與政府機關訓練領導人才。柯維博士曾被《時代》(Time)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成功學、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等領域,夙負盛名。
柯維一生致力於向大眾證明,在深刻且直接的引導下,每個人都能主掌自己的命運。身為國際上備受尊崇的領導權威、教授、企業組織顧問,以及作家,柯維的見解已影響上百萬人。柯維的著作在全球已售出2000萬冊,翻譯成38種語言。《與成功有約》一書,更被譽為廿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商業書籍之一。其他重要著作包括:《第8個習慣》、《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與領導有約》、《與時間有約》等等(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譯者:姜雪影
資深媒體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碩士,曾任《天下雜誌》資深編輯、時代基金會資深副執行長、IC之音電台總經理兼台長、淡江大學英文系講師。著有《世紀之都:紐約》一書,曾獲金鼎獎、吳舜文新聞獎,並帶領IC之音榮獲多項金鐘獎、文馨獎。近年專事翻譯,譯作包括:《左右決策的迷惑力》、《不理性的力量》、《失控的未來》、《快樂,讓我更成功》、《藍毛衣》、《賈伯斯傳》等。
內容介紹:
即使在衝突不斷的年代,我們仍能瞥見美好的未來!
人生充滿難解、看似無解的問題。於是我們失望、決定放棄,或勉強接受一些最終還是會讓自己覺得很糟的妥協。
面對任何問題,大家慣用的第1選擇就是照「我」的方式,第2選擇就是照「你」的方式來進行。衝突點往往就在於,到底是你的選項比較好,還是我的。因此,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柯維指出,這時不妨考慮第3選擇: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設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從衝突中找到一條出路,稱之為「第3選擇」(The 3rd Alternative),而這正是解決人類所有問題的鑰匙。
生命不是網球賽,只能有一方贏球。當雙方都贏、能夠共同創造出一種新局面,讓彼此都感到滿意時,絕對更令人快樂。無論是世界領導人、政治家、企業家、各級學校∕醫院∕國家∕城市的代理人、所有的丈夫、妻子,以及青少年,都能從本書中獲益。藉由本書所提到的原則,重新對焦自己的生命,你將發現一條通往嶄新未來的神奇道路!
第一章點出柯維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以及本書何以適合所有人閱讀的理由。
第二章則是講述何謂「第3選擇」,以及它能解決生活中哪些面向的困境。其他章節則依序談到「第3選擇」與人生各個面向,包括職場、婚姻、學校、社會,以及全世界。
第十章則是以柯維自身的經驗作結,最後提出他的20項箴言,在得知他辭世之後,讀來更令人感動,有如他的大愛遺留在人間。這本書充滿了他對全人類的愛與關懷,以及他希望全世界變得更好的急切之心。
目錄:
各界推薦
導讀︱從你所在的地方出發,探索生命的源頭
第一章︱轉捩點
當你一路閱讀時,會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轉捩點上——介於你的過去(無論它是什麼樣的光景)和一個你從未想像過的未來之間。你將發現自己擁有「改變」的天賦。你將開始以革命性的、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問題。你將產生嶄新的反應,它們將幫助你順利克服許多在別人眼中幾乎完全無法跨越的障礙。
第二章︱第3選擇
尋求「綜效」的原則、思維模式與流程
生命不是網球賽,只能有一方贏球。當雙方都贏、能夠共同創造出一種新局面,讓彼此都感到滿意時,絕對更令人快樂。這就是為什麼發揮綜效的流程必須從「你是否願意與我一起尋求一種雙贏的解決方案,讓我們都能滿意?」這個問題來開始了。
第三章︱職場中的第3選擇
發掘工作中的各種第3選擇,當你成為一個能與人產生綜效的夥伴時,工作及事業上的成功將唾手可得。
第四章︱家庭中的第3選擇
家庭衝突是最讓人心碎的人生難題。這是個極大的反諷:家庭既可以讓我們見證最偉大的綜效,也可以讓我們經歷最深沉的痛苦。有了第3選擇,便能擁有一個積極正面、可以依靠、創意無限的家庭關係。
第五章︱校園中的第3選擇
當今這個世界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學習並達成未來的夢想。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挑戰,但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得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是否能夠為每一個孩子都提供優秀(甚至只是「像樣」)的教育?
第六章︱第3選擇與法律
面對目前社會好興訟的文化,如何扭轉為一種彼此體恤、同理、綜效的文化,好讓那些浪費在法庭上、彼此爭訟的精力及寶貴資源,運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第七章︱社會中的第3選擇
每個人都想要消除暴力、飢餓、疾病、無家可歸,以及汙染。每個人都想要他們的小孩繼承一個和平、繁榮和健康的世界。然而,我們不必等待社會來做改變,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創造我們自己的改變。
第八章︱全世界的第3選擇
多元卻統一,多種宗教及多種語言同時並存共榮的瑞士,向世界展示如何建設第3選擇的文化。世界上沒有無法解決的衝突。瑞士的成功絕非偶然。幾個世紀以來因為種族與宗教的分歧而兵戎相見,最後他們選擇了改變。沒有任何理由,其他人不能做出相同的選擇。
第九章︱第3選擇的人生
活在漸強的樂句之中!你最重要的工作總是在你前方。最令人期待的綜效經驗還在等著我們去發掘、人生中最重要的貢獻還未上場!
第十章︱由內而外
當你試圖解決跟朋友、同事,或是家人之間的一項艱難衝突,而事情的發展不如你所願時,難免會感到挫折。此時需要更多內在意志與力量。當問題愈重大,就愈需要內在的安全感、豐沛的雙贏思考、耐心、愛、尊重、同理心、堅忍不拔的決心,以及創造力。
附錄︱發揮綜效4步驟
致謝詞
導讀:
終其一生,人類的每個發展階段都在探索第3選擇,也就是期待展現每一個當下的最佳狀態。
回到生命的源頭,8個月大的嬰兒學習到修正與協調原先的基模(自己抓取糖果),以找到更有效的基模(藉由媽媽的手拿到糖果),此時以自我為中心的他,開始體會到第3選擇;學齡期兒童喜歡透過遊戲探索各種贏的可能,最終他自然發現了第3選擇;青春期追求同齡的認同、知識的辯證,很容易看到第3選擇;那成人呢?
另一方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也來自於生命的源頭。5個月大的嬰兒理解到主體(自己)與客體(爸媽)原來是分離的,在依賴與獨立之間,他感到矛盾與衝突,逐漸將重要他人的觀點投射並內化成為自己的觀點,再決定行為,最後獲得結果——柯維博士稱此為思維模式(Paradigm)。例如,聽到大人說,小孩子有耳沒嘴(觀);然後學習到不輕易發表意見(為);導致成人逐漸無法形成第3選擇(得)。
第3選擇原來跟我們如此親密又熟悉,但又經常與我們擦肩而過。在生活中,面對愛人或親密的家人時,你是否也會有一股不忍,但最後仍斷然拒絕對方的感受呢?在職場上,面對一同作戰的團隊同事們,你是否有時會為反對而反對,就是不願意退讓最後那道防線呢?在商場上,面對客戶或供應商的挑剔或質疑,你是否很想當作充耳未聞呢?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同事關係、客戶關係,這些重要關係人在你的現實生活中接踵浮現眼簾;午夜夢迴時, 映入腦中的,就是自己了。原來唯有自覺與接納,才能展開第3選擇。柯維博士提到,照鏡子時,先看見自己,才看見對方,再努力了解對方,最後發揮綜效。
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因提出個人中心取向,開始影響許多人的生命。柯維博士也相當欣賞他所開出的人際應對條件:一致(真誠、真實)、無條件的正向關懷(接納、尊重),以及同理性的了解 。唯有做到這三個條件,人際關係才能一起學習、成長,獲得真正的、雙方都未曾預見的雙贏方案。但要如何做到呢?不妨試試這樣做:坦誠自我對待、生活在現實中、願意相信感覺、 深刻而敏銳地體會自己的情感。
廿世紀偉大的心理學與哲學大師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說,一個人擁有的經驗愈多,關於真理,他就站在愈有利的位置上。這就是柯維博士所提出的富足心態(Abundance mind-set)——相信無限潛能、看見全地資源、掌握萬有力量。相形之下,貧乏心態(Scarcity mind-set)——全有或全無、非黑即白、我贏你輸,就缺少了智慧。
最重要的那股力量,來自你自己。要如何定位自己?柯維說,沒有一個角色能夠完全定義你。當你照鏡子時,如果你很有智慧,你看到的,就絕對不限於你所扮演的各種角色,超脫於角色,你會看到你自己——一位體貼、獨立、有創意的人,超越任何定義。然後,你眼目所看到的別人,就會也是體貼、獨立、有創意、超越任何定義的人。在此同時,我們也自覺到不可能全然認清自己與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盲點,這種盲點,讓我們更謙遜、更加追求第3選擇。而自覺為我們帶來選擇的能力、創造力與良知,使人類更加自信、更加美好。
身為4個孩子的媽媽、擁有一份全職的事業,我仍於3年前再度重返校園,在眾多忙碌的角色與工作中、在眾人的驚嘆聲中,勇敢、熱切地追求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成為一名助人的心理諮商師,當時就是受了柯維博士第3種可能的啟發與鼓勵,一路走到現在。很多人都好奇,是什麼動力,竟讓我如此堅忍不拔地同時扮演這麼多角色?我自己也一度困頓、受挫、僵持、委屈,甚至一度陷入種種角色衝突的危機之中,不知如何是好。
然後,就在那一個午後,透過角色扮演,我看到了我的另外幾個不同面貌——一個是熱切期盼,但膽怯、被壓抑的「真我」;另一個是設了一道水泥高牆、無堅不摧的「效率我」。 「效率我」壓在「真我」之上,令我無法喘息、全身僵硬。就在我快要崩潰的同時,突然出現了一個「溫柔我」,祂帶著柔美、慈祥的音調,輕輕喚著我的名字,要我不要怕,祂一直都與我同在。藉著這股溫柔與勇氣,我一方面看到了「效率我」背後的辛苦與可憐,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真我」已與我漸行漸遠。焦急與掙扎之下,我體會到,我需要接納「效率我」,也希望被「真我」接納。(在此感謝一群伙伴藉由第3選擇,一同幫我找回我自己。)
探索第3選擇(溫柔我),讓我重新擁抱所有的我,包括第1選擇(真我)與第2選擇(效率我)。那次前所未有的探索,讓我逐漸體會羅傑斯所說的一致、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同理性的了解 ;那次前所未有的探索,讓我重新正視關係的重要性。有什麼能夠比尊重、關懷眼前的對方,更能令人幸福與滿足呢?
第3選擇,為我們帶來創造力與生產力、為人類帶來進步與和諧、為世界帶來勇氣與真理,這麼美好的境界,其實只需要像呼吸一樣簡單的思維移轉(Paradigm Shift)。每一件事,都存在著第3選擇;每一個人,都擁有第3選擇的力量。從你所在的地方出發,探索生命的源頭,你將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你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擁有這股力量了嗎?閱讀完這本書,相信你會擁有一種全新的思維觀,並預祝你因此產生全新的行為,獲得你想要的結果。
謝敏華∕睿仕管理顧問公司(Right Management)台灣區事業發展副總經理
書摘:
人生充滿難解的問題——看似完全無解的難題。個人問題、家庭問題、工作問題、生活周遭的問題,還有與整個世界、大環境相關的問題。
也許你的婚姻一開始真的有如天作之合,但現在你們幾乎無法忍受對方。你可能和父母、手足、兒女間關係緊張。你也可能覺得自己的工作難以應付、完全失衡,時間、精力永遠不夠用。
又或許,你也和許多人一樣,對我們這個好興訟的社會感到厭煩至極,覺得每個人怎麼動不動就告人。我們擔心犯罪問題,以及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我們看到政治人物努力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但卻一籌莫展。每天的晚間新聞更讓人深感無力,覺得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恐怕永無解決之日。
於是我們失望、決定放棄,或勉強接受一些最終還是會讓自己感覺很糟的妥協。
這正是我一直想寫這本書的原因。
這本書所要講的,是一種非常根本的原則,我相信它將改變你的人生以及整個世界。它是我長久研究高效能人士的生活及行為模式之後,最重要的總結與發現。
基本上,它就是解決人生難題的鑰匙。
所有人都會遭逢困境,大多數人會勇敢面對、堅忍奮鬥,希望最終還是能夠見到光明。但對許多人而言,恐懼就藏在假面之下。有些恐懼是有形的,有些則是心理層面的,但它們都非常真實。
如果你能認識並實踐本書中所說的這個原則,你不但能夠順利克服難題,甚至還能為自己打造出一個從未想像過的美好未來。這個原則不是我發明的,因為它一直都存在。對於那些願意運用這個原則來面對人生挑戰的人而言,它絕對會成為他們這一輩子所發現的最大寶藏。
我在《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中曾經提及這個原則。我當時就說它是該書所有原則中,「最有催化作用、最能激發能量、最具統合效果、最令人興奮」的一個原則。在《與成功有約》中,我只大略談論這項原則,但在本書中,我將邀請各位與我一起更深入、更廣泛地進行探討。如果你願意下功夫好好學習,你的思維模式將徹底改變。你將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超級有效的方式,來面對人生中所有最困難的挑戰。
我非常興奮能與大家分享少數真正掌握這項原則的人所經歷的故事。他們不只是解決問題的專家,而且創造出我們每個人都夢想擁有的新未來。你將看到:
Ÿ ‧一位父親如何在某天晚上,奇妙地挽救自己身心受困、幾乎自殺的女兒,幫助她脫離束縛多年的絕境;
Ÿ ‧一位印度年輕人如何解決數百萬窮人無電可用的困境—而且幾乎不花任何成本;
Ÿ ‧一位加拿大的警察局長如何單憑一己之力,降低了整個城市的青少年犯罪率;
Ÿ ‧一位女士如何讓深陷污染的紐約港起死回生—同樣幾乎不花任何成本;
Ÿ ‧一對曾相敬如「冰」的夫妻,如今能一同笑看昔日的那些艱困時光;
Ÿ ‧一位法官如何迅速、和平地解決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宗環保訴訟—而且根本沒有開庭;
Ÿ ‧許多美國青少年必須隨著擔任勞工的父母四處遷徙。一所專門接納這類青少年的高中校長如何讓學生的畢業率從三成一口氣提升到九成、讓學生的基本技能提升三倍——而且還不需任何額外的經費;
Ÿ ‧一位單親母親如何與孩子從激烈對立轉變為互敬、互諒;
Ÿ ‧一位醫生如何以不到其他醫生看診費零頭的超低收費,治癒了自己所有罹患致命惡疾的病人;
Ÿ ‧一個團隊如何讓充斥暴力與垃圾的紐約時代廣場,變身為北美最大觀光重鎮。
我要強調:以上這些都不是坐擁財富與影響力的名人。他們只是和你我一樣平凡的人,但他們都成功運用了這個最重要的原則,來面對自己所碰到的艱難挑戰。因此,你也絕對可以做到。
我可以聽到你的心裡正在嘀咕:「拜託,我並不想和那些人一樣,變成解決重要問題的英雄。我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了。我很累,只想給自己找到一些行得通的解決之道。」
相信我,本書中所提到的所有事情,不但可以解決全球性的問題,對你個人的問題也同樣有效。這項原則可以化解一位單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元首避免一場戰爭。
你可以運用這項原則來解決:
Ÿ ‧你與老闆或同事之間的嚴重衝突;
Ÿ ‧一個「走不下去」的婚姻關係;
Ÿ ‧你與孩子的學校之間所出現的嚴重歧見;
Ÿ ‧一個讓你陷入財務困境的難題;
Ÿ ‧一個工作上的艱難決策;
Ÿ ‧與鄰居或社區之間的嚴重抗爭;
Ÿ ‧家人之間的長期齟齬或不合、甚至冷戰;
Ÿ ‧肥胖問題;
Ÿ ‧一個讓你無法獲得滿足的工作;
Ÿ ‧一個老是「不開竅」的孩子;
Ÿ ‧一個你必須為顧客解決的棘手問題;
Ÿ ‧一個恐怕得進法院才能解決的問題。
過去40多年來,我已將本書中的這項基本原則傳授給數十萬人,包括小學生、滿座的企業家、研究所學生、大約30位國家領袖,還有其他各種不同背景的人。我的傳授方式幾乎完全一樣。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將這個原則帶進更多小學校園、戰場、董事會、國會,或是更多人家中的廚房。
我是一個全球性領袖組織的一員,這個組織致力於改善西方國家與伊斯蘭世界的緊繃關係。其中成員包括美國前國務卿、重要的伊斯蘭及猶太教領袖、各國企業領導人,以及衝突管理專家。第一次開會時,我發現每個人似乎都各有目的。整個會議顯得正式而平靜,但你完全可以感覺到其中暗潮洶湧。當天是個禮拜天。
我請求大會讓我先教導大家一個原則,然後再繼續開會。大家很有禮貌地同意了。於是我將本書的概念傳授給在座的人。到了禮拜二晚上,整個氣氛已全然改觀。每個人都放下自己原有的目的與想法。我們獲得一個大家之前未曾想過的精彩解決方案。現場的每個人都變得互敬互愛——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感覺到。那位前國務卿小聲地對我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驚人的事情。你所做的事情可以徹底改變整個國際外交。」這一點我之後會再詳加說明。
正如我所說,你不必是一位國際外交專家,就能輕易將這個原則應用於自己所遭遇的挑戰。最近,我們做了一項全球性的調查,希望了解大家在個人生活、工作,以及大環境中所碰到的最大挑戰。我們的樣本未經嚴格篩選,只是希望了解大家的想法。總共有7,834人回應了我們的調查,他們來自全球五大洲、隸屬各種不同組織,職位也各有高低。
Ÿ 個人生活方面:他們覺得最大的挑戰來自工作壓力,而且工作滿足感太低。許多人的家庭也出了問題。一位歐洲中階主管的心聲頗具代表性:
「我覺得壓力很大,常常處於心力
交瘁的情況,根本沒有時間或精力去做任何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另一位則說,「我的家庭顯然出了問題,其他事情也都因而亂了套。」
Ÿ 工作方面:當然,每個人最在意的就是薪資與獲利。但許多人也擔心自己跟不上全球競爭的腳步,「我們簡直是困在自己的百年傳統之中⋯⋯我們愈來愈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了⋯⋯我們真的沒有好好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一位非洲的企業高層寫道,「我之前任職於一家國際性的企業,但去年我決定辭職。我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自己似乎再也無法從工作中找到任何意義。」
Ÿ 大環境的問題:對我們的調查對象而言,人類目前面對的前三大挑戰是戰爭與恐怖主義、貧窮問題,以及自然環境的崩壞。一位亞洲的中階主管竭力呼籲,「我來自全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我們心中的吶喊是,絕大多數的民眾都生活在貧困之中。就業機會、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基礎建設幾乎不存在,外債龐大、政府失靈、貪腐猖獗。」
上述就是我們的遠親近鄰內心所感受到的問題。明天他們列出的挑戰或許有所不同,但痛苦的源頭恐怕仍是八九不離十。
壓力愈來愈大,人類彼此傾軋的問題也愈來愈嚴重。廿世紀是一個大型戰爭的世紀,但廿一世紀似乎卻成了個人傾軋的世紀。每個人的憤怒指數大幅飆升。家人吵鬧不休、同事爭權奪利、網路霸凌猖獗、法院人滿為患、瘋子濫殺無辜。態度狂妄的「名嘴」充斥媒體——言論愈辛辣,他們的錢就賺得愈多。
這種日趨白熱化的傾軋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我非常擔心當今全球文化中這種極力妖魔化別人的趨勢⋯⋯人類歷史最黑暗的時代都是由這種趨勢開始的,也就是負面的「他者化」
(otherization,譯註:即劃分彼此、反對異己)。然後,這種趨勢開始轉化為暴力的極端主義。」心靈健康專家萊瑟(Elizabeth Lesser)指出。我們都很清楚這種趨勢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因此,我們究竟要如何化解彼此之間最具分化性的歧異、最困難的問題?
Ÿ ‧難道我們還要走上戰爭的老路—決定不再忍耐了、一定要好好教訓一下自己的「敵人」?
Ÿ ‧還是我們要扮演「受迫害者」的角色,無助地等待別人來解救我們?
Ÿ ‧或是,我們要將正面思考發揮到極致—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
Ÿ ‧或是,我們決定恬淡寡欲、忍耐到底?因為反正事情不可能有更好的解決方式——所有的解決方案其實都只是安慰劑而已,根本無濟於事。
Ÿ ‧還是,就像大多數樂觀向上的人,我們反正就是盡力而為,希望事情或許真能「船到橋頭自然直」?
不論我們決定以什麼方法來面對問題,都得面對它們所帶來的後果。戰爭只會帶來更多的戰爭;受害者只會變得愈來愈依賴別人;不願面對現實的人遲早會被現實找上門;憤世嫉俗也成不了任何大事。如果我們凡事只是盡人事,希望這一次船到橋頭真的會自然直,我們其實也不是真正面對現實。據說,愛因斯坦曾言,「我們不可能用製造問題時的相同思維水準來解決問題。」
要解決自己所面對的最困難問題,我們就必須徹底改變思維模式。這正是本書的目的。
當你一路閱讀時,會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轉捩點上——介於你的過去(無論它是什麼樣的光和一個你自己從未想像過的未來之間。你將發現自己擁有「改變」的天賦。你將開始以革命性的、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問題。你將產生嶄新的反應方式,它們將幫助你順利克服許多在別人眼中幾乎完全無法跨越的障礙。
你將可以站在那個轉捩點上,看到自己嶄新的未來——你的未來歲月可能將完全超乎想像。你將不再無奈地步入一個無可避免的未來——精力凋萎、阻攔重重。相反地,你將開始實現一個充滿驚喜、意義非凡、貢獻卓著、不斷突破的人生——而且可以一路到底。
藉著本書所提到的原則,重新對焦自己的生命,你將發現一條通往那個嶄新未來的神奇道路。 (以上內容選自第一章,其他精采內容,請見本書)
文章定位: